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幫我找一篇畢業論文,題目"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的差異分析"的原文??
越詳細越好,格式,正文,還要資料3 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是指處理會計利潤和應稅收益之間差異的會計方法。主要有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法兩大類,在納稅影響法下。又有遞延法和負債法之分。
3.1 應付稅款法指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差異納稅影響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會計方法。應付稅款法下,不論永久性差異還是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均不予調整所得稅費用,直接將本期應納所得稅額確認為所得稅費用。這種方法雖然違背了財務會計的基本原則,但由于核算簡便,適合以稅務會計為主的小型企業采用。
3.2 納稅影響會計法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由于時間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所得稅被視為企業在獲得收益時發生的一項費用,并隨同有關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同一期間,以達到收入和費用的配比。在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所得稅時,假如所得稅稅率不變,則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表明今后轉回時間性差異時應付或可抵減的所得稅。在具體運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即遞延法和債務法。 .①遞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時間性差異而產生的影響納稅的金額,保留到這一差額發生相反變化的以后期間予以轉銷。②負債法,是把本期由于時間性差異而產生的影響納稅的金額,保留到這一差額發生變化時轉銷的一種方法。運用債務法時,由于稅率變更或開征新稅需要對原已確認的遞延稅款的余額進行相應的調整,而遞延法則不需要對此進行調整。相比較而言,遞延法更注重的是利潤表,即利潤表上的所得稅費用與其相關期間稅前會計利潤相配比;債務法更注重資產負債表,即債務法計算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更符合負債和資產的定義。
參考文獻:
[1]2002年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指定輔導教材《會計》.
[2]“企業會計制度與所得稅法的差異”《杭州稅務》2002(1).
[3]何亮,康德彬.“所得稅會計理論結構初探”.《財會通訊》.
誰有關于會計的論文啊???五千字我寫不完啊~~~各位幫幫忙吧!!!
給你個地址
http://www.kjlww.com/lunwen_list.php?dclass=1
http://www.chinese163.com/lunwen/class/hjlw/hjlw01.html
這里更多
以下是篇會計論文的范文,希望對你有用
關于會計目標定位的探討
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會計目標的研究一直是我國會計理論界的熱點問題之一。但人們主要是站在企業角度,圍繞“受托責任”和“決策有用”進行探討。實際上,會計作為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管理活動,無論是營利組織還是非營利組織都存在會計目標問題,而作為營利組織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會計目標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文擬從總體上尋求會計目標的基本定位,從具體上探討不同性質的會計主體、同一會計主體不同發展時期的會計目標問題,以期得到對會計目標的整體、全面、客觀的認識。
一、中西方關于會計目標理論的主要觀點
西方對會計目標問題的探討主要始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后來形成了兩個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受托責任學派認為,會計目標就是向資源的提供者報告資源的受托管理情況。以歷史客觀的信息為主,比較注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目標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合理決策的信息。比較注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我國對會計目標問題的研究主要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來這一問題逐漸得到會計界的重視,以會計目標命題的論文經常見諸重要的會計刊物。其中圍繞這一問題爭論最多的是我國到底應該采用哪一種會計目標理論,是受托責任觀還是決策有用觀、是可靠性為主還是相關性為主。目前居于主流觀點的是以可靠性為主,兼顧相關性。
二、研究會計目標的基本思路
(一) 了解會計目標的特性
1.會計目標的多層次和多元化性。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目標是多層次的。同時,會計信息系統要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發生作用,而會計信息使用者又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決定了會計目標的多元化特性。
2.會計目標的相對性。會計是為社會經濟服務的,不能脫離具體的社會經濟環境談會計目標問題。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會計目標是發展變化的。
3.會計目標的主觀性。會計目標實際上是人們期望會計信息系統運行所達到的目的,反映了人們的主觀愿望,具有主觀性。
(二)明確會計目標的設定原則
1.根據具體的社會經濟環境與會計主體性質,制定相應的會計目標。
2.會計目標應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可實現性。
3.遵循成本效益與重要性原則,確立會計目標。
三、會計目標的基本定位
會計目標體作為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目標體系,我們可以從抽象角度、會計主體的類型、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等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從抽象度上考慮,我們可以把會計目標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會計是為經濟乃至社會的發展服務的,因此,其基本目標就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會計的具體目標是其基本目標在會計實踐中的應用,是基本目標的具體化。限于篇幅,以下主要討論營利組織會計目標的定位問題。
(一)不同性質會計主體的會計目標
1.營利組織的會計目標
對營利組織而言,可以將其分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
