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牛的大臣是?
請說出5個!和理由以下排名不分先后。按照年代順序。
1、康熙 朝的鰲拜。四大顧命大臣之一,后獨攬大權。
清朝早期 大權臣。
2、雍正 朝的 年羹堯。撫-遠-大-將-軍。獨掌軍權。
天下三分之一以上的軍-隊在他掌握,還是最精銳的。
3、乾隆朝的和珅。萬-千-寵-愛-于一身,清朝最大的 貪-官,
貪-贓-枉-法的收入相當于國家十多年的總和。
4、曾國藩。晚清 同-光-中-興-四大-名臣之首。
清朝從 撲滅 吳三桂 三藩之亂后,漢-人權-勢最大的。
自己分侯,兄弟分伯,天下督撫(相當于現在的大-軍-區-司-令和省-委-書-記)有三分之二是他曾經的部下或 學生。
其他的 省-部-級、地-市-級的官員不計其數。
5、李鴻章。晚清 同光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曾國藩最得意的弟子。和他大哥都是總-督。
在當時的外國人眼里是中-國最有-權-勢的大臣。
天下督撫(相當于現在的大-軍-區-司-令和省-委-書-記)有三分之一是他曾經的部下或 學生。
其他的 省-部-級、地-市-級官員不計其數。
培養了晚-清-大-權-臣 袁-世-凱。做了清-朝的掘-墓人。
6、多-爾-袞、吳-三-桂、袁-世-凱是后來 做了皇帝的。不算。
7、索-額-圖、明-珠、福-康-安、左-宗-棠、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張-之-洞==也很厲害,可惜不是同時代最牛的。
李鴻章,在李鴻章出使歐洲時被歐洲當作中國首相
紀昀,就是紀曉嵐。 李鴻章, 鄧世昌, 梁啟超 康有為
當然是宇文護
鰲拜
清朝的8大臣是怎么回事?
官名。全稱“總管旗務八大臣”。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皇太極于八旗之下各設總管大臣一人,總理各旗之一切事務,合稱總管旗務八大臣。凡出師行獵,各領本旗之兵而行,各事均聽其稽查,與諸王貝勒等共論政事。又于八旗各設佐管大臣二人,調遣大臣二人,分理各旗之詞訟及調遣之事。
顧命八大臣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當時,朝廷的主要政治勢力,可以分為三股:
第一,朝臣勢力。其集中代表是顧命“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把他們做個分析:
載垣:載垣為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五世孫,襲親王爵。道光時,任御前大臣,受顧命。咸豐繼位,為宗人府宗正,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同端華、肅順相結,資深位重,權勢日張。
端華:清開國奠基者舒爾哈齊之子、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后,道光年間襲鄭親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顧命。咸豐繼位后,為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端華與弟肅順同朝用事。
肅順:為宗室,鄭親王之后,端華之弟。道光時為散秩大臣。咸豐繼位后,由護軍統領、授御前侍衛。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都統,后任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肅順同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互相依靠,排擠異己,掌握大權。
景壽:景壽先祖為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時進攻緬甸得勝而受封,世襲罔替。三傳至景慶,死。弟景壽襲封。景壽為御前大臣、恭親王奕同母妹固倫公主額駙。
穆蔭:滿洲正白旗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國子監祭酒(非進士特旨)。到天津議和,獲巴夏禮送到北京,事情鬧大,改派護駕熱河。
匡源:道光進士,軍機大臣。
杜翰:咸豐師傅杜受田之子。因咸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贊賞。
焦佑瀛:為道光舉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依附權臣肅順,詔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戶部左侍郎(尚書為肅順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勢力。咸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敦親王奕、六阿哥恭親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八阿哥鐘郡王奕、九阿哥孚郡王奕等。在咸豐死時恭親王奕30歲、醇郡王奕20歲,都年富力強。大敵當前,咸豐皇帝和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莊,幾乎沒有一個人身臨前線。恭親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閑散親王、郡王,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軍機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卻要挺身在第一線,處理那么一個亂攤子。奕等本來就對咸豐登上皇位心懷不滿,且被免掉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統,要往承德奔喪又遭到拒絕,特別是他作為咸豐皇帝的血親而未列入“御賞”、“同道堂”章顧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當。舊怨新恨,匯聚一起。況且,恭親王奕不是孤立的一個人,他同諸位兄弟——沒有官職的醇郡王奕等聯合起來,同帝后勢力聯合起來,同朝中顧命大臣以外的勢力聯合起來,成為朝中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第三,帝后勢力。就是6歲的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們雖是孤兒寡母,在帝制時代卻是皇權的核心。咸豐在臨終之前,特制“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作為日后頒布詔諭的符信。就是說,奏折“經贊襄大臣擬旨繕進,俟皇太后、皇上閱后,上用‘御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這兩顆印章,“御賞”之章,為印起;“同道堂”之章,為印訖(結束)。將“御賞”章,交皇后鈕祜祿氏收掌;而將“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載淳收掌,因載淳年幼,“同道堂”章實際上是由其生母懿貴妃掌管。