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非深圳戶籍,在深圳工作,想去臺灣個人游,請問辦理入臺證的條件是什么?

首頁 > 社保2022-11-09 18:53:26

外地在深圳的,去臺灣自由行要辦理哪些手續,在哪里辦,時間多久?

謝謝!
1. 兩寸白底彩照
2. 身份證正反面(戶籍需為:廈門、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南京、天津、重慶、成都)
3. 戶口本 本人頁
4. 《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首頁、簽注頁(G簽)
5. 緊急聯絡人需提供身份證正反面、戶口本本人頁、與申請人關系(需直系親屬,戶口不在同一戶口本上的需開親屬證明)。
6. 緊急聯絡人資料表格簽名(會提供格式表格)
7. 銀行資信證明,以下A、B、C備其一條件即可(彩色掃描檔)
A. 銀行存款證明五萬元以上
B. 在職證明年薪 125000 元以上
C. 信用卡金卡以上
學生身份:
1. 需年滿18歲,未滿20歲須有家長同意書
2. 不能攜帶配偶及小孩
3.學生證(或在校證明)需彩色掃描檔
如果你在深圳有一年以上的社保和居住證,可以辦理臺灣自由行。1.先到公安局辦理臺灣通行證和旅游G簽注。再找專業辦理入臺許可證公司(簡稱:入臺證)辦理一個入臺證。有問題可隨時問,希望能幫到你
幫頂!!!!

深圳居民去臺灣需要辦理什么證件

需要辦理二證一簽。簽注根據自己的行為需要辦理適合出行的簽注。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一般與《入臺證》一起檢查。從2015年7月1日起《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的有效期由原來的五年改為10年。

1、二證: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入臺證

2、簽注種類:

(1)D簽注:定居;

(2)J簽注:居留; 

(3)T簽注:探親;

(4)L簽注:旅游(團隊);

(5)G簽注:個人旅游

(6)C簽注:執行兩岸直航航運任務的人員。

(7)Q簽注:訪友、治療,接受和處理財產、處理婚喪事宜、訴訟等私人事務。

(8) Y簽注:持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同意赴臺灣地區批件赴臺進行經濟、文化、科技、體育、學術、合作研究等交流活動或者參見會議、進行兩岸事務性商談、采訪。

(9) F簽注:持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經濟局“關于應邀往來臺灣立項批復”赴臺進行經貿、交流活動。

擴展資料

一、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

1、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所需資料:

(1)提交填寫完整的《大陸居民往來臺灣地區申請表》。

(2)提交正面免冠藍底彩色近照2張,規格為33×48mm。

(3)交驗身份證件。交驗申請人有效居民身份證(未滿16周歲的除外)、戶口簿原件,并提交復印件。

(4)交驗有效的入臺許可證明,并提交復印件。

(5)已持有效《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的,提交證件原件。

(6)單位意見。

a、登記報備的國家工作人員申請前往臺灣,須提交所在工作單位意見。

b、持國務院臺辦“赴臺批件”的人員申請前往臺灣,無須提交所在工作單位意見。

2、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辦理流程

(1)向戶口所在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

(2)符合異地辦理條件的,可以向居住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辦理。

3、收費標準

(1)《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每證80元;

(2)大陸居民往來臺灣一次有效簽注,每件15元;多次有效簽注,每件80元。

4、辦理期限

15個工作日;急件則在在5個工作日內辦理結束。

5、辦理單位

申請人戶籍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

二、入臺證

1、辦理入臺證所需資料

(1)《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個人旅游申請書》;

(2)往來臺灣通行證掃描件 彩色掃描通行證原件有照片頁及簽注頁(證件有效期必須需為6個月以上);

(3)身份證復印件,正反兩面原件彩色掃描(證件有效期必須需為6個月以上);

(4)白底2寸彩色相片2張 1年以內的白底2寸彩色近照2張,請用鉛筆在背面注明姓名及出生日期;

