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國時期武將與文官等級制度?
丞相(相國):
在東漢時期并無丞相這個官職,后董卓專權,任相國,集大權于一身。三國初建后,都設此官職,為一國之首宰,為群臣之首。
太師:
原為“三孤”之一,東漢并不設此官職。董卓遷都到長安后,為太師,號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為“三孤”(太師、太傅、太保)之一,在東漢時期,僅保留太傅一職,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時,對皇帝進行善導、輔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東漢時,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權力。太尉為三公之首,掌管軍政。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與后來丞相的職權范圍相近。曹丕稱帝后,曾改魏國的相國為司徒。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為三公之末,與后來工部尚書的權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為工部尚書的代名詞。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監察、執法,后改以司空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國建立時,以華歆為御史大夫,復有此官職。
大司馬:
此官職為漢武帝初建,因將軍位同九卿,故設大司馬官職與三公同列,以示對武官的尊寵。東漢剛剛建立的時候,劉秀以大司馬為三公之一,后改為太尉。西漢末年別置大司馬一職,位在三公之上,魏晉時沿襲。
九卿:
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為中央各行政機關的總稱。三國以后,九卿職權漸輕,并逐步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禮儀祭祀。下屬官職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樂令等。
光祿勛(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衛侍從之官。下屬官職有: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謁者仆射等。
衛尉:
九卿之一,掌宮門禁衛。
太仆:
九卿之一,掌車馬。下屬官員有:考工令、車府令、未央廄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訴訟斷案,平決詔獄。類似于后來的刑部尚書。
大鴻臚(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諸侯和各少數民族事務,相當于外交官員。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務,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擔任。
大司農(治粟內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國之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職權與后來的戶部尚書相近,后世也以“司農”為戶部尚書的別稱。下屬官員有太倉令、平準令、導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宮中御用之物。下屬官員有太醫令、太官令、守宮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黃門侍郎、小黃門(宦官)、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御史中丞、蘭臺令史等。
執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負責宮外戒司,京師治安,防止出現水火之事。下屬官員有武庫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輔導太子。
大長秋:
長秋宮是漢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長秋其實是皇后所用的官屬的負責人,一般由宦官擔任。曹操的祖父曹騰即為“中常侍大長秋”。有些三國游戲將大長秋作為普通官職,是不適合的。
中常侍:
高級太監,漢朝末年掀起腥風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職。
小黃門:
中級太監。
中黃門:
低級太監。
侍中:
內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學高德之士擔任,切問近對,是皇帝在管理國家時的顧問。在魏晉時期,為門下省的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令: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屬中等偏低的官員)。品秩雖卑,但總攬一切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職權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晉時期,如不設丞相之職,則尚書令與中書令(中書省的長官)、侍中(門下省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中書令(秘書令):
魏國始設,為中書省長官,掌機密,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全國政務共分六曹(有時為五曹,有時為七曹)打理,一個尚書分管一曹,為后來的六部雛形。
黃門侍郎:
黃門即宮門,黃門侍郎為任職于宮門之內的官員,內朝官之一,負責侍從皇帝,傳達詔命。級別不高,卻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官員。
散騎常侍:
曹魏時將漢朝的散騎與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負責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散騎侍郎:
曹魏時與散騎常侍一起設置,職位略低于散騎常侍。
五官中郎將:
光祿勛的助手,協助光祿勛舉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與侍中同級。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將之職掌副丞相事,位高權重。三國時不再設此官。
御史中丞:
原為御史大夫的助手。無御史大夫這一官職的時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職權。
將作大匠:
負責修建宗廟、宮室、道路、園林、水土、植樹。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專管經學傳授。
城門校尉:
負責掌管京師十二所城門。秩“比二千石”。
中書舍人:
中書省屬官,曹魏始置,負責傳宣詔命。
五兵尚書:
曹魏始置五兵尚書,為兵部尚書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
度支尚書(戶部):
吳國始置戶部。與此同時,魏文帝設度支尚書寺,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支調。后周時更名為民部尚書,唐時避李世民諱,改為戶部尚書。
左民尚書:
曹魏始置,主修繕功作之事,隋朝時改為工部尚書。
吏部尚書(大尚書):
曹魏時始置吏部尚書,負責官員選拔任免。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吏部尚書又稱大尚書。
祠部尚書:
曹魏時始置,掌禮制。后周時更名為禮部。
屯田都尉:
三國時魏、吳所設官名,負責屯田以給人牛之資。梁習曾任此職。
水衡都尉:
西漢時以此官掌上林苑,東漢將其并入少府,不復有此官職。曹魏時復此官職,主天下水軍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西園八校尉:
漢朝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以西園八校尉統領漢朝的中央軍隊。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夏牟為左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color]
武將官職
大將軍:
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東漢末年,其官職在三公之上,因此當漢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時,袁紹“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
位在大將軍之下,比三公。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級: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車騎將軍:
位在驃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衛將軍:
位在車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中郎將: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于將軍并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勛管轄。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級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
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后淪為低級官員。
四軍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后將軍。周末始有,漢朝時并不常置,漢末群雄迭起,四軍將軍才以重號將軍(即高級軍官)的名號屢屢出現。
四征將軍(四征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衛將軍之下。
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將軍之下。
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三公,在四鎮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督:
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并無隸屬關系,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后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扎在該州的所有軍隊,并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
上大將軍:
孫權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后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并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
雜號將軍之一。魏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師,蜀國也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領軍將軍(領軍、中領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操任丞相時,置領軍一職,由史渙擔任,與護軍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為中領軍。曹丕更名為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
雜號將軍之一。與領軍同時置,由韓浩擔任護軍,掌禁兵。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監軍(中監軍):
監督、巡查軍隊之職,有時也以軍師或軍司兼其職。
奮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擔任此官職者,相當于各路軍隊中的總監軍。東漢末年,各路諸侯打董卓時,以曹操擔任奮武將軍;沮授也曾在袁紹軍中任奮武將軍之職。
都護將軍(都護):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乃統率諸將之官。
驍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
文官:孫乾,簡雍,諸葛亮,馬良,蔣琬,法正,楊儀,龐統,鄧芝,費祎。
武將:趙云,張飛,嚴顏,關羽,魏延,黃忠,張苞,馬超,王平,廖化 三國猛將的排名大致是
一呂布
二趙云
三典韋
四關羽
五馬超
六張飛
七黃忠
八夏侯敦
九姜維
文官
1.諸葛亮 2.郭嘉 3.賈詡 司馬懿 4.龐統 周瑜 5.荀或 陸遜 6.徐庶 法正 7.田豐 李儒 荀攸 8.魯肅 曹操 9.鐘會 姜維 程昱 沮受 10.諸葛恪 呂蒙 鄧艾 陳宮 賈充
三國時期所有文官官職
急三國演義中的官職及其品級和作用一覽
丞 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后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臺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臺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后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于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于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 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 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 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 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 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 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 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 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 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 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 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后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 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于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 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 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 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 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 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 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 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 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 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令 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臺,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 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 后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 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 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于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 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于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 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 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后典軍 三國時蜀于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后、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 《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 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 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農御史 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臺的長官。