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1、基礎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退休時平均工資×(1+平均繳費指數)÷2×累計繳費年限×1%。
這里的平均工資指的是退休人員所在地區上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也就是說經濟發達地區的基礎養老保險金,要高于欠發達地區。
而平均繳費指數指的參保人選擇的繳納比例。一般來說繳費指數在0.6-3之間。從這里也能看出,社保的繳費比例越高,相應的基礎養老金也會越高。
累計繳費年限既包括實際繳費年限,也包括視同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還是很復雜的,在這里就不展開進行敘述了。
例如,退休時,上一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是6500。虎虎的繳費指數平均值是0.7,累計繳存了15年(下面計算時,為了簡化計算過程,沒有考慮利息)。
基礎養老金=6500*(1+0.7)/2*15*1%=828.75。
2、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金額÷養老金計發月數。
我們繳納社保時,一部分會進入我們的個人社保賬戶,一部分會進入國家統籌賬戶。我們個人賬戶的部分,直接影響退休養老金的計算。
當然,一般來說各地的繳費比例也是不同的。畢竟各地的經濟發展情況還有是很大的差別的。
養老金計發月數和我們退休的年齡有直接的關系,退休的越晚,計發月數越少;退休的時間越早,計發月數越多。
一般來說,退休計算的計發月數是139個月,即按照60歲退休而確定的。這個時間,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我們個人不能自由選擇。
例如,社保的個人繳納比例為8%,社保的計算基數是5500。虎虎選擇在65歲退休。
個人賬戶養老金=5500*8%*12*15/139=569.78。
3、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退休時平均工資×建立個人賬戶前的繳費年限×1.3%×平均繳費指數。
上面的計算公式是山東省的計算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過渡性養老金并沒有全國統計的計算公式,各省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計算方法。
根據實際情況來看,過渡性養老金主要就是為了提高社保當中“中人”的退休待遇。大家如果需要實際計算時,需要使用“中人”所在地區的計算公式。
當然,影響過渡性養老金的主要因素就是,視同繳費年限以及調整系數。
例如,建立個人賬戶前的繳費年限是10年。
過渡性養老金=6500*10*1.3%*0.7=6500*10*1.3%*0.7=591.5。
這樣計算完以后,我們就可以知道,退休時第一月發放的退休金了。
退休養老金=828.75+569.78+591.5=1990.03。
需要注意的是,退休金的計發月數只是影響第一次退休金的計算,而不是說只能領取139個月的退休金。與此同時,退休養老金也在逐步提高。我們要相信退休人員的待遇會越來越好的。
另外,靈活就業人員的退休金,也是按照這樣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當然,靈活就業人員不會涉及過渡性養老金,具體的繳納基本都是20%。
這篇文章比較考驗你的算術能力。
話不多說,直接看。
退休金主要分為職工養老和居民養老的計算。
下面我們分別通過公式計算一個理想值。
1、職工養老保險能領多少養老金?先來看看職工養老保險的養老金計算公式:
月基本養老金 = 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再來看看公式中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算公式:
基礎養老金 = 職工退休時當地上一年社會平均工資 × (1+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 2 × 繳費年限 × 1%
個人賬戶養老金 = 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 ÷ 計發月數
注: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 = (x1/c1+x2/c2+......+xn/cn)/N
(x1、x2...為參保人員退休前一年、兩年...本人當年繳費工資額。 )
(c1、c2...為參保人員退休前一年、兩年...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
公式中有一個計發月數,這個計發月數跟實際退休年齡有關,男性一般是在60歲退休,而女性有50歲也有55歲退休的,我們用一張表展示不同年齡段退休的計發月數。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計發月數并不是最后領取養老金的時間,而是用在計算公式中的一個數字。
那么通過以上公式,具體能領到多少養老金呢?
單純這樣看,可能會看不懂,我們需要用幾個數據來分析一下。
舉例:小張今年35歲,在合肥正式開始交職工社保,月工資6000元;當地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5000元,小張每年工資漲幅是500元,當地平均工資每年增幅5%。
下面我們開始計算小張退休時每月領取的退休金。
1)小張未來能領多少養老金?
我們用一張表清晰地展示一下:
針對這個表格中的數據需要做幾點說明:
表格中的所有數據都是在理想狀態下計算的,并且沒有考慮賬戶計息問題;
表格中的所有數據均是按照當前的政策指導,無法探究以后的政策走向。
然后,我們再來針對表格中每一項的計算方法進行說明:
1.個人年度賬戶余額:指的是每一年的個人賬戶結余金額,例如,第一年每月繳納金額為480元,一年繳納金額就是:480 × 12 = 5760 元;第二年就是:5760 + 520 * 12 =12000元,以此類推。
2.當地上年平均工資:上面說了平均工資每年增幅5%,第二年就是:5000 + 5000 × 5% = 5250元;第三年就是:5250 + 5250 × 5% = 5512.5元,以此類推。
3.本人工資指數:這里為方便計算,本人工資指數 = 當年工資數/當地上年平均工資,算出每年的結果以求取平均工資指數。第一年工資指數 = 6000/5000 = 1.2;第二年工資指數 = 6500/5250 = 1.24;以此類推。
4.本人平均工資指數:從第15年開始,計算前面所有年份的平均工資指數,圖中可見:
第15年平均工資指數 = (1.2 + 1.24 + ... + 1.33 + 1.31 )/15 =1.31;
第20年平均工資指數 = (1.2 + 1.24 + ... + 1.25 + 1.23 )/20 =1.30;
以此類推。
5.基礎養老金:通過上述公式基礎養老金 = 職工退休時當地上一年社會平均工資 × (1+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 2 × 繳費年限 × 1%;以此公式為基礎,分別計算:
繳納15年后,基礎養老金 = 9899.66 ×( 1 + 1.31 )÷ 2 × 15 × 1% ≈ 1715元 ;
繳納25年后,基礎養老金 = 16125.5 ×( 1 + 1.27 )÷ 2 × 25 × 1% ≈ 4575.6元;
注:圖中看到的1718.76元和4583.86元才是更準確的數據,因為前面的很多數據只取后兩位顯示,計算的時候會產生偏差。
6.個人賬戶養老金:以60歲退休計算,計發月數為139;所以,用個人賬戶余額 ÷ 139;計算出來的就是個人賬戶養老金。
看到這么多數字公式是不是暈了?
