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孔子和陶淵明打架,你將如何?
孔子講究入世,而陶淵明則因出世而聞名 淵明具有“大濟蒼生”之才,性格不羈 曠達,不屑于做小官,更不屑于官場禮儀 而孔子則極其尊敬與他人,講仁智禮義信,一心為國為民
原因:淵明性格不羈,隨遇而安 孔子心懷天下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附文(便于理解): 中國古代哲學里,儒、道兩家最盛,對后世影響也大。儒家是入世的哲學,
道家講究出世,表現出的是絕然不同的兩種世界觀。而中國人的哲學思想上向來
不那么單純,不愛做非此即彼的選擇。這種天生般的包容性使中國人的人格構成
變得復雜有趣。就拿儒道兩家來說,雖則迥異,卻能夠體現在一個人的身上。
比如,諸葛亮積極入世的態度是儒家的,他的軍事、政治作為體現最多的也
是儒家思想。但這個人卻喜歡標榜自己的道家風范,喜歡峨冠鶴裳,借東風時更
是身披道衣,跣足散發,一副道家打扮,手法也是道家那一套。這屬于在儒家方
面成功后有意表現一些道家的出世態度,顯得格調清奇,少些世俗,骨子里卻是
儒家的東西;陶淵明又是一個特例,他同時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
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年輕時懷著“大濟
蒼生”的愿望,卻沒有諸葛亮那么幸運,輾轉流離做了不少的小官吏,這哪里能
滿足他的志向?所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仍以懷才不得志的心境棄官回家種豆了,
過起道家的生活來。陶淵明以儒家失敗,而以道家名世。
于丹說“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
以她最擅長的講故事的方法來說明這個問題,在方法上無所謂對錯,但她舉了一
個極其不恰當的例子。她拉出了陶淵明,給陶淵明戴了一頂儒家思想的傳承者的
帽子,并封為“內心富足的君子”。
但陶淵明是這樣一個人嗎?
于丹推崇的是棄官后“躬耕自資”時陶淵明,我們就先看陶淵明的棄官。陶
淵明自以為具有“大濟蒼生”之才,卻屢屢以小官加身,起郁悶心情可知,尤其
看到比自己才學能力小的人都有比自己官做得大的,心里自然很不平衡。他最后
的棄官,就是這種不平衡心理的一次爆發。當時的陶淵明正做著他根本看不上的
彭澤令的小官,偏偏上級來視察,屬吏提醒他“當束帶迎之”。他留了句“豈能
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就授印而去。
從這一作為來看,這時候的陶淵明身上已經沒有了儒家的影子。如果孔子處
理這件事情,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論語》記載,孔子“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
以貌”,見了當官的就會表現出莊重的表情以表示尊重;還記載孔子“式負版
者”,“式”通“軾”,這里是動詞,就是做在車上手扶扶手正立以表示敬重。
對誰敬重呢?“負版者”,背著文書的人,不過是個一般的公務員罷了。孔子平
時遇見國家工作人員還要表示出敬重,更不要說上級來視察了,他肯定不用秘書
提醒就“束帶迎之”去了。而陶淵明的表現恰恰是對儒家這一思想的放棄和顛覆。
而“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這句話至少隱含著兩種情緒。“鄉里
小兒”的說法,顯然是看不起這個來視察的官員,這與講究等級觀念的孔子大相
異趣;“五十斗米”,流露出對自己官職微小的不滿。而孔子是不會在意官職大
小的,孔子說: “茍富且貴,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能夠得到符合道義的
富貴,即便做個“執鞭之士”,我也是可以的。“執鞭之士”通常有兩種說法,
一是下等的管理者,猶如今天的城管,一是趕車的人。而陶淵明追求的是大有作
為,根本看不上這些下等官吏的,還哪里有儒家的影子呢?
