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請把下面這幾個要點寫成一段話:黨十一次黨代會重要意義,確定的發展戰略,明確的發展任務和基本要求

首頁 > 勞動人事2021-05-13 03:16:14

黨的發展歷程

黨的發展歷程

中國共產黨走過了整整九十年光輝的歷程。九十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的成就。

根據《中國共產黨簡史》2001年版本資料簡介,中共建黨90多年來共經歷了如下十個主要階段: 

1、大革命階段

2、土地革命階段 

3、抗戰階段 

4、民主革命階段

5、新民主主義階段

6、社會主義建設階段

7、文化大革命階段

8、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

9、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 

10、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于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擴展資料:

中共黨史是政黨史,是專史,它研究建國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其主要內容,一是怎樣執政,即怎樣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一方面通過憲法和法律把它們變成國家的意志,貫徹到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

一方面通過其各級組織、各級干部,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運用廣泛的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宏偉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二是執政黨自身的建設,包括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黨的隊伍的發展、壯大,黨的干部的培養教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發展,黨紀黨規的確立和監督、檢查,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共產黨歷史

你好
黨的一大: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黨的二大: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黨的三大: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黨的四大: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于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黨的五大:
  1927年五大召開,大會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并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黨的六大: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后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黨的七大: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4年,中央紅軍進行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
  1935年長征過程中,遵義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后,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也開始進行全國性抗戰。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40年,百團大戰由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
  1941年根據地經濟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經過激烈的爭論,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又名《雙十協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黨的八大:
  1948年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于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黨的九大: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鄭重地向全國人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黨的十大: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會
  1974年,中國趕走南越侵略軍,收復西沙群島。
  1975年的全面整頓工作由鄧小平主持進行。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黨的十二大: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黨的十三大: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并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黨的十四大: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后,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準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定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并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后,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黨的十七大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黨的十八大: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黨的十八大的主題是:“明確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制定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前進方向。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回答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政策立場。”
謝謝望采納

嗯,這個歷程蠻偉大的。蠻傳奇的

《黨章》總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為什么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黨章》總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為什么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因有:

1、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確定,是我黨在新時期實現的最根本的撥亂反正。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關系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如果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發生動搖,整個基本路線就會被動搖。

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指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中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作重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全國黨政軍民都要以經濟建設為大局,從這個大局出發,照顧大局,配合大局,在這個大局下行動。


擴展資料:

1、鄧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間,強調: 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正式指出: 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

2、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充分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國民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共產黨員網-中國共產黨章程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主要原因:

1、由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決定的。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擺脫社會生產落后狀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的需要。只有搞好經濟建設才能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世界科技發展醞釀新突破的發展格局,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加快形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機制和環境,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對外開放,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為搞活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廣闊的道路。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否則,就會失去正確的思想指導和政治保證,就會走到邪路上去。只有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社會主義大生產的極大發展,才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強大的力量源泉。同時,惟有如此,才能使國家和人民擺脫貧窮落后,逐步強盛和富裕起來,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時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需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1)、首先,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專更要集中屬力量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其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只有不斷發展生產力,才能擺脫社會生產落后的狀況,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為其它社會矛盾的順利解決創造有利的條件。
1、社會主義的抄根本任務是發襲生產力,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有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擺脫社會生產的落后狀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只能搞好經濟建設,才能逐步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從而才能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簡單地說,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社會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
第二,這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因為社會主義的目標就是為了消滅剝削,防止兩極分化,這只有堅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做到。
第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動力是改革開放。
研究的再深一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的代表大會所肯定和重申的最根本的發展戰略。在這個問題上容不得有任何動搖。這個戰略本來在理論上是已經解決了的,并且已經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在實踐上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目前卻有一些人主張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這個戰略,并稱這是與時俱進地完善國家核心發展戰略。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不能任由這種觀點蔓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決不能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個根本的發展戰略,其后果將是極其嚴重的,事關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

