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人頭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以后的余額。
人均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項,分別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凈收入、財產性凈收入和轉移性凈收入。計算公式為: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記帳。
居民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居民可支配收入大致可以理解為住戶部門的平均可支配總收入。由于不含非金融企業部門、金融機構部門和政府部門,居民可支配總收入遠小于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就遠小于人均可支配總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響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越高,其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越高。經濟發展水平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體現:GDP總量、GDP增速、工業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鄉發展不平衡程度等。
2、居民職業和收入水平
居民職業和收入水平也是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職業的收入水平不同,一般來說,高技能和高學歷的人群收入水平會高于低技能和低學歷的人群。此外,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增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高于農村居民。
3、政策和社會制度
政策和社會制度也會對人均可支配收入產生影響。通過稅負、社保制度、最低工資等政策來調節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同政策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此外,社會制度也會對人均可支配收入產生影響。例如,私有化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4、市場競爭和行業結構
市場競爭和行業結構也會對人均可支配收入產生影響。在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中,企業為了保持自身競爭力,不得不提高員工的工資水平,從而導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在單一壟斷行業中,收入水平通常相對較低。
相關推薦:
公司濫用職權扣留員工不讓員工走人要怎樣去理(利用職務便利克扣員工工資違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