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放假幾天
國慶放假七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又稱“十一”、“國慶節”、“國慶日”、“中國國慶節”、“國慶黃金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49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國慶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是國家的一種象征,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出現的,并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中國的國體和政體。
節日由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節日演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
節日別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的叫法有以下幾種:十一、國慶節、國慶日、中國國慶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日。
閱兵式
對武裝力量進行檢閱的儀式。通常在國家重大節日、迎送國賓和軍隊出征、凱旋、校閱、授旗、授獎、大型軍事演習時舉行,以示慶祝、致敬,展現部隊建設成就,并可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閱兵包括閱兵式和分列式。有時只進行一項。閱兵式是閱兵者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行檢閱的儀式。分列式是受閱部隊列隊從檢閱臺前通過,接受閱兵者檢閱的儀式。早在公元前,中國周朝和古埃及、波斯、羅馬等國已有閱兵活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多次舉行盛大的閱兵,接受人民、接受黨、國家和軍隊領導人的檢閱。
國慶節放假7天。
國慶節長假是中國的黃金周之一國慶節長假,3天為法定假期,剩下4天,是兩個星期天的串休。2023年國慶長假是2023年9月29日至10月6日放假調休,共8天。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上班。
中國國慶長假是中國的黃金周之一,黃金周分別指中國大陸的春節、勞動節和國慶三個節日之每個節日的連續七天休假。國慶七天休假稱為“十·一黃金周”,勞動節七天休假稱為“五·一黃金周”;相對于其它公休假期,“黃金周”又被稱為“長假”,通常冠以節日名稱,分別為“五一長假”、“國慶長假”和“春節長假”。
國慶節的活動
1、大型花壇:每逢國慶前夕,天安門廣場中心都將擺放安置大型花壇,名為“祝福祖國”的中心大型花壇以花籃為主景,籃中插有牡丹、玉蘭、芙蓉、月季等花材,平面部分由如意圖案的花卉組成,寓意富貴吉祥、平安幸福。
2、閱兵儀式:新中國成立之后,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決定,把閱兵列為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容。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建國10周年,新中國每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前后共舉行了11次。
國慶節法定假日為3天。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我國法定節假日分三種,一種是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另一種是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第三種就是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其中全體公民放假的法定節假日總共有十一天。
假期的歷史
1995年5月,中國開始實行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9月18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增加公眾法定休假日。春節、“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調整的前后兩個雙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個連續7天的長假,使中國人每年的法定休息日達到了114天。而每個長假掀起的旅游消費熱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生活的新亮點,被人們稱為黃金周。2004年,國家旅游局表示,短期內不改變黃金周長假制度。
2004年2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建議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取消黃金周,強化春節長假。
2005年6月,中央部門發布文件詳細說明增設除夕、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節的重要性。
2007年1月22日,國家發改委到人民大學聽取增加中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的意見。
2007年2月,調整國家法定節假日,進入征求意見階段,法定節假日調整呼之欲出,新華社發表長文深度分析黃金周調整的政策背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