為什么必須長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

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戰略,從表面上看是主體的自我選擇,但是選擇的正確與否是由實踐來回答的。正確的發展戰略符合了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錯誤的發展規律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發展戰略的選擇不是隨心所欲的,必須從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出發。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符合了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以前曾有過許多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認識。這些片面甚至錯誤認識主要是在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時,過分強調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性質,而忽視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沒有把生產力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不自覺地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唯物史觀。在這些片面甚至是錯誤認識的指導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鄧小平總結了中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前提,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最終目的。沒有前提,最終目的就會落空。我們以前犯的錯誤恰恰是忽視了前提。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得來不易。這不僅僅是鄧小平個人的總結,更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對我國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總結。所以,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不單純是一個理論的問題,在根本意義上它是一個實踐問題。自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往往局限在生產關系的范圍以內,特別是強調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對立的一面。這就使得我們沒有把精力集中在生產力的發展上,而是一味地強調生產關系的變革,最后在生產力的發展上遠遠地落后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反復強調要發展生產力,指出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是真正的堅持社會主義。他說:

“近三十年來,經過幾次波折,始終沒有把我們的工作著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這方面來,所以,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得太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快、不穩、不協調,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49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這要表現在許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沒有這一條,再吹牛也沒有用。”(同上,第251頁)

“其他許多事情都要搞好,但是主要是必須把經濟建設搞好。”(同上,第240—241頁)

“所以,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搞四個現代化建設這個總任務,我們是定下來了,決不允許再分散精力。”(同上,第241頁)

“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同上,第249頁)

“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過去二十多年,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訓太沉痛了。”(同上,第250頁)

鄧小平關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論述俯首皆是。他使用了“頑固”、“決不允許”、“扭著不放”等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足見他認識之深刻、意志之執著。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我們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才抵御住了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經受住了蘇東巨變和國內政治風波的沖擊。

其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所決定的。

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是進行建設的前提。只有正確的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才能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前,受左的思想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對我國的基本國情缺乏正確的認識。總的看是在超階段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即使在黨的八大時對基本國情、基本矛盾作出了基本正確的判斷,也沒能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貫徹下去。因此,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不盡如人意。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領導全黨全國人民認識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初級階段不僅距離共產主義有著巨大的差距,即使距離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作為共產主義低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也有巨大的差距。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我們必須堅持這個制度,這解決了走什么路的問題。另一個特征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十分落后,還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還沒有為向更高的社會過度準備充足的物質財富基礎。其中生產力的落后是根本特征。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說,老實講我們的社會主義是不夠格的。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社會主義應該具有比資本主義更發達的生產力。

黨的十三大明確地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以后鄧小平也多次提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指出這個階段自建國算起大約要持續一百年。在這一百年里,我們的中心任務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這個戰略必須牢固堅持,扭住不放,否則只能是死路一條。

改革開放進行了還不到三十年,我們現在還處在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發展戰略的起步時期。無論從哪個指標、哪個角度看,我們仍然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剛剛跨過人均國民收入1000美元的門檻。這對于我們自身而言,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是巨大的,相差在三十倍左右,就是與我國的臺灣相比也相差十五倍左右,更何況我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所以,我國現在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事實沒有改變。這就決定了我們還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根本戰略,決不能改變它。

再次,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也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毫無疑問,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而且有些問題還相當嚴峻,到了不解決就會影響下一步的發展,甚至就會影響到社會穩定、黨的執政地位的地步。比如在發展過程中環境日益惡化,許多資源供應緊張,甚至瀕臨枯竭,集中表現為煤、電、氣、油供應普遍緊張,大氣、水污染嚴重等等。在社會生活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分配不公,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生活處于貧困狀態。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顯示,目前城鄉消費差距已達十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還有2610萬人,有4977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城市失業問題突出,低收入者生活困難。對于類似問題,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具體的數字和事例,絲毫也不回避。關鍵是這些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經濟的發展來解決,特別是讓群眾脫貧、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更是如此。我們不可能再采用平均主義的方式來解決。有人會說,正是因為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經濟才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的確,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但是,不可能因為發展經濟會引起環境的破壞就不發展經濟,而且解決目前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還是需要經濟的發展來提供物質基礎。只有技術進步了、經濟發展了,才能為治理生態環境提供技術和財力的支持。目前生態環境惡化,說明經濟增長方式有問題,主要是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長模式,這是必須改變的。黨和政府一再要求并努力改變經濟的增長方式。不可否認,這方面我們做得不夠好。但是,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決不等于要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根本戰略,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這個根本戰略,更好地貫徹這個根本戰略。

