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完全壟斷廠商價格歧視中 關于生產者剩余的問題
能否解釋一下這里的生產者剩余為什么不包括BGF的面積 這注釋我沒看懂...

必須錯誤!一級價格歧視產生的生產者剩余最大!~
書上說的是生產者獲得的利潤部分,總的生產者剩余是P'BFE,但是BGF部分是其中的成本,所以扣除成本之后,生產者剩余的利潤是P'GFE
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問題:當超過均衡點時,生產者剩余怎么畫
如果是完全競爭市場,供求情況如之前圖上所示,廠商不會超過均衡點生產,當超過均衡點時,需求還是在原來的地方,廠商沒有利潤,需求線之上的部分因為消費者不會購買所以不會形成消費者剩余,多出來的三角形就是無謂損失,所以沒有廠商會這樣做。之前的第二幅圖不應該有第二條D,因為需求假設不變。所以如果廠商選擇在超過均衡點的產量生產,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是不變的,因為這些取決于市場均衡的P和Q,當廠商單一決定超產時,只是改變了他自己的Q,不會影響均衡的P,Q。其本質原因是因為,均衡點的PQ是內生變量,是由供求共同決定的。
關于高鴻業微觀經濟學完全競爭市場中生產者剩余的問題
p196頁圖6-8生產者剩余rn rn1、對圖6-8的分析中,課本有句話是“生產者剩余通常用市場價格線以下、廠商的供給曲線(即SMC曲線的相應部分)以上的面積來表示”,即圖中陰影部分(這里的計算公式我就不給出了)rn rn在本節第二個問題“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中,課本分析了由于廠商只有在P>=AVC時才會進行生產,而在P=AVC的,所以直接用SMC曲線表示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而不用圖中我標出S(P)曲線上綠色的部分來表示rn rn2、課本分析,除用圖中陰影部分面積表示以外,由于短期內,固定成本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所有產量的邊際成本之和必然等于總可變成本。這樣,生產者剩余也=廠商的收益-總可變成本,這里我理解了。可是課本繼續說到“生產者剩余可由矩形GP*EF給出,它等于總收益(OP*EQ*)減去總可變成本(OGFQ*)。”rn我的問題是,為什么總可變成本=OGFQ*的面積?是由于在Q*產量下的AVC=FQ*決定的么?是不是比較平均,不精確的一種表述?rn rn小女子跨專業學習,不甚明白,請各位指點,謝謝!平均可變成本的價格為G時,產量為Q*,此時的總可變成本即為FQ*乘以OQ*的積
你好,我也是大一學生,when Price is at equilibrium, the equilibrium quantity of that product will be Q. 在我們知道了量之后,我們發現,同樣的量相對的avc等于f.
高于f的面積就是當p>avc, 這是我們的profit,利潤
低于f的面積就是我門的成本了,也就是ogfq,成本
so ogfq+hgfe=hoqe=我們的revenue,銷售
希望能幫到你
相關推薦:
領增值稅專用發票(增值稅專用發票如何領購)
碰瓷算不算敲詐勒索(碰瓷算不算敲詐勒索罪)
賠償調解協議書范本(賠償和解協議書范本)
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問題(企業可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有哪些)
票據的權利(票據權利的概念及其權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