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戶口登記管理條例,公民填寫戶籍所在地,應該填寫到戶籍管理機關所在地。城市戶口的應該填:某某省某某市(縣)某某區。農村戶口的應該填:某某省某某縣某某鄉。一般在填寫戶籍所在地時,應該填:即某某省某某縣(市)戶籍所在地是指我國居民戶口簿登記所在地,一般是指出生時其父母戶口登記地方,通常是家庭戶口簿上的戶口所在地。
一般情況下戶口所在地是每位新生嬰兒出生時由父母登記所在的地方,在填寫戶口所在地是需要我們按照戶口本上的地址所在地填寫哦,這是我國合法公民在戶口本上所登記的地方呢!基本型式是需要填寫某某省某某市某某縣的。
戶口所在地的編碼,是你身份證前六位數,其中前兩位為省,三四位為市,五六位為縣或區。戶口簿上的11位是戶籍號,不是代碼。戶口所在地的編碼,是指當事人戶口所在地的行政區劃的編碼(在戶口本的戶號一欄體現)
一、籍貫地編碼一般指身份證的前6位,例如北京110,具體地區如東城區101。出生編碼是身份證的最后4位。
二、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也稱為計算機編程語言的代碼簡稱編碼。用預先規定的方法將文字、數字或其它對象編成數碼,或將信息、數據轉換成規定的電脈沖信號。編碼在電子計算機、電視、遙控和通訊等方面廣泛使用。
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解碼,是編碼的逆過程。
三、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文件分ASCII和Binary兩種。ASCII是“美國信息交換標準編碼”的英文字頭縮寫,可稱之為“美標”。美標規定了用從0到127的128個數字來代表信息的規范編碼,其中包括33個控制碼,一個空格碼,和94個形象碼。
形象碼中包括了英文大小寫字母,阿拉伯數字,標點符號等。我們平時閱讀的英文電腦文本,就是以形象碼的方式傳遞和存儲的。美標是國際上大部分大小電腦的通用編碼。
擴展資料
《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編制規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的補充和拓延,它規定了表示鄉、鎮(街道辦事處)一級行政區劃的三位代碼。
代碼從左至右的含義是:
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第三、四位表示市(地區、自治州、盟及國家直轄市所屬市轄區和縣的匯總碼)。其中,01-20,51-70表示省直轄市;21-50表示地區(自治州、盟)。
第五、六位表示縣(市轄區、縣級市、旗)。01-18表示市轄區或地區(自治州、盟)轄縣級市;21-80表示縣(旗);81-99表示省直轄縣級市。
第七至九位表示鄉、鎮(街道辦事處)
為了更詳細地反映鄉鎮以下區劃情況,國家統計局補充了三位表示居委會、村委會的代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居民身份證號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行政區劃代碼
是公民身份號碼的前6位數字,也是首次辦理居民身份證時的縣及以上行政區劃。
一般情況下戶口所在地是每位新生嬰兒出生時由父母登記所在的地方,在填寫戶口所在地是需要我們按照戶口本上的地址所在地填寫哦,這是我國合法公民在戶口本上所登記的地方呢!基本型式是需要填寫某某省某某市某某縣的。
籍貫信息處需要弄清楚自己籍貫歸屬,一般以自己的祖父長期居住地為準,無法確認時可以向有關部門咨詢確認。信息處完整填寫具體方法如下:
1、一般以某人的太祖父(或高祖父或曾祖父)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 或太祖母(或高祖母或曾祖母)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 或外太祖父(或外高祖父或外曾祖父)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或外太祖母(或外高祖母或外曾祖母)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
2、“籍貫”填寫本人的祖居地(指祖父的長期居住地),是1999年全國范圍內重新填寫新版《干部履歷表》時,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家檔案局聯合下發的“填寫說明”的解釋。祖父的長期居住地,大多數與祖父的出生地、戶籍地是一致的。如果祖父出生地與戶籍地不一致的,也最好填寫長期居住地一致的出生地或者戶籍地作為籍貫。
3、還是無法確認的,可以綜合祖父往上直系親屬的籍貫、祖父的出生地與戶籍地、祖父的長期居住地的具體情況,向管理使用該資料的單位或部門咨詢,一經確認,非因特殊情況,不得隨意改動,以免因檔案資料的矛盾沖突帶來新的困擾。祖父的出生地這一說是此“填寫說明”的一個歧意,后來的歷次文件都把這一說法取消了。
4、在求職簡歷上的籍貫填寫,最簡單的就是看戶口本,如A省B市C縣D鎮xx街xx號,那么你可以將籍貫填為A省B市。
注意事項:
1、填寫籍貫時,具體到縣(市)即可(即A省B市),不需要更細化省/自治區/直轄市 + 區/縣。
2、一般區域:A(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區/澳門特區)+B(縣/縣級市/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省級和縣級、鎮級行政區劃中間不寫地級區劃(地級市)名稱。把如今的行政劃分地對照祖輩的長久居住地。
一般寫戶口所在縣級行政區,行政區劃代碼是10位數字。
深圳市內學校轉學(市內轉市內)所需深圳市學籍號是10位數,需要去學校查詢。(深圳市學生既有全國學籍號,也有深圳市學籍號)至于全國學籍,以前只能去學校查,現在已經可以在手機上自助查詢。
廣東省有統一的學籍信息管理平臺,但并不對外開放,只面向教育系統及學校。所以,大家也可以直接去學校查詢學籍號,一般教務處會有學籍管理平臺的賬號密碼。
擴展資料:
生源地行政區介紹如下:
由類型碼(1位)及公民身份號碼(18位)或個人標識自編碼(18位)構成。臨時學籍號:全國臨時學籍號的編碼規則是L+按身份證號編碼規則生成的數字(6位學校所在地區劃碼+8位出生日期+4位隨機碼)。
正式學籍號:有身份證號:G+身份證號。無身份證號:J+身份證號生成規則。深圳轉學插班網上申請的“深圳學籍號”只能填10位數,具體請咨詢教育局或者學校。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石家莊市教育局開展全市中小學學籍核查工作
學校要填學籍,生源地行行政區劃碼是寫戶口所在縣級行政區,行政區劃代碼是10位數字。
比如深圳市內學校轉學(市內轉市內)所需深圳市學籍號是10位數,需要去學校查詢。(深圳市學生既有全國學籍號,也有深圳市學籍號)至于全國學籍,以前只能去學校查,現在已經可以在手機上自助查詢。
每年新生注冊時都需去國家統計網去查詢學生相關行政區劃代碼。國家為了避免文字及格式錄入錯誤,因此統一使用代碼替代行政區劃名稱。
生源地行行政區劃碼的修訂:
由于縣以下行政區劃變動較大,我局1996年制定的《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編制規則》已不能適應統計工作的需要。為此,我們在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局意見的基礎上,根據目前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編制工作的實際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了修訂。
鑒于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編制了包括調查小區在內的全部地址代碼(14位),為避免重復勞動,保證統一和完整,并為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做準備,建議各省(區、市)統計局可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編制的縣以下地址代碼為基礎,除按新的編碼規則編制村級以上的12位行政區劃代碼以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