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高二會考歷史重點,求學霸總結

首頁 > 稅收2021-02-25 01:34:40

高二會考地理重點,求學霸總結,謝謝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要點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于耕作

  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

  歷史

  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點

  特點

  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于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藥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征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絡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采掘工業、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于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高二會考物理重點,求學霸總結

二物理電場 會考復習
【教學結構】
電場
一.庫侖定律:
1. ,在真空中兩個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跟它們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作用力在它們的連線上。F叫靜電力,又叫庫侖力。
2.庫侖定律適用條件:真空中,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3.單位:F:N,Q1,Q2;C,r;m,K:靜電常數k=9.0×109Nm2/C2。
4.庫侖力是場力,具有力的所有性質,是矢量有大小、方向、作用點,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物體的形狀,體積與其它力使物體處于平衡。
5.元電荷,1.60×10-19C叫做元電荷,可用元電荷做為電荷單位,1個電子帶的負電為一個元電荷,一個質子帶的正電為一個元電荷。
二.電場
1.電場:使電荷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媒介物質,就是電場。電荷周圍存在電場。
2.電場強度: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放入電場中某一點的電荷受到的電場力跟它電量的比值叫做這一點的電場強度: ,符號E表示電場強度,F表示電場力。
電場強度是矢量,方向,正電荷在電場中受電場力的方向就為該點電場強度方向,負電荷受電場力方向與場強方向相反。
電場強度的單位:N/C,讀牛每庫侖。
勻強電場:在某個區域內各處場強大小相等,方向相同,該區域電場為勻強電場。
點電荷的場強: ,Q:產生電場的電荷電量,r為電場中某點到Q本身的距離(Q是點電荷)。從此式也可以知道距離場源(Q)為r的點有無數多個,而同在以場源為球心,以r為半徑的球面上,這些點場強大小均相等,但各點的方向均不同,不能認為是勻強電場。
3.電場線:形象地描述電場中各點場強大小和方向的曲線,曲線上各點的切線方向與該點場強方向相同,曲線疏密程度表示場強大小。曲線從正電荷出發到負電荷終止。
勻強電場的電場線,是疏密相同的平行的直線。
4.電勢差:電勢差就是電壓。在電路中要指明電阻兩端的電壓或兩點間的電壓,在電場中必須指明某兩點之間的電勢差,用U表示。
電荷在電場中受到電場力,電場力移動電荷做功W,被移動電荷的電量為q,則:
,電荷在電場中兩點間移動時,電場力所做的功跟它電量的比值,就叫做這兩點間的電勢差,也可理解為:兩點間的電勢差在數值上就表示單位電量的電荷從其中一點移到另一點電場力所做功。
單位:伏特,符號V,1V=1J/C,兩點間電壓為10V,即在兩點間從高電勢到底電勢移動1C正電荷,電場力要做10J的功。
5.電勢能,電荷在電場中具有勢能,也簡稱為電勢能,是標量。電勢能的變化與電場力做功的關系是: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少,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增加,電場力做多少功,電勢能變化多少。
電場力做正功,把電勢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電場力做負功,把其它形式能轉化為電勢能。
在勻強電場中, ,U為兩點間電勢差,d為沿電場線方向的距離,單位是:伏/米或伏/厘米。其物理意義為:沿電場線方向單位長度的電勢降落,單位長度電壓越大,場強越大。此公式只適用于勻強電場。
三.電容器:兩個互相平行,相互絕緣的金屬板,就是最簡單的平行板電容器。
電容器帶電量,指電容器一個極板帶上電量,且取正值。
放電:使充電后的電容器失去電荷的過程。
2.電容:我們把使電容器的兩極板間電勢差增加1伏所需的電量叫電容器的電容。用符號C表示,單位:國際單位制里:法拉:F,若使電容器帶電1庫侖,兩板間電勢差為1伏,則電容器的電容為1F,微法:μF 1F=106 ,皮法:1PF=1F=10-12F

平行板電容器電容的大小由兩板正面積S,兩板間距離d,中間的電介質的電常數ε決定 。在處理電容器問題時,有兩個基本東西必須注意①,當電容器充電后,仍與電源接通,無論電容器兩板間距離如何變化,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不變。(2)電容器充電后與電源斷開,無論電容器極板間距離如何變化,電容器帶電量都是不變的,只要電量保持不變,板間電場強度就不變。
常用電容器主要有兩類,其一,固定電容器的電容是不變,其種類有紙質電容器和電解電容器,其二,可變電容器,電容大小是可以改變的。它們的符號如圖1所示。圖中甲為固定電容器,乙為電解電容器,丙為可變電容器。
【解題要點】
例一.在光滑絕緣的水平面上,帶負電的小球甲固定不動,帶同種電荷的小球乙以一定速度v0向甲運動時,則小球乙的速度和加速度將( )
A.加速度變小,速度變小 B.加速度變大,速度變小
C.加速度變大,速度變大 D.加速度變小,速度變大
解析:在光滑絕緣的水平面的小球乙,帶電量不會減少,在水平方向上只受甲球給靜電力,方向與v0方向相反,在逐漸接近甲球過程中,靜電力逐漸增大,因此小球乙產生的加速度應逐漸加大。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小球乙做減速運動,速度逐漸減少。另外題中要求只討論小球乙向甲球運動過程,至于小球速度減少為零,而后又遠離甲球運動,不在本題討論范圍之內。故此本題答案:B。