陶淵明被后世推崇的是棄官后“性本愛丘山”式的境界,這時候的陶淵明內
心已經完成了從入世的儒家向出世的道家的徹底轉變。孟浩然在《仲夏歸漢南寄
京邑舊游》中寫道:“賞讀《高士傳》,最佳陶征君”,后世推崇的是成為十足
的隱士的陶淵明。《論語》中記載了很多孔子遭遇隱士的故事,幾乎所有隱士都
對孔子持否定甚至諷刺的態度。
《論語·微子篇第十八》:“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
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
言。趨而辟(避)之,不得與之言。”這位隱士從孔子車子旁邊經過的時候高聲
唱起來:“鳳鳥啊,鳳鳥!為何德性如此衰頹?你過去做過的事不能改變,將來
的事你還來得及改正啊。算了吧,算了吧,如今從政者都是岌岌可危啊!”這個
隱士諷刺孔子不識時務,并且有所勸慰。孔子想下車聊幾句,人家疾步走開,理
都不理了;這一篇里還記載孔子讓子路向長沮、桀溺打聽津口所在,長沮諷刺說:
“孔先生連‘大道’都知道,應該很清楚小小的碼頭在哪里吧!”桀溺也不正經
回答,還勸子路別跟孔子這樣的人瞎混;而還有一位隱士則直接諷刺孔子“四肢
不勤、五谷不分”。
可見這些與陶淵明志趣相投的隱士們對孔子本人和他的學說的態度,而孔子
則對這些人很尊重,甚至也表露過隱居的心思,但他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
也!”意思是“假若天下有道,我孔丘怎么會費心來改變它!”這正是儒家的社
會使命感。孔子理解隱士,但隱士很不認可孔子,這是歷史事實。如果孔子遇見
陶淵明,估計還不會得到什么好臉色。拿道家人物來證明儒家思想,如果不是于
丹不了解陶淵明,那就是不了解孔子。而于丹生硬地把陶淵明拉來,本意是想讓
陶淵明對孔子表示聲援的,沒想到陶淵明卻狠狠地打了孔子一記響亮的耳光。
盡管孔子和陶淵明在人生哲學觀點和實踐上大不相同,但兩個人卻是難兄難
弟,有著相似的悲劇命運。前半生,陶淵明和孔子一樣追求實現個人理想的機會,
但都以失敗、失望乃至絕望而告終;后半生,孔子則回到魯國做學問教學生,還
在魯國“中央顧問委員會”掛了個虛職,實際上已經遠離政治,也算是一種隱居
的方式吧。所不同的是陶淵明選擇的隱居田園,而孔子則是“大隱隱于市”。
或許是于丹看到了這一點,才為《論語》選擇了陶淵明這個極其不恰當甚至
具有副作用的代言人。更為莫名其妙的是,于丹牽手陶淵明,竟然是用他來解說
“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陶淵明后半生的生計都成問題,貧則貧矣,何樂之
有?陶淵明最終還是在貧困的煎熬及郁郁不得志中憂憤而死;富未曾富過,如果
當小官吏時算做“富”,那他拂袖而去的做派也談不上“好禮”。于丹所謂的
“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陶淵明是一點也搭不上茬兒的。或許“我
們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但即便讓孔子來驗證,東晉大詩人陶淵
明肯定也不是其中之一。
老子估計會各打他倆兩耳光。
請問誰有陶淵明這首詩的中文解釋和翻譯?
飲酒二十首rnrn一rnrn衰榮無定在,rn彼此更共之。rn邵生瓜田中,rn寧似東陵時!rn寒暑有代謝,rn人道每如茲。rn達人解其會,rn逝將不復疑。rn忽與一觴酒,rn日夕歡相持。用植物的衰敗與繁榮來比喻人生的衰與盛、禍與福.
人的今天可能衰敗明天就會變得繁榮,反內之亦然。
邵平在容瓜田中種瓜時,哪里還像以前做東陵侯時那般榮耀。
冬天夏天交替變化著,人生的道理也正是如此.
