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忠臣,流芳百世;奸臣,遺臭萬年。這是更古不變的鐵律。像岳飛、霍去病,以及鄭成功,都是典型的中國式英雄。其實,在中華文明的上下五千年中,還是有一些比較另類的英雄的。他們不像前者那么光榮,有名氣,但確實也做過一些利國利民的好事。哪怕是秦檜,他對自己的家人也是極好的。虎毒不食子。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魏忠賢的大奸臣。人們對他的刻板影響,就是一個如同曹操一般的白臉奸臣。
然而,在明粉看來,魏忠賢也不是一無是處的。甚至,還流傳著這樣的一個說法,“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上一次聽到類似的語句,還是“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像這樣的說法,只是小范圍的談論,其定論并不足以證明郭嘉真的比諸葛亮厲害,以及,魏忠賢對大明朝來說,真的有那么重要。那魏忠賢在明粉眼里,憑什么手段,擁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的美名呢?
第一:出身草根,對災區百姓有恩。在信息還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傳播新聞的方式,基本上和今天的老年朋友圈一樣,聽風就是雨。魏忠賢生活的時代,有一個很有趣的社會現象,那就是官員之間的“層層剝削”。明朝官員的工資特別低,甚至養活不了家人。所以,貪污的現象就特別嚴重。魏忠賢也是貪官,不過他還算有良知。河南鬧旱災的時候,餓死了不少百姓。出身草根的魏忠賢很是同情,就決定賑災,還免除了災區的賦稅。
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崇禎皇帝曾拿出十萬賑災糧食,然而,還未出京城就被文官扣去了大半。也就是說,明朝的很多官員,雖然明面上不薅羊毛,但背地里卻干著撈油水的勾當。而魏忠賢不一樣,只要是他名義下的賑災款,地方官員沒一個敢貪污的。想當官的,就要他的烏紗帽;想發財的,就要他的性命。這就是魏忠賢的手段。
第二:主政期間,制定合理的財政稅收。天啟帝時期,官商相互勾結,民聲哀怨已久。天啟皇帝朱由校,對此也是絞盡了腦汁。出生社會底層的魏忠賢,平生最恨官商勾結了。于是,大力打壓,甚至是壓榨,勒索。面對如此兇狠的魏忠賢,朝中的文臣、士大夫,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只好乖乖交稅。更別提富商了,只有認栽的份。甚至可以這么說,魏忠賢的財政稅收制度,成就了天啟帝。
如果魏忠賢的稅收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末崇禎時期,崇禎帝也不會每天只吃一碗飯,打仗全靠販賣皇宮物品,來維持了。史料記載,李自成進北京之前,明朝這一方既沒有軍費,也沒有軍糧。等到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后,隨隨便便就在明朝官員的府邸中搜出了幾千萬的軍資,而且都是文官。明朝“重文輕武”之風嚴重。魏忠賢的存在,就是為了牽制這些文官。
第三:牽制東林黨與富商文官集團。魏忠賢是明朝的大奸臣,這是庸無質疑的,明朝皇帝也知道他的所作所為。但為什么還要用呢?甚至是包庇?因為有用、好用、管用。崇禎皇帝最大的一個失敗之處,就是在還未培養出能夠牽制文官集團和東林黨的治世能臣之前,就急于廢掉了亂世之梟雄,魏忠賢。魏忠賢死后,大明朝找不出一個能夠接盤的人。這兩個難題,成為了壓死大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1、賦稅轉移,全壓在老百姓頭上。2、土地都掌握在官紳與皇族手中,戶部卻窮得響鈴鐺。
如此,必然導致國敗與民反。魏忠賢雖然是奸臣,卻明白一個道理,“大明要是滅國了,自己還怎么享福啊”。明喜宗臨終前曾對朱由檢說;“忠賢恪謹忠貞,可記大事”。但若是把整個大明朝的安危,都寄托在一個奸臣手中,恐怕也太諷刺了。所以,明朝走向衰敗是必然的。反觀有奸臣之稱的魏忠賢,卻在明朝末期,做了不少好事。開口說大義,臨難必變節。他的罵名,多是來自文官集團的謾罵與記恨。崇禎帝在臨死之前,還在悔恨他殺錯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魏忠賢。
明朝魏忠賢憑什么手段,擁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的美名?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時段,只有“自私”的人,才能委以重任吧。
其實魏忠賢并不是大明王朝的救星,他的手中有很大的權利而且其實魏忠賢也算是東林黨人中相對而言比較好一點的了。他還是為大明王朝著想的,而且東林黨人為數眾多,而魏忠賢只有一個人,并非是魏忠賢救了大明,而是大明本不該亡。
在魏忠賢他掌權期間,對于各地富商的糧食錢財,他憑借著自己的官職還是收斂了很多的。而且如果說魏忠賢讓你往東你往西的話,那么你可能瞬間就人頭落地了。
魏忠賢所在之時,他統治了整個東林黨,當時東林黨人基本上還是為著大明著想的,雖然他們也做了很多壞事。但是在魏忠賢死了之后,東林黨人就起來了,他們危害四方,只知道結黨營私,根本就不知道要團結一心對抗外敵抵御后金的進攻,所以這樣才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但是我們應該想在魏忠賢他掌權的期間,后金的軍隊就算是他們沒有打進來又能怎么樣呢?他們沒打進來,這也并不是魏忠賢一個人的功勞,都是那些周圍的戍守邊疆的戰士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魏忠賢只不過是事后在善后的時候,將這些功勞全部都獨攬到了自己一個人的手中罷了。
所以說難道魏忠賢真的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明朝嗎?他做的一些事情是為了明朝,這是沒錯的,但有很大一部分的程度還是為了美化自己,為了自己著想的。所以說,魏忠賢不死大民不滅這個說法還是有很大的漏洞的,而且之所以明朝滅亡和明朝后期的整個發展是有很大的關系的,并不是因為朱由校和魏忠賢他們兩個人造成的,跟歷史遺留下來的很多問題都有關系。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是一樣地,都會經歷建立到發展再到衰敗這樣的一個階段,明朝自然也不會例外了,在明朝后面的幾代君王之中,許多皇帝不理朝政,最終由清朝將明朝取而代之。然而在歷史上卻一直有魏忠賢不死,大明王朝不會滅亡這樣的說法呢?這不死違背了朝代發展的自然定律了嗎?
