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工廠限制人身自由可以報警。對于用人單位限制勞動者的人身自由或強迫勞動的,有可能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也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勞動者可以向公安機關(guān)報案,由公安機關(guān)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gòu)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根據(jù)相關(guān)法律規(guī)定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要承擔行政責任即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法律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十八條 非法拘禁罪為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在認定非法拘禁罪時,在客觀方面拘禁行為必須具有強制性,即指違背他人意志,強行使他人處于被管束之中。主要表現(xiàn)為使用足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強制性手段,如實施綁架、關(guān)押、禁閉等。
一、定義
強迫勞動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強迫他人勞動,或者明知他人以暴力、威脅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強迫他人勞動,而為其招募、運送人員或者以其他方式協(xié)助強迫他人勞動的行為。本罪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直接強迫勞動;二是協(xié)助強迫勞動。
二、法條依據(j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相關(guān)規(guī)定
第二百四十四條【強迫勞動罪】以暴力、威脅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強迫他人勞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明知他人實施前款行為,為其招募、運送人員或者有其他協(xié)助強迫他人勞動行為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處罰。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guī)定處罰。
三、構(gòu)成要件
直接強迫勞動類型的行為內(nèi)容是,以暴力、威脅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強迫他人勞動。暴力,是指廣義的暴力,只要求暴力針對被害人實施,而不要求直接針對被害人的身體實施,也不要求達到壓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威脅,是指廣義的脅迫,包括以惡害相通告的一切行為;惡害的內(nèi)容、性質(zhì),通告的方法沒有限制,也不要求達到壓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是指將他人的人身自由控制在一定范圍、一定限度內(nèi)的方法,如不準他人外出,不準他人參加社交活動等。如果采取剝奪人身自由的方法(如將他人長時間關(guān)閉在車間里),則成立非法拘禁罪與本罪的想象競合。強迫勞動,是指違反被害人意愿迫使其從事勞動。既包括被害人不愿意從事某一類勞動而迫使其從事該類勞動的情形,也包括被害人雖愿意從事某類勞動但不愿意從事超強度、超體力、超時間的勞動,而迫使其從事超強度、超體力、超時間的勞動的情形;既包括強迫體力勞動,也包括強迫腦力勞動。強迫行為使被害人開始從事其不愿意從事的勞動的,成立本罪的既遂。行為人是否提供勞動報酬,不影響本罪的成立。監(jiān)獄強制犯人勞動的,是執(zhí)行刑罰的合法行為,不成立本罪。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依法對職工的勞動作嚴格要求的,不成立本罪。
協(xié)助強迫勞動類型的行為內(nèi)容是,明知他人以暴力、威脅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強迫他人勞動,而為其招募、運送人員或者以其他方式協(xié)助強迫他人勞動。這一類型的犯罪表面上是幫助犯的正犯化,但實際上只是幫助犯的量刑規(guī)則(或只是量刑的正犯化)。換言之,成立這一類型的犯罪仍以被害人被他人強迫勞動為前提。如果行為人以欺騙、利誘等方法將被害人招募、運送至特定地點,但被害人沒有被他人強迫勞動的,由于沒有侵害被害人的人身自由,不應認定為犯罪。例如,在甲明知乙將要或者正在實施強迫他人勞動的行為,便采取發(fā)微信的方式為乙招募人員,但乙并沒有接收甲所招募的人員,或者雖然接收了甲招募的人員,但根本沒有強迫他們參加勞動。在這種情況下,乙對甲所招募的人員的行為既缺乏強迫勞動罪的構(gòu)成要件符合性,也缺乏違法性,即沒有侵犯甲所招募的人員是否參加勞動的自由。甲的行為既沒有作為正犯直接侵犯他人是否參加勞動的自由,也沒有作為共犯間接侵犯他人是否參加勞動的自由。既然如此,對甲的行為就不應以強迫勞動罪論處。至于行為人采取非法拘禁等手段將被害人運送至特定地點,但被害人沒有被他人強迫勞動的,應認定為非法拘禁等罪。
四、責任形式
本罪的責任形式為故意,不要求具有特定的目的與動機。
五、本罪的認定
在《刑法修正案(八)》之前,成立強迫職工勞動罪有“情節(jié)嚴重”的要求,強迫勞動罪則沒有這個要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只要行為人實施暴力、威脅或限制他人自由的行為并以此強迫他人勞動,就必須入罪。“現(xiàn)實生活中偶爾地或短暫地侵害他人意思決定自由的情形雖不少見,但這并不足以依靠具有謙抑性的刑法來處罰;只有反復多次地或者長時間地侵害他人意思決定自由,意圖使其實施并無義務實施的事項的,才達到了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
六、本罪的處罰
根據(jù)刑法第244條的規(guī)定,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上述規(guī)定處罰。
七、法律辨析(一)本罪與非法拘禁罪的區(qū)別
在強迫勞動的犯罪中,如果行為人采用限制自由的方法強迫被害人勞動,就涉及到與非法拘禁罪的關(guān)系問題,因為在非法拘禁罪的場合,行為人也限制或剝奪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可見,兩罪有相似之處。不過,兩罪仍然有重要區(qū)別:第一,保護法益不同。強迫勞動罪侵犯的法益是公民關(guān)于勞動的意思決定自由與意思實現(xiàn)自由,非法拘禁罪侵犯的法益則是公民的人身自由。第二,主觀方面不同。對于強迫勞動罪而言,行為人的目的是迫使他人勞動;而對非法拘禁罪而言,行為人的目的則多種多樣,如泄憤報復等。筆者認為,在行為人采用限制自由的方法強迫被害人勞動時,應該按照強迫勞動罪與非法拘禁罪的想象競合處理。如果數(shù)罪并罰,就違反了禁止雙重評價原則。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