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假期法定假日有三天。
國慶會放七天假,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國慶法定放假時間是三天,另外四天屬于休息日調休,將前后兩個周末調整為一起休假合并計算有七天。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于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
在中國的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誕辰等。因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國慶節的活動:
一、張燈結彩
我國每逢國慶佳節,各企事業單位都會掛起燈籠或橫幅,用“歡度國慶”等標語來慶祝國慶;廣場上則擺放著標語字樣的盆景和氫氣球,用歡樂的氣氛來迎接國慶。
二、高速免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私家車已日益普及,人們通常會利用國慶7天長假來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因此,國家自起,國慶期間的高速公路向私家車免費通行。
三、國慶閱兵
我國國慶自開國以來共有14次國慶閱兵,除1949年開國大典的閱兵式外,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84年、19和的這三次國慶大閱兵,通過國慶閱兵既可慶祝國慶、揚我國威,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強大的國防力量,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強烈的自豪感。
國慶節法定假日為3天。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我國法定節假日分三種,一種是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另一種是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第三種就是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其中全體公民放假的法定節假日總共有十一天。
假期的歷史
1995年5月,中國開始實行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9月18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增加公眾法定休假日。春節、“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調整的前后兩個雙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個連續7天的長假,使中國人每年的法定休息日達到了114天。而每個長假掀起的旅游消費熱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生活的新亮點,被人們稱為黃金周。2004年,國家旅游局表示,短期內不改變黃金周長假制度。
2004年2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建議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取消黃金周,強化春節長假。
2005年6月,中央部門發布文件詳細說明增設除夕、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節的重要性。
2007年1月22日,國家發改委到人民大學聽取增加中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的意見。
2007年2月,調整國家法定節假日,進入征求意見階段,法定節假日調整呼之欲出,新華社發表長文深度分析黃金周調整的政策背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