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現代的法律太多了,今天也給大家換個話題,我們來談談古代的制度。
一談到古代制度,第一個讓人想到并且印象深刻的一定就是“王位世襲制”,這個制度約從公元前1988年開始到1912年,大約存在了3900年之久。
中國最早是從夏朝時開始建立王位世襲制,但也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區別,商朝末年才完全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
但是這里很多人也會有疑問,為什么古代的要立嫡長子,而不立更賢明的皇子做皇帝呢?
下面就給大家詳細說說吧。
一、王者的私心
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大部分普通人都希望自己的財富、地位甚至人脈等,都能通過一定的形式繼承給自己的下一代,能給下一代更好的生活。
而皇帝其實也是個普通人,即使他是一國之主,但是這種權利和財富也肯定是想讓下一代繼承下去的,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私心。
這也是私有財富出現的結果,而家國天下都是皇帝的私有財產,試問誰愿意放棄?
二、為什么是嫡長子繼承?
《春秋公羊傳》記載的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首先,皇后一般都是擁有朝中大權的官員后裔,不管是出于鞏固統治還是中央集權的需要,都是不得不這么做,所以立嫡是先天的母系政治資源優勢。
其次,立長從一般的情況來看,年齡當然最大,處世最長,見識最多,政治歷練最多,就更不容易被大臣和宦官左右,并且擁有更多的政治人脈,所以說立長是個人政治資源優勢。
同時,把立嫡長子作為王位繼承制的首選,也是把王權神化、塑造固有等級觀念的方式,以免人人覬覦皇位(雖然還是有人覬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很多麻煩)。
“嫡長子繼承制”是禮法的重要部分,而禮法是傳統中國法律體系的基本特征,其中兩大支柱就是等級觀念和綱常名教,這也是封建王朝的治國根本。
中國歷史上皇帝選擇繼承人,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那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接著在考慮立賢。若是嫡長子或皇長子在的話,古代的大臣堅決支持立嫡或立長,反對廢長立幼,很少有支持立賢的人。
在封建帝王的歷史也有不“立長”的情況。比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了自己的兄弟,自己當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曾一時糊涂,廢長立幼,導致自己的九個兒子自相殘殺。
這些不“立長”的情況在歷史還有很多,大多帶來的都是一場悲劇。所以坊間常言,若是皇帝不“立長”,必然會帶來社會的動蕩!
判斷一個皇子的能力問題成本太高,往往也都無法正確地作出判斷,因為人大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之上,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斷問題,這樣就導致了結果的千差萬別。“無能”的人都是相似的,但是“有能”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同。
以年齡長幼來作為唯一的條件,繼承皇位,維持皇族秩序,也讓天下之人可以接受的原則。
朝廷這些飽讀詩書的大臣,他們也會出于對自己利益的考量,選擇一個合適的皇帝,那么嫡長子就是他們不二的選擇。一方面這是歷史的規律和皇族的秩序,是萬萬不可違背的原則;另一方面“立長”也是整個社會百姓所能接收到一種原則。
若是嫡長子成功繼位,那么這些大臣就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還能得到新皇帝的重用和賞識。若是他們支持“立賢”,那么一旦“立賢”失敗,結果就是輕則人頭落地,重則禍害全家!即便是“立賢”成功之后,也不會撈到什么好處,畢竟已經違背了倫常,為天下人所不齒!
嫡長子繼承制,意在杜絕覬覦皇位的非分之想,再者就是嫡長子比賢的標準明確無歧義!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傳位給朱允炆,不是傳位給優秀的第四子朱棣,正是由于嫡長子繼承制,而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嫡長孫。
我認為:中國封建社會是皇權至上,皇帝或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若皇帝賢明則國興,反之則衰亡。所以繼承人得當與否,決定了國家的未來。
一、“賢明”衡量標準難定
老大很好判斷,誰是老大,大家都知道。但是“賢明”沒有很明確的衡量標準,你說哪個賢明?
看似愚蠢的,說不定啞巴吃餃子,肚里有數。看似賢明的,說不定一肚子壞水。有人小時候聰明,可是越大越蠢;有人小時候愚蠢,可是越長越精明。有人看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和大家都不同,大家都認為他愚蠢,可是若干年后才證明他是對的。
所以賢明不賢明當時很難判斷,通常都是事后才知道,甚至得等到蓋棺論定。但是時間不能倒流,事后諸葛亮的判斷是沒有用的。
二、“偽賢明”
三國曹家就很典型,曹丕陣前賣哭,曹植斬吏奪門,都是手下揣摩上意演的戲,你皇上想測試賢不賢,下面就給你裝賢唄。
《雍正王朝》中太子被廢,朝中大多支持八賢王,但偏偏康熙不喜歡他,康熙知道賢明太容易裝了。
反倒是為百姓做事兒的雍正,為何名聲不好,看起來不那么“賢明”?因為底層百姓根本沒機會說話。賢與不賢,看具體做的事兒,名譽這種東西,很難說。
三、嫡長子的優勢
1
老大的年齡當然最大,處世最長,見識最多,最成熟,通常對是非曲直的判斷能力是最強的,不容易被大臣和宦官左右。
而且長子與大臣的結交通常也最好,培植的黨羽通常也最多,接班后權力比較穩固。
2
嫡長子是皇帝結發妻子所生的頭胎,皇帝選擇正室可謂是十分慎重,都會選擇朝廷中德高望重的大臣后代,這就可以保證選擇立嫡長子時有絕對的支持,不會發生朝局動蕩。
不過這種“立長制”也有問題:過早的暴露了儲君而導致其成為眾矢之的,有非分之想的人會不斷攻擊儲君,試圖取而代之。
因此到了清朝的雍正,開始實行“秘密立儲”的模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