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派遣去銀行上班怎么樣
銀行上班很好。
1、穩定的工作:銀行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不僅在薪資待遇上有著明顯的優勢,而且在職業發展上也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
2、豐富的經驗:勞務派遣到銀行工作,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客戶和業務,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銀行行業的工作內容非常豐富,而且還可以學習到很多實用的技能。
銀行派遣制員工值得做嗎?
你好。銀行派遣工值得做嗎?但是現在看來進入體制會越來越難:經濟不景氣的大形勢下,越來越多的人會期望能考入事業單位、公務員,競爭越來越激烈。與此同時,公務員考試在明顯的縮編。崗位越來越少,考生越來越多,難度肯定越來越大。
我所提到的體制內,是廣義的我理解的體制內: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醫院,學校等),銀行、央企、具有壟斷性之的地方性國企等。(請勿較真)
考上的終究是少數,大多數沒有考上的又不甘心重新進入人才市場重新面試找工作。有些人寧可在體制內謀得一個非正式工作,不管是3年合同制還是勞務派遣,先進去再說。只要進入體制內工作,對于他們來說,就是距離天堂更進一步。雖然只是一種進入體制的緩沖。
工作時間久了,這些人會有一種錯覺:我們每天跟正式編制員工一同工作,自己能力不必他們差,相處久了關系也融洽,會有一種已經端起鐵飯碗的幻覺。每當發錢發福利的時候,才能讓他們有一種二等員工的失落感。而且這種工作常態下也是非常穩定的,合同到期還會繼續續簽。除了發工資發福利發獎金的罵幾句娘之外,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體制、那么體面。
體制并不永遠都是穩定,永遠都是溫和的。體制要你放下碗筷的時候也,你必須把吃了一半的飯放下。非常果斷,堅決,冷冰冰。不管你工作3年還是13年,不管你的工作崗位多重要,也不管你能力強弱,體制不需要你的時候隨時都可以讓你離開。
那些日常工作中對你的認可、同事關系的融洽、體制內的安全感和體面感都只是溫水:你在溫水中煮了數年,甚至十多年。等你被逼不得不離開的時候會非常驚愕:為什么用了我十幾年,說讓我走就讓我走,不給我時間考慮,不提前通知我。
其實這種結局,在你入職之初的那段時間,你也擔心過,也顧慮過。但是這一切都被假象掩蓋了。這就好像那只一直落不下來的靴子一樣,時隔多年突然間落地。也終于落地了。
體制內的工作經常是一些事務性、行政性的工作較多,除非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崗位。但是往往這種非編制的合同、派遣崗位還多是一些專業性不強的崗位。這種崗位的可替代性強,離開崗位后進入就業市場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日常的溫水煮青蛙的環境,早就放松警惕,放棄了繼續學習。把這些人推入就業市場,無異于把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推入大海。是不是想起來唐山36歲被裁的高速收費員的新人?——36歲,除了收費還能干啥?
不只是高速收費員。這種崗位看上去還不少,醫院里的非醫療技術類崗位,銀行基礎性崗位,學校的非在編輔導員和教師,移動聯通的話務員以及營業廳員工,央企國企的勞務派遣員工······
如果你準備選擇或者已經選擇了類似于以上的二等員工的工作崗位:
1,接受現實,澄清動機。不抱怨同工不同酬,更不用羨慕嫉妒端著特飯碗的員工。更不要說“我比正式職工干的一點不差一點不少”的牢騷話。端好心態,問清楚自己接受這份工作的真正目的和動機是什么?這種緩沖狀態下,你的收入不僅比正式員工少,也比在私企單位掙的也少。穩定性比正式員工差很多。也就是說,你既不能解決多掙錢的問題,也不能徹底解決穩定性的問題。
慎重評估所謂的“轉正機會”。所謂的轉正機會是不是真的有?自身條件差距到底有多大?時間不能解決轉正問題。客觀的評估,不抱有任何一絲的僥幸和幻想。(可能會有人說轉正的成功案例)
2,居安思危,保持學習。這很可能真的只是一個緩沖,而且你被中途開出的概率一點不小,你能干到退休的可能性需要慎重評估。做好最壞的打算——如果有一天自己被推向就業市場,自己是否還有繼續養活自己的心態和本事。保證自己不至于36歲離開的那一天,除了收費什么也不會。
3,創造機會。其實很多人之所以無法考入體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專業、職稱尤其是學歷不足的問題,既然已經靠近體制,而且給了自己緩沖時間。在熟悉體制的前提下,去彌補不足:該考證考證,該學歷深造就去學歷深造。給自己創造繼續考入體制的機會。
非正式員工的“二等”身份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職業幻覺。尤其是等到十幾年的幻覺被喚醒的那一刻才是最可怕的。
相關推薦:
公司濫用職權扣留員工不讓員工走人要怎樣去理(利用職務便利克扣員工工資違法嗎)
企業職工在改制后可以確認改制前的勞動關系嗎(國企改制后職工身份)
技能績效工資制(崗位工資制的類型)
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序(辭退員工的流程規定)
懷孕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嗎(懷孕期間能終止勞動合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