御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 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 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 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 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 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 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 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 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 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后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臺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 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 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 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 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 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 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 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 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后、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 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 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 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于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于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 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 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 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司馬 《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 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 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 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于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 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 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 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丞相一品
太尉
司徒
司空
(以上合稱“三公”)
太常
光祿勛
衛尉
太仆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少府
(以上合稱“九卿”)
京北尹
右扶風
左馮翊
(以上合稱“三輔”,京師官員)
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以上合稱“三師”)
大司馬(太尉)
丞相(司徒)
御史大夫(司空)
(以上合稱“三公”)
三品
少府卿
大鴻臚
太常卿
大司農
衛尉卿
宗正卿
太仆卿
光祿卿
廷尉
(以上合稱“九卿”)
中大夫令
大尚書
尚書郎
侍郎
中書令
執金吾
將作大匠
大長秋
郡守
國相
都尉
西域都護
西域都護副校尉
中常侍
散騎常侍
侍中
光祿大夫
大理少卿
京北尹
右扶風
左馮翊(
以上合稱“三輔”,京師官員)
左中郎將
五官中郎將
右中郎將
(統稱中郎將)
虎賁中郎將
羽林中郎將
(統稱為虎賁羽林)
四品
御史中丞
丞相司直
丞相長史
太常丞
光祿丞
太中大夫
衛尉丞
宮殿掖門司馬
太仆丞
宗正丞
大司農丞
少府丞
尚書令
車郎將
戶郎將
騎郎將
(統稱郎中三將),
五品
黃門侍郎
給事黃門侍郎
符節令
庶子
中庶子
軍師
丞相征事
禮官大夫
贊饗
太史令
太樂令
太祝令
太宰令
太卜令
太醫令
食監
祭酒
博士
中散大夫
諫議大夫
議郎
謁者
常侍謁者
公車司令
南宮衛士令
北宮衛士令
左都侯
郡史
長史
右都侯
考工令
侍御史
御史員
尚書仆射(即左、右仆射)
中郎
六品
從事中郎
縣令
七品
左長史
右長史
記室
東曹掾
西曹掾
文學掾
中書郎
參軍
侍御史
丞相史
太常掾
太史丞
太樂丞
太祝丞
太宰丞
太卜丞
太醫丞
校長
給事謁者
尚書丞
縣長
八品
史令
丞相少史
監丞
縣尉
縣丞
九品
侍詔
明堂丞
靈臺丞
縣史
精編版,因為每個管都有很多屬官,所以列出重要屬官。官職以曹魏為主
丞相一品
太尉
司徒
司空
(以上合稱“三公”)
太常
光祿勛
衛尉
太仆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少府
(以上合稱“九卿”)
京北尹
右扶風
左馮翊
(以上合稱“三輔”,京師官員)
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以上合稱“三師”)
大司馬(太尉),丞相(司徒),御史大夫(司空),(以上合稱“三公”)
三品
少府卿,大鴻臚,太常卿,大司農,衛尉卿,宗正卿,太仆卿,光祿卿,廷尉(以上合稱“九卿”)
中大夫令,大尚書,尚書郎,侍郎,中書令,執金吾,將作大匠,大長秋,郡守,國相,都尉,西域都護,西域都護副校尉,中常侍,散騎常侍,侍中,光祿大夫,大理少卿,
京北尹,右扶風,左馮翊(以上合稱“三輔”,京師官員)
左中郎將,五官中郎將,右中郎將(統稱中郎將)
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統稱為虎賁羽林)
四品
御史中丞,丞相司直,丞相長史,太常丞,光祿丞,太中大夫,衛尉丞,宮殿掖門司馬,太仆丞,宗正丞,大司農丞,少府丞,尚書令,
車郎將,戶郎將,騎郎將(統稱郎中三將),
五品
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侍郎,符節令,庶子,中庶子,軍師,丞相征事,禮官大夫,贊饗,太史令,太樂令,太祝令,太宰令,太卜令,太醫令,食監,祭酒,博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謁者,常侍謁者,公車司令,南宮衛士令,北宮衛士令,左都侯,郡史,長史,右都侯,考工令,侍御史,御史員,尚書仆射(即左、右仆射),中郎
六品
從事中郎,縣令,
七品
左長史,右長史,記室,東曹掾,西曹掾,文學掾,中書郎,參軍,侍御史,丞相史,太常掾,太史丞,太樂丞,太祝丞,太宰丞,太卜丞,太醫丞,校長,給事謁者,尚書丞,縣長,
八品
史令,丞相少史,監丞,縣尉,縣丞,
九品
侍詔,明堂丞,靈臺丞,縣史
,因為每個管都有很多屬官
三國時期的武官官職有哪些?
三國分為:吳、蜀、魏。對官職名稱沒有統一。只能說大致為:
右大將軍
驃騎內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容軍
征東將軍
征南將軍
征西將軍
征北將軍
鎮東將軍
鎮北將軍
鎮南將軍
鎮西將軍
鎮北大將軍
鎮南大將軍
鎮軍將軍
鎮軍大將軍
征虜將軍
征西大將軍
征南中郎將
后典軍
后將軍
虎威將軍
虎賁中郎將
建武中郎將
建武將軍
建威將軍
破虜將軍
平戎將軍
偏將軍
前護軍
前將軍
參
軍
典農中郎將
羽林中郎將
越騎校尉
牙門將軍
揚武將軍
右部督
右中郎將
贊軍校尉
折沖將軍
折沖校尉
昭信校尉
城門校尉
漢獻帝時期官職基本上沒變,與漢初事相同。漢初官職,我想你應該很了解了。
三國時期,文官、武官和侯爵的各個職級是怎么排列的?