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導致某些人想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

一些人提出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并作了一些論證。這些論證和論據有兩方面。一是根據我們目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環境惡化,社會分配不公等等;二是依據馬克思主義應該與時俱進的道理。關于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戰略之間的關系,前面已作過論述,不再重復。現在我們就分析一下,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是不是與時俱進,以及相關的一些問題。

首先,凡戰略都事關全局,是針對著主要矛盾制定的。如果主要矛盾沒有改變,那么,戰略就不應該改變。如果硬要改變,必然導致全局的失敗。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中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產力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將是長期存在的。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不能改變。有人提出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這是以應對次要矛盾的戰略來代替解決主要矛盾的戰略,是缺乏全局意識的表現。目前“戰略”一詞用得比較廣泛。但戰略也是有層次的,不能籠統地不分主次地放在一起討論。盡管人們也把某些措施稱作戰略,但相對于全局而言仍不過是戰術性的。比如,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的戰略,但這些戰略相對于全國總的社會發展戰略而言,都是從屬性的;各省市也有自己的發展戰略,但這些戰略必須服從于全國的發展戰略;各個時期有各個時期的發展戰略,同樣這些戰略也必須服從于全局戰略,不能本末倒置。我們僅以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進行比較分析。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提出來的,是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相對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而言,可持續發展戰略只能是一種手段,不能以后者代替前者。手段的完善不能看作是戰略的改變。

其次,就目前而言以其他發展戰略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道理。與時俱進是指人們的認識應該隨著變化了的實際而變化,否則,認識落后于實際就不能有效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當全局的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局部的矛盾,也就是說事物還處在量變階段,還沒有達到質變階段時,以解決局部矛盾的方法去改變解決全局矛盾的戰略,這顯然不是與時俱進,而是以偏蓋全。前面我們已經講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事實沒有改變,這里不再重復。

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戰略這些想法的提出,從側面充分證明了全面完整地理解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本質上是一致的,后者都是對前者的完善,而決不是替代。有人之所以要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是因為割裂了其中的關系,沒有全面系統地掌握它們之間的聯系,抓住一點,不計其余。這貌似與時俱進,實則是缺乏統帥全局的辨證思維。某種戰略的正確與否,不在于是某個人提出的,而在于這個戰略是否有效地針對了當前的主要矛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戰略,不在于是鄧小平提出的,而在于這個戰略準確地針對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而且事實也證明了這個戰略正在有效地解決這個矛盾。

再次,以其他發展戰略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這些想法的提出,說明人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生產力是決定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根本力量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突破舊唯物主義的地方正是在社會歷史領域。他們認為,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活動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形式,而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所以,馬克思主義者最注重發展生產力。以后的馬克思主義者始終不渝地遵循著這個基本原理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十月革命勝利后,特別是戰爭結束后,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列寧把堅持恢復和發展俄國經濟作為工作的重點。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但始終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斯大林盡管犯了許多錯誤,但是總的來說也是把經濟建設當作工作的中心任務來對待,并且領導蘇聯人民把蘇聯建成為世界第二強國,正是因為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才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毛澤東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濟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成績,只是方法不完全對頭,才沒有達到應該達到的水平。正是總結了中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鄧小平才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對于上述的理論和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沒有必要再羅列和證明。可以講,主張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戰略的人,對于唯物史觀的根本問題在一定意義上還存在模糊認識。他們很可能對唯物史觀的理論背得很熟、記得很清,但是,一到分析現實問題時,就不自覺地把這些理論放在了一邊。這說明,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并不存在過時的問題,同時也證明了鄧小平講的學馬列要精、要管用,是有針對性的。

總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戰略不能動搖。不管以什么名義、什么理由來改變它,都是極其危險的。如果改變了這個戰略,就將有害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害于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八大”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今天我們強調和重申這個問題,是有現實針對性的。

