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求推薦書: 要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歷史細節詳細的,從人類誕生之時直到現在的歷史記錄詳細的介紹歷史的書一

首頁 > 稅收2021-07-17 19:56:26

中國文字的演變史,要具體,主要是先后順序啊..

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

【順序】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行書(魏晉)→草書(唐宋)

【簡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

4、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5、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6、楷書

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瑫允乾F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

7、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

擴展資料:

漢字的國際影響

1、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著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

盡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并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對朝鮮(韓國)文字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響著朝鮮,因此朝鮮把本民族文字稱諺文(非正式文字)。諺文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韓國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但是20世紀前卻并沒有得到大范圍應用。實際上,早起時期的韓國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

3、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后,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

賈湖刻符——雙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莊橋墳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夏代水書——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西周)——小篆(秦)——篆書(秦)——楷書(三國)——草書(漢)——行書(漢)


擴展資料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后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后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字——演變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草書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里,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云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擴展資料:

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后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后,這種統一后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于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于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漢字發展史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是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

1.甲骨文

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于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于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后期開始流行,到西周達到高峰。先秦稱青銅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69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后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3篆書

大篆,也稱籀文。因其著錄于字書《史籀篇》而得名。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于戰國后期的秦國,通行于秦代和西漢前期。

4.隸書

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后,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符,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符,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

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后的文字,接近現代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5.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后,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

草書由于字形太過于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后,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6.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瑫卜Q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

7.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么工整,也不像草書那么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么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圣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擴展資料:

中國文字史包括多種文字的歷史。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后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后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體。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多,發展的類型不一。悠久歲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卓越的文字文化。

參考資料:中國文字演變史--百度百科

【順序】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行書(魏晉)→草書(唐宋)

【簡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

4、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5、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6、楷書

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瑫允乾F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

7、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

擴展資料:

漢字的國際影響

1、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著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

盡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并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對朝鮮(韓國)文字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響著朝鮮,因此朝鮮把本民族文字稱諺文(非正式文字)。諺文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韓國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但是20世紀前卻并沒有得到大范圍應用。實際上,早起時期的韓國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

3、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后,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

書籍的發展史

要簡述

1、概述

書籍的歷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于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于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后出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于策,小事簡牘而已?!边@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制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3、帛書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出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后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于帛,鏤于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制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卷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制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后,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并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公元10世紀,中國出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產生活字印刷術,并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了書籍的生產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了書籍的生產進程,為歐洲國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制造了一種經濟、美觀、便于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書籍。

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出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6、平版印刷

18世紀末,由于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產,并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制插圖的平版印刷的出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

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書籍的歷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于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于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后出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于策,小事簡牘而已?!边@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制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3、帛書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出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后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于帛,鏤于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制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卷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制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后,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并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公元10世紀,中國出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01.繩串聯。在商代之前,距今3000多年,為了便于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來,繩結記事,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還有一些文字被記錄在樹葉和獸皮上.
02.青銅器銘文亦稱金文,就是指鑄刻在這種青銅器物上的文字。青銅器本身有其固有的用途,鑄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檔案性質的資料,尚不具備正規書籍的涵義與性質。但青銅器作為一種文字載體,傳播了歷史事件和古代知識,又起到一定的書籍作用,故歷來的中國書史研究者把青銅器銘文視為中國書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03.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均用毛筆墨書。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于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于書寫短文。
04.帛書又名繒書,是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現存實物以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為最早。
05.石經。石經是中國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經籍的石經有熹平石經、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蜀石經、北宋石經、南宋石經、清石經七種。
06.拓印。把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圖畫印在紙上。也可用紙緊覆在物體(如植物的葉等)表面,將其紋理結構打拓在紙上。刻石的拓印,由來亦久,那時的拓印術實際上已經是雛形中的印刷術了。
07、紙質書。自東漢蔡倫發明了紙以來,書寫材料的有了飛躍性的提升,文字信息的傳播有了更好的載體,這為中國文化的普及與進步掃除了巨大障礙。中國考古發現有西漢時的紙質地圖,但當時文獻的載體主要還是竹簡和帛。魏晉以來,隨著佛教發展,紙本經卷才發展起來,早期的紙質文獻多為卷軸裝或經折裝,到了唐代后期隨著雕版印刷的流行出現了蝴蝶裝,就與現在的書形式差不多了。
08。電子書。不解釋。
01.繩串聯。在商代之前,距今3000多年,為了便于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來,繩結記事,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還有一些文字被記錄在樹葉和獸皮上.
02.青銅器銘文亦稱金文,就是指鑄刻在這種青銅器物上的文字。青銅器本身有其固有的用途,鑄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檔案性質的資料,尚不具備正規書籍的涵義與性質。但青銅器作為一種文字載體,傳播了歷史事件和古代知識,又起到一定的書籍作用,故歷來的中國書史研究者把青銅器銘文視為中國書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03.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均用毛筆墨書。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于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于書寫短文。
04.帛書又名繒書,是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現存實物以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為最早。
05.石經。石經是中國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經籍的石經有熹平石經、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蜀石經、北宋石經、南宋石經、清石經七種。
06.拓印。把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圖畫印在紙上。也可用紙緊覆在物體(如植物的葉等)表面,將其紋理結構打拓在紙上??淌耐赜。蓙硪嗑茫菚r的拓印術實際上已經是雛形中的印刷術了。
07、紙質書。自東漢蔡倫發明了紙以來,書寫材料的有了飛躍性的提升,文字信息的傳播有了更好的載體,這為中國文化的普及與進步掃除了巨大障礙。中國考古發現有西漢時的紙質地圖,但當時文獻的載體主要還是竹簡和帛。魏晉以來,隨著佛教發展,紙本經卷才發展起來,早期的紙質文獻多為卷軸裝或經折裝,到了唐代后期隨著雕版印刷的流行出現了蝴蝶裝,就與現在的書形式差不多了。
08。電子書。不解釋。
查看全部5個回答
圖書批發,中教翰文經驗豐富!