(5)在職人士或無業人士,退休人士,提供資信證明(三選一):

a、人民幣五萬元以上銀行存款證明,存款日期必須是入臺證申請前的一個月或以上,存款余額至遞交資料日期間必須達到人民幣伍萬元(須蓋有銀行或金融機構章戳原件);

b、年薪人民幣12.5萬元以上的薪資證明(原件,需加蓋單位公章),附加公司營業執照原件彩色掃描或復印件加蓋公章;

c、提供申請人所持有大陸銀行信用卡金卡、白金卡、無限卡原件正反面彩色掃描【借記卡/理財卡不適用】(卡上顯示:GOLD、PLATINUM、Infinite等標志。

(6)大陸緊急聯絡人身份證及整本戶口簿復印件(須為出行者之直系血親親屬/兄弟姐妹/配偶,如果是配偶,還要結婚證復印件);

(7)大陸地區隨同親屬名冊:隨行配偶及親屬關系證明文件【單人赴臺,無須填寫】。

2、入臺證辦理流程:

出行前15個工作日,將《申請表》送至當地公安局審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入臺證

  1、如果您是深圳戶口,那恭喜您,馬上就可以著手辦理手續了。

  2、如果您不是深圳戶口,也不要氣餒,如果您符合以下條件也可以在深圳辦理。

  (一)深圳戶籍居民的非深圳戶籍配偶及未滿16周歲子女。

  (二)在深圳就業的非深圳戶籍居民(已連續在深圳市繳納一年以上社會保險)及其非深圳戶籍(在深圳居住滿半年)的配偶、未滿16周歲子女。

  (三)在深圳高等院校在讀的非深圳戶籍大學生及其非深圳戶籍(在深圳居住滿半年)的配偶、未滿16周歲子女。

  (四)60周歲(含)以上非深圳戶籍老人。

  二、要辦什么證?

  去臺灣自由行不需要護照,但需要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G簽(個人游簽注)與入臺證,這就是所謂的二證一簽。

  《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俗稱“臺灣通行證”或“大通證”,去深圳公安局的任一家出入境管理處即可辦理(不限于你所在的區,就近辦理即可),在辦臺灣通行證的同時辦理個人游簽注G簽。

  入臺證全稱是《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這個證件是由臺灣移民署頒發的入境許可。個人辦理時需要把申請資料提交給旅行社等中介機構,才能辦理。目前臺灣移民署不提供大陸個人的直接申請。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內地居民從大陸出發赴臺自由行需要臺灣通行證+G簽+入臺證齊全,缺一不可。
(一)提交填寫完整的《中國公民出入境證件申請表》(屬登記備案國家工作人員及軍人的,還須提交規定格式且已加具人事主管單位意見的《關于同意________申辦出入境證件的函》“,申請人正面免冠半身彩照(規格為40mm×30mm)一張貼在申請表上。屬首次申請、換發、補發赴臺證件或所持《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為廣東省外簽發且首次在深圳申請簽注的,還須提交《廣東省出入境證件數字相片采集回執》。

(二)交驗有效居民身份證,未滿16周歲的申請人如未辦理居民身份證,可提交戶口簿(在居民身份證領取、換領、補領期間,可以交驗本人臨時居民身份證。持有效往來臺灣通行證申請簽注的,可不提交居民身份證,但如居民身份證主項信息發生變更的,仍須交驗身份證)。屬軍人的,交驗軍人身份證明(軍官證、士兵證、軍校學員證)。屬華僑的,交驗本人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定居國外證明并提交復印件。
(三)已持有效《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的,提交該通行證原件,通行證有效期須比擬申請的簽注有效期多30天以上。
(四)申請換發證件的,還須提交原持有的《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
(五)其他公安機關認為確有必要提交的證明材料。
(六)其他事項
1、申請人須親自前往各區公安分局出入境辦證大廳申請,但以下情形除外:
(1)未滿16周歲或已滿70周歲以上的大陸居民申請赴臺個人游的,可由其直系親屬或其他監護人代辦。代辦的,須提交代辦人的居民身份證復印件,交驗原件。
(2)已在我市申請過赴臺個人游簽注,并持同一本有效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再次申請同類簽注的,不需再面見申請人,可委托他人代辦。
2、申請人取得《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及個人游簽注后,須通過有資質的赴臺旅游組團社向臺方出入境管理部門代辦臺方的“入臺許可”。

廣東省戶口的,想去臺灣旅游,可以去那辦理入臺證?

