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君一般在中國歷史上的評價都不怎么樣,比如說商超的帝辛(即紂王),秦朝的胡亥,蜀漢的劉禪,北宋的徽欽二宗,皆是被人罵的狗血淋頭。對比以上這些人,崇禎也是一個亡國之君,但其評價卻很好,鮮有罵他之輩,這是為何?
首先,崇禎絕對不是如帝辛,胡亥一樣的暴君以及昏君,他是一個有志之士,但很可惜,他就跟隋煬帝楊廣一樣,太急躁了。楊廣開通大運河,三征高麗,其實都是對百姓有一定好處的事情,但他太急了,所以才會被蓋上濫用民力的帽子。崇禎也是如此,當時大明朝岌岌可危,留給崇禎的時間并不多了。所以崇禎一直在更換內閣大學士跟刑部尚書,這種行為導致內閣形同虛設,崇禎有些錯誤的命令也就被實行下去,比如說殺袁崇煥。
其次,崇禎也不是一個如徽欽二宗一樣的懶惰之君,有個史學家曾說過一句話“宋徽宗除了不適合當皇帝,干什么都很出色。”的確,宋徽宗跟宋欽宗基本上都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了別的地方,對于朝政卻是能不管就不管。崇禎卻很勤政,剛上任就鏟除閹黨,但此舉的對錯一直都有所爭議,在此就不多做敘述。隨后崇禎也很勤勞的處理政務,其勤政程度比起在他之后號稱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雍正,也相差不了多少。
他們都是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國家,而且比起崇禎,雍正實在是太幸福了,畢竟從康熙開始就是守關了,雍正遇見了個好爹康熙,朝政還是比較穩當的,但崇禎卻要整日操心,國家隨時都有可能被覆滅,兩者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野史記載崇禎三十歲的時候就滿臉皺紋白發蒼蒼,但不知真假,在此只略提一筆。
再者,明朝的滅亡其實跟崇禎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借用乾隆皇帝說的話:“明朝之所以滅亡,萬歷,天啟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登基那會,局勢就已經很混亂了,內部有奸臣亂政,更有天災不斷,導致了各地紛紛起義,外部更有后金(即日后的清朝)虎視眈眈,可以說是一手爛牌。這個時候,崇禎翻盤的幾率是很渺茫的,除非把白起,韓信,霍去病這些大將整過來,再弄來諸葛亮蕭何這樣的文臣,才有極大可能性穩固大明江山,當然這些只是臆想,絕無可能。
最后,崇禎的死很有氣節,他是選擇了上吊,沒有像徽欽二宗,李煜,劉禪,劉協等人一樣選擇妥協,敢于一死,也向世人證明了他的勇氣。
所以,崇禎絕對對得起后世對他的評價:“君非亡國之君”。
如果從人品的角度去評價中國古代的皇帝,崇禎必然能上排行榜,且其排名必然很靠前。崇禎勤政、簡樸、仁愛,其當政期間沒有后宮干政、沒有宦官專權、朝中更沒有奸佞當道,那么,這樣一位少有的好皇帝,為何成為亡國之君呢?
