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稅后利潤具體是什么意思啊?所得稅包括增值稅嗎?

首頁 > 稅收2020-11-28 05:50:34

在財務報表中稅后利潤是否是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

如果報表上沒有“所得稅”這一項,就在利潤總額下面,加一項,“所得稅”,財務報表中“凈利潤”是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

稅前利潤和稅后利潤怎么解釋?

簡單來說: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就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凈利潤就是稅后利潤了。稅前稅后這里的稅指企業所得稅,稅前稅后是企業計算過程,不一定要繳納的稅務部門后才形成稅后利潤。
假設你有一批貨物,成本20000元,賣出去30000的價格,增值稅17%.那么你的實際利潤為10000-10000X17%=8300元,增值稅是在你獲得利潤的時候就已經扣除的,所以8300就是你的稅前利潤,然后你交掉20%的企業所得稅,8300-8300X20%=6640元,這就是你的稅后利潤了。一個是你扣除成本沒交稅的利潤(毛利),一個是你扣除成本交了稅之后的利潤(凈利)。就是這么個意思
稅前利潤:指企業在繳納所得稅前的全部利潤。該項利潤中,包括應由企業以所得稅形式向國家繳納的所得稅款在內。

稅后利潤:企業在繳納所得稅后的剩余利潤。
稅前利潤是指沒交所得稅之前的利潤,稅后利潤是繳納所得稅之后的。。一般利潤總額是稅前的,凈利潤是稅后的
稅前利潤是指在所得稅完稅前的利潤,就是企業的營業收入扣除成本費用以及流轉稅后的利潤,叫稅前利潤;稅后利潤:企業在繳納所得稅后的剩余利潤。就是說:稅前利潤減去所得說就是稅后利潤

關于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稅后的計算

某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主要生產銷售A產品,適用17%的增值稅,所得稅稅率為25%,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該公司2012年發生以下業務:rn(1)銷售A產品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上記載的金額為50萬元,注明的增值稅為8.5萬元,產品已經發出,款未收。該批商品的成本為l8萬元。rn(2)對希望工程捐款8萬元,銀行存款轉賬支付。rn(3)銷售庫存的原材料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上記載的金額為20萬元,注明的增值稅為3.4萬元,原材料已經發出,款已收,該批原材料的成本為l0萬元。rn(4)現金支付銷售部門差旅費用4萬元。rn(5)收到國家撥款15萬元。rnrn請問該企業收入、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分別是多少,是怎么計算出來的,求詳細過程。

收入:50+20=70萬

營業利潤:70-18-10-4=38萬

利潤總額:38-8=30萬

凈利潤:30-(30*25%)=22.5萬

收入50+20=75
利潤=50+20-18-10=47

利潤 總額47+15-4-8=50
凈利潤=50-(50+8)*25%

稅后利潤=凈利潤嗎?為什么/

凈利潤(收益)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后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后利潤或凈收入。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1-所得稅率)

如果從財務的角度說:這兩項應該是相等的。

如果稅后利潤是稅務的角度說,而凈利潤是從財務角度說,那么可能存在時間性差異(及時調整帳表的原因)利潤總額是利潤表中的項目,是報告期的數據,而未分配利潤是負債表或者利潤分配表的項目,是公司從建立到現在共計的未分配利潤。

前者比后者高,說明有利潤未分配完,后者比前者高,說明公司前期虧損。

擴展資料:

稅后利潤,是指公司當年利潤減除應納所得稅的余額,就是公司凈利潤。

凈利潤按公司章程規定進行分配。按照新公司法和《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稅后利潤首先要按照10%的比例計提法定盈余公積金,之后可以根據公司章程,并經過董事會形成決議對利潤按照股東投資的比例進行分配。

分配給股東的利潤必須經過利潤分配科目進行帳務處理。

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如果要把紅利從銀行中提出,發給個人時,還要按照個人所得稅法代扣個人所得稅。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后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后利潤。所得稅是指企業將實現的利潤總額按照所得稅法規定的標準向國家計算繳納的稅金。它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后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后利潤或凈利潤。凈利潤的多寡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總額,其二就是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凈利潤