聰明的人能夠理解其中的微妙之所在,隱居獨處不再有蛇望。
還是盡快端起酒杯,天天喝酒以求解脫罷了。
因詩人心里已經充滿了憂患之感了。他在求得暫時解脫的同時,更多的是內心的痛苦,所以他的終日飲酒,實在是一件最不得已的痛苦的事情。
“衰榮”句:衰榮:盛衰,枯榮。此處比喻人生的衰與盛、禍與福。無定在:無定數,變化不定。
“彼此”句:更:更替,交替。西周《周禮·司弓矢》:“弗用則更。”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即邵平。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記:秦東陵侯邵平,秦亡后在長安城東門種瓜,味甜美,時稱“青門瓜”或“東陵瓜”。
“寧似”句:寧:nìng;寧可,寧愿。 春秋《詩經·小雅·伐木》:“寧適不來。”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此句承上句,說邵平在東門種瓜時,哪里還像做東陵侯時那般顯貴?
代謝:更替變化。春秋文子《文子·自然》:“(道)輪轉無窮,象日月之運行,若春秋之代謝。”東晉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帝王之興,必俟天命,茍有代謝,非人事也。”唐李善注:“(西漢劉安)《淮南子》曰:‘二者代謝舛馳。’東漢高誘曰:‘代,更也;謝,次也。’”
“人道”句:人道:1.為人之道,指一定社會中要求人們遵循的道德規范。商姬昌《周易·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不喜吊喪,而人道以此為重。”2.猶言人倫,指社會的倫理等級關系。西漢戴德、戴圣選編戰國《禮記·喪服小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3.指男女交合。春秋《詩經·大雅·生民》“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東漢鄭玄注:“心體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唐孔穎達注:“謂如人夫妻交接之道。”每:每每,即常常。此處亦多義。茲:此。
“達人”句:達人:1.通達事理的人。戰國《春秋左氏傳·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后必有達人。”唐孔穎達疏:“謂知能通達之人。”東晉葛洪《抱樸子·行品》:“順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滯者,達人也。”2.豁達豪放的人。戰國列御寇《列子·楊朱》:“衛端木叔者, 子貢之世也。藉其先貲,家累萬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段干生聞之曰:‘端木叔 達人也,德過其祖矣。’”西漢賈誼《鵩鳥賦》:“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東漢王逸注:“謂知能通達之人。”東晉葛洪《抱樸子·行品》:“順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滯者,達人也。”此處二義皆有。會:1.會合。春秋《詩經·小雅·車攻》:“會同有絳。”2.指理之所在。商姬昌《周易·系辭》:“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南宋朱熹《周易本義》:“會謂理之所聚。”
逝:離去,往。春秋《論語·子罕》:“君子可逝也。”此處指隱居獨處。
“忽與”句:忽:突然,忽然。陶淵明《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與:賜予,施予,給予。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觴:shāng。1.盛酒器。西漢戴德、戴圣選編戰國《禮記·投壺》:“請行觴。”2.飲,喝酒。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觴”為陶詩文多用字。《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飲酒》(其七):“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飲酒》(其十四):“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還舊居》:“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雜詩(十二首)》(其八):“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雜詩(十二首)》(其四):“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持:拿著。東晉干寶《干將莫邪》:“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
“衰榮”句:衰榮:盛衰,枯榮。此處比喻人生的衰與盛、禍與福。無定在:無定數,變化不定。
“彼此”句:更:更替,交替。西周《周禮·司弓矢》:“弗用則更。”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即邵平。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記:秦東陵侯邵平,秦亡后在長安城東門種瓜,味甜美,時稱“青門瓜”或“東陵瓜”。
“寧似”句:寧:nìng;寧可,寧愿。 春秋《詩經·小雅·伐木》:“寧適不來。”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此句承上句,說邵平在東門種瓜時,哪里還像做東陵侯時那般顯貴?