科學發展觀提出后,人們開始更多地反思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其實自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全社會對這個關系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在實踐中對二者的協調和平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落實中央決策的過程中,也出現一些片面的認識。比如,一種傾向認為,強調社會發展,就是代替甚至否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的人提出“雙中心”論或“多中心”論,認為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是對此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糾正,現在要轉變為經濟和社會“兩個中心”或經濟、法制、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等“多個中心”。還有的人提出用“更具時代價值的可持續發展為中心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認為前者是對后者的“發展和合理的揚棄”。這些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生產力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割裂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系。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始終不能動搖的,特別是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否則,就只會有“極端貧困的普遍化”,“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就不能保住改革開放的成果,更談不上進一步發展了。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指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改革開放28年后,發展生產力和發展經濟仍然是“壓倒一切的標準”。我國經濟在連續多年快速增長后,繼續保持強勁發展的難度加大,經濟發展問題更為復雜和艱巨。新世紀頭20年,我們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機不可失,稍縱即逝。所以在發展問題上,任何偏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背離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的。

在這里,我們一定要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維,簡單的線型思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條不能變,也不需要變。當然,在堅持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必須注意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不能是單打一。GDP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它能比較集中的反映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成果,所以要抓經濟建設,要抓發展,當然要講GDP,發展當然要更加全面、更加協調。現在已經提出了綠色GDP概念,這很好,是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了。但在提出綠色GDP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了黃金色GDP,即硬通貨的GDP,做到黃綠GDP的合理結合。

我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當然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曾走過的破壞和掠奪的道路。我們既要合理借鑒發達國家在發展上的經驗,同時又不要放棄我們發展的根本,即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也是我們今天堅持和弘揚“八大”正確路線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過程,近代史有關共產黨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取得勝利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過程,近代史有關共產黨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取得勝利的原因

1、成立過程: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次全國代表大會在 上海召開。各地共產主義組推舉的12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他們是:湖南小組的毛澤東、何叔衡,湖北小組的董必武、陳潭秋,上海小組的李達、李漢俊,北京小組的張國燾、劉仁靜,濟南小組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小組的陳公博和日本小組的周佛海,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

他們代表了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科爾斯基也列席了這次會議。由于會場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國巡捕的搜查,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 上舉行。大會討論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等問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個綱領》。

黨綱的主要內容是: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的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私有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確定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還規定了黨的紀律。

大會還通過了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中央領導機關中央局,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李達任傳主任,張國秦任組織主任。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直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重大歷史事件: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紅軍長征、秋收起義、遵義會議、百團大戰、三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

3、取得勝利原因:

(1)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這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經驗。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行動指南。

(2)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力量。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

擴展資料:

共產黨成立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不僅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共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終結了西方文明模式“元敘事”的論調,同時向世界提供了應對發展困局、破解治理難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尤其在政黨治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國共產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式和方案。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共產黨成立

