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核算:應交所得稅=收入總額X稅務核定固定比例X所得稅稅率。
適用稅率問題: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在3萬元(含)以內的適用18%,在3萬元至10萬元(含)的適用27%,在10萬元以上的適用33%。
會計分錄
1、計提時: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上繳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結轉時: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對于會計核算,有下述幾種方法:
1、登記會計賬簿
登記會計賬簿簡稱記賬,是以審核無誤的會計憑證為依據在賬簿中分類,連續地、完整地記錄各項經濟件業務,以便為經濟管理提供完整、系統的記錄各項經濟業務。
以便為經濟管理提供完整、系統的財務會計核算資料。賬簿記錄是重要的會計資料,是進行會計分析、會計檢查的重要依據。
2、成本計算
成本計算是按照一定對象歸集和分配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以便確定各該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一種專門方法。
產品成本是綜合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一項重要指標。正確地進行成本計算,可以考核生產經營過程的費用支出水平,同時又是確定企業盈虧和制定產品價格的基礎。并為企業進行經營決策,提供重要數據。
3、財產清查
財產清查是指通過盤點實物,核對賬目,以查明各項財產物資實有數額的一種專門方法。通過財產清查,可以提高會計記錄的正確性,保證賬實相符。
同時,還可以查明各項財產物資的保管和使用情況以及各種結算款項的執行情況,以便對積壓或損毀的物資和逾期未收到的款項,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清理和加強對財產物資的管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會計核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應交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核算:應交所得稅=收入總額X稅務核定固定比例X所得稅稅率。
適用稅率問題: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在3萬元(含)以內的適用18%,在3萬元至10萬元(含)的適用27%,在10萬元以上的適用33%。
應交所得稅的科目設置:
1、“所得稅”科目
企業應在損益類科目中設置“5701所得稅”科目(外商投資企業的科目編號為5241),核算企業按規定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該科目借方反映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貸方反映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所得稅額。
2、“遞延稅款”科目
企業應在負債類科目中增設“2341遞延稅款”科目(外商投資企業的科目編號為2301),核算企業由于時間性差異,造成的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差異所產生的影響納稅的金額以及以后各期轉銷的數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應交所得稅
百度百科--會計核算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核算:應交所得稅=收入總額X稅務核定固定比例X所得稅稅率。
適用稅率問題: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在3萬元(含)以內的適用18%,在3萬元至10萬元(含)的適用27%,在10萬元以上的適用33%。
會計分錄
1、計提時: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上繳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結轉時: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擴展資料:
應交所得稅的科目設置:
1、“所得稅”科目
企業應在損益類科目中設置“5701所得稅”科目(外商投資企業的科目編號為5241),核算企業按規定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該科目借方反映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貸方反映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所得稅額。
2、“遞延稅款”科目
企業應在負債類科目中增設“2341遞延稅款”科目(外商投資企業的科目編號為2301),核算企業由于時間性差異,造成的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差異所產生的影響納稅的金額以及以后各期轉銷的數額。
“遞延稅款”科目的貸方發生額,反映企業本期稅前會計利潤大于納稅所得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及本期轉銷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納稅影響的借方數額;其借方發生額。
反映企業本期稅前會計利潤小于納稅所得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以及本期轉銷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納稅影響的貸方數額;期末貸方(或借方)余額,反映尚未轉銷的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
采用負債法時,“遞延稅款”科目的借方或貸方發生額,還反映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調整的遞延稅款數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應交所得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會計核算
企業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計算繳納的。
1、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業務成本-主營業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2、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3、適用稅率問題: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在3萬元(含)以內的適用18%,在3萬元至10萬元(含)的適用27%,在10萬元以上的適用33%。
所得稅的征收方式一般分為以下兩種:
1、核定征收:按收入計算繳納所得稅計算公式為:應交所得稅=收入總額X稅務核定固定比例X所得稅稅率;
2、查帳征收:按利潤計算繳納所得稅計算公式為:應交所得稅=利潤總額X所得稅稅率;
擴展資料:
應交所得稅的核算:
企業應在“應交稅費”科目下設置“應交所得稅”明細科目,核算企業交納的企業所得稅。
根據現行稅法規定,應交所得稅的計算公式為:
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減免稅額-允許抵免的稅額
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準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是正確計算應交所得稅的前提。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辦法,企業應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減納稅調整額后計算出“納稅調整后所得”(應納稅所得額)。
會計與稅法的差異(包括收入類、扣除類、資產類等一次性和暫時性差異)通過納稅調整明細表集中體現。
所得稅稅率:
(1)一般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2)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3)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類型企業,減按15%的稅率來征收企業所得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應交所得稅
1、直接法,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回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答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2、間接法,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或減按照稅法規定調整的項目金額后,即為應納稅所得額。
企業所得稅,是根據你額, 是含稅銷售額,還是不含稅的,
就好比增值稅一樣的算法,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收入包括:銷售貨物收入,勞務收入,轉讓財產收入,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接受捐贈收入,其他收入。
不征稅收入包括:財政撥款和依法收取并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免稅收入包括:國債利息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收益。大概就這些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企業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計算繳納的。 1、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 2、應納稅所得額=營業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3、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企業所得稅的稅額,一般都是按利潤的25%繳納
現在有稅收優惠,小微企業只繳納利潤的10%或者減半征收
會計分錄:
計提時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繳納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期末結轉時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所得稅期末無余額
自90年代起,我國便開始征收企業所得稅征稅,我們都知道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那么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是怎樣的?企業所得稅的稅率是多少?