電場力應是我們學過的第四種力(前面學過三種常見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具有力的所有性質,在解答問題時,不能怎樣分析電場力,它與前面三種力是并列的。
例二.如圖2中畫出了某一個電場的一些電場線,將一個正點電荷q置于該電場中,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電場線所表示的電場方向是自左向左的。
B.電場線所表示的電場方向是自右向左的。
C.正電荷q受電場力方向是自左向左的。
D.正電荷q受電場力方向是自右向左的。
解析:本題非常簡單,只需準確掌握電場線如何描述電場,就可正確解答此題,電場線是一組平行線,其切線方向即為直線本身,電場方向自左向右 A選項正確,正電荷在電場中受電場力的方向與電場方向相同,也應是自左向右,C選項正確。
本題是99年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原題,可以看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是會考基本要求。
例三:10電子伏特就是( )
A.相當于在電壓為10V的兩點間移動一個電子電場力所做的功
B.相當于在電壓為1V的兩點間移動10個電子電場力所做的功
C.相當于在電壓為10V的兩點間移動1庫侖電量的電荷,電場力所做的功
D.相當于一個靜止質子,通過電勢差為10V的電場加速后所獲得的動能
解析:電子伏特是功的單位也是能量單位。根據電場力做功,W=Uq,當電壓用伏特為單位,電量q用電子的電量為單位時,功的單位即為電子伏特,10電子伏特可為10伏×1電子,也可為1伏×10電子選項A、B均正確,選項C錯誤。根據動能定理,電場對質做功為10電子伏特,質子獲及10電子伏特動能,D選項正確。
本題也提醒應從多方面理解一些物理概念,物理單位,是加深理解物理含義的方法。
例四.一個正電荷帶電量為1.2×10-9C,從電場中A點移動B點,電場力對它做了3.6×10-7J的功,則A、B兩點間的電勢差是 如果一個負電荷,帶電量大小為4.0×10-9C,從B點到A點它的電勢能將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電勢能改變量為 。
解析:根據電場力對電荷做功W=Uq,A、B兩點間電勢差

正電荷從A到B電場力做正功,負電荷從B到A電場力也做正功,所示電勢能減小,電場力對負電荷做功W=3.0×102×4.0×10-9=1.2×10-6J,電勢能減少1.2×10-6J。
【課余思考】
1.在真空中點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的規律是什么,若Q1>Q2,則Q1受力大于Q2受力對嗎?
2.電場強度,電勢差的物理意義是什么?電場強度與電勢差的關系是什么?
【同步練習】
1.關于電場線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
A.電場線是客觀存在的
B.電場線與運動電荷的軌跡是一致的
C.電場線上某點的切線方向與電荷在該點受力方向可以不相同
D.沿電場線方向、場強一定越來越大

2.兩個帶電小球,電量分別為+q和-q,固定在長度為L的細絕緣桿的兩端,置于電場中A、B兩點,如圖3所示。A、B間電勢差為U,若桿繞中間O點轉180°,則此過程電場力的功為( )
A.電場力不做功
B.電場力做功為qU,電勢能減少qU
C.電場力做功為2qU,電勢能減少2qU
D.克服電場力做功為2qU,電勢能增加2qU
3.一個電容器帶電量為Q時,兩極板間的電壓為U,下述敘述中錯誤的是( )
A.若它帶電量減半,則它的電容減半,兩板電壓不變
B.若它帶電量減半,則它的電容不變,兩板的電壓減半
C.若它帶電量為0,則它的電容不變,兩板電壓為0
D.若它的帶電量加倍,則它的電容不變,兩板電壓加倍
4.已知點電荷A的電量是點電荷B的2倍,則A對B作用力大小跟B對A作用力大小比值為 ,若把每個電荷電量都減少一半,則A對B作用力為原來的 倍。
5.有一帶電量是q=-2×10-6C的點電荷,在電場中A點移到B點,電場力做6×10-4J的負功,從B移到C電場力做8×10-4J正功,求AB、BC、CA間電勢差各是多少?
6.一個電容器,當帶的電量增加5.1×10-8C時,兩極板電勢差增加300V。則這個電容的電容是 。如果使其中一板帶的電量減為原來的 ,這個電容器的電容將是 。
理科物理學霸