想自由行的話首先要確認戶籍是否開放自由行,如已開放先在戶籍所在地出入境辦理臺灣通行證和G簽注辦好后網上找旅行社辦理入臺證就行
戶籍沒開放自由行可以直接找旅行社辦理商務或醫美入臺證 也可以自由行 或者跟團
辦理入臺證之前要先辦理臺灣通行證和個人旅游簽注,這個本人可以到戶口所在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門辦理。手續也非常簡單。在拿到通行證和個人旅游簽注之后,才能憑證辦理入臺證。
辦理入臺證本人是無法辦理的,因為入臺證是有臺灣內政部門發放的,內地沒有設置相關部門或連接,需要找有資質的代理機構辦理。需要的提交的主要材料有:半年以上有效期的通行證和個人旅游簽注、個人身份證、戶口簿復印件、2寸彩照2張、赴臺旅游申請書、隨行親屬名單,及緊急聯系人的聯系方式、身份證和戶口簿復印件。緊急聯系人必須是直系親屬。
非在校生成年人需提供相關資質證明,能提供以下三個的其中一個證明即可:1.能開具自己在銀行有5萬元存款的證明(銀行或相關金融機構開具),并且已存入一個月以上時間。2.讓公司開具年薪證明,滿足年薪為12.5萬元的條件,并提交公司營業執照復印件加蓋公章。3.最簡單方便的一種方式,就是持有金卡以上信用卡。
入臺證要委托正規旅行社代辦。淘寶上搜索一下很多。 通行證跟大陸簽注自己到戶口所在地出入境辦理。
入臺證和你是哪里人沒有關系,需要你辦理好大通證和個人自由行簽注,然后找有資質的旅行社提交材料就可以辦理
入臺證要委托正規旅行社代辦。淘寶上搜索一下很多。 通行證跟大陸簽注自己到戶口所在地出入境辦理。

如何辦理個人游“入臺證”

大陸居民去臺灣自由行必須辦理“兩證一簽注”。
1、兩證:大通證《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入臺證《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
2、一簽注:臺灣個人旅游簽注G簽(貼在大通證第二頁)

且戶籍必須是自由行開放城市,才能申請去臺灣自由行。
第一批自由行開放的城市:北京、上海和廈門。2012年2月28日第二批自由行開放城市:天津、重慶、南京、杭州、廣州、成都、濟南、西安、福州、深圳等十個城市。2013年6月28日起開放第三批城市,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沈陽、鄭州、武漢、蘇州、寧波、青島六座臺灣自由行城市,第二個階段于8月28日起開放石家莊、長春、合肥、長沙、南寧、昆明和泉州7座城市。2014年8月18日,開放第四批臺灣自由行城市,共10個,分別為:漳州、太原、貴陽、煙臺、哈爾濱、中山、大連、溫州、南昌、無錫。2015年3月18日,開放了第五批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城市名單,本次獲批城市累計11個,除舟山外還包括海口、呼和浩特、蘭州、銀川、常州、惠州、威海、龍巖、桂林、徐州。

《大通證》要去公安局辦理。臺灣發的入臺證,必須經過有資質的旅行社代為辦理。入臺證有效期3個月,停留時間16天15夜。
最好出發前至少一個月就要準備辦理臺灣通行證和入臺證,否則無法按時出發。

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簽注
申請人自行前往戶籍所在地出入境管理處辦理 《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自由行個人旅游簽注(G 簽),一般為 15 個工作日。
辦理《大通證》所需材料
· 提交填寫完整的《大陸居民往來臺灣地區申請表》
· 2寸白色背景彩色照片1張。
· 身份證、戶口本原件及復印件。
· 同時申請相應的簽注,如果自由行就是臺灣個人旅游G簽注
辦理地點:戶籍所在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
辦理入臺證所需資料(成年人)
●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
●臺灣個人旅游簽注(G簽)
●身份證正反面復印掃描
●戶口本
●2寸照片
●緊急聯系人身份證正反面、戶口本(緊急聯系人的頁面)
●財力證明(四選一)
●行程表

