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工了公司不開解除合同證明怎么辦
辭職了公司不給解除勞動合同證明,可能對今后領取失業金或者再就業產生影響,員工可以通過申請勞動仲裁來提出要求。或者投訴到勞動監察部門,要求其對公司進行督導,促使公司出具解除合同證明。從實踐中,行政手段比仲裁方便的多。
一、辭職了公司不給解除勞動合同證明怎么辦? 在員工依法辦理離職手續后,用人單位必須為出具解除勞動合同證明(即離職證明),同時勞動者的工資、押金和經濟補償是必須結清。用人單位不得隨意扣減或者拖欠,當事人可以在辦理離職手續時要求結清。否則當事人可以去勞動局申訴或者舉報用人單位的違法違規行為。雙方依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一次付清勞動者工資。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并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所以出具該證明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用人單位出具證明的時間是在依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同時。如果用人單位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出具的,勞動者可以依法申請勞動仲裁要求用人單位出具。二、解除勞動關系證明的用處有哪些? 在勞動關系解除或終止時用人單位需要向勞動者出具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的證明,該份證明實際上涉及到勞動者眾多的切身利益時都需要的。例如,根據社會保險法的相關規定,失業人員應當持本單位為其出具的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的證明,及時到指定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登記。失業人員憑失業登記證明和個人身份證明,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手續;在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時,該證明是很好的書面證據,勞動者到新的用人單位再就業時,工作年限涉及到勞動的年休假時間,因為在其它單位累計的工作年限也可是計算年休假的工作年限的。 另外,諸如辦理退休手續等在其它很多涉及勞動者權益方面都有可能用到這份證明。 綜上所述,員工辭職后,公司就應該辦理離職手續,結清工資并辦社保轉移手續。等這些事情都辦好后,公司還應該出具解除合同證明,這是公司的法定責任。如果公司不出具,員工有兩種救濟手段,到行政部門投訴或者申請勞動仲裁。
單位不出具解除勞動關系證明怎么辦
單位不出具解除勞動關系證明的解決方法如下:
1、勞動者私下聯系公司負責人要求開具離職證明,如果拖欠離職證明導致勞動者損失的,勞動者可以與公司協商賠償問題;
2、勞動者可以向勞動監察處投訴,要求其依法及時出具證明,一旦因不出具證明給勞動者造成損失的,可起訴至法院,要求前公司賠償損失費等等;
3、勞動者在監察處投訴后仍拿不到離職證明的,可以向當地勞動仲裁委員起訴;可向勞動監察部門申訴、控告。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并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1、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2、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3、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4、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九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未向勞動者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書面證明,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條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離職公司不給開離職證明怎么辦?
可向勞動監察部門申訴、控告。
參考法律勞動合同法
第五十條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并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
第八十九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未向勞動者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書面證明,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擴展資料
我國現行法律尚沒有關于用人單位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證明書的完整、明確的規定,只有1999年國務院公布的《失業保險條例》從辦理失業保險登記、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角度,規定城鎮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及時為失業人員出具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的證明。
離職員工可以向人力資源部申請填發離職證明書,人力資源部發出的離職證明書只證明離職員工的受雇日期、職位及其離職原因。一般被開除的職工是填發開除證明書而不填發離職證明書。
因為離職證明書沒有確定的交閱單位,所以不必寫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只須寫上開證明的日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離職證明
相關推薦:
租賃廠房賠償(廠房租賃違約賠償額度)
工傷廠里賠償(在工廠上班工傷工資標準怎么賠償)
工傷起訴賠償(工傷賠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嗎)
發生工傷賠償(員工工傷賠償標準)
工傷賠償范疇(工傷賠償歸屬何種財產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