朱由檢
崇禎乃成年即位,這從根本上排除了權臣、宦官以及外戚干政的可能,即位之初,崇禎便能親掌朝政,大權獨攬。崇禎自即位至亡國,始終勤于朝政、力圖中興。然而,這一切明君的典范做派,恰恰是崇禎最大之劣勢,使大明限于萬劫不復之深淵。
明代政權架構不同于中國以往的任何朝代,它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國家不設宰相的先河,國家權力分別由皇權、內閣、司禮監、六部以及相當嚴密之監察系統組成。至明代后期,在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轉過程中,皇權之作用明顯弱化,其充當的角色更傾向于對各個機構所產生的制衡力。在這種體制下,即使皇帝偷懶怠惰,國家機器仍然能夠高效運行并進行自我修復。
然而,勤政的崇禎一出場,所有的平衡均被打破。大明就像一輛高速行駛歷史列車,原本高速、平穩的向前行駛,等到崇禎這位優秀車長一上車,先是兼任了駕駛室的駕駛員,又管起了鍋爐房,還帶頭干起了乘務、警務、賣雜貨。表面看起來,這輛大明號列車在崇禎車長的帶領下,各項事業欣欣向榮,實際上所有的環節都存在窩工、和怠工,所有的人都睜大眼睛看著崇禎,但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客觀的說,崇禎確實面對著一個爛攤子,內有農民起義,滿清持續不斷的軍事壓力。但是,情況并沒有壞到了極點,直至崇禎滅亡,江南、兩戶、兩廣等財賦重地仍然牢牢的控制在朝廷手中,西南與中原地區也大都處于完整狀態;此外,天啟末年就制定了對滿清的戰略收縮政策,并發揮朝鮮、東江鎮滿清后方牽制作用,使遼東戰局趨于平穩。崇禎唯一要面對的只是一個農民起義。
在中國歷史上,明末的農民起義雖然規模宏大,但論起起義軍的戰斗力,這些名目繁多的流民隊伍完全是戰五渣的烏合之眾,根本不堪一擊。之所以越剿越多,并非是明軍的戰略部署出了問題,而是與之配套的政策出了問題。
崇禎年間,西北連年大旱,政府由于長期在遼東用兵,財政負擔嚴重,致使賑災救濟等工作嚴重滯后,這才引發流民起義猶如星火燎原。顯然,剿滅農民軍的手段并不在于怎樣用兵,而在于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慢慢消化。這好比在大森林里救火,迎著火頭滅火必然會被燒死,只有設立緩沖地帶,使火不能蔓延,等能量消耗完畢,火自然就滅了。
能夠使農民軍土崩瓦解的有效辦法便是賑災和減賦,在農民起義開始蔓延時,政府完全可以針對農民軍“不納糧”的政治主張,免除與西北相鄰州縣的錢糧賦稅,并加強賑災力度,使農民軍失去繼續生長的政治土壤。然而,這些原本很容易做到的方法,因為崇禎的參與,變得無法做到。
首先是錢糧不足。錢哪去了呢?其實錢哪也沒去,所有的錢都在大明,都集中到以各地藩王高收入人群中去了。明代自朱元璋時代起,就規定皇族子孫不能從事生產、與民爭利。洪武皇帝的一番好心經過兩百多年的演變,他的子孫已經是遍及天下。我們可以簡單的做一些簡單的判斷:
朱元璋有十幾個兒子,全部都有封地,十幾個兒子每個再有十幾個兒子??
這么多老朱的子孫不能從事生產,但依然要生活,他們的生活自然要人照顧,自然要有家丁、管家、老媽子、看門的??
這么多人要生活就得要占據大面積的土地,他們有土地就得有無數人沒有土地。
以各地藩王為代表的貴族階層在不斷的財富積累中,將大明的大多數財富收入囊中,導致天下可流通的貨幣越來越少。而這些錢最終在流民起義的風潮中,不斷的落入到農民軍手中。我們知道,著名的李闖王就是專挑有王爺居住的城市攻擊,一旦得手,便能獲得大量的補給。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王爺正扮演這資敵的角色。
明白了這些,我們就不難理解崇禎在解決國家財政困難過程中有多么礙手礙腳。崇禎曾請求國丈為國庫捐贈餉銀,結果這個家資巨萬的老家伙竟然跑到皇后那里哭窮,逼的皇后賣掉首飾給父親湊了五萬兩,臨了這老家伙只捐了4萬兩,自己還落下了一萬兩。自己的岳父都搞不定,崇禎自然也搞不定那些同宗的叔伯兄弟們。
但是,崇禎搞不定的,大明的那些大臣們就未必搞不定,甚至只需錦衣衛帶著帶著一道圣旨:查某王侵吞百姓財產,圈占百姓良田,致使民怨沸騰,特著革去王爺頭銜,家產充公。如此,大明既對百姓有了交代,又增加了財富收入,還保護了這個王爺不至于喪命農民軍刀下,最重要的是使農民軍斷掉了以戰養戰的成長機能。
福王
然而,這一切,崇禎不可能做到。大明確實有病,而且病得不輕,但大明的病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醫治,加上大明的自我修復能力,慢慢恢復健康。然而,朱由檢醫生給大明這個病患檢查過后,直接使用放化療的治療手法,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大明便被徹底治死。
崇禎,一個老實人,原本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是皇帝的寶座害了他,而他則害了大明江山。
(不可道人原創,轉載需在文章第一行明顯連續著名出自:頭條號不可道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