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歷時三年,歷經(jīng)十六次大的會戰(zhàn),其中,朱棣方勝十二次,敗四次。
整體而言,靖難之役分為兩個階段,
題主所說的反敗為勝的轉折點,或者說表面上的原因,
應該發(fā)生在第一階段北方平原戰(zhàn)場結束,
朱棣轉而開辟南方戰(zhàn)場的節(jié)點上,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北方平原戰(zhàn)場的所謂“敗”,倒不如說是朱棣方進入戰(zhàn)略休整階段,但是有一個人的到來,打破了這份暫時的寧靜。
1、建文帝方的勝利,是召回紈绔子弟曹國公李景隆的后果。
召回了只會被朱棣牽著鼻子走的李景隆,賦予盛庸以全權指揮之權是建文帝方在靖難之役中為數(shù)不多的幾次正確決策之一。
而且,迅速見效了。
建文二年十二月,斬燕軍頭號戰(zhàn)將張玉,大敗燕軍于山東聊城。
建文三年三月,大敗燕軍于保定夾河,朱棣親自帶著十幾個人斷后,居然成功掩護大軍逃脫。
原因只有一個,盛庸不敢殺,因為建文帝說了,別讓朕背負上殺叔的壞名聲!
泰林說趣史個人認為,建文帝的意思是把朱棣在北方就地解決了算了,別跑到應天府來讓我親自對付他。
但,顯然,建文帝的所有將領,都不是這么想的。
2、夾河戰(zhàn)役的第二天,建文帝的好運氣,已經(jīng)沒有了。
第二天,刮東北風,盛庸軍正好在西南,風沙大作,老天幫朱棣的忙,盛庸軍大敗。
五月,張遠帶著兵冒充朝廷軍隊,偷偷的跑到江蘇沛縣,把盛庸運糧草的船給燒了。
七月,明將平安在離北京五十里的平村,被燕將劉江大敗,退回正定。
九月,燕王親自帶軍大敗大同守將房昭于易州西水寨。
燕將劉江趕走遼東守將楊文于永平。
3、對朱棣起鉗制作用的大同和遼東明軍的失利,盛庸軍的敗退,并沒有使朱棣的地盤擴大多少。朱棣只解決了,活下來的問題。
這顯然是因為朱棣的兵力太少,只能守住北京,保定,永平等幾個大的城池,
朱棣軍獲得了難得的一點喘息的時間。
依整個戰(zhàn)場態(tài)勢來看,朱棣應該覺得應天府,建文帝,離得自己很遙遠,并且困難重重。
因為,朱棣的兵力以騎兵為主,北方平原戰(zhàn)場才是騎兵發(fā)揮作用的好地方,尚且只打成了防守的態(tài)勢。
而水網(wǎng)縱橫的南方戰(zhàn)場,足以捆住騎兵的手腳,使只能孤軍深入,因糧于敵的朱棣叛軍陷入重重的困境。
所以,此時的燕軍可以說得上是雖勝尤敗,雖然已經(jīng)達成了初始的戰(zhàn)略目標,但看不到多少勝利的希望。
甚至朱棣及他的謀士們很可能希望在北方戰(zhàn)場繼續(xù)以運動戰(zhàn)各個擊破平叛的明軍,逐步擴大本方的地盤和軍隊數(shù)量。
這一切,被一個人的到來,打破了,整個戰(zhàn)場態(tài)勢因此扭轉。
小人物的逆襲,被罷黜的一個太監(jiān)投靠了朱棣,報告了南京應天府的空虛。
歷史的車輪有的時候就是被一個小石子硌了一下,就轉了方向。
1、有個太監(jiān),也有說是一群太監(jiān)的,在地方上招搖索賄,建文帝大怒,這正打著仗呢,搗什么亂!
抓起來!
就有這么一個太監(jiān)跑到了北京,告訴朱棣南京應天府的守備是如何如何空虛,天兵所指,一定能輕松打下來!
2、道衍和尚(俗名姚廣孝)也勸朱棣,繞過北京和南京之間的城池,直接打南京,是個不錯的選擇。
3、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也只有朱棣這樣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格才能行險完成。
孤軍深入打大城池,圍攻濟南的慘敗,可還沒過去多久啊。
燕軍打濟南時,一是久攻不下,二是不斷地被明軍斷糧道。
如果深入南方,一是沒有騎兵優(yōu)勢,二是沒有糧道支援。
哪怕是打到了南京城下,誰敢說不會陷入圍攻濟南時的困境?
但是,現(xiàn)實是,留在北方慢慢擴大地盤已經(jīng)被證明是幾乎沒有希望,
朱允炆是很悲劇的人物。在明朝的皇帝中,他本來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可是朱棣發(fā)動了靖難之役,不到三年時間就打到了南京城下,把朱允炆從皇帝寶座上趕走。后世對此普遍認為,朱棣沒有占得皇位的合法性。而這些年,對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推崇越來越多,許多人很好奇,如果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戰(zhàn)勝朱棣保住了皇位,那么明朝會怎么樣?
普遍的觀點是,朱允炆應該不會像朱棣那樣瞎折騰,好大喜功,耗費了國力和民力去做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這種觀點當然有道理,因為朱棣五次遠征漠北,并沒有取得什么實際意義上的戰(zhàn)果,反倒是弄得全國上下沒錢了。最后為了籌集軍費,甚至還要發(fā)行大明寶鈔這種類似于金元券的東西,令老百姓疲憊不堪。
但問題在于,朱允炆有一項能力是遠不及朱棣的,那就是戰(zhàn)略大局能力。最起碼,朱允炆不可能從南京遷都,肯定還是守著南京。這樣的結果就是,北方的防守力量很薄弱,難以抵御少數(shù)民族的進攻。縱觀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但凡是大一統(tǒng)的中原王朝,一定會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長期而且激烈的戰(zhàn)爭,而戰(zhàn)場則普遍選擇在北方。
具體來說,則是北京-大同-燕云十六州這條線,可謂是任何一個王朝領土安全的最后底線。因為北方游牧民族多騎兵,一旦越過燕山,之后將是一馬平川,直接打到長江才會停下來。所以,守中原必須守燕山。只有將帝國的首都放在北方,才能夠做到這一點。
但是,南京是朱允炆的老巢啊!在這里,他有忠實的粉絲和支持者,要什么有什么,根本沒有動力遷都。再者,朱允炆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場的洗禮,真要是發(fā)生戰(zhàn)事,最多也是防守為主,很難像朱棣那樣五次御駕親征。這樣一來,實際上明朝在對外戰(zhàn)略上會處于被動地位,倘若承平日久,恐怕要重蹈北宋南宋的悲劇。
另一方面,朱允炆太心軟了。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曾經(jīng)下詔書給前線的士兵說,打仗歸打仗,但是別傷害了朕的四叔。這樣的命令就造成了朱允炆這邊的軍隊在戰(zhàn)場上畏首畏尾,朱棣屢次轉危為安。雖然從個人品德來看,朱允炆是善良的。但是帝王家哪里容得下這么仁慈的人啊!況且,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要是真讓朱允炆取得了勝利,那么他也不會是一個有大作為的皇帝。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