高二會考歷史復習方法

我是一名高二的理科生,本身歷史學的就不好,每次考試我的歷史成績都是五六十分,12月末我就要參加會考了,可是現在面對著幾十張的歷史復習提綱我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該怎么復習,請各位幫忙支個招,謝謝了!
一、指導學生端正復習態度,進行扎實準備.
  在復習迎考階段,能否端正態度和扎實準備是會考成敗的關健.平時學得努力、扎實,復習也切實有效的同學,取得好成績是不成問題的.但也應該給這些同學打預防針,如果不認真投入復習,沾沾自喜,企圖吃老本,恐怕也難免會大意失荊州悔之莫及.而針對基礎不太牢固,學習困難較大的同學,則要防止其在復習時喪失信心,不戰自敗,得不償失.對這部分同學更應該在精神上、心理上鼓勵他們.更要杜絕他們把希望寄托臨考前得到一、二份有料試卷的現象.向這部分同學多強調,只要認真對待,奮力拼搏,有計劃地完成課文復習,仍然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取得較理想的成績.
  二、指導學生正確使用考綱,掌握考綱
  在會考復習中,首先必須搞清楚要復習哪些內容,每個內容的復習要達到什么要求,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績.關于考什么內容.《福建省普通高中畢業會考歷史科綱要》(以下簡稱考綱)已作了非常明確的說明.高中會考是水平考試,只要學生努力學習,在正常情況下都可達到合格水平.考綱指出了考試的范圍和內容以及目標、要求,并對不同的內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識記、理解、應用三種不同的層次.識記要求記住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時間、地點、文物、文獻等等,把綱要列出的知識要點,記得越多,會考中小題的失分就會減少.理解是在識記的基礎上,正確簡述或說明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活動的背景、內容、作用、意義.它主要用于應試的選擇題和問答題.應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對歷史事件的全過程,對歷史人物的主要活動進行初步分析、歸納、綜合,以形成正確的認識,作出正確的評價.例會考題:與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比較,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新特點?又如:兩次世界大戰都對美國的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歐洲分別推行了什么外交政策?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種政策的具體表現.此類問答題就包含著對理解和應用的要求.考綱是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復習的依據.因此,必須指導學生去熟悉考綱,明確復習要求.對于要求較高的內容,要他們化較多的精力,達到較高的程度;而對于要求較低的內容,則只需化較少的精力,適可而止.這樣才能對癥下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導學生全面復習,把握重點知識.
  在讓學生明確考試內容和掌握要求的基礎上,還必須指導學生對考綱中所規定的考試內容進行全面復習.第一輪:全面鋪開,注重基礎,理清線索,揭示規律或時代特征,梳理考點,輔之單元檢測及復習方法介紹.第二輪:分類串線,強化能力,揭示規律,進行檢測.第三輪:回扣教材,查漏補缺,過重點關,以指導學生自學及系統全面,有所側重地復習教材為主,輔之以模擬檢測、評講及應試心理方法的訓練,達到全面掌握考綱所規定的要求.
  四、指導學生提高解題能力,強化訓練.
  由于復習時間短、范圍廣、內容多,故訓練應突出重點,選擇典型,強化精練.在復習中,只有教師講,沒有學生練是不可取的;但以練來代替復習指導,大搞題海戰術,也堅決反對.根據每年會考題分值的情況,故訓練的重點可放在列舉題和問答題上.練的著眼點是學會審題,學會用已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能,積累解題經驗。
歷史其實很復簡單,關于歷制史你的聯系這記憶,你比如說時間 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國際 國內發生的大事,你必須聯系記憶!還有就是注重一些事件意義的記憶!還有就是要分不用的層面去記憶,你比如文化方面、軍事方面、經濟方面。這些都要分開記憶,他們之間也有聯系性! 一般會考 中國歷史考的比較多。外國相對少一些。 近代史多一些!所以要著重看一下!
1、在高效的復習中要學會梳理自身學習情況,以課本為基礎,結合自己做的筆記、試卷、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等,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具體的去一點一點的去攻克、落實。哪塊內容掌握的不好就多花點時間,復習的時候要系統化,不要東一下西一下,最后啥都沒復習好。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眼腦直映式的高效閱讀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件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的時候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遇到錯的題(粗心做錯也好、不會做也罷),最好能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錯題集要歸類),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保證不再同樣的問題上再出錯、再丟分。

相關推薦:

專利轉讓稅收怎么算(技術轉讓所得繳稅)

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查(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后影響)

虐待兒童怎么處理(虐童觸犯了哪些法律)

兒童意外險是什么(意外險如何買 小孩子要買嗎)

哺乳期上班時間規定(勞動法哺乳期上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