稅后利潤就是指凈利潤,企業根據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出企業所得稅,這部分通常通過“所得稅費用”核算。 要注意:稅后利潤(或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如果存在可抵扣或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只會導致所得稅費用和實際交納的企業所得稅不一致,并不影響稅后利潤或凈利潤。 另外,投資分紅是以稅后利潤(凈利潤)進行的,必須得先算出稅后利潤(凈利潤)然后才能考慮如何分配,即使用稅后利潤(凈利潤)彌補以前年度虧損,也要先算出稅后利潤(凈利潤)才行。
如果從財務的角度說:這兩項應該是相等的。如果稅后利潤是稅務的角度說,而凈利潤是從財務角度說,那么可能存在時間性差異(及時調整帳表的原因)利潤總額是利潤表中的項目,是報告期的數據,而未分配利潤是負債表或者利潤分配表的項目,是公司從建立到現在共計的未分配利潤。前者比后者高,說明有利潤未分配完,后者比前者高,說明公司前期虧損。
凈利潤(收益)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后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后利潤或凈收入。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1-所得稅率)
如果從財務的角度說:這兩項應該是相等的。
如果稅后利潤是稅務的角度說,而凈利潤是從財務角度說,那么可能存在時間性差異(及時調整帳表的原因)利潤總額是利潤表中的項目,是報告期的數據,而未分配利潤是負債表或者利潤分配表的項目,是公司從建立到現在共計的未分配利潤。
前者比后者高,說明有利潤未分配完,后者比前者高,說明公司前期虧損。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后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后利潤。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注會

稅前扣除是什么意思?難道還有稅后扣除?

稅前扣除主要指所得稅稅前扣除項目,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稅前可以扣除的項目。當然也有稅后扣除,稅后收益是指扣除所得稅費用的凈利潤,每股凈收益是指凈利潤與股本總額的比值。

根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

第六條 除條例第七條的規定以外,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也不得扣除:

(一)賄賂等非法支出;

(二)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而交付的罰款、罰金、滯納金;

(三)存貨跌價準備金、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金、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金、風險準備基金(包括投資風險準備基金),以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提取的準備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準備金;

(四)稅收法規有具體扣除范圍和標準(比例或金額),實際發生的費用超過或高于法定范圍和標準的部分。

第七條 納稅人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投資等各項資產成本的確定應遵循歷史成本原則。納稅人發生合并、分立和資本結構調整等改組活動,有關資產隱含的增值或損失在稅收上已確認實現的,可按經評估確認后的價值確定有關資產的成本。

擴展資料:

根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

第四條 除稅收法規另有規定者外,稅前扣除的確認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權責發生制原則。即納稅人應在費用發生時而不是實際支付時確認扣除。

(二)配比原則。即納稅人發生的費用應在費用應配比或應分配的當期申報扣除。

納稅人某一納稅年度應申報的可扣除費用不得提前或滯后申報扣除。

(三)相關性原則。即納稅人可扣除的費用從性質和根源上必須與取得應稅收入相關。

(四)確定性原則。即納稅人可扣除的費用不論何時支付,其金額必須是確定的。

(五)合理性原則。即納稅人可扣除費用的計算和分配方法應符合一般的經營常規和會計慣例。

第五條 納稅人發生的費用支出必須嚴格區分經營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資本性支出不得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必須按稅收法規規定分期折舊、攤銷或計入有關投資的成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稅前扣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稅后收益

稅前扣除是指在計算所得稅時的說法。

稅前扣除項目主要包括:

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實際發生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1、稅金:指銷售稅金及附加

(1)六稅一費:已繳納的消費稅、營業稅、城建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出口關稅及教育費附加;

(2)增值稅為價外稅,不包含在計稅中,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時不得扣除。

(3)企業繳納的房產稅、車船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等,已經計入管理費中扣除的,不再作為銷售稅金單獨扣除。

2、其他支出,是指除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外,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合理的支出。

擴展資料:

《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憑證管理辦法》相關法條: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稅前扣除憑證,是指企業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證明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實際發生,并據以稅前扣除的各類憑證。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企業是指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的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