比如說:rn文官:縣丞、牧、相、太使大夫、侍中、太傅、司徒……rn武官:校尉、中郎將、討逆將軍、左將軍、前將軍……rn侯爵:鄉侯、亭侯、壯侯……rnrnrn請按大小順序詳細說明,謝謝!武官 :
大將軍是全軍最高統帥 ,執掌朝政的人都有大將軍的封號 。
第二等的是 :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后將軍、車騎將軍 。叫做 “五子良將” 。
第三等的是 :征西將軍、征東將軍、征北將軍、征南將軍 ,叫做 “四征” 。
第四等的是 :鎮西將軍、鎮東將軍、鎮北將軍、鎮南將軍 ,叫做 “四鎮” 。
其他的將軍 ,叫做 “雜號將軍 ” :奮威將軍、牙門將軍、偏將軍 、俾將軍、等等 。
將軍以下的武官就是 都尉、校尉了 。
文官 :
最尊貴的是 太傅 、太師 。
最有權的是 丞相 。依次是 :大司空、大司徒、大司馬 、御史大夫 ,侍中 、大中大夫 。
法官 :
司隸校尉 、侍御史 。
爵位:
三國時期 ,王 、公 、侯 ,爵位最常見 。
一字王 ,最高貴 :魏王曹操 、晉王司馬炎 。
二字王 ,差一點 :臨淄王曹植 。
公爵 :一個字的最尊貴 :魏公、晉公 。兩個字差一點 :山陽公劉辯、安樂公劉禪 。
侯爵 ,有封地的 :費城亭侯曹操、漢壽亭侯關羽 、陳倉侯馬岱,南鄭侯魏延 ,等等。
擴展資料:
三國官職列表
三公之上
丞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董卓曾任相國。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三國皆置丞相,以蜀漢丞相權位最重。
太傅:輔弼國君之官,為上公,地位高于三公,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后任鐘繇為太傅。
大司馬: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加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之上。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三國時期,各國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
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蜀漢的的大司馬蔣琬;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
上大將軍:
“吳于大將軍之上復置上大將軍”。這是為了表彰陸遜的功績并進一步提高他的官職而新設的。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除陸遜外,呂岱、施績曾任此職(孫權黃龍四年,呂岱遷上大將軍。孫亮即位后,建興元年,呂岱拜大司馬。
元興元年八月,上大將軍施績遷左大司馬)。后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設此職,如或唐高祖李淵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為“天策上將”。 大司馬和大將軍掌實權。吳設丞相、大司馬(另有左、右大司馬)、上大將軍,其中上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上,大司馬之下。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第二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三公
太 尉: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曹丕即位后任賈詡為太尉。
司 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后來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征。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后來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征。
九卿之上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秩中二千石。
衛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國官制
丞相(相國):
在東漢時期并無丞相這個官職,后董卓專權,任相國,集大權于一身。三國初建后,都設此官職,為一國之首宰,為群臣之首。
太師:
原為“三孤”之一,東漢并不設此官職。董卓遷都到長安后,為太師,號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為“三孤”(太師、太傅、太保)之一,在東漢時期,僅保留太傅一職,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時,對皇帝進行善導、輔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東漢時,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權力。太尉為三公之首,掌管軍政。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與后來丞相的職權范圍相近。曹丕稱帝后,曾改魏國的相國為司徒。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為三公之末,與后來工部尚書的權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為工部尚書的代名詞。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監察、執法,后改以司空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國建立時,以華歆為御史大夫,復有此官職。
大司馬:
此官職為漢武帝初建,因將軍位同九卿,故設大司馬官職與三公同列,以示對武官的尊寵。東漢剛剛建立的時候,劉秀以大司馬為三公之一,后改為太尉。西漢末年別置大司馬一職,位在三公之上,魏晉時沿襲。
九卿:
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為中央各行政機關的總稱。三國以后,九卿職權漸輕,并逐步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禮儀祭祀。下屬官職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樂令等。
光祿勛(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衛侍從之官。下屬官職有: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謁者仆射等。
衛尉:
九卿之一,掌宮門禁衛。
太仆:
九卿之一,掌車馬。下屬官員有:考工令、車府令、未央廄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訴訟斷案,平決詔獄。類似于后來的刑部尚書。
大鴻臚(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諸侯和各少數民族事務,相當于外交官員。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務,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擔任。
大司農(治粟內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國之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職權與后來的戶部尚書相近,后世也以“司農”為戶部尚書的別稱。下屬官員有太倉令、平準令、導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宮中御用之物。下屬官員有太醫令、太官令、守宮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黃門侍郎、小黃門(宦官)、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御史中丞、蘭臺令史等。
執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負責宮外戒司,京師治安,防止出現水火之事。下屬官員有武庫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輔導太子。
大長秋:
長秋宮是漢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長秋其實是皇后所用的官屬的負責人,一般由宦官擔任。曹操的祖父曹騰即為“中常侍大長秋”。有些三國游戲將大長秋作為普通官職,是不適合的。
中常侍:
高級太監,漢朝末年掀起腥風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職。
小黃門:
中級太監。
中黃門:
低級太監。
侍中:
內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學高德之士擔任,切問近對,是皇帝在管理國家時的顧問。在魏晉時期,為門下省的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令: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屬中等偏低的官員)。品秩雖卑,但總攬一切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職權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晉時期,如不設丞相之職,則尚書令與中書令(中書省的長官)、侍中(門下省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中書令(秘書令):
魏國始設,為中書省長官,掌機密,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全國政務共分六曹(有時為五曹,有時為七曹)打理,一個尚書分管一曹,為后來的六部雛形。
黃門侍郎:
黃門即宮門,黃門侍郎為任職于宮門之內的官員,內朝官之一,負責侍從皇帝,傳達詔命。級別不高,卻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官員。
散騎常侍:
曹魏時將漢朝的散騎與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負責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散騎侍郎:
曹魏時與散騎常侍一起設置,職位略低于散騎常侍。
五官中郎將:
光祿勛的助手,協助光祿勛舉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與侍中同級。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將之職掌副丞相事,位高權重。三國時不再設此官。
御史中丞:
原為御史大夫的助手。無御史大夫這一官職的時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職權。
將作大匠:
負責修建宗廟、宮室、道路、園林、水土、植樹。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專管經學傳授。
城門校尉:
負責掌管京師十二所城門。秩“比二千石”。
中書舍人:
中書省屬官,曹魏始置,負責傳宣詔命。
五兵尚書:
曹魏始置五兵尚書,為兵部尚書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
度支尚書(戶部):
吳國始置戶部。與此同時,魏文帝設度支尚書寺,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支調。后周時更名為民部尚書,唐時避李世民諱,改為戶部尚書。
左民尚書:
曹魏始置,主修繕功作之事,隋朝時改為工部尚書。
吏部尚書(大尚書):
曹魏時始置吏部尚書,負責官員選拔任免。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吏部尚書又稱大尚書。
祠部尚書:
曹魏時始置,掌禮制。后周時更名為禮部。
屯田都尉:
三國時魏、吳所設官名,負責屯田以給人牛之資。梁習曾任此職。
水衡都尉:
西漢時以此官掌上林苑,東漢將其并入少府,不復有此官職。曹魏時復此官職,主天下水軍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西園八校尉:
漢朝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以西園八校尉統領漢朝的中央軍隊。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夏牟為左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color]
武將官職
大將軍:
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東漢末年,其官職在三公之上,因此當漢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時,袁紹“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
位在大將軍之下,比三公。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級: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車騎將軍:
位在驃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衛將軍:
位在車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中郎將: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于將軍并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勛管轄。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級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
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后淪為低級官員。
四軍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后將軍。周末始有,漢朝時并不常置,漢末群雄迭起,四軍將軍才以重號將軍(即高級軍官)的名號屢屢出現。
四征將軍(四征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衛將軍之下。
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將軍之下。
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三公,在四鎮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督:
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并無隸屬關系,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后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扎在該州的所有軍隊,并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
上大將軍:
孫權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后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并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
雜號將軍之一。魏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師,蜀國也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領軍將軍(領軍、中領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操任丞相時,置領軍一職,由史渙擔任,與護軍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為中領軍。曹丕更名為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
雜號將軍之一。與領軍同時置,由韓浩擔任護軍,掌禁兵。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監軍(中監軍):
監督、巡查軍隊之職,有時也以軍師或軍司兼其職。
奮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擔任此官職者,相當于各路軍隊中的總監軍。東漢末年,各路諸侯打董卓時,以曹操擔任奮武將軍;沮授也曾在袁紹軍中任奮武將軍之職。
都護將軍(都護):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乃統率諸將之官。
驍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秦朗曾任此職。
越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曹彰曾行此職。
伏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職。
