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判幾年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司法解釋》,“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但刑法理論上對“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諸多不同的觀點。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態度應限于過失,因為交通肇事罪是一種過失犯罪,為保持犯罪構成的純潔性,其加重構成的心理態度也應是過失。
故《解釋》規定: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232條、第234條第2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多少年
刑法第133條明確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這是交通肇事罪的第三檔法定刑,就是說交通肇事罪法定最高刑為有期徒刑15年。
(1)屬于構成交通肇事罪情節的逃逸行為致人死亡的,即交通肇事重傷1人以上3人以下負事故全部責任或主要責任,不但具有“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逃逸行為”,并且又造成了致1人死亡的危害后果的,應適用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死亡2人以上,應適用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樣能夠體現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
(2)肇事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應歸為“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中,適用“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應另行規定“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定刑。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認定
《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在認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時應把握以下幾點:
1、因逃逸致死的對象必須是行為人交通肇事行為致傷的人,而不是其他人。
2、行為人對交通肇事行為致傷的人負有及時救助的義務,該義務是由于行為人的交通肇事這一先行行為,使法律所保護的“致傷的人”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處于危險狀態下而產生的義務,肇事者有能力實施救助而不實施救助行為致受傷的人發生了死亡的結果。
3、行為人對受傷人員死亡的結果持過失心理,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受害人死亡結果的心理狀態。這種過失的主觀罪過形式是對肇事者的行為認定為交通肇事罪的關鍵。如果肇事者明知不實施對受害人的救助行為會發生受害人死亡的危害結果將被害人帶離現場而逃逸,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間接故意心理態度,則已超出交通肇事罪的界限。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判刑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應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才會構成交通肇事罪。如果屬于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是指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責任,駕駛或者遺棄車輛逃離道路交通事故現場以及潛逃藏匿的行為。
認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包含兩節需要證明的事實,一是行為人有逃逸行為,二是有致人死亡的后果。
判斷行為人是否逃逸的標準,不以事故發生后行為人距離事故現場遠近為標準,應以其主觀上是否有逃避處罰的目的,客觀上是否“離開”現場為標準。
判斷是否因逃逸致人死亡,需要證明三點:被害人被撞擊后是否處于生存狀態、死亡結果與交通事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被害人如被及時送醫是否有生還可能。
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應該是交通肇事罪最嚴重的一種后果了,有些重大交通事故當時也導致受害者直接死亡,但不同的是,駕駛員當時根本就沒有逃逸,面對已經發生的事故也能理智的對待將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條
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相關推薦:
行政拘留的情形有哪些(最常見行政拘留10天的情形)
不立案的程序(不立案警察會怎么處理)
家暴提起賠償(家暴可以獲得的賠償都有哪些)
船舶配件賠償(船舶全損的賠償包括哪些)
房子火災賠償(2023房屋火災后有賠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