我認為是過高地估計了魏忠賢的實力。
魏忠賢是明朝后期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了,在他手里掌握著朝中的大權的時候,許多朝中的一品大臣和皇帝的子嗣們都依附于他?,F在的一些歷史學家都在說正是由于明朝后期魏忠賢掌握著國家的權力,這樣才導致后金進貢的步伐有所延緩。但我認為不大可能,一個太監怎么能有這么大的本事呢?
相反魏忠賢反而是個禍根。
天啟年間,后金進入飛速發展的時期,那個時候明王朝中魏忠賢正在對東林黨進行進行挑戰,一步步的培養自己的黨羽。明朝也在魏忠賢的專權之下變得越來越腐朽,此時努爾哈赤正在一步步蠶食明王朝周邊的領土,政權已經有了很大的規模。
崇禎皇帝在接手明朝政權的時候已經是千瘡百孔,縱使他勵精圖治渴望恢復明朝的基業,復興大明王朝,但漏洞已經很大了,很難補上了。而這個漏洞的來源很大一部分就是魏忠賢,間接上魏忠賢是導致了明朝滅亡的。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他操控了明朝的命脈,分析魏忠賢極端變態的性格就會知道,要專么他勝者為王屬,所有人聽他的;要么他死,拉著所有人陪葬。
魏忠賢是明朝的一位名聲高過皇帝,甚至權力也要大于皇帝的宦官?;鹿偈鞘裁??通俗點將就是太監。在身體殘缺的情況下,魏忠賢依舊能做到如此高的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魏忠賢出生貧苦人家,但是喜歡錢財,貪圖美色,還喜歡賭博。他不認識字,沒有上過學,沒有讀過書,但是記憶力很強,做人睚眥必報,氣量很小,斤斤計較。但是,他卻十分擅長拍馬屁,會巴結,勢利眼、墻頭草,特別會見風使舵,把皇帝、后妃什么的都哄得“花枝亂顫”的,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喜愛。
魏忠賢有皇帝的信任,遇事為所欲為,顛倒是非黑白是他最拿手的事情。在魏忠賢嘴里,死馬都能說成是活的。因此,在階級社會里,魏忠賢便有了胡作非為的能力,百姓在他眼中,不過是任他擺布的棋子。他因為明神宗晚年不想治理朝廷,就趁機自己間接下達指令,反正皇帝已經無所謂了,就更加的沒有顧忌,想干什么干什么。
歷史記載不一定全部都是真相,但是“千夫所指、遺臭萬年”的人是真正的不是一個好人。魏忠賢人生經歷了這么多大起大落,在死的時候,怎么可能不拉著人陪葬?
魏忠賢是大奸臣不假,但是他把權的時候確實也是干了一些事實的,明熹宗在位時他深受熹宗喜愛,熹宗這個人本身就不喜歡朝政上這些事,就愛擺弄木工活,但朝里的事總歸得有人管啊,這時候熹宗就想起了自己最欣賞的太監魏忠賢了。
熹宗在位時沒少提拔魏忠賢,魏忠賢可以說是從小太監一步一步升到了制高點,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朝里的大事小情都得由他說的算,雖然魏忠賢品德敗壞、結黨營私,但他確實也做過一些有益于朝廷的事情。
魏忠賢得勢后上臺的第一項政策就是收工商稅。要知道明后期,邊疆地區很不太平的,特別是遼后金那塊,經常是戰事連連,打仗那可是一筆大開銷啊,國庫里都沒錢了,還拿啥打仗??!所以魏忠賢整出個工商稅,這可給國家解了燃眉之急了。
魏忠賢雖然收取了工商稅,但是卻沒有加收西北地區的農業稅,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不加稅就意味著有飯吃啊,老百姓不圖別的,就圖個溫飽,大家吃飽了誰還想著造反啊。
還有一個就是魏忠賢這人沒什么文化,對于那些文人自然也是瞧不上的,所以他在的時候是十分打壓文人的,他一死,東林黨就上臺了,東林黨就是江南士大夫那幫文人,這幫人一上來就否決了魏忠賢在的時候的很多有益政策,本來還能多維持幾年的大明王朝就是在這幫人的折騰下走向了滅亡,魏忠賢不死,沒準大明還能再堅持幾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