一、定義:
企業所得稅,是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居民企業及非居民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其生產經營所得為課稅對象所征收的一種所得稅。作為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繳納企業所得稅。但個人獨資企業及合伙企業除外。
二、納稅人:
1、即所有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內資企業或其他組織,包括以下6類:
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
2、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不使用本法,這兩類企業征收個人所得稅即可,避免重復征稅。
三、計算方法:
1、企業應納所得稅額=當期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準予扣除項目金額;
2、扣除項目:
企業所得稅法定扣除項目是據以確定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項目。企業所得稅條例規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是企業的收入總額減去成本、費用、損失以及準予扣除項目的金額。成本是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耗費和各項間接費用。費用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損失是指納稅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營業外支出、經營虧損和投資損失等。除此以外,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對納稅人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按照稅收規定予以調整。企業所得稅法定扣除項目除成本、費用和損失外,稅收有關規定中還明確了一些需按稅收規定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⑴利息支出的扣除。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期間,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實際發生數扣除;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
⑵計稅工資的扣除。 條例規定,企業合理的工資、薪金予以據實扣除,這意味著取消實行多年的內資企業計稅工資制度,切實減輕了內資企業的負擔。但允許據實扣除的工資、薪金必須是“合理的”,對明顯不合理的工資、薪金,則不予扣除。今后,國家稅務總局將通過制定與《實施條例》配套的《工資扣除管理辦法》對“合理的”進行明確。
⑶在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方面,實施條例繼續維持了以前的扣除標準(提取比例分別為14%、2%、2.5%),但將“計稅工資總額”調整為“工資薪金總額”,扣除額也就相應提高了。在職工教育經費方面,為鼓勵企業加強職工教育投入,實施條例規定,除國務院財稅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⑷捐贈的扣除。納稅人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在年度會計利潤的12%以內的,允許扣除。超過12%的部分則不得扣除。
⑸業務招待費的扣除。業務招待費,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業務的合理需要而發生的交際應酬費用。稅法規定,納稅人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業務有關的業務招待費,由納稅人提供確實記錄或單據,分別在下列限度內準予扣除:。《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三條進一步明確,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也就是說,稅法采用的是“兩頭卡”的方式。一方面,企業發生的業務招待費只允許列支60%,是為了區分業務招待費中的商業招待和個人消費,通過設計一個統一的比例,將業務招待費中的個人消費部分去掉;另一方面,最高扣除額限制為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這是用來防止有些企業為不調增40%的業務招待費,采用多找餐費發票甚至假發票沖賬,造成業務招待費虛高的情況。
⑹職工養老基金和待業保險基金的扣除。職工養老基金和待業保險基金,在省級稅務部門認可的上交比例和基數內,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⑺殘疾人保障基金的扣除。對納稅人按當地政府規定上交的殘疾人保障基金,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⑻財產、運輸保險費的扣除。納稅人繳納的財產。運輸保險費,允許在計稅時扣除。但保險公司給予納稅人的無賠款優待,則應計入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⑼固定資產租賃費的扣除。納稅人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的租賃費,可以直接在稅前扣除;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的租賃費,則不得直接在稅前扣除,但租賃費中的利息支出。手續費可在支付時直接扣除。
⑽壞賬準備金、呆賬準備金和商品削價準備金的扣除。納稅人提取的壞賬準備金、呆賬準備金,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扣除。提取的標準暫按財務制度執行。納稅人提取的商品削價準備金準予在計稅時扣除。
⑾轉讓固定資產支出的扣除。納稅人轉讓固定資產支出是指轉讓、變賣固定資產時所發生的清理費用等支出。納稅人轉讓固定資產支出準予在計稅時扣除。
⑿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盤虧、毀損、報廢凈損失的扣除。納稅人發生的固定資產盤虧、毀損、報廢的凈損失,由納稅人提供清查、盤存資料,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后,準予扣除。這里所說的凈損失,不包括企業固定資產的變價收入。納稅人發生的流動資產盤虧、毀損、報廢凈損失,由納稅人提供清查盤存資料,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后,可以在稅前扣除。
⒀總機構管理費的扣除。納稅人支付給總機構的與該企業生產經營有關的管理費,應當提供總機構出具的管理費匯集范圍、定額、分配依據和方法的證明文件,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后,準予扣除。
⒁國債利息收入的扣除。納稅人購買國債利息收入,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⒂其他收入的扣除。包括各種財政補貼收入、減免或返還的流轉稅,除國務院、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有指定用途者,可以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外,其余則應并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
⒃虧損彌補的扣除。納稅人發生的年度虧損,可以用下一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最長不得超過5年。
不得扣除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⑴資本性支出。是指納稅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以及對外投資的支出。企業的資本性支出,不得直接在稅前扣除,應以提取折舊的方式逐步攤銷。
⑵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是指納稅人購置無形資產以及自行開發無形資產的各項費用支出。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也不得直接扣除,應在其受益期內分期攤銷。
⑶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不允許在稅前扣除;其他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在轉化為實質性損失之前,不允許在稅前扣除。
⑷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納稅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被有關部門處以的罰款以及被沒收財物的損失,不得扣除。
⑸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和罰款。納稅人違反國家稅收法規,被稅務部門處以的滯納金和罰款、司法部門處以的罰金,以及上述以外的各項罰款,不得在稅前扣除。
⑹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損失有賠償的部分。納稅人遭受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保險公司給予賠償的部分,不得在稅前扣除。
⑺超過國家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捐贈。納稅人用于非公益、救濟性捐贈,以及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的捐贈,不允許扣除。
⑻各種贊助支出。
⑼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
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企業所得稅是怎么算的?
自90年代起,我國便開始征收企業所得稅征稅,我們都知道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那么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是怎樣的?企業所得稅的稅率是多少?
企業所得稅是怎么算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