想了解圖書批發哪家比較靠譜?不如了解一下中教翰文,價格合理,服務專業,經驗豐富!本公司以優質的服務,在業內獲得了良好的口碑,中教翰文期待您的光臨!
北京中教翰文圖書有..廣告
智慧圖書館,共享圖書功能完善,RFID自助借還選擇江蘇感創

江蘇感創智慧圖書館利用微型圖書館可以在方便的時候實現書籍的借還操作。智慧圖書館專業研發生產廠家,專注于圖書館智能設備領域十余年。
江蘇感創電子科技股..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書的演變歷史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 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并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并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擴展資料無論古今中外,對于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手工精制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的過程,并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 大體來說,史歷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借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后,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書
161 瀏覽120002019-08-03
書的發展過程
1、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于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于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后出現的簡策。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 3、帛書 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帛書是用特制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卷軸 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制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后,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并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 5、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產生活字印刷術,并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 6、平版印刷 18世紀末,由于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產,并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7、口袋書 指開本小于小32開,印張大致不超過10個印張的書。口袋書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這套叢書3年間銷售2500多萬冊,獲得巨大成功。 8、電子書 單純文字形式的書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要求,因此,CHM和HLP格式的電子書應運而生。 擴展資料 古代書籍代稱 1、青簡、韋編、青編 古代沒有紙時,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皮繩把竹簡編綴起來,故稱書籍為青簡、韋編。韋就是用來編扎竹簡的皮繩。青編即青絲編,以青絲編結,用來記事,因而古代記事書籍常以青編代稱。 2、蕓帙、蕓編、蕓簽 有了紙以后,人們為了防止蟲對書的咬噬,常在書里放蕓香,后人便用蕓帙、蕓編、蕓簽等代稱書籍。 3、縹緗、緗帙、緗縹、縹帙 縹是青白色絲織物,緗是淺黃色的絲織物,古人常用這兩種絲織物作書籍的封皮、封套,縹緗等遂成為古代書籍的代稱。 4、墳典、墳籍 傳說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墳五典、九丘八索。墳典是三墳五典的簡稱,三墳五典、九丘八索有時用來泛指古代典籍,而墳典、墳籍則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稱。 5、二酉 代指豐富的藏書。相傳小酉山石穴中藏書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則用以代指豐富的藏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書籍
19 瀏覽155252019-07-30
國外書籍的發展歷史
二十世紀對于人類是一個重大的轉折時代, 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 促成了世界性的經濟 繁榮, 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精神面貌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隨著新科技革命和信息社會的來到, 科學文化的日新月異, 人類越來越不滿足僅僅是現實所提供的某些物質條件。 近乎于持一種 挑剔的態度去接受經濟高度發達的物質性、 精神性的享受。 而今的書籍裝幀設計, 也只有在 不斷更新與提高的基礎上,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 電子書代表人們所閱讀的數字化出版物, 從而區別于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出版物。 電子 書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將一定的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信息,通過數碼方式記錄在以光、 電、磁為介質的設備中,借助于特定的設備來讀取、復制、傳輸 。 