對于國有企業中的上市公司,國家是其最大的股東,會計信息應該首先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為了能使國有企業資產保值增值,必須強調受托責任觀。同時,考慮到國有上市公司的部分資金需要從資本市場上籌集,以及少數股東的利益和需要及國企改革的方向,其會計目標并不排斥決策有用觀。對于國有企業中的非上司公司則應該將其會計目標定位于受托責任觀。
對于民營企業中的上市公司,投資者是其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雖然資本市場尚不夠成熟和完善,但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資金還是需要從資本市場上籌集,考慮到投資者決策的需要,以及資本市場本身發展的需要,上市公司的會計目標應該定位于決策有用觀。而隨著經濟改革和資本市場的完善,決策有用觀也將成為會計目標發展的主流方向。對民營企業中的非上市公司而言,企業資本的取得主要來自于直接投資以及金融機構貸款,委托受托關系比較明確,會計目標應該定位于受托責任觀。至于民營企業中的家族化的企業,委托代理關系并不明確,外部信息使用者較少,會計目標定位于如實反映即可。
2.非營利組織的會計目標
由于非營利組織主要包括國家機關、教育、文化藝術、社會團體等單位,其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代表、國家各級審計機關、非營利組織的服務對象、納稅人、財政部門和上級單位,他們通過會計信息來了解評估管理當局業績和經營責任以及關于經濟資源、債務、凈資產及其變動等,所以其會計目標應定位在受托責任觀。
(二)企業不同發展期間的會計目標
企業處在初創期時,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是投資者。此時企業的經營活動剛剛展開,投資者并不是依據會計信息來進行決策,會計目標應定位于如實反映企業投資者的出資情況。
企業處在發展期時,會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擴大生產規模。這就需要從資本市場上籌集資金。企業能否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依賴于投資者的決策。此時的會計目標應定位于決策有用觀。
企業處在穩定經營期時,雖然不再需要籌集資金,但股東會繼續關注企業的經營狀況,以決定是否繼續持有該企業的股票。此時的會計目標依舊應該為決策有用觀。
而當企業走向衰退、破產清算時,為保護債權人和股東的利益,應如實反映企業的資產分配狀況,此時的會計目標應該為資產價值的最大化。
綜上,有關會計目標的定位如下表所示:
會計目標 基本目標: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具體目標 會計主體 非營利組織 :受托責任
營利組織 國有企業 上市:受托責任為主決策有用觀為輔
非上市:受托責任
民營企業 上市:決策有用
非上市:受托責任
家族化企業:如實反映
企業發展期 初創期:如實反映
發展期:決策有用
穩定經營期:決策有用
衰退期:資產價值的最大化
對新舊會計準則的比較和分析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同時發布新的39項會計準則和48項審計準則,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體系即將建立。但是,新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不等于相同。在關聯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部分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上,新會計準則保持了"中國特色"。
會計準則體系包括1項基本會計準則、38項具體會計準則以及相關應用指南,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并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對現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間頒布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調整和修訂。新會計準則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執行,其他企業鼓勵執行。因為新準則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執行,所以本文中舉例均以上市公司例。
同現行會計準則相比,新會計準則的重要變化體現在6個方面
第一個變化:公允價值計量重新得到認可和運用
在新基本準則中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 ,其他基本原則如:重要性原則、謹慎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得到保留,這就為公允價值原則的運用打開了綠燈。
美國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比較側重公允價值的應用,以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此次準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總體上說,新會計準則體系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是比較謹慎的。在我國市場經濟規則還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公允價值很難取得,如何做到真正的公平?關鍵看評估機構如何評估。公允價值的運用是否能帶來會計準則制定者所期望的政策效果,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
1、公允價值與債務重組
1998年到2001年,債務重組利得可以計入當期損益。也就是說,企業可以通過債務重組獲得利潤,但是,2001年開始實施的會計準則,將債務重組利得計入公司資本公積,不能產生利潤。
《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規定了可能產生損益的債務重組四種情況:
第一,債務人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現金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
第二,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
第三,當債務轉為資本,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之間有差額,也可產生損益;
第四,修改其他債務條件,使得重組債務的前后入賬價值之間存在差額,也可產生損益。
對作為債務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債務重組準則意味著,一旦債權人讓步,上市公司獲得的利益將直接計入當期收益,進入利潤表,對于滬深兩市的業績較差的公司來說,通過債務重組可獲得巨額利潤,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
2、公允價值與非貨幣性交易
《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如下兩個條件,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第一,交換具有商業實質;
第二,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如果上述兩個條件不能同時滿足,則仍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換入成本,不確定損益。上述規定特別指出,若交易雙方存在關聯關系,可能導致發生的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再次運用了公允價值來計量。由此產生的結果是,這一交換將再次產生利潤,此前采用的賬面價值計算法,基本不產生利潤。新準則重新引入公允價值,對股票投資者意義重大。因為按公允價值計算能夠產生利潤。