咸豐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與八大臣聯合執政,避免出現八大臣專權的局面,也避免出現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專權的局面。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實權在八大臣之上,因為她們均有對于八大臣所決策軍政大事不予蓋章的大公主(恭親王長女)、大阿哥(同治帝)《荷亭晚釣圖》否決權。顯然,如果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不加蓋“御賞”和“同道堂”這兩顆起、訖之章,那么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是發不出“詔書”和“諭旨”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之議決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內臣擬旨而不經過顧命八大臣同意,加蓋“御賞”與“同道堂”兩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勢力是朝廷中最為重要的政治勢力。在對待顧命大臣的態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力量對比上,顯然帝胤勢力與帝后勢力占有優勢。
全稱“總管旗務八大臣”。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皇太極于八旗之下各設總管大臣一人,總理各旗之一切事務,合稱總管旗務八大臣。
八大鐵帽子王?還是八位顧命大臣?
建議你到百度視頻找《垂簾聽政》看看,一看便知!
你指的是咸豐年間大把大臣嗎? 當年咸豐在承德避暑山莊快要駕崩時,因為小皇帝載淳年齡太小,需要人輔佐,曾托孤給以肅順為首的載垣、端華等八位大臣輔佐新帝登基。但又怕八大臣獨攬朝綱,咸豐又給慈安慈禧兩枚印章(同道堂和御賞),來讓她們與八大臣互相牽制。可是到最后,八大臣不堪一擊,剛回到紫禁城就被抓起來,有的囚禁有的直接斬首,八大臣就這么完了,后來也就是慈禧慈安兩宮太后管理朝政了。
跟清朝的八旗有關系啊
清朝1654年時的大臣有哪些?
有索尼,遏必隆,鰲拜,蘇克薩哈,吳三桂,尚可喜,耿中明,魏承謨等
清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是什么樣的?
1、政治:清朝由于專制皇權的強化,防范制度的完善,有清一代大部分時間沒有出現漢唐以來母后專權、權臣擅政、外戚篡權、宦官亂政、臣僚結黨等局面。這樣“家法”也極易導致清朝“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
清朝政治制度凸顯滿洲的地,壓抑漢官的積極性,從長遠看,對清廷政權的穩定并不利。
2、清帝推行了令民墾荒的政策。使得華北、華中地區先后著令準墾,一些邊疆如新疆、青海、海南、臺灣等省于清朝中葉先后實行開墾政策,而東北地區直到清朝后期才準許大量漢人前往開墾;
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商品流通范圍的擴大,促使一些新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和發展。
3、文化:盡可能保留本族文化,并且維持本身文化與漢文化的平衡。清初以來,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漢文、滿文兩種文字發布。
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于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到19世紀,官方文件中的滿文已基本為漢文所取代。然而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沒有完全接受。
擴展資料:
清朝的衰落: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政治日漸腐敗。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并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于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
白蓮教于1770年代舉兵,后來又于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后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于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
1795年,乾隆帝禪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即嘉慶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
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清朝政治
百度百科-清朝經濟
百度百科-清朝文化
政治:
1、國旗與國歌
清朝沒有法定的國旗與國歌。近代以后,隨著與西方國家的交往,逐漸引入西方國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國旗與國歌。1888年,清政府認定“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即俗稱的清朝“黃龍旗”)為大清國旗。
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鞏金甌》為正式國歌,由于辛亥革命爆發,《鞏金甌》后來沒有流行開來。
2、中樞機關
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議政王”與“議政大臣”集議諸事的一種議政形式,在清朝前期相當長的時間里,為皇帝指揮下議處軍國大政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與八旗制度及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密切相聯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月二十四日,乾隆帝下諭將其革除。
內閣
1631年,皇太極仿明制始設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1644年五月初三,多爾袞進入北京后,諭令故明官員說:“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可速將職名開報,如虛飾假冒者罪之。其避賊回籍,隱居山林者,亦具以聞,仍以原官錄用。”
初六日,又“令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俱以原官與滿官一體辦事”。這樣,清廷定鼎燕京伊始,便全部承襲了原明內閣等中央機構,原明官員也獲留任,與滿官一體辦事,由諸王管部務,中央政權機構迅速運轉起來。軍機處設立后,內閣的地位開始下降。
南書房
1677年,康熙帝設立南書房,起初是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而設。由于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