大通證是大陸發的,入臺證是臺灣發的,必須先辦好大通證和G簽,再憑大通證辦理入臺證(僅針對自由行)。最好出發前一個月就要準備辦理大通證和入臺證,否則可能無法按時出發。入臺證可以異地辦理。

辦理入臺證所需資料(成年人)

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

臺灣個人旅游簽注(G簽)

身份證正反面復印掃描

戶口本

2寸照片

緊急聯系人身份證正反面、戶口本(緊急聯系人的頁面)

財力證明(四選一)

辦理入臺證三個工作日可以下證,辦理所需準備材料如下(有不懂的可以點我頭像):
1.兩寸白底彩照一張(最好是電子檔)
2.身份證-正反面
3.戶口本本人頁
4.《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首頁
5.《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G簽注頁
6.緊急聯系人(身份證正反面;戶口本本人頁;聯系方式)
7.財力證明(以下四項提供其一即可)
a.銀行【存款證明】定存2.5萬元以上(需提前一個月開立,凍結三個月)
b.在職證明年薪人民幣130000元以上(在職需滿一年)
c.持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歐洲申根國家之有效簽證、居留證或永久居留證
d.信用卡金卡以上(若信用卡無法體現該卡級別,需另開立銀行證明)
如有金卡或白金卡中文字樣,英文(Gold)、(Platinum)、(Infinite)
溫馨提示:(材料都需彩色)
若選擇金卡、大國簽證或者存款證明,請提供單位名稱、職位名稱。
戶籍是自由行開放城市的話得先帶身份證和戶口本原件到出入境管理處辦理 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G簽注,然后找代辦公司或旅行社辦理 個人旅游 入臺證。辦理入臺證請看頭像或私信

外地戶籍想去臺灣自由行,在上海怎么辦理入臺證

外地戶籍想去臺灣自由行,在上海可向居住地的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就近申請,其中赴臺定居簽注,以及《辦理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服務指引》中指定受理機構的情形除外。申請條件、申請方式、收費標準等與大陸居民在戶籍地申請辦理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的有關規定一致。

此外,須注意以下事項:  

一、大陸居民跨省異地申請辦理往來臺灣通行證件及簽注,不包括登記備案的國家工作人員。  

二、大陸居民在居住地就近申請辦理赴臺個人旅簽注,所居住城市應屬于開放赴臺個人游城市。  

三、在全國實施居住證制度的縣級以上城市,居住證持有人可在居住地就近申請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須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證、居住證,其他申請材料與當地戶籍居民一致。  

四、其他可在居住地就近申請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的情形及所需材料:  

1、31個城市符合條件的本市戶籍居民的外地戶籍配偶、未滿16周歲子女,以及非本市戶籍的就業、就學人員及其配偶、未滿16周歲子女可在居住地就近提交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申請。

31個城市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合肥、福州、廈門、南昌、濟南、青島、鄭州、武漢、長沙、廣州、深圳、南寧、海口、重慶、成都、貴陽、昆明、西安。  

2、全國60周歲(含)以上大陸居民在非戶籍地居住6個月以上的可在居住地提交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申請;  

3、大陸居民在非戶籍地居住6個月以上的可在居住地提交換發、補發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以及再次赴臺相同種類簽注的申請。  

符合上述情形的大陸居民在非戶籍地跨省異地辦理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須提交以下申請材料:  

(1)本市戶籍人員的非本市戶籍的配偶、未滿16周歲的子女,須提交雙方親屬關系的證明材料。  

(2)就業人員提交社保部門出具的在就業地連續一年以上繳納社會保險的證明;就學人員提交就讀院校出具的在學證明;上述人員的配偶、子女提交居住地公安機關出具的居住滿6個月(含)以上的證明(居住證等),如其戶口簿不能證明親屬關系,提交其他證明材料。  

