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退休人員簽訂的勞動合同是無效的,因為退退休人已退出工作崗位,不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勞動主體資格,即不再具有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
退休人員被用人單位聘用后,用人單位可與其簽訂勞務合同,建立一種雇傭關系,而不是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按其勞動情況給予一定的勞動報酬。
擴展資料
我國已開始進入老齡社會,隨著身體健康、學識增加、觀念轉變,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士進入就業市場,通過返聘,再創業、從事義務活動、志愿者活動,或再就業等。
《關于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354號規定: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離退休人員被再次聘用時,用人單位應與其簽訂書面協議,明確聘用期內的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保待遇等權利和義務。
《勞動合同法》第44條(二)項規定: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合同終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7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 。
1.是, 2.勞動者達到 法定退休年齡 以后或依法享有 養老保險待遇 或領取退休金后,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的已不再是勞動關系,而是勞務關系。企業聘用退休人員的,不構成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關系,只成立民法意義上的勞務關系。 3.首先,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合同,合同內容必須對社會保險、勞動保護等內容進行規定,體現了勞動法對于勞動者的特殊保護,用人單位無故 解除勞動合同 時應 支付經濟補償金 等。而退休人員再就業所 簽訂的協議 不屬于勞動合同,雙方簽訂的聘用協議主體平等,所有的內容由雙方協商確定,不再受國家特殊保護,用人單位無故解除協議時也無需支付經濟補償金。 5.其次,從社會保險關系上看,員工退休前已經購買了 社會養老保險 ,退休后便開始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如果退休人員再就業與單位存在勞動合同,那么單位必須再次幫其購買保險,我國社保機構不接受一個退休員工一面享受養老保險,一面又繼續 購買工傷保險 。退休人員再就業的如與用人單位之間形成的是勞動關系,則意味著退休人員與在崗人員無區別,那么我國制定的相關退休制度形同虛設。這樣操作對用人單位也是不公平的。 6.最后,勞動者勞動年齡在法定年限屆滿之后,也是勞動者勞動年齡的終止之時,退休人員重新受聘,在工作崗位上付出的勞動,應享有獲取報酬的權利,同時其已經享受 社會保險待遇 ,領取了退休金,國家已保證其老有所養,因此退休再就業的,不應在劃入勞動關系中,雙方應當屬于勞務關系。 7.員工退休后如果又被單位返聘,繼續工作,那兩者之間的關系應為民事上的勞務關系,雙方不再具有勞動關系,因此也不再適用于勞動法和 勞動合同法 。所以,在退休返聘的情況下,無論是單位還是勞動者都會有一定的風險,雙方在 簽訂勞務合同 時要更加慎重、仔細。
法律客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二條 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者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 企業停薪留職人員、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內退人員、下崗待崗人員以及企業經營性停產放長假人員,因與新的用人單位發生用工爭議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動關系處理。
法律分析:退休人員的勞動合同的簽訂是有效的,勞動合同的約定可以視為勞務協議,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勞務關系是指提供勞務一方為接受勞務一方提供勞務服務,由接受勞務一方按照約定支付報酬而建立的一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