說點題外話,保爺之前科普過一篇醫保報銷的文章,有位粉絲留言說“看了這么長的文章還是沒看懂,我就知道醫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保爺當時看到挺受感觸的。
且不論醫保之路長不長,不論是養老還是醫保,你完全可選擇簡簡單單的,拿著卡等別人發錢或者報銷,可是保爺更希望你知道發的錢怎么來的,哪些是能報銷的哪些不能,尤其是醫保方面,很多人不太懂,所以保爺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些科普解決一些人的問題。
大家有不懂的,來問,一定知無不言。
扯遠了點......
覺得這些數字煩神的,那么直接來看看,幾年后能把自己交的錢全部領回來。
2)多少年回本呢?
我們可以看到,根據不同的繳費時間,回本時間不同,交的時間越短,回本時間越長。而繳費25年,回本只需不到4年。
有一點也需要注意:表格中記錄的回本時間,僅針對于養老保險這一項,醫療保險及其他的繳費均沒有記錄。如果附加上,可能時間會延長一些,但是也不會太多。
同時表中有退休至70周歲、80周歲(注:不包括70周歲及80周歲領取金額)分別總共領取養老保險金額,可見交的時間越長,領取的養老金就越多;活的時間越長,領取的養老金也越多。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這張表格中的回本時間,是單獨針對于職工繳納養老保險的8%的費率計算的,不涉及到社保的其他費用,與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的關系也不同。
我們看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計算方法以及理想狀態下退休后的領取情況。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與更多普通人相關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計算方法。
2、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能領多少養老金?同樣我們先回顧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計算公式:
月領取養老金 = 基礎養老金 + 個人賬戶養老金
接下來,我們仍然用一張表來展示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這里的基礎養老金政策以合肥市2020年的養老保險政策來計算。
假設:老張今年40歲,開始在合肥繳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每年選擇自己能承受的2000元檔次,并享受政府補貼200元,假設之后合肥的養老保險政策不變。我們來看下老張到60歲能領多少養老金。
關于表格中的一些數據說明:
1)政府補貼金額:合肥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有個人補貼機制,在2000元檔次的繳費,會補貼200元,并且全部進入個人賬戶。不同的檔次有不同的補貼金額。
2)月基礎養老金:合肥市當前的月基礎養老金為:145元,還有不同年齡段的額補貼政策,我們在這里沒有計算。但是我們計算了繳費年限的基礎養老金政策,即:每多交一年,基礎養老金增加2元。
3)至70周歲、80周歲領取總額:這里標注的是以十年總共領取金額,不包含70周歲和80周歲當年的領取金額。
關于居民養老保險的回本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回本時間比較長,按照2000元檔次繳費,加上政策補貼,也至少要7年的時間才能回本。
但實際上通過不同的繳費檔次計算結果顯示:繳費檔次越低,回本時間越快;繳費檔次越高,回本時間越慢。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寫在最后】算完了之后,不知大家預估能領多少呢?
當然,這些都是機械的數字,以后也可能會發生變化。須知短短四十載,我們的生活變化可稱天翻地覆,誰也不知道我們這代人老了后又會怎樣。
最近我們也知道,延遲退休已成定局,保爺一直覺得,體面養老,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不知道大家對“養老”又做何感想呢?
給出條件不足,無法計算。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退休時本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工資指數)〕÷2×本人全部繳費年限(工齡)×1%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注意事項:
1、公務員退休后的退休費按本人退休前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其中,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
2、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后的退休費按本人退休前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其中,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
3、機關技術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后的退休費分別按本人退休前崗位工資和技術等級工資之和、崗位工資的一定比例計發。其中,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
基本養老金=〔職務(技術等級)工資國家規定比例計算的津貼〕×國家規定的計發比例
擴展資料:一、退休工資的計算公式:
1、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計算公式為:
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2、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算公式為:
個人賬戶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3、過渡性養老金月標準以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為基數,“統賬結合”前的繳費年限每滿1年發給1.2%。計算公式為:
過渡性養老金=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統賬結合前的繳費年限×1.2%
4、過渡性調節金以當地現行標準為基數,2006年至2014年退休的按一定比例計發。2015年及以后退休的,不再發給過渡性調節金。
二、辦理條件
年滿60周歲,未享受退休(退職)以及《市基本養老保障辦法》規定的各類待遇的城鄉居民,符合以下條件,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
1、本政策施行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退休(退職)以及《市基本養老保障辦法》規定的各類待遇的城鄉居民,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
2、本政策施行時,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按年繳費養老保險的;
3、本政策施行時,距領取年齡15年以上的,累計繳費年限不少于15年。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退休金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