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含稅售價除以1.13可以得到不含稅售價。
1.13=1+13%,這里的13%是增值稅稅率。
2019年4月1日(含)之后,增值稅稅率原來為16%稅率的降到13%。適用13% 稅率的包括: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 提供有形動產租賃服務。
增值稅是價外稅,增值稅發票上的含稅金額=售價+稅額
例如,商品的售價是10 000元,稅率為13%,則該商品的含稅售價=10 000+10 000 x 13%=10 000 x (1+13%)=11 300(元)。
那么,如果知道該商品的含稅價是11 300元,求不含稅價格=11300 /1.13=10 000(元)。
擴展資料:
含稅價與不含稅價的換算:
含稅價包含的是增值稅即零售價,部分征收消費稅的貨物除了增值稅也包含了消費稅,但不包括價外費用,如包裝,裝卸費等。
含稅價可通過公式將含稅價折算成不含稅價,即含稅價=不含稅價*(1+稅率),一般的稅率有13%、9% 、6%,最常見的是13%的增值稅。
比如,含13%增值稅價為100,不含稅價即是100/1.13=88.50,稅金是88.50*0.13=11.50,企業就可以抵扣11.50的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含稅價
稅后價格即含稅價,是指包含稅金在內的計稅價格,價格由成本、利潤和稅金組成,稅金內含于價格之中;實行價內稅時,商品交易價格即為含稅價格。如果商品價格為不含稅價格,就要按組成計稅價格計算含稅價格。
稅前價格即不含稅價,是指不包含稅金的計稅價格。如果商品價格為含稅價,要換算為不含稅價。
在實際業務操作中,報價一般多為含稅價,因為這就好像是默認的潛規則一樣。至于把含稅價再分離為不含稅價和稅金,多半為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和企業會計在對收入入賬時應該處理的事情。過程也比較簡單。三者的關系如下所示:含稅價=不含稅價*(1+適用稅率),銷項稅額=不含稅價*適用稅率,含稅價=不含稅價+銷項稅額。
擴展資料:
出于商業上的種種考慮,交易雙方將合同交易價格約定為稅后金額(或凈額),在商業安排中十分常見。然而,這里的稅前稅后究竟指的是增值稅前后還是所得稅前后也常有不同理解。
更加復雜的是,不同于純境內交易,在跨境交易中,由于預提所得稅的影響,如果稅務上的判斷與商業安排的經濟實質不一致,則對是否凈額的約定就可能產生額外的稅務成本。在合同中約定稅前還是稅后,并不是只有商業考慮這么簡單。
在合同中將交易價格約定為“稅后金額”或“凈額”,對于收款的一方來說,也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簡單直接的反映和保障其合同權益,但同時,可能帶來一系列的稅務影響。交易安排立足于商業的考慮,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其背后可能帶來的稅務影響。有時候將“稅后金額”或“凈額”的約定調整為稅前金額,并通過合同約定的方式明確各方的義務也是種選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含稅價
百度百科-不含稅價
含稅價是含增值稅在里面,稅前是沒有扣除所得稅。
價外稅:含稅÷(1+稅率)×稅率=不含稅
價內稅:含稅×(1-稅率)=不含稅;稅前-稅款=稅后
購買或者銷售貨物的時候的價格,這個價格里面包不包括稅金部分,如果包含那么就是含稅,如果要另外加稅點的話,就是不含稅。
要開發票的就是含稅價可通過公式將含稅價折算成不含稅價,即含稅價=不含稅價*(1+稅率),一般的稅率有16%,10%,4%,6%,25%,最常見的是16%的增值稅。
擴展資料:
含稅價=不含稅價*(1+適用稅率)
銷項稅額=不含稅價*適用稅率
含稅價=不含稅價+銷項稅額
增值稅是價外稅,所以報價時會出現含稅價與不含稅價。
比如:報含稅價11700元,支付金額也是11700元,其實價格是10000元[11700/(1+17%)],稅款是1700元。
報不含稅價11700元,那在支付款項時,還需要支付17%的增值稅1989元,合計支付金額為13689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