代謝:更替變化。春秋文子《文子·自然》:“(道)輪轉無窮,象日月之運行,若春秋之代謝。”東晉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帝王之興,必俟天命,茍有代謝,非人事也。”唐李善注:“(西漢劉安)《淮南子》曰:‘二者代謝舛馳。’東漢高誘曰:‘代,更也;謝,次也。’”
“人道”句:人道:1.為人之道,指一定社會中要求人們遵循的道德規范。商姬昌《周易·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不喜吊喪,而人道以此為重。”2.猶言人倫,指社會的倫理等級關系。西漢戴德、戴圣選編戰國《禮記·喪服小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3.指男女交合。春秋《詩經·大雅·生民》“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東漢鄭玄注:“心體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唐孔穎達注:“謂如人夫妻交接之道。”每:每每,即常常。此處亦多義。茲:此。
“達人”句:達人:1.通達事理的人。戰國《春秋左氏傳·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后必有達人。”唐孔穎達疏:“謂知能通達之人。”東晉葛洪《抱樸子·行品》:“順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滯者,達人也。”2.豁達豪放的人。戰國列御寇《列子·楊朱》:“衛端木叔者, 子貢之世也。藉其先貲,家累萬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段干生聞之曰:‘端木叔 達人也,德過其祖矣。’”西漢賈誼《鵩鳥賦》:“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東漢王逸注:“謂知能通達之人。”東晉葛洪《抱樸子·行品》:“順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滯者,達人也。”此處二義皆有。會:1.會合。春秋《詩經·小雅·車攻》:“會同有絳。”2.指理之所在。商姬昌《周易·系辭》:“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南宋朱熹《周易本義》:“會謂理之所聚。”
逝:離去,往。春秋《論語·子罕》:“君子可逝也。”此處指隱居獨處。
“忽與”句:忽:突然,忽然。陶淵明《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與:賜予,施予,給予。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觴:shāng。1.盛酒器。西漢戴德、戴圣選編戰國《禮記·投壺》:“請行觴。”2.飲,喝酒。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觴”為陶詩文多用字。《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飲酒》(其七):“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飲酒》(其十四):“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還舊居》:“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雜詩(十二首)》(其八):“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雜詩(十二首)》(其四):“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持:拿著。東晉干寶《干將莫邪》:“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
《飲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劉裕調集全國的兵力,從東向西,分五路討伐后秦。首發攻克了洛陽,西晉故都得到光復。第二年又攻克長安。長安經過百年滄桑,終于被晉軍收復。消息傳到江南,東晉朝野一片歡騰。
劉裕通過北伐,極大的擴大了他個人的權利。朝廷為了討好劉裕,下詔書封劉裕為相國,總管朝政,又封他為宋公,食邑十個郡,加九錫,位在各諸侯之上,劉裕故作推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劉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詔書給他什么。他想當朝廷,當今的朝廷也得趕快讓位給他,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他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只是遲早的事,他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郁悒。只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一旦東晉滅亡,就一筆勾銷了。他又想一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莫不如此。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一覺吧。
陶淵明只要弄到酒,沒有一個晚上不喝他個一醉方休。他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也許靠著飲酒,我陶淵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潤色。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松,比喻自己隱居守志,終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鳥,日暮還在徘徊獨飛。沒找到合適的棲息之處。夜晚叫聲悲切,依依戀戀,不肯遠去。因遇孤生松,收斂翅歸依。寒冷的勁風使萬木凋謝,而松樹獨不衰。我像這只飛鳥一樣,總算找到歸所,千載不相違。
其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蘇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這兩句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萬物各順其自然,這里有很深的奧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茍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這首詩是說三代以來,人們是非不分,只是順應時勢隨聲附和。作者要與世俗背馳,要追隨秦時夏黃公,綺里季等在商山隱居的四隱士,避世隱居。
世上人們的行為有千萬種,誰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簡單粗略的從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隨著別人表示贊譽或詆毀。夏商周三代以來,這種事情很多,但豁達之士有自己的主見,不隨聲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輩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決計歸隱。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
“衰榮”句:衰榮:盛衰,枯榮。此處比喻人生的衰與盛、禍與福。無定在:無定數,變化不定。
“彼此”句:更:更替,交替。西周《周禮·司弓矢》:“弗用則更。”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即邵平。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記:秦東陵侯邵平,秦亡后在長安城東門種瓜,味甜美,時稱“青門瓜”或“東陵瓜”。
“寧似”句:寧:nìng;寧可,寧愿。 春秋《詩經·小雅·伐木》:“寧適不來。”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此句承上句,說邵平在東門種瓜時,哪里還像做東陵侯時那般顯貴?