百度百科--中國共產黨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面目煥然一新。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上海)2、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黨的二大通過的決議案提出把黨建設成為一個革命的群眾性的無產階級政黨的任務,提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無產階級的忠實代表,旗幟鮮明地展示了黨的先進性。大會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章程。3、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國民黨一大在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4、北伐戰爭:1926年至1927年,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先頭部隊出兵湖南。7月9日,正式出師北伐。在沿途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北伐軍勢如破竹。北伐戰爭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是國共合作結出的豐碩成果。使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完成統一的戰爭。5、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突然在上海向革命群眾舉起屠刀,發動反革命政變。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第一次國共合作終于全面破裂。1924年至1927年,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似滾滾洪流席卷中國大地,人們通常把它稱為“大革命”或“國民革命”。持續三年多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后失敗了。6、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是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標志著土地革命戰爭的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7、1927年9月9日。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到湖南改組省委并領導湘贛邊界秋義。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寧岡井岡山,創建以寧岡縣為中心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蘭花坪。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此鮮為人知的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的光榮史冊,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8、在各根據地不斷發展的情況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瑞金舉行的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被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8、“圍剿”與“反圍剿”:經過艱苦的斗爭,到1930年夏,全國已有十幾塊農村根據地,紅軍發展到約7萬人,連同地方武裝共約10萬人。工農紅軍經過3年游擊戰爭,迅速發展壯大。紅軍和根據地的存在和發展,使國民黨統治集團感到震驚。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大規模的“圍剿”。9、長征:“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的惡果,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4年4月中旬,國民黨軍隊集中優勢兵力進攻中央根據地的北大門廣昌。經過十八天血戰,廣昌失守。10月初,國民黨軍隊推進到根據地腹地,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10日晚6點12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8.6萬人,分別自瑞金、鄠都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從而開始進行紅軍打敗國民黨的轉折點。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后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部勝利結束。11、1937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機關遷駐延安。此后,延安成為指引中國革命方向、照耀中華民族前程的紅星。1937年9月,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改稱陜甘寧邊區,轄23個縣,人口約150萬,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2、1937年開始的全國抗日戰爭,既是關系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階段,也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重要時期。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上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志著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13、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召開。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是七大的歷史性貢獻。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是黨總結中國近代特別是建黨以來經驗作出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決策。14、抗日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向同盟國的投降書上簽字。兩國軍隊鏖戰八年,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黨在抗戰中發展為有120多萬黨員的大黨,人民軍隊發展到120余萬人,民兵260多萬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15、全面內戰爆發:中華民族經過浴血奮戰贏得抗日戰爭勝利后,又面臨著建什么國的斗爭。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圖通過和平的途徑來建設一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民主主義中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統治集團,企圖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用內戰的方式來剝奪人民已經取得的權利,使中國社會退回到抗戰前一黨專制獨裁的反動統治。一場關系中國走向光明還是黑暗的大決戰不可避免。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22萬人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中國人民的小米加步槍能夠戰勝蔣介石的飛機加坦克。黨中央和毛澤東所闡明的必須從戰略上藐視敵人、敢于同敵人斗爭、敢于奪取勝利的思想,增強了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的信心。16、解放戰爭:1948年9月—11月2日,遼沈戰役。解放戰爭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長春、錦州、沈陽)1948年11月—1949年1月,淮海戰役。為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直搗南京奠定勝利基礎。(江蘇徐州、安徽宿縣雙堆集)1948年12月—1949年1月,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地區。人民群眾在戰略決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支前民工達886萬人,出動擔架36萬余副,大小車100萬余輛。(張家口、天津、北京)。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期間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余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北京)18、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粉碎了帝國主義擴大侵略的野心,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包括美、蘇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感到必須重新估計中國在世界上的分量。19、1950年冬,土地改革運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運動的基本完成。這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反對封建主義斗爭的歷史性標志,為新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北京)20、1951年12月—1952年下半年,開展“三反”、“五反”運動。純潔了黨的隊伍,加強了黨和政府的廉政建設,打退了資產階級的猖狂進攻。(天津劉青山張子善案)21、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轉變。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做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要決策,開始探索中國自己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北京)22、“大躍進”運動從1957年底開始發動,1958年全面。黨力圖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中打開一個新的局面。23、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陷入嚴重的混亂局面中。(北京)24、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文化大革命”。國家進入到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說江青集團就要提林彪集團。)(北京)25、1978年10月,小崗村耕地包產到戶。突破“左”的農村政策的大膽嘗試。(安徽鳳陽四川等地)26、1978年12月18日—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北京)27、1997年9月12日,黨的十五大召開。將鄧小平理論載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8、2002年11月8日,黨的十六大召開。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黨章,確定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29、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四川汶川)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建設歷程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建設歷程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建設歷程:

一、黨的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二、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三、黨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四、黨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

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于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五、黨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年五大召開,大會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

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并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六、黨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后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七、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八、黨的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948年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于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九、黨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鄭重地向全國人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十、黨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十一、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會

1974 年,中國趕走南越侵略軍,收復西沙群島。

1975 年的全面整頓工作由鄧小平主持進行。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十二、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實會上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十三、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并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同它們融合。

十四、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后,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準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十五、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十六、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定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并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后,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

