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靠票房賺錢,那么電視劇是如何賺錢的?
收視率越高,播放電視劇之前和之后的廣告收入就越高,這都是電視劇的賺錢手段。還有電視劇發行,這個也是電視劇賺錢的主要來源。賣給各大電視臺,首先是央視,然后是省市級的電視臺,最后才是地方電視臺。當然主要的來源是在央視和省市級電視臺。
電視劇應該就是靠收視率來賺錢的。眾所周知,電視劇中間會插入一些軟廣告,而且無論是在電視上播放還是在網絡上播放,在電視劇播放的前后都會有廣告,而收視率的高低你就決定了廣告曝光率的高低,這些都會帶來一定的商業利益。
電影是靠票房來賺錢,電視劇是靠收視率來賺錢的,如果想要收視率高,演員的演技和顏值都是很重要的因素,這樣才會有其他的電視臺來買這個電視劇的版權,收視率才會高,廣告公司才會想要插播廣告,所以收視率越高,掙得錢越多。
賣給衛視播放權呀,一輪之后兩輪,衛視根據收視率來像廣告商收取廣告費,然后電視劇中可能有的廣告植入,然后賣給視頻網站
當然是電視臺想要放這部電視劇,就必須購買電視劇的版權,只有獲得了版權,才能夠播放這一部電視劇。有的電視劇拍攝的特別不錯,那么它相應的版權費就會很高。而且很多時候還會有公司或企業選擇進行廣告的投入,尤其是一些投資人看到這部劇非常的不錯,有價值,那么他就會給這部電視劇投相應的錢,如果里面有非常紅的明星,就會有更多的人想要去投資,賺的錢也就會更多。
電影票房的收入都是導演賺的嗎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3%做為電影專項基金,5.5%的稅款
這部分8.5%,就剩下91塊半了。
如果你問我去年100億票房,其中3億多的電影專項基金花在哪了,抱歉,我不知道。
偶爾在電影報上看到過電影基金干了啥事,都沒印象了。
另外,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
這8.5%,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2、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
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塊里,有個4塊多吧。
其實院線這錢也比較好賺,特別是簽約為主的院線,這塊是個穩定的收入。
像萬達、金逸這種垂直管理的院線,這兩塊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塊收入了。
3、院線、影院分完之后,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發行收入 (電視、音像、網絡、政府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后,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你看,上面都減完了,剩下的才是片方凈發行收入(凈收入)。
唉,能剩多少呢。。。
其中,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這塊,學問大了,回頭另說吧。
一般來說,100塊票房收入,片方能分到30塊多點。
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其他渠道發行收入,最終能不能回收成本,就聽天由命+撞大運吧。
500萬制作費電影,如果也拿500萬做宣發的話,整體投入1000萬。
如果你打算只靠票房回成本,那最最安全,就得票房有3000萬,才剛剛打平。
但很多電影,比如甄子丹動作片,海外有一些收入,那國內票房收支平衡點就不用成本乘以3.
大體這么算吧。
--------------------
下面為補充評論的答案:
1、院線公司是管理影院排片的管理公司,影院目前其實是對外資開放,但院線似乎不對外資開放。
全國有36(還是37)條院線,最近經常有院線合并或新院線產生,不太確定。
院線下屬影院的影院主要分兩種:
1)垂直直屬關系,即資產關系,比如萬達院線、金逸院線中絕大多數都是萬達集團自己投資的商業地產中自己的地皮項目,影院全資歸母公司所有,這種院線對影院的控制力非常強,像萬達院線旗下影院的排片,都是院線直接中央排片,影院經理都沒有排片權,其實就是一個店長的意思,主要工作就是伺候好觀眾就行。
2)加盟關系,影院所有權與院線所有權不是同一家,跟上面不相同。這種影院就可以自由選擇加入不同的當地院線,比如UME影城,自己數量不多,就加盟不同的當地院線,看哪個院線給自己的條件待遇好,就加入哪個院線,而院線為了自己的業績排名,也在盡量爭取優質影院加盟自己的院線。
3)還有其他混合的關系,太亂,就不多說了。
2、影院就是單店,院線就是品牌連鎖,其實管理標準統一的院線旗下影院(無論自有,還是加盟)跟麥當勞、佐丹奴這種品牌連鎖販售店,沒什么區別。
3、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費用的多少,完全取決于項目本身情況。
越是熱門的電影,才好容易拉到貼片和植入。
這個完全沒有固定標準。
但關于貼片和植入的詳細情況,我還是在另外一個帖子,關于發行渠道的那個(還在繼續待續未完著呢)里面來逐個詳細回答吧。
4、微博上不少朋友,關心海外市場分成是怎樣模式,其實大概差不多。
只是如果你是片方,你把片子賣向海外,你跟海外發行商的分成方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見還是上面那個收入不同渠道的帖子里有詳細說明。
導演是領工資的,劇本和監制賺錢,然后是演員片酬及特效費用,賺錢最多的就是投資方
大頭被出品人,投資方拿去了,演員也時候也有分紅(根據合同)......導演說白了就是拿個工資,名導是高工資,普通導演就是普通工資。
按照中國電影的票房分賬慣例,100元的票房,5元錢是要上繳的電影基金,上稅3.3元,剩下的91.7元,影院拿走47元,院線拿13元,制片方和發行商拿剩下的31.7元。
北美票房中,發行商可得約55%。導演收入有的是只拿片酬,有的另外加分紅。 望采納,謝謝。
出品人
導演在拍電影的時候已經拿了出品人的錢了,出品人才是電影的正在擁有人。
但是現在基本上主演、導演都是出品人的投資方了。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么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制片人分多少。
大家幫幫忙。隨著2017年3月正式推出《電影產業促進法》政策出臺以及電影票房連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源于政策導向和高收益,電影投資已經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資人的決策當中。投資的動力源于收益,電影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于電影票房的高低。
那么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最后,電影版權在電視臺版權收益,網絡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票房分紅到賬時間:
票房結算時間一般在院線下映后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后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一般是六個月結算一次。
演員、導演、制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制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轉別人的,侵權可刪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
這部分8.3%,就剩下91塊半了。
如果你問我去年100億票房,其中3億多的電影專項基金花在哪了,抱歉,我不知道。
偶爾在電影報上看到過電影基金干了啥事,都沒印象了。
另外,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
這8.5%,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2、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
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塊里,有個4塊多吧。
其實院線這錢也比較好賺,特別是簽約為主的院線,這塊是個穩定的收入。
像萬達、金逸這種垂直管理的院線,這兩塊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塊收入了。
3、院線、影院分完之后,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發行收入 (電視、音像、網絡、政府獎金、海外……)
作者:關雅荻
演員、導演、制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制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如果簽訂了一份獎金合同,導演、編劇和演員可以相應分配利潤。生產者通常是投資者的代表。具體利潤分配是按合同簽訂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模式。此外,電影行業是風險高、利潤豐厚的行業,因此雖然大部分電影正在虧損(即使票房達到四億,并不一定意味著利潤),但仍有不少投資者。更不用說,很多投資者都沒有純粹的利潤動機。
一般來講,出品人是出資方導演是整部影片的拍攝總指揮制片人負責對電影質量的把控認真作答,望采納~
相關推薦:
刑事證據如何認定(刑事案件證據確實充分的認定標準)
工地事故賠償(工地傷亡事故賠償多少)
工地上突發腦出血(在工地上班 突發腦出血算工傷嗎)
火災受傷賠償(火災損失誰來賠償)
家暴什么程度構成輕傷(家暴什么程度構成輕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