代謝:更替變化。春秋文子《文子·自然》:“(道)輪轉無窮,象日月之運行,若春秋之代謝。”東晉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帝王之興,必俟天命,茍有代謝,非人事也。”唐李善注:“(西漢劉安)《淮南子》曰:‘二者代謝舛馳。’東漢高誘曰:‘代,更也;謝,次也。’”
“人道”句:人道:1.為人之道,指一定社會中要求人們遵循的道德規范。商姬昌《周易·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不喜吊喪,而人道以此為重。”2.猶言人倫,指社會的倫理等級關系。西漢戴德、戴圣選編戰國《禮記·喪服小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3.指男女交合。春秋《詩經·大雅·生民》“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東漢鄭玄注:“心體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唐孔穎達注:“謂如人夫妻交接之道。”每:每每,即常常。此處亦多義。茲:此。
“達人”句:達人:1.通達事理的人。戰國《春秋左氏傳·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后必有達人。”唐孔穎達疏:“謂知能通達之人。”東晉葛洪《抱樸子·行品》:“順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滯者,達人也。”2.豁達豪放的人。戰國列御寇《列子·楊朱》:“衛端木叔者, 子貢之世也。藉其先貲,家累萬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段干生聞之曰:‘端木叔 達人也,德過其祖矣。’”西漢賈誼《鵩鳥賦》:“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東漢王逸注:“謂知能通達之人。”東晉葛洪《抱樸子·行品》:“順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滯者,達人也。”此處二義皆有。會:1.會合。春秋《詩經·小雅·車攻》:“會同有絳。”2.指理之所在。商姬昌《周易·系辭》:“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南宋朱熹《周易本義》:“會謂理之所聚。”
逝:離去,往。春秋《論語·子罕》:“君子可逝也。”此處指隱居獨處。
“忽與”句:忽:突然,忽然。陶淵明《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與:賜予,施予,給予。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觴:shāng。1.盛酒器。西漢戴德、戴圣選編戰國《禮記·投壺》:“請行觴。”2.飲,喝酒。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觴”為陶詩文多用字。《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飲酒》(其七):“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飲酒》(其十四):“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還舊居》:“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雜詩(十二首)》(其八):“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雜詩(十二首)》(其四):“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持:拿著。東晉干寶《干將莫邪》:“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
《向往的生活》中的生活和李子柒的生活哪個才是你最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中的生活和李子柒的生活,我覺得李子柒的生活才是我最向往的生活。因為我覺得畢竟前者是一些節目制造出來的東西,效果很多事情你難以去辨別真假,大部分人都是為了去給觀眾一個電視劇的程序,而你死去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現實生活,是你可以用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所去做到的,前者的話是需要團隊的力量,你一個人來,也不會有那么多的明星朋友,也不會有一個非常做飯好吃的黃老師,所以說這些都是需要他人的幫助才能夠完成的,所以對于我一個人來說的話,我是更加向往李子柒的生活。
選擇像李子柒一樣恬靜的生活