厲鋒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洪曾任此職。
中堅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武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蕩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遼曾任此職。
討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王平曾任此職。
滅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游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折沖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虎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于禁曾任此職。
平狄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合曾任此職。
橫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徐晃曾任此職。
捕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典曾任此職。
破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堅曾任此職。
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飛曾任此職。
討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黃忠曾任此職。
平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周泰曾任此職。
揚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振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定曾任此職。
奮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行此職。
建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郭淮曾任此職。
宣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睿曾任此職。
討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策曾任此職。
立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德曾任此職。
中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會曾任此職。
振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禮曾任此職。
揚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任此職。
建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蔣斌曾任此職。
昭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冠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翊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云曾任此職。
鎮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云曾任此職。
副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儀曾任此職。
撫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協曾任此職。
建信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儀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麋竺曾任此職。
秉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乾曾任此職。
昭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簡雍曾任此職。
昭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伊籍曾任此職。
懷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耽曾任此職。
興業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輔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鎮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魏延曾任此職。
綏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瑜曾任此職。
忠節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洪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恢曾任此職。
撫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嶷曾任此職。
奉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姜維曾任此職。
安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鄧方曾任此職。
威烈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扶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安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撫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輔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綏南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全琮曾任此職。
橫江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魯肅曾任此職。
別部司馬:
軍中司馬,因領一營故稱為別部司馬。其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牙門將軍(牙門將):
趙云、魏延曾任牙門將軍,位比雜號將軍略低。曹丕于黃初年間也置牙門將,冠服與雜號將軍同。后世以牙將為低級軍官。
偏將軍:
低級將軍名號,高于裨將軍。
裨將軍:
最低一級將軍名號。
門下督、帳下督:
蜀國將帥手下直屬部隊的低級將領。
地方(兼幕府)官職
刺史:
漢朝因秦制,為“郡縣制度”,并無州這一級行政級別。漢武帝時才開始設“刺史”一職,考量一州官員情況,但并非是該州的最高行政官員(秩六百石,僅僅是低級官員。當時縣令的俸祿是千石)。原為丞相史,駕車巡查全州,以六條察問郡縣,考量各地官員業績,年終回京師上報,朝廷以此作為各地方官員升貶的依據,故全稱為“刺某州史”。后來刺史的官職漸大,在各州也設“刺史治”作為辦公地(相當于省會),而不需要四處走動了,但與各太守之間,仍然沒有直接的行政隸屬關系。
州牧:
東漢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漢天子聽從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州也因此真正成為了郡之上一級的行政單位。三國時,不再有州牧之職,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職,并加將軍之號,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權力極大。
司隸校尉:
掌糾察京師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當于州刺史。三國時,司隸校尉所轄區域(相當于直轄市)改稱為司州。
太守:
郡級最高長官,亦稱郡守。
國相:
侯國是和郡平級的地方行政級別,國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濟南相,鮑信曾任濟北相。
都尉(郡尉):