例如,某上市公司持有某公司公開發行的股票500萬股,在2005年11月以每股15元買入,價值7500萬元,隨著近期股票市場行情火爆,持有的股票價格的大幅飆升,每股市價25元,該項短期投資的市值已高達1.25億元,現在該上市公司將該項短期投資換出,如果按照原來的會計準則,仍將以7500萬元的賬面價值來計算。現在,若采用新的準則的公允價值計算,則會產生5000萬元的利潤。
3、公允價值與投資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 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按照這一規定,上市公司進行短期股票投資的,將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而將純粹采用市價法。通俗的說就是炒股所得計入當期利潤
根據新會計準則,上市公司投資股票等交易性證券,將采用公允價值――交易所市價計價這樣規定將使上市公司在短期證券投資上的收益浮出水面,部分上市公司業績因此得以提升。
舉例而言,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以每股5元在二級市場買入了500萬股股票,到年底該股票上漲到了10元,按照原先的會計方法,該公司的2500萬元賬面所得是不能計入當期利潤的,在報表中,這部分股票仍然是按照5元的成本計入資產。但按照新的會計準則,這部分股票將按照10元計價,并且將為公司增加2500萬元投資收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會計準則一般不把它認定為交易性金融資產,而是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對于該類資產的計量,新會計準則規定,取得時按照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對于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
第二個變化:減值準備不能沖回
《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第17條明確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只允許在資產處置時,再進行會計處理。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
但是,下列減值情況除外:
(一)存貨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 號——存貨》。
(二)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3 號—投資性房地產》。
(三)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5 號—— 生物資產》。
(四)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5 號——建造合同》。
(五)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8 號—— 所得稅》。
(六)融資租賃中出租人未擔保余值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1 號——租賃》。
(七)《企業會計準則第22 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范的金融資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2 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八)未探明石油天然氣礦區權益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7 號——石油天然氣開采》。
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一條主要途徑――資產減值損失轉回,此路被新準則封死了。這一新規意味著,那些喜歡采用大幅計提減值準備進行利潤調節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將減值準備沖回;否則,在2007年1月1日執行新的會計準則后,這些"被隱藏的利潤"將再也沒有機會浮出水面。
眾所周知,運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操縱企業利潤,是我國一些上市公司經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如,科龍電器,2002年度轉回壞賬準備0.5億元,轉回存貨跌價準備2.12億元。資產減值準備的轉回,在會計處理上是減少當期費用,相應地增加了利潤。科龍電器由2001年虧損15億元到2002年實現盈利1億元,正是充分利用轉回資產減值準備手段才使得科龍電器的經營業績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完成了驚天大逆轉。
科龍電器的利潤操縱手段為“正向”操縱,即把利潤做大,與之相反的是一些盈利企業為“隱藏利潤”,進行負向操縱,即把利潤做小,其主要手段就是在贏利較大的年度,大幅度地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增加當年費用,減少當年利潤,待來年度盈利下降時,再運用轉回手段增加利潤。我國一些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準備甚至超過了當期凈利潤
第三個變化: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重大改變
《所得稅》準則是本次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修訂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準則沒有按照原《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那樣,將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 的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而是直接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第12------所得稅》,采用暫時性差異的概念,據此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由此確認的所得稅費用包括了當期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費用。然后根據利潤總額扣除所得稅費用,得出稅后利潤即凈利潤。
自財政部1994年發布《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來,我國企業的所得稅會計基本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并存。絕大多數企業采用了應付稅款法,而商業銀行由于需要按照貸款五級分類結果計提貸款損失準備,較多地采用了納稅影響會計法。而本準則要求企業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而適用稅率發生變化的,企業應對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進行重新計量。