圖 9 :光盤與電子書 三、國外書籍的發展簡史 人類最早的問題是由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和腓尼基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公元前 4000 年,由 22 個拼音字母組成)。蘇美爾人用一種三角形的小鑿子在粘土板上鑿上文字, 筆畫開頭粗大, 尾部細小,很像蝌蚪的形狀。 待泥板干燥窯燒后形成堅硬的字版, 裝入皮帶 或箱中組合,這就成為厚厚的一頁一頁重合起來的書。 公元前 3000 年,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是用修剪過的蘆葦筆寫在尼羅河流域濕地生 產的紙莎草紙上,呈卷軸形態。紙卷在木頭或象牙棒上。 1 )書籍的開始 紀元初年的歐洲是一個由口頭文化支配的世界, 修道院成為書面文化和拉丁文化的聚集 地。從紀元初到 11 世紀,書籍的制作也幾乎都是修道院等宗教機構完成,僧侶們傳抄的作 品多為宗教文學,如:《圣經》,祈禱書,福音書等禮拜經文。 8 世紀時,才出現了關于世 俗作品的書籍。 ( 4 )現代書籍的發展 16 世紀至 17 世紀,是歐洲多事紛亂的年代,德國的宗教改革,英國內戰„„但這個時 期卻是書籍不斷發展與革新的時代,書籍的現代特征更加明顯起來。 大開本的書籍已不再流行, 小說、 詩集等大多采用 4 開或者更小的開本印刷, 伴隨著小 開本的普及及心得圖書種類的不斷出現, 18 世紀出現了一股閱讀的狂潮,書籍成為人們日 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18 世紀可以說是詞典和百科全書的世紀,其創新的文本結構為所有人提供了便于閱讀 和理解人類知識整體的機會,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3 瀏覽1354
關于書的歷史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V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于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折疊或卷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并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并用。 擴展資料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的過程,并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 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史歷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借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 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脫離不了舊日的方式。當日制版、印刷、造紙等制作圖書要件,可以說無一不是從國人舊有的發明中蛻變而來的。所以當我們緬懷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圖書發展的歷史時,總難抑制住一股無名的興奮與榮耀的心情。當然,如何自勵自省,紹續先人光輝遺緒,或將更具有意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書
145 瀏覽102902019-09-08
書的發展史 (要說明文)最好有具體時間如:在……年 書由……變成……
我國為例,最初的結環記事,到甲骨刻字,再到竹木片記事,到東漢蔡倫時期發明蔡倫紙開始在紙上書寫,唐朝時的雕版印刷,宋朝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這些雖然印刷方式不同,但大都是在紙上,近代以來有鉛字印刷,隨著第三次現代革命的發展,印刷方式發生了改變,出現了激光排版,排版效率大為提高,網絡的發展,電子書出現。相關時間可以自己百度下!
8 瀏覽653
評論兩句65
下一條回答
被贊5次
精彩推薦
用小紅書APP 看小紅書書!

快下載小紅書APP!看社區時尚博主分享的小紅書書~~讓你快速了解好看的小紅書品牌!輕輕松松變生活博主!
行吟信息科技(上海)..廣告
亞馬遜書店,亞馬遜Kindle海量電子書,超低價格!

亞馬遜亞馬遜書店,每日精選特價電子書,使用Kindle設備或者下載Kindle App均可閱讀!
北京世紀卓越信息技..廣告
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文字。這些文字是刻在烏龜殼和扁平的獸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這些文字,直到1899年才發現。

那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榮的官員得了病。他懂得醫道,每次抓來的藥,都要親自看過,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龍骨”的藥上面,發現有許多好像文字的東西,他感到驚訝。于是把這家藥鋪里刻有這種文字的“龍骨”全買下來,憑著他對中國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詣,考證出這些“龍骨”是殷商時代遺留下來的烏龜殼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時使用的文字。在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記載了殷代的祭祀、戰爭、農業、牧業、手工業、氣象、政權組織,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況。后來人們把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這些“龍骨”可以說是書籍的雛形。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這些木片或竹片叫簡或牘。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樣長度和寬度的細條(一般5寸至2尺長),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筆寫,每片可以寫8到14個字。有的把簡牘用麻繩、絲繩或者皮條串編起來,叫做“冊”,也寫作“策”。這個“冊”字,像在幾片竹簡中間穿上繩索的樣子。傳說孔子因為勤奮讀書,竟把這種穿冊的皮條翻斷了多次。