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
軍機處
1729年,清軍在西北與準噶爾蒙古激戰,為及時處理軍報雍正帝始設軍機房,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乾隆帝即位后安排數位“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
1737年,乾隆服滿親政,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自請罷職,恢復軍機處名稱,自此遂成定制,軍機處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核心權力機構,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幾乎可忽略不計,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
直至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廢止。
清朝責任內閣
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內閣。由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組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內閣。
然而,由于內閣成員中過半數為皇族或滿人,又被稱為“皇族內閣”。該內閣在辛亥革命后倒臺,由袁世凱組成的新內閣所取代。
2、執行機關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為清朝最高執行機關,各部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以前尚書均由滿人擔任。1644年規定尚書及侍郎滿、漢各一。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都察院。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于從九品。
3、刑律
1647年,《大清律例》編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襲《明律》的內容。后經康熙、雍正兩朝屢次增刪,并于雍正五年公布。但清朝最經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
胥吏都諳熟例案,常可執例以壓制長官。清廷對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各種特訂的法律,如蒙古族有“蒙古律例”,維吾爾族有“回律”,藏族有“番律”等等,以加強對各少數民族人民的統治。
光緒三十三年修訂法律館“專以模范列強”為宗旨,制定大清新刑律草案。草案分總則、分則兩編,主刑、從刑兩類;并制定了有關國交、選舉、交通、通訊等方面的犯罪條款,確立了緩刑、假釋的制度。在新刑律頒行前,修訂法律館刪修大清律例,以《大清現行刑律》作為過渡,于1910年頒行。
經濟:
1、農業
清朝采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于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較發達。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清朝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有一種說法是清朝的經濟和人口的增加主要歸因于美洲作物番薯,稱所謂的“康乾盛世”為“番薯盛世“。于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手工業
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瑯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
3、商業
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領臺灣后,沿海貿易才稍為活絡,貨幣方面采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為防止民變,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
文化:
1、小說
清朝小說以曹雪芹等著《紅樓夢》被認為代表。《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晚清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
2、詩歌
清朝詩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不大。早期,納蘭性德的《飲水詞》為后人稱頌。乾隆帝酷愛作詩,但很少有佳作。被成為“詩界革命”的詩歌改良運動產生于戊戌變法前后,其代表有黃遵憲的詩,其余如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黃遵憲、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3、京劇
京劇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慶年間。京劇之名始見于1876年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系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而成,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
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4、繪畫
清代的畫壇由文人畫占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在藝術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現出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后人有很大影響。
5、文字獄
清初和中期,統治者屢興文字獄。其特征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較大規模的文字獄甚至可以牽連成千上萬人受害。
柳詒征稱:“前代文人受禍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稍一不慎,禍且不測。”。順治末年發生莊廷鑨明史案,并驚動朝廷中的輔政大臣鰲拜等人。清朝諸例文字獄中,有名的有康熙時期的南山案、雍正時期的查嗣庭試題案和呂留良案等。
清朝歷史中,順治、康熙時期的“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象,到雍正時則成為一種普遍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得最為瘋狂的則是乾隆,共發生一百三十余案。