(3)60周歲以上老人提交居住地公安機關出具的居住滿6個月(含)以上的證明(居住證等)。  

(4)申請補、換發《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以及再次赴臺同類簽注的申請人提交居住地公安機關出具的居住滿6個月(含)以上的證明(居住證等)。

擴展資料

臺灣自由行注意事項:

1、符合赴臺自由行的大陸游客有兩種:一是20歲以上的成年人,需提供不動產、存款或信用卡額度等財力證明之一;二是18歲以上的在讀學生不必出具財力證明。  

2、大陸游客提供的財力證明,可以是房產證明,也可以是20萬元新臺幣(約5萬元人民幣),已經存款超過三個月的存款證明,或者是55萬元新臺幣(約12.3萬元人民幣)以上年薪證明之一。  

3、兩岸不采用保證金制,而改為“雙保”制度。即一方面大陸游客需提供1名在大陸的親屬作為緊急聯絡人;另一方面,臺灣負責辦理入臺證件的旅行社也需負擔保之責,2項條件缺一不可。  

4、赴臺自由行的大陸游客還需投保200萬元新臺幣以上旅游平安險,保險額度應符合赴臺自由行的天數。

參考資料來源:公安出入境網上辦事平臺-非本地戶籍居民跨省異地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服務指引

大陸居民跨省異地申請辦理往來臺灣通行證件及簽注,可向居住地的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就近申請,其中赴臺定居簽注,以及《辦理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服務指引》中指定受理機構的情形除外。申請條件、申請方式、收費標準等與大陸居民在戶籍地申請辦理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的有關規定一致。此外,須注意以下事項:
一、大陸居民跨省異地申請辦理往來臺灣通行證件及簽注,不包括登記備案的國家工作人員。
二、大陸居民在居住地就近申請辦理赴臺個人旅簽注,所居住城市應屬于開放赴臺個人游城市。
三、在全國實施居住證制度的縣級以上城市,居住證持有人可在居住地就近申請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須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證、居住證,其他申請材料與當地戶籍居民一致。
四、其他可在居住地就近申請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的情形及所需材料:
1、31個城市符合條件的本市戶籍居民的外地戶籍配偶、未滿16周歲子女,以及非本市戶籍的就業、就學人員及其配偶、未滿16周歲子女可在居住地就近提交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申請。31個城市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合肥、福州、廈門、南昌、濟南、青島、鄭州、武漢、長沙、廣州、深圳、南寧、海口、重慶、成都、貴陽、昆明、西安。
2、全國60周歲(含)以上大陸居民在非戶籍地居住6個月以上的可在居住地提交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申請;
3、大陸居民在非戶籍地居住6個月以上的可在居住地提交換發、補發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以及再次赴臺相同種類簽注的申請。
符合上述情形的大陸居民在非戶籍地跨省異地辦理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須提交以下申請材料:
(1)本市戶籍人員的非本市戶籍的配偶、未滿16周歲的子女,須提交雙方親屬關系的證明材料。
(2)就業人員提交社保部門出具的在就業地連續一年以上繳納社會保險的證明;就學人員提交就讀院校出具的在學證明;上述人員的配偶、子女提交居住地公安機關出具的居住滿6個月(含)以上的證明(居住證等),如其戶口簿不能證明親屬關系,提交其他證明材料。
(3)60周歲以上老人提交居住地公安機關出具的居住滿6個月(含)以上的證明(居住證等)。
(4)申請補、換發《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以及再次赴臺同類簽注的申請人提交居住地公安機關出具的居住滿6個月(含)以上的證明(居住證等)。
五、大陸居民跨省異地申請辦理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居住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30日內簽發。

相關推薦:

境外房產離婚(離婚境外財產房產怎么分割)

事故證明賠償(只有事故證明書 保險公司怎么理賠)

海上貨損賠償(海上貨物運輸保險賠付)

車險怎么賠償(車險事故全責怎么賠)

強險賠償責任(機動車交強險賠償限額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