屬國是和郡平級的地方行政級別,位于邊境。都尉的職權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邊境,故往往由武官擔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當于首都市長)。
令:
萬戶以上的大縣長官,比如曹操曾任頓丘令。
長:
中小縣的長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長。
長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長史:
丞相府中長史有兩個,征戰時一個隨軍出征,一個留在府中處理日常政務。留在府中的稱為留府長史,權力極大。曹操征孫權時,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長史;諸葛亮屯漢中時,以楊儀隨軍,而以張裔留守丞相府。
東曹:
丞相幕府官員,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后漢書》),權力極大。曹操任丞相時,就以崔琰、毛介為東曹,并典選舉。諸葛亮任丞相時,以蔣琬為東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員,主“府吏署用”。由于職能與東曹相近(當時東漢官員都出于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東曹。
別駕從事(別駕):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別乘傳車從行,故名別駕。漢魏時,總理一州政務,權力極重,當時論者稱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從事:
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察舉百官犯法者。
功曹從事:
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人事選拔考核。
簿曹從事: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錢糧簿書。
兵曹從事: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從事:
刺史的高級佐官之一,主眾曹文書,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學從事:
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勸學從事:
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于典學從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參與機要,總理府事。
主記:
太守屬官。
記室:
幕府、太守屬官。
參軍:
蔣琬曾任諸葛亮參軍。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避司馬師諱),郭嘉曾任此職。
師友祭酒:
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于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級屬官,各曹的負責人。
從事:
州郡屬官及幕府官員的稱謂。
書佐:
從事助手。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位在長史、司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國軍功爵的最高一級,原名“徹侯”,后避漢武帝劉徹諱,改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據食邑大小,列侯又分為縣侯、鄉侯、亭侯。
縣侯:
最高級別的侯爵,如袁紹被封為鄴侯。食邑過萬戶者又俗稱萬戶侯。
鄉侯:
鄉是縣下一級的行政單位,如張飛被封為西鄉侯。
亭侯:
亭是鄉下一級的行政單位,劉邦就曾任過亭長。亭侯是以一亭或數亭為食邑,如關羽為漢壽亭侯(漢壽為亭名)。
都鄉侯:
位于列侯倒數第二級,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戶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鄉侯之下,有封地、食戶二百。
關內侯:
原秦國軍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戶。
名號侯:
意為只有名號而沒有封邑。漢末曹操始置,以賞軍功。位在關內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為建功侯。
關中侯:
漢末曹操始置,以賞軍功,無封邑,為虛封。位在名號侯之下。
有關知識:
開府(開府儀同三司):
漢代僅太傅、大將軍、三公(三司)可以開幕府。三國時期由于開府的官員逐漸增多,故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開府招攬自己的幕府屬官。
假節鉞(假節):
節(就是蘇武牧羊時手里拿的那個東西)、鉞(類似于斧子一樣的東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黃鉞”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孫權,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使持節”則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誅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員。“持節”可以自行誅殺無官職之人,若在軍事中,則可以誅殺官員。“假節”可以殺犯軍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長官之尊稱,比如曹操稱呼劉備為“使君”。
品秩:
以俸祿作為官員品級的標準。依次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級,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錄尚書事:
錄為總領之意,錄尚書事就是總管全國一切事務,無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權重者任之,比如諸葛亮。
方正(賢良方正):
漢代的選舉科目之一,被舉方正即意味著可以做官了。有時候方正和賢良并在一起,稱為賢良方正。
茂才:
漢代選拔官員的科目之一,原為“秀才”,意為才之秀者也。后避劉秀諱,更為“茂才”。
孝廉:
漢代選官科目之一,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為“舉孝廉”。
高第:
漢代選舉科目之一。
行:
官缺未補,暫由其他官員攝行。可以是低級官職攝行高一級官職,可以是同級官職相互攝行,也可以是高級官職攝行低級官職。
假:
假為代理之意。
除:
拜官授職。
遷:
升遷。
謚:
對死者追加謚號以示恩寵。謚號由一個字或兩個字組成,是對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張飛謚“桓”、諸葛亮謚“忠武”、關羽謚“壯繆”。謚號不一定是號的,也有貶義的。
追贈:
對死者贈以官爵或稱號以示恩寵。
武官 :
大將軍是全軍最高統帥 ,執掌朝政的人都有大將軍的封號 。
第二等的是 :前將軍回、右將軍、左將軍、后將軍、車騎將軍 。叫做 “五子良將” 。
第三等的是 :征西將軍、征東將軍、征北將軍、征南將軍 ,叫做 “四征” 。
第四等的是 :鎮西將軍、鎮東將軍、鎮北將軍、鎮南將軍 ,叫做 “四鎮” 。
其他的將軍 ,叫做 “雜號將軍 ” :奮威將軍、牙門將軍、偏將軍 、俾將軍、等等 。
將軍以下的武官就是 都尉、校尉了 。
文官 :
最尊貴的是 太傅 、太師 。
最有權的是 丞相 。依次是 :大答司空、大司徒、大司馬 、御史大夫 ,侍中 、大中大夫 。
法官 :
司隸校尉 、侍御史 。
爵位:
三國時期 ,王 、公 、侯 ,爵位最常見 。
一字王 ,最高貴 :魏王曹操 、晉王司馬炎 。
二字王 ,差一點 :臨淄王曹植 。
公爵 :一個字的最尊貴 :魏公、晉公 。兩個字差一點 :山陽公劉辯、安樂公劉禪 。
侯爵 ,有封地的 :費城亭侯曹操、漢壽亭侯關羽 、陳倉侯馬岱,南鄭侯魏延 ,等等。
沒有封地的 :關內侯張遼 、關內侯高順 ,等等 。
最后一個是平民……
相關推薦:
專利轉讓稅收怎么算(技術轉讓所得繳稅)
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查(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后影響)
虐待兒童怎么處理(虐童觸犯了哪些法律)
兒童意外險是什么(意外險如何買 小孩子要買嗎)
哺乳期上班時間規定(勞動法哺乳期上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