6、考據學
在學術上,清朝時期最興盛的是考據學。很多學者認為,清人從事考據學是為了逃避文字獄的迫害而躲入故紙堆中。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學者對文字獄成因說提出質疑。
其實清代考據學與文字獄沒有必然的聯系,它們之間并不存在因果關系。考據學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孫,等等,考證方法大同小異。 到了章學誠,又提出了“六經皆史”的論點,有前進一步。
擴展資料
軍事
1、八旗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制是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制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設都統(固山額真),由中央八樸詡統衙門掌握,地方督撫無權征調。
1650年,順治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
2、綠營和團練
綠營兵,主要是清兵入關后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在各省者,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所統轄。
清中葉以后,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后因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由于八旗長期由政府供養,游手好閑,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斗力,在鎮壓太平軍時屢敗,于是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
還有李鴻章組織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這些地主團練武裝后改編為練軍與防軍。
3、新軍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到清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斗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并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暗中支持革命軍。
4、海軍
1651年,順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設水師,此為清朝水師之始。內河防務以長江為主體,沿岸各設水師。洋務運動時期清朝才有新建海軍的動作。為建立船艦自制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馬尾成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以沈葆禎為船政大臣。
科技
1、醫學
乾隆時官修的《醫宗金鑒》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并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學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醫林改錯》一書。
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并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通過對尸體內臟的解剖研究,繪制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為祖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2、地理
康熙時,曾組織人力對全國進行大地測量,經過三十余年的籌劃、測繪工作,制成了《皇輿全覽圖》。這部地圖“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 。
最后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根據測繪的新資料,制成了《乾隆內府皇輿全圖》。在這份地圖里第一次詳細地繪出了中國的新疆地區。
3、農學
清代的農書約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兩朝為繁盛。有《欽定授時通考》《廣群芳譜》《補農書》等著作。其中大型綜合性農書《欽定授時通考》,是1737年,由乾隆帝弘歷召集一班文人編纂的。全書規模比《農政全書》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書,各省大都有復刻,流傳很廣。
4、建筑
清朝皇帝熱愛修建園林,數三山五園最為著名。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也是十分奢華,圓明園擁有150多座精美的宮殿、臺閣、寶塔等建筑。前后經歷一百五十余年,耗費白銀約二億兩。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賜園,乾隆在位期間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
道光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同治時欲修復圓明園,后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國聯軍之后,又遭到官僚、軍閥巧取豪奪的毀滅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5、鐵路
清朝末年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是個中國第一位杰出的鐵路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難關,創造性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減緩了坡度,降低了造價,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利用自己的技術力量修成的。同年,李鴻章要求其江南制造局建造炮艦。1868年8月,第一艘中國制造的蒸汽軍艦,“恬吉”號下水。隨后的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分別摧毀南洋艦隊與北洋艦隊,這也標志自強運動的失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朝
政治制度
清代中央政權機構多仿明制,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清改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宏文院)為內閣,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清代內閣設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學士滿六人、漢四人。內閣的實際權力比明代小。