因此本準則實際只允許企業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中的債務法。這是對所得稅會計的一個革命性變化。由于許多會計人員甚至是許多注冊會計師對納稅影響會計法缺乏實際經驗。可以想象本準則將是本次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實行難度最大的準則之一。
第四個變化:存貨準則變化
與舊準則相比,主要變化有:
1、取消“后進先出法”,存貨先出計價方法的選擇對當期利潤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存貨的價格波動上,這一核算辦法的變動,將使企業利用變更存貨計價方法來調節當期利潤水平的慣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業的當期存貨耗費用,反映的都是實際的歷史成本,而沒有人為調節因素。便于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分析和比較,提高了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
2、新存貨準則中取消了對商品流通企業存貨采購成本內容的規定與說明。舊存貨準則中規定“商品流通企業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采購價格、進口關稅和其他稅金”,而在新存貨準則中沒有這樣的規定與說明;
3、新存貨準則中增加了對借款費用計入存貨成本的具體規定(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的規定處理),從而允許將用于存貨生產的借款費用資本化,使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擴大到了存貨中(而不再只限于使用專門借款購建的固定資產)。
4、新存貨準則增加了“企業提供勞務的,所發生的從事勞務提供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可歸屬的間接費用,計入存貨”的內容;而舊存貨準則中則沒有對“提供勞務”存貨成本作出規定。
5、新存貨準則規定,投資者投入存貨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即按照公允價值來確定投資者投入存貨的成本,而公允價值的確定是本次新修定會計準則的一個重要變化;
第五個變化:借款費用準則的變化
與舊準則相比,主要變化有:
1、資本化的資產范圍擴大了:
舊準則規定資產支出只包括為購建固定資產而以支付現金、轉移非現金資產或者承擔帶息債務形式發生的支出。
新準則規定: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是指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或存貨等資產。新準則比舊準則對于可以資本化的資產范圍界定擴大到投資性房地產或存貨等資產。
2、可以資本化的借款范圍擴大了:
舊準則規定:專門借款是指為購建固定資產而專門借入的款項。 新準則規定:借款的范圍說明不僅包括專門借款,而且包括一般借款。
3、借款費用扣除項目規定更加嚴謹科學。
舊準則對于借款費用的扣除項目未做說明。新準則第六條對于借款費用中應予資本化的利息金額,扣除了尚未動用的借款資金存入銀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進行暫時性投資取得的投資收益。
第六個變化:有關企業合并的變化。
1、合并報表基本理論的變化。
與《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相比,新的合并財務報表準則所依據的基本合并理論已發生變化,從側重母公司理論轉為側重實體理論。合并報表范圍的確定更關注實質性控制,母公司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納入合并范圍,而不一定考慮股權比例。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續經營的,也應納入合并范圍。這一變革,對上市公司合并報表利潤將產生較大影響。
2、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變化。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以賬面價值作為會計處理的基礎,放棄使用公允價值,以避免利潤操縱。目前中國的企業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對價形式上是按雙方確認的公允價值確認,而實質上并非是雙方都認可的價值,盡管公允價值是要經過中介機構評估確認,但是人為操縱因素過多地干擾了公允價值的實現。因此,相當一些上市公司通過合并重組一夜暴富,甩掉虧損帽子的事例屢見不鮮。因此,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合并對價按資產賬面價值進行會計處理,是從我國資本市場的現狀和市場經濟發育的實際出發,謹慎地使用公允價值,規范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提高企業利潤的可信度。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可以有雙方的討價還價,是雙方自愿交易的結果,因此有雙方認可的公允價值,并可確認購買商譽。
3、擴大了合并報表范圍,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納入合并報表范圍,而不以股權比例作為衡量標準。
這一規則的變革,遵循了實質性會計原則,阻斷了一些企業利用分離若干子公司,縮小持股比例,將經營狀況不好的業務從合并范圍中剔除,從而粉飾企業集團整體業績的慣用伎倆。
求一篇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的論文
區別:會計利潤是以會計準則為依據核算收益、費用、利潤、資產、負債等;而應納稅所得額是以稅法規定為依據換算收益、費用、利潤、資產、負債等;
二者核算的目的不同,導致依據的口徑不同,由此產生了差異。
聯系:應納稅所得額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加減調整項目得到的。
即: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調增項目-調減項目
求關于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分析的論文,要以。。。公司為例的
有的請發求關于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分析的論
懇定知道的
是畢業論文嗎
是畢業論文嗎
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分析論文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
如果把開頭比作“爆竹”,那么結尾就有如“撞鐘”。古人說過:“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與開頭一樣,結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題鮮明,角度新穎的文章,讀到最后,卻被一個不妙的結尾掃了興,豈不可惜!結尾除了要服務于文章的內容和中心外,還得受“開頭”的制約,這樣說來,結尾就更難寫了。人們稱好的文章的結尾為“豹尾”,從中考作文來看,雖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結尾都是
開題寫了沒
能搬忙做的哦
相關推薦:
專利轉讓稅收怎么算(技術轉讓所得繳稅)
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查(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后影響)
虐待兒童怎么處理(虐童觸犯了哪些法律)
兒童意外險是什么(意外險如何買 小孩子要買嗎)
哺乳期上班時間規定(勞動法哺乳期上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