這種笨重的書使用起來當然是極不方便的。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書有120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卷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卷軸。后來,“卷”成了書的量詞。人們常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就是從這里來的。這種書比竹簡輕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紙的發明,為書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東漢有個叫蔡倫的,改進了西漢時候的造紙技術,于是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這種書也是一卷一卷的,輕巧適用,成本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寫紙書很費事,后來又發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幾百部到幾千部的書?,F在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雕版書籍,是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剛經》,藏于英國博物館。

雕版印刷質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書版要幾年,而且一部書要刻許多塊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發現了錯誤也不好改。宋朝慶歷年間,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膠泥做成厚塊,刻上一個一個字,用火把泥塊燒硬。印書時,就把一個個活字塊,按照書稿的次序,放在一塊鐵板上,用松香、蠟和紙灰等東西把它們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壓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質量好,制版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可以隨時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繼續使用。這是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隨著造紙工業的發展和印刷技術的提高,印書花樣翻新,如油印、石印、鉛印、膠板彩印、影印,以及靜電復印等,于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書。

隨著電子和激光技術的廣泛應用,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能活動的書,立體的書以及縮微型的書,等等。

會說話的書,是在書里裝有微型唱片或者錄音帶,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發音代號,通過電子儀器可以還原成為人的聲音。一些兒童讀物,在封底上鑲有微型唱片和唱針。唱針接觸唱片以后,隨著唱片的轉動,就可以聽到書中出現的人物的聲音。

更有趣的是一種叫做“電視唱片”的書,也叫“視盤”,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圖像和聲音錄到視盤上,收看的時候,把放像機接到電視機上,就可以把圖像和聲音還原。根據學習和研究的需要,還可以使畫面隨著停下來。出版某種重要的學術著作或者論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實驗情況,錄在視盤上,跟書籍一起出賣。視盤既可以顯示物體運動情況,也可以顯示許多微妙的現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質的分子運動,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動畫的辦法顯示。

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打開書,書里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現在的書,品種多,而且有的越來越小。“縮微膠卷”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用照相機把書或者資料縮拍到膠卷上,一般縮到原書大小的1/48。使用的時候,通過閱讀器可以放大到原來大小。其實這種縮微技術,早在19世紀普法戰爭時候就使用過,當時法國的諜報人員把一份3000多頁的情報縮拍在一張幾寸長的膠片上,讓信鴿帶回了巴黎。

縮微圖書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萬種每種15萬字的書放在一塊兒,它的總重量大約有5噸, 而縮微以后的膠片只有15公斤。

科學在發展,書也在不斷演變,它以越來越豐富的營養,哺育著勤奮學習的人們。

按時間順序,簡述地球上生命從最原始的細胞到人類誕生的主要過程。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態與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態很簡單,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個體,它沒有細胞核,我們叫它為原核生物。它是靠細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圍環境中的養料來維持生活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叫做異養。當時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缺乏氧氣的,這種喜歡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中生活的叫做厭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異養厭氧的。它的形態最初是圓球形,后來變成橢圓形、弧形、江米條狀的桿形進而變成螺旋狀以及細長的絲狀,等等。從形態變化的發展方向來看是增加身體與外界接觸的表面積和增大自身的體積?,F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細菌和藍藻都是屬于原核生物。藍藻的發生與發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氣含量的增加,從20多億年前開始,不僅水中氧氣含量已經很多,而且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也已經不少。細胞核的出現,是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經過15億多年的演變,原來均勻分散在它的細胞里面的核物質相對地集中以后,外面包裹了一層膜,這層膜叫做核膜。細胞的核膜把膜內的核物質與膜外的細胞質分開。細胞里面的細胞核就是這樣形成的。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把它稱為真核生物。從此以后細胞在繁殖分裂時不再是簡單的細胞質一分為二,而且里面的細胞核也要一分為二。真核生物(那時還沒有動物,可以說實際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約出現在20億年前。性別的出現是在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又一個重大的事件,因為性別促進了生物的優生,加速生物向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因此真核的單細胞植物出現以后沒有幾億年就出現了真核多細胞植物。真核多細胞的植物出現沒有多久就出現了植物體的分工,植物體中有一群細胞主要是起著固定植物體的功能,成了固著的器官,也就是現代藻類植物固著器的由來。從此以后開始出現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內部細胞的形態也開始分化。由此可見,細胞核和性別出現以后,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態和功能的發展。

相關推薦:

專利轉讓稅收怎么算(技術轉讓所得繳稅)

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查(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后影響)

虐待兒童怎么處理(虐童觸犯了哪些法律)

兒童意外險是什么(意外險如何買 小孩子要買嗎)

哺乳期上班時間規定(勞動法哺乳期上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