第四條 稅前扣除憑證在管理中遵循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原則。真實性是指稅前扣除憑證反映的經濟業務真實,且支出已經實際發生;合法性是指稅前扣除憑證的形式、來源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等相關規定;關聯性是指稅前扣除憑證與其反映的支出相關聯且有證明力。

第五條 企業發生支出,應取得稅前扣除憑證,作為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相關支出的依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稅前扣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憑證管理辦法》

稅前扣除主要指所得稅稅前扣除項目,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稅前可以扣除的項目。當然也有稅后扣除,稅后收益是指扣除所得稅費用的凈利潤,每股凈收益是指凈利潤與股本總額的比值。

在計算所得稅時,允許稅前扣除的費用開支不用理它,不允許稅前扣除的費用開支你將會計利潤加上這部分來計算所得稅(當然還要考慮調減項目)。

擴展資料:

一、稅前扣除項目主要包括:

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實際發生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1、稅金:指銷售稅金及附加

(1)六稅一費:已繳納的消費稅、營業稅、城建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出口關稅及教育費附加;

(2)增值稅為價外稅,不包含在計稅中,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時不得扣除。

(3)企業繳納的房產稅、車船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等,已經計入管理費中扣除的,不再作為銷售稅金單獨扣除。

2、其他支出,是指除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外,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合理的支出。

提示:企業發生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不超過以下規定計算限額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不得扣除。

①保險企業:財產保險企業按當年全部保費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額的15%(含本數,下同)計算限額;人身保險企業按當年全部保費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額的10%計算限額。

②其他企業:按與具有合法經營資格中介服務機構或個人(不含交易雙方及其雇員、代理人和代表人等)所簽訂服務協議或合同確認的收入金額的5%計算限額。

二、稅后收益公式

由于所得稅的作用,企業經營收入中的一部分會流出企業,企業實際得到的現金流入是稅后收益。其計算公式為:

稅后收益=經營凈利(1-稅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稅前扣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稅后收益

所得稅就涉及到稅前扣除的問題。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企業的利潤,利潤=收入-成本-各項費用,成本跟各項費用就是稅前扣除的項目,企業稅前扣除的越多,稅就交得越少,但是哪些費用可以稅前扣除呢?一個企業的正常支出,如差旅費,房租,公費等等,可以全額稅前扣除。另外如工資,招待費雖然也是正常支出,但只能部分稅前扣除,為了體現公平原則。打個比方,你企業效益好,工資發得多,如果全部稅前扣除,稅不是少交了?企業效益差,工資發不出或者發很少,費用就少,反而要多繳稅。另外還有的費用雖然是實實在在發生的,卻不允許稅前扣除,比如給別人的回扣,沒有發票的支出,因此每個企業年底要做個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把不能夠稅前扣除的費用挑出來,清算一下本年利潤,繳納所得稅。
稅前扣除主要指所得稅稅前扣除項目,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稅前可以扣除的項目。像社保部分就可以在計算個稅前扣除 。在企業繳企業所得稅時可以在成本費用中扣除的,就是稅前扣除項目。如:管理費用(但不包括不符合規定或超出扣除限額的部分,超出扣除部分是指稅法規定只允許扣除一部分,如定額計稅工資,每人每月1600元,如果企業發給你1700元,那超出的100元企業在繳企業所得稅時就要做納稅調增,不允許稅前扣除)稅前扣除是指在計算所得稅時的說法.這是會計法與稅法有差異的地方:1.會計處理時,實際發生的費用開支是入了賬的; 2.在計算繳納所得稅時(即常說的稅法上的規定)有些不允許在稅前列支的費用,就要將利潤調增.也可以說不允許稅前扣除的費用開支是要交所得稅的. 總之,平時你該怎么處理怎么處理,發生了的就入賬. 在計算所得稅時,允許稅前扣除的費用開支不用理它,不允許稅前扣除的費用開支你將會計利潤加上這部分來計算所得稅(當然還要考慮調減項目)

相關推薦:

增值稅專用發票樣本構成(普通增值稅發票樣本)

民事訴訟代理詞(民事代理詞怎么寫)

錄音證據的法律規定(關于錄音證據的法律規定)

民法通則司法解釋(民法通則司法解釋還有效力嗎)

民事訴訟傳喚證人的申請(民事訴訟證人出庭申請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