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標準到底是什么?
眾所周知,屠呦呦又“落選”了,院士的大門依然沒有向她打開,毫不留情地繼續把這位中國大陸地區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為人類健康做出突出貢獻的、群眾公認的著名科學家“檔”在了門外。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院士(Academician)源于Academy,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在建園后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后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院士“Academy”。此后,英國皇家學會、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杰出的科學家。“院士”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中科院院士路甬祥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2] 。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包含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著名學者,此次院士選舉,比較充分展示了學術成就而非政治主張的推選理念,如異議人士郭沫若先生因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獲得胡適舉薦并獲選。這次選舉中,除了中央研究機構以外,獲選人數最多的四所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
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233人,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1955年學部委員(后稱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學領域的數學物理學部30人、化學部22人、生物學部60人、地學部24人、技術科學部36人,以及人文社會領域的哲學社會科學部61人。
1957年增選了自然科學學部委員18人。
1980年,恢復學部委員增選,并取消了哲學社會科學學部。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截至2008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1100余人,健在600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700多名,其中有一些人身兼兩院院士資格。
院士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根據院士章程,為維護老年院士的身體健康,在院士中實行資深院士制度,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資深院士享有資深院士津貼,但不擔任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成員和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成員等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工作,自由參加院士會議。
兩院院士每人每月發放1000元津貼,資深院士津貼標準每人每年為10000元人民幣,資深院士津貼免征個人所得稅。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成為院士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具體說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
為了規范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的組織實施,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制定本辦法。
一、院士的標準和條件
(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二)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可被提名并當選為院士。
“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主要是指:在某工程科技領域有重大發明創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顯著應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設計、研制、建造、運行、管理及工程技術應用中,創造性地解決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有重大貢獻;或為某重要工程科技領域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以上各項中都包括其在培養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貢獻。
“重大工程管理”的內容主要是指:重大工程建設中的管理(包括規劃、論證、勘設、施工、運行管理等);重要、復雜的新型產品、設備、裝備在開發、制造、生產過程中的管理;重大技術革新、改造、轉型、轉軌、與國際接軌方面的管理;產業、工程、重大科技布局和戰略發展研究、管理。
在工程管理領域做出“重大貢獻”主要是指:被提名人在上述領域具體組織、參加工程項目的實踐,并在實踐中以先進的管理理論為指導,創造性地發揮管理科學的作用,促使工程項目優質、高效實施,取得眾所公認的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論上有重大建樹,并通過實踐取得具體業績。
“學風正派”主要是指院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科學態度和獻身精神等。
二、增選名額及對院士候選人的有關要求
(一)院士增選每兩年(奇數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及各學部的名額分配,由主席團決定。
(二)院士候選人(以下簡稱候選人)的年齡原則上不超過70周歲(以增選當年6月30日為計算的截止日期)。
(三)候選人專業范圍包括工程科學技術(含農、醫)的各專業學科。各學部所涵蓋的專業領域,按照《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學部專業劃分標準(試行)》確定。
(四)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可依據各自的標準和程序交叉當選的原則,符合中國工程院院士標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可被提名為候選人。
