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h2>1.把這則語錄譯為現代漢語。 2.解釋下列詞語 何以: 是以: 下問: 3.孔子從哪兩方面解釋子貢提出的問題?這樣解釋的目的是什么?
翻譯: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被謚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明好學,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不以為恥,所以被謚為‘文’?!?
·何以:為什么來···
是以:因此來···
下問: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h2>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①表現了孔子怎樣的學習態度?rn 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是以的意思
1、表現了孔子勤學好問,認為學問沒有尊卑廉恥,虛心向學的學習態度!
2、“是以”的意思是“這就是”?!笆恰痹诠盼睦锖芏鄷r候都翻譯成“這”,而“以”則是動詞“是”的意思。
表現了孔子勤學好問,認為學問沒有尊卑廉恥,虛心向學的學習態度!
“是以”的意思是“這就是”?!笆恰痹诠盼睦锖芏鄷r候都翻譯成“這”,而“以”則是動詞“是”的意思。
孔文子是春秋戰國時的學者。
.孔文子聰敏而又愛好學習 2.孔文子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羞恥 為了說明學問無止境,積極求知。 ...
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div>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文’也?!?
新注句讀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為)之,文也?!?
〔傳統譯注〕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被謚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明好學,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不以為恥,所以被謚為‘文’。”
〔新注〕
何以謂(為)之,文也:做了什么而成名的?。謂,“為”之誤。文,成名。
〔新譯〕
子貢問說: “孔文子憑什么作為而成名的?”先生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樣做而成名的?!?
〔題解〕
傳統譯注認為 “文”是謚號,一是對謚號的誤解,一是不了解孔子的“文”是指成名。
關于謚號的興起,古今說法不同,多從《逸周書·謚法解》,認為起于周初。郭沫若先生認為,“當在春秋中葉以后”(《金文業考謚法之起源》),“謚法之興當在戰國時代”(《謚法之起源》)。楊伯峻先生批駁郭先生這種結論“缺乏堅強的論證,而且太與古代的文獻材料相矛盾”(《論語譯注》),舉的例子其一就是《論語》中的這句“孔文子何以謂(為)之,文也?”,其二是“托古作偽”的《左傳》中的記載。很明顯,郭沫若的結論可信,孔文子的“文”,不是謚號。在這里,“文也”是指成名。
“謂”是“為”之誤,“是以為之”的句式,在《為政篇》第二章也有,“曾是以為孝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任何一個能如此作為的人,怎會不能成名?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痹~語解釋
解釋下列詞語。rn何以:rn是以:rn下問:何以:怎么能
是以:這才能
下問:問他人
均為倒裝。
何以=以何
是以=以是
下問=問下。
均為倒裝。
何以=以何
是以=以是
下問=問下。
均為倒裝。
何以=以何
是以=以是
下問=問下。
回答者: tcchdx999 - 實習生 一級 2009-11-1 17:24
均為倒裝。
何以=以何
是以=以是
下問=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