清中央的執行機關是六部。清代內閣名義上是最高行政機關,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權力中心。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后來的軍機處,才是真正的最高權力機構。
經濟
清朝人口大增,乾隆時期已達三億,相對使糧食作物的產量需要更加提升。清朝采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瑯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領臺灣後,沿海貿易才稍為活絡,貨幣方面采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為防止民
文化
小說
清朝小說杰出者眾,曹雪芹等著《紅樓夢》被認為代表著中國古典小說最高水平。《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晚清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
詩歌
清朝格格們罕見照清朝的詩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不大。早期,納蘭性德的《飲水詞》為后人稱頌。乾隆皇帝酷愛作詩,他的《御制詩五集》共41863首,但很少有佳作。 被成為“詩界革命”的詩歌改良運動產生于戊戌變法前后,其代表有黃遵憲的詩,其余如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黃遵憲、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京劇
京劇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慶年間。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而成,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繪畫
清代的繪畫水準很高。畫壇由文人畫占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在藝術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現出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后人有很大影響。
變,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
滿意答案聽一季憂傷雨3級2009-08-03從順治初年到康熙八年(1669)明令停止“圈地”,以后幾年間滿洲貴族“圈地”仍未完全停止,總計自入關至康熙八年, 滿洲貴族在畿輔各地強制推行3次大規模的“圈地”,圈占漢民田地17萬多頃。與此同時,相繼推行了薙發、易服、投充和逃人法等民族壓迫和奴役的政策,一時加劇了滿、漢之間的矛盾。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親政后,進行了許多改革,如永停“圈地”,獎勵墾殖,整頓賦役,興修水利,大規模地治河治運等。推行這些政策、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獲得比以前較好的生產條件,全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從而使滿族在發展經濟、文化和鞏固祖國邊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經濟方面,從康熙初開始到乾隆初年為止的80年間,僅遼寧地區滿族和漢族人民耕墾的土地面積,就增加了5倍多;吉林、黑龍江開墾的土地也日益增加,耕地面積達61萬坰之多。由于大量滿人進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人移往東北地區,迄至清王朝被推翻以前,東北3省滿族的農耕技術水平和山海關內漢族地區日益接近或趨于一致。這就使東北地區糧食不僅能夠自給,還有余糧供應關內,而且有大批大豆遠銷國外。其他如柞蠶、人參、鹿茸的產量也有增加。這些都是滿、漢各族人民共同辛勤勞動的成果。康雍乾時期的統治 清朝確立全國統治之后,采取各種措施發展生產,到康雍乾時期,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力達到鼎盛。 ① 農業和水利。清廷獎勵墾荒,招集流民授予土地。康熙八年,實行更名田,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減輕賦稅。治理黃河、淮河、運河、長江、錢塘江、永定河,努力減輕水災,提高農業產量,保持運輸暢通。②手工業和商業政策。最重要的手工業是紡織業,南京、蘇州、杭州等地較為集中。礦冶業中,云南銅礦的規模最大;資本雄厚,采煉技術锏較嗟彼 健V拼墑侵匾 拇 呈止ひ擔 躍暗掄虼梢底罘⒋鎩G宕 止ひ島芊比伲 锏攪酥泄 飩ㄉ緇嶗 飛系淖罡咚 劍 ⒊魷至俗時局饕宓拿妊俊?/B>清政府執行的商業政策。對于那些有大利可圖及有關國計軍需的手工行業,實行壟斷。對于其他手工行業,允許商民經營,但控制亦嚴,妨礙手工業的自由發展。③大城市的出現。北京是全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揚州是淮鹽的集散地,經濟發達,多富商大賈。南京、蘇州、杭州都是絲綢、布匹及其他手工業品的產地,且文化發達,風景優美。廣州是對外貿易的口岸,是封閉的封建中國通向世界的主要窗口。漢口為米谷、木材、食鹽、藥材和各種貨物的集散地。④賦役制度的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將丁稅總 額固 定下來, 穩定了全國的丁稅負擔。雍正元年(1723)制定攤丁入地政策,從此廢除了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人頭稅,簡化了收稅標準和手續。有利于丁多地少的貧苦北農民。
維護祖國統一方面,從康熙初年起,清圣祖在全國民眾支持下,堅決平定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割據勢力的叛亂,又統一臺灣,并設立臺灣府,屬福建省管轄,從而抑制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對臺灣的覬覦和卷土重來的野心。不久,清圣祖親率八旗勁旅3次出征,擊潰了以噶爾丹為首的蒙古準噶爾部貴族的分裂活動,復經雍正、乾隆,三代相繼,長達70年的斗爭,終于摧毀了準噶,又摧毀了沙俄對中國的入侵。
相關推薦:
工程承包稅率(工程納稅稅率有多少)
專利轉讓稅收怎么算(技術轉讓所得繳稅)
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查(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后影響)
虐待兒童怎么處理(虐童觸犯了哪些法律)
兒童意外險是什么(意外險如何買 小孩子要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