三、增選的主要程序
院士增選工作分四個步驟:提名候選人、歸口部門遴選、院士評審和院士選舉。
(一)提名候選人
1.提名渠道
院士候選人一律按以下規定的兩種渠道提名,不受理個人申請。
(1)院士提名
每次增選每位院士至多可提2名候選人,院士可單獨或聯名提名。候選人獲得不少于3位院士提名,且其中有3位院士所在學部與候選人專業所屬學部相同,提名方為有效。提名工程管理學部候選人,至少要有2位是工程管理學部的院士,另有1位所在學部與候選人工程科技背景所屬學部相同。
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專家,只能由院士提名。
年齡超過70周歲的候選人,須經其專業所屬學部至少6位院士提名,方為有效。工程管理學部候選人,至少要有4位工程管理學部院士提名,另有2位提名院士所在學部與候選人工程科技背景所屬學部相同。這樣的提名對候選人僅限1次。
(2)單位提名
中央、國務院各有關部委、直屬機構、直屬事業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系統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范圍和地區內的設計、研究、建造、運行單位、高等院校、企業等可按組織系統提名候選人。
中國科協所屬的有關全國性學會可按學術團體組織系統提名候選人。
2.有關要求
(1)各單位提名候選人要做到公開透明。對擬提名的候選人,應在本單位范圍內征求意見,特別是同行專家的意見。為保證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實客觀,各提名單位要成立由同行專家組成的材料審查委員會,負責對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審查。凡已連續3次被提名的有效候選人,停止1次候選人資格。
(2)各渠道提名候選人,應特別注意對長期工作在工程技術第一線并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尤其是優秀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的提名。
(3)提名候選人時,必須按規定填寫《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提名書》(以下簡稱《提名書》),并附有被提名者有代表性的成果、著作、論文(重大工程勘探、規劃、設計、施工、運行方面的重要報告和總結)等,每人不超過10篇(冊),以及重要獎項獲獎證書和發明專利證書的復印件等證明材料。
(4)院士提名的候選人《提名書》及有關材料,按當年增選通知規定,直接寄送中國工程院。若被提名人為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專家,須提交其中國籍身份證明。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候選人,還須提供香港特別行政區入境事務處或澳門特別行政區身份證明局的國籍證明。
(5)各單位提名的候選人《提名書》及有關材料,必須報送歸口部門進行遴選。
(二)歸口部門遴選
1.中央、國務院各有關部委、直屬機構、直屬事業單位分別對其所屬范圍的單位提名的候選人,負責組織遴選。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其所屬范圍和地區內的單位(不含中央、國家有關部委、直屬機構在地方的單位)提名的候選人,負責組織遴選。
中國人民解放軍系統各單位提名的候選人,由總政治部負責組織遴選。
中國科協所屬的有關全國性學會提名的候選人,由中國科協負責組織遴選。
上述負責組織遴選的部門為候選人歸口遴選部門。
工程院委托有關歸口遴選部門負責對中央管理企業提名的候選人組織遴選。具體歸口方案以當年增選通知為準。
3.為了保證遴選工作的質量,控制候選人的數量,中國工程院可根據每次院士增選的名額,對歸口遴選部門報送候選人的名額做出規定。
4.有雙重領導的單位提名的候選人,由其主管的一方負責組織遴選,非主管部門報送的候選人無效。
5.各歸口遴選部門應組成遴選委員會,對所屬范圍和地區內單位提名的候選人進行遴選。遴選委員會的組成應不少于9人,其中院士和現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正高級專家應不少于80%。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產生遴選結果。委員會成員名單、投票結果應如實填入候選人《提名書》,并須有遴選委員會負責人的簽名或蓋章。
6.在規定的報送名額之內,獲得贊成票超過投票人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方可報送中國工程院。各歸口遴選部門報送的候選人年齡不得超過70歲,60歲以下(含60歲)的應不少于三分之一。歸口遴選部門應在《提名書》中填寫“推薦意見”,按當年增選通知要求,將《提名書》及有關材料報送中國工程院。
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對候選人的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合格者報主席團審議通過后為有效候選人。
工程院在本院網站和有關報刊上公布全部有效候選人名單(姓名、工作單位、專業專長、遴選部門、提名人),同時由歸口遴選部門負責組織本系統有效候選人(包括院士和中國科協提名的有效候選人)材料的公示。公示辦法按《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材料公示辦法》執行。公示情況和反映意見在規定時間內反饋中國工程院。
(三)院士評審
1.評審原則
(1)參加評審的院士必須準確把握院士的標準和條件,從國家科技事業的全局出發,超脫本部門、本地區、本專業的局限;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全面客觀分析候選人的工作及獲獎等情況;發揚民主,充分討論,科學評價候選人的工程科技成就和貢獻。
(2)在堅持院士標準條件的前提下,要始終注意候選人的年齡結構,在各個階段的候選人名單中,60歲以下(含60歲)的應不少于三分之一;應特別注意長期工作在第一線的工程技術專家;加強對交叉、邊緣學科以及尚無院士的學科、地區、部門的候選人的了解和重視。
(3)評審中實行回避制度。凡與候選人有直系親屬或主要旁系親屬關系的院士(如:父母、夫妻、子女、岳父母、婿媳、兄弟、姊妹、叔侄、甥舅等),評審時應回避。回避的辦法是:當小組和大會介紹、討論某候選人情況時,凡屬與該候選人有以上關系的院士,應暫時離席,待對該候選人介紹、討論完畢,再進入會場參加對其他候選人的評審,投票時不回避。
(4)評審過程中發表的意見及討論情況,對外必須嚴格保密。與會人員必須嚴格遵守《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評審和選舉保密規定》。
(5)對候選人的投訴按《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投訴信處理辦法》處理。受理投訴信的截止日期為增選年的8月15日。
2.評審程序
各學部常委會負責組織本學部院士對屬于本學部專業學科范圍內的全部有效候選人進行評審。
學部常委會組織各專業組和學部全體會議,采取審閱材料、介紹情況、醞釀討論和無記名投票表決等方式,對候選人進行兩輪評審,分別產生本學部進入第二輪評審和正式候選人的名單。