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十七、黨的十七大: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大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爭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十八、黨的十八大:中共十八大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過去5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實踐,回顧總結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

全面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戰略部署,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擴展資料:

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簡稱。

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7月1日成立以來整個發展過程的全部歷史。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的情況、黨章的不斷完善過程、黨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組織建設和發展狀況、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全部史實的記載。

根據《中國共產黨簡史》2001年版本資料簡介,中共建黨90多年來共經歷了如下十個主要階段: 

一、大革命階段 ;

二、土地革命階段 ;

三、抗戰階段 ;

四、民主革命階段;

五、新民主主義階段; 

六、社會主義建設階段 ;

七、文化大革命階段;

八、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 

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 ;

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中國共產黨歷史

1、從五四運動到“南湖會議”(黨的創立時期 1919.5.——1921.7.)

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和“救亡圖存”斗爭的屢遭失敗,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社會基礎;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政治上的覺醒,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階級基礎;

十月革命的勝利和馬克思主義的傳人,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思想基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干部基礎。在各種條件具備后,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2、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到“七.一五分共”(國民革命時期 1921.7.——1927.7)

1924年的第一次國共合作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推動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但由于幼年的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右派的妥協退讓,放棄了對同一戰線和武裝斗爭的領導權,致使國民黨右派勢力得逞,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

3、從挺進井岡山到“七七事變”(土地革命時期 1927.7.——1937.7.)

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實現了兩次生死攸關的大轉折:第一次是從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中國共產黨在失敗中總結教訓,成功的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第二次是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遵義會議的召開,停止了“左傾”路線在黨內的統治,重新確定了毛澤東同志在黨的領導地位,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4、第二次國共合作到抗日勝利(抗日戰爭時期 1937.7.——1945.8.)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蘆溝橋事變”,點燃了全面侵華的戰火。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情地推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并歷經八年艱苦抗戰,打敗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5、從重慶談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解放戰爭時期 1945.8.——1949.10.)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及各民主黨派的反對,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和各民族黨派的支持下,最終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6、從爭取國民經濟恢復到“三大改造”完成(向社會主義過度時期 1949.10.——1956.12.)

1949年到1952年,面對滿目倡痍、白廢待興、茅盾重重的困難局面,中國共產黨遵循“不要四面出擊”的方針,成功地用三年時間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根本好轉。從1952年開始,又展開并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7、從“大躍進”到“八字方針”制定(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時期 1957.——1965.)

從1957年開始,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在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也出現了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經濟建設中的“左傾錯誤”。

8、從批“海瑞罷官”到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6.——1976.3)

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指導下,加之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破壞,出現了“文化大革命”這樣歷時十年的全局性內亂,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嚴重挫折和損失。

9、從“兩年徘徊”到十一屆六中全會(撥亂反正時期 1976.——1981.)

1977年粉碎“四人幫”后,由于黨的主要領導人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使社會主義建設處于徘徊不前的局面,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線,并開始了全面的撥亂反正工作;

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的制定并通過,標志著撥亂反正工作的勝利完成,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實現了第三次轉折。

10、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六大(改革開放新時期1982.——今)

從黨的十二大到十六大,中國共產黨成功實現了兩代領導班子的順利交接,在對毛澤東思想繼承的基礎上,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兩大理論體系,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擴展資料: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歷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面勝利,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澎金馬,并在1949年于北京建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于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參考資料:

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百度百科

根據《中國共產黨簡史》2001年版本資料簡介,中共建黨90多年來共經歷了如下十個主要階段:

1、大革命階段 

2、土地革命階段 

3、抗戰階段 

4、民主革命階段 

5、新民主主義階段 

6、社會主義建設階段 

7、文化大革命階段 

8、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 

9、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 

10、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擴展資料: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

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后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并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 爭以后,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于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建設歷程是很漫長的

相關推薦:

不簽勞動合同杯具了(不簽合同干了不到一個月被辭退)

如何申請大病救助(大病救助去哪里申請)

醫保定點門診如何更改(醫保定點醫院怎么改)

法定陪產假有多少天(法定陪產假期多少天)

工傷認定表如何填寫(工傷認定申請表職業病名稱怎么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