李子柒一個人在大山里生活,種了許多的水果蔬菜,我非常喜歡這種恬靜的生活。對于很多人來說的話,相信都會不太陌生,畢竟每個人都因為壓力太大,而選擇去忽視自己身邊的一些東西,也難以去照顧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時候其實看到另外一個人能夠做到自己夢想中的那種生活,其實是非常羨慕的,鄭云為什么說李子柒在網上收獲了一大批粉絲,就是因為羨慕他的生活自己難以去做到,所以才會想要去看看他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可以從他的視頻中得到一些欣慰,能夠安慰自己,接下來以后的生活也可以往這方面去看齊。
遠離都市的喧囂,能夠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在鄉下看書種菜做飯,也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所以說現在往往很多人就是難以去習慣一些快節奏,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生活本該有的味道,才會去選擇到鄉下去,屬于自己的生活,我覺得這是非常正確的,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有些人可能會喜歡那些燈紅酒綠,喜歡那種奮斗拼搏一分一秒的我不知道,希望能夠自己慢慢的去享受生活,這對自己人生來說的話也是充滿樂趣。
所以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都不一樣,有些人喜歡那些比較喧鬧的,喜歡人來人去的生活,有些人喜歡一個人安靜的生活,不受到任何人的打擾,可以去和周邊的鄰里關系搞得很好,然后又能夠去一個人不被他人打擾,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就是我向往的。
向往的生活中的生活和李子柒的生活,我覺得李子柒的生活才是我最向往的生活,向往的生活這部綜藝,現在有點兒太假了。
我覺得還是《向往的生活》中的生活才是我最向往的。三五好友相聚,沒事做做飯干干農活十分悠閑。而李子柒的生活太高大上,給人遙不可及的感覺,不接地氣。
李子柒的生活是非常的安靜的,遠離世俗和喧囂,安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也通過這些讓自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的生活才是每個人都向往的生活
李子柒很火,同時遭到了很多的質疑,面對質疑她如何作出回應的?
李子柒面對質疑本人親自回應了一些質疑,外加一些采訪解釋網友對她的質疑。
對于質疑李子柒并未采取冷處理,采取正面回應也是不錯公關處理手段,解決了部分質疑聲音,奈何網絡環境存在杠精,我們無法消除對此類質疑。
對于李子柒存在,個人認為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正面宣傳,她的拍攝并不能代表農村生活真實樣貌,更多傳遞的是慢生活理念,才吸引如此多人去了解和發現她的故事。結果去了解后發現此人背后有團隊、有不良生活經歷,認為此人是個騙子掩蓋了農村辛苦勞動的成果,對于諸多質疑除了美化農村生活以外,其他質疑更像是無理取鬧。
當我們看到李子柒拍攝精美視頻以及拍攝手法,就不難猜出一個人無法做出如此優質視頻,背后肯定有人幫忙拍攝或存在團隊。還有不良生活經歷,在我看來是一種刻板印象,此類刻板印象在現實生活中太多了,我只會將此類經歷理解為為錢謀生工作經歷。再者是關于美化農村生活,被網友稱為田園生活,對此可以理解為順應網絡時代美化運營方式。
通過現代技術展現農村生活優點,平息快節奏勞累,何嘗不是發現了人需求存在,既然有需求她的存在才會顯得更有意義。對于李子柒質疑,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直播,通過直播讓更多人了解到她拍攝和去做這件事初衷,質疑聲音也會不攻自破,但這并不代表不會產生新的質疑,對于質疑聲音存在,也被網友理解要火的前兆。
果不其然~李子柒成功將國內文化輸出到國外,同時也吸引了國內網友關注,更是將產品+品牌+IP一體化運營,從商業角度考慮是成功案例。
她壓根就不需要做出回應,反正賺的錢是在自己口袋里,管別人怎么說,一般都是閑的無聊且喜歡找茬的人有時間來“懟”別人。
面對網友的各種質疑,李子柒的回應只有一句話,我只是在用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做好自己。因為大眾審美不一致,有質疑很正常,做好自己持續輸出優質內容是最好的應對辦法。
面對質疑她對此表示自己這樣的行為并沒有任何的不妥,而且我覺得她這樣自信的表現,也讓我非常的佩服。
相關推薦:
試用期內離職有工資嗎(試用期內辭職能否獲得工資)
天氣延誤賠償(因為天氣原因航班延誤是否可以補償)
材料清單立案(去法院立案需要什么材料)
離婚房屋公證(離婚房產公證需要什么手續)
行政不予賠償(國家不予行政賠償的情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