對工程管理學部候選人的第一輪評審,按其專業背景在相關學部進行。
第一、二輪評審會議一般分別安排在增選年6月份和10月份的最后一周進行。
第一輪評審
本輪評審的任務是從全部有效候選人中,產生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
(1)審閱材料:候選人的材料是評審的基本依據,與會院士除重點審閱本專業組候選人材料外,還應認真審閱本學部其他候選人的材料。
(2)專業組評審:專業組對本組候選人充分討論評議,投票產生進入學部評審會介紹的候選人名單,各組進入學部評審的名額由學部常委會決定。
(3)學部評審:學部召開全體會議,介紹各專業組進入學部評審的候選人情況,充分討論評議。
(4)產生第二輪候選人:學部投票,產生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進入第二輪評審的限額為學部增選名額的2—3倍,具體人數由學部常委會研究決定。
(5)第一輪評審是否采用通信評審方式,由學部常委會研究確定,報主席團備案。
(6)第一輪評審會后,中國工程院在工程院網站和有關報刊上公布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并通知本人。學部常委會對第二輪候選人中受到投訴以及有疑點的問題,組織調查核實。
第二輪評審
通過本輪評審,從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中,產生正式候選人名單。為了對候選人更直接地考察了解,第二輪評審增加候選人自我介紹、回答問題的程序。除此之外,評審程序和辦法與第一輪評審基本相同,但須注意以下幾點:
(1)為便于評審時學部之間的交流,第二輪評審會由全院組織,集中統一進行。
(2)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在評審會上進行自我介紹,圍繞提名書主要成就貢獻的范圍,實事求是地介紹本人在完成重要工程項目中所發揮的作用、解決的工程技術難點、創新之處等。候選人應嚴格按通知時間準時到會,及時離會。
(3)對被投訴候選人的有關調查核實材料連同其投訴信,一并提交評審會參考。在對被投訴人評審時,有關院士應根據常委會研究意見,將有關調查核實結果向會議進行說明。
(4)學部評審會要對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全部候選人逐一評議。經學部評審會認真、全面評議后,進行無記名投票,按增選名額120%的比例,依得分順序,產生正式候選人名單。
(5)工程管理學部多為跨學部院士,由學部常委會統籌安排適當時間,組織本學部院士集中評審。
院士評選標準是什么?
院士評選標準是根據在學術所做出的貢獻來決定的,以中國工程院為例,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正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可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并當選為院士。
院士增選每兩年(奇數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及其分配,由主席團研究決定。主席團可針對在西部邊遠地區(西部地區的貴州、云南、廣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9個省、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累計20年(含)以上的候選人預留定向名額。
擴展資料:
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評審原則:
(一)參加評審的院士必須準確把握院士的標準和條件,從國家科技事業的全局出發,超脫本部門、本地區、本專業的局限;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全面客觀分析候選人的情況,防止“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發揚民主,充分討論,科學評價候選人的工程科技成就和貢獻。鼓勵各學部對候選人開展同行評議。
(二)在堅持院士標準條件的前提下,應特別關注長期工作在第一線的工程技術專家,關注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加強對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以及尚無院士的學科、行業候選人的了解和重視,學部根據院士隊伍專業學科分布情況提出增選優先支持專業學科;加強對院士人數較少地區候選人的了解和重視。支持各學部積極探索優化院士隊伍結構的做法。
(三)評審中實行回避制度。凡與候選人有直系親屬、主要旁系親屬(父母、夫妻、子女、岳父母、婿媳、兄弟、姊妹、叔侄、甥舅等)、直接師生關系的院士和工作人員,應在評審討論相關候選人時回避。投票對院士不回避。
(四)評審過程中發表的意見及討論情況,對外必須嚴格保密。與會人員必須嚴格遵守《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中的保密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
院士的評定標準
具體說說院士的評定標準: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均可被推薦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院士的增選:
1992年4月,第六次學部委員大會制定并通過《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試行)》,經國務院同意后由中國科學院發布,明確學部委員和外籍學部委員的標準和選舉程序,院士增選工作步入規范化軌道。
院士增選和外籍院士選舉每兩年一次。至2017年12月底,共有1367名來自全國各部門、各地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學者、專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據2020年3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26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5人,化學部132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2人,地學部13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99人,技術科學部150人。另外外籍院士107人。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中國科學院院士
相關推薦:
票據的效力(票據的法律效力)
休產假請假條(孕期請假條怎么寫)
加班清零是不是違法的(公司強制加班時長清零違法嗎)
商事仲裁時效知識(商事仲裁時效兩年還是三年)
對員工有利的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怎么簽對員工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