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軍力對比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于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后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后,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后。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采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于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于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干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制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F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F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傊诘图夹g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占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靵y,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后,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藥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后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并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愿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采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后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采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斗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準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印度雖然有不少先進的俄系、美系、以及其他西方國家先進武器。
但其卻一直沒有發展出完備的、自主的國防工業體系。
印度空軍已經完成了輪換,淘汰了老舊的舊貨,清一色的三代以及三代半,主要是蘇30和法國的陣風。這些戰斗機對比中國的殲10A,殲11,都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卻不存在代差。等到中國研發的殲10B出來以后,其差距會進一步縮小。印度陸軍沒有值得一提的硬件配備,但射程達到5000千米的烈火5已經研制成功,不過導彈自重太大,沒有合適的陸基發射平臺,且命中率有超過200米圓周的誤差。同時還配備了以色列產的無人機、和巴西聯合研制了預警機。印度海軍,訓練水平比較高,但裝備水平卻并不算高。
從表象上看,印度的裝備水平是要優于中國的。但印度致命的硬傷是,其雖然裝備了先進的武器,但卻沒有先進武器的生產技術和能力。印度原先構想自產一款戰斗機和一款坦克,就是我們都知道的LCA光輝戰斗機和阿瓊坦克,但由于依靠自身實力無法完成,所以設計工作只好交給其他國家的軍火商。像光輝戰斗機,其設計工作就交給了波音公司。
印度的假想敵一直都是中國,隨著中國崛起,中國稀里糊涂的就成了眾矢之的。
如果中印爆發小的沖突,印度依靠其先進的裝備和美國的施壓、可能會嘗到甜頭,占點便宜。
但如果是爆發全面的戰爭,等到這些先進裝備消耗光,就會陷入“無米下鍋”的窘境。
中國的軍事力量要比印度強很多很多。
中國陸軍總兵力:150萬人。坦克:8000輛。主戰坦克1000輛。大口徑火炮:超過10000門。
印度陸軍總兵力約42萬人。坦克:主戰坦克:3414輛。步兵戰斗車:БМП-1型350輛,БМП-2型1000輛。
中國空軍規模世界數一數二,大部分裝備較老。但同印度比,裝備并不差,數量是印度的2倍。戰力高于印度很多。
中國海軍規模也很大,有核潛艇,有洲際核打擊能力,戰力高于印度。印度唯一比中國多的是有兩艘輕型航母,戰力不強。
中國:
中國陸軍在坦克/火炮/裝甲車輛/槍支/各種偵察儀器等已進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但普及率不到一半,其高科技裝備占全軍的比重少于歐美國家,但綜合戰力并不遜色。海軍:現役兵力共23.62萬人,占解放軍總人數的10%。其中包括海軍航空兵2.5萬人,海軍岸防部隊2.5萬人,海軍陸戰隊4萬人。擁有64艘水面主力軍艦,55艘攻擊潛艇,40多艘中型/重型兩棲登陸艇、50艘導彈巡邏艇。中國空軍現役兵力為47萬人,包括戰略部隊和22萬防空兵。
印度:
印度陸軍:兵力為98萬人,編有5個軍區、11個軍部、35個師、5個獨立旅、1個地地導彈團、4個防空旅和3個工兵旅。陸軍航空兵編有14個直升機中隊。空軍:兵力為14萬人。裝備作戰飛機772架、直升機170架。編有17個攻擊戰斗機中隊,第一線戰機有650架以上,不過老舊米格-21多達300架。海軍:兵力為5.5萬人(含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編有東、西、南部和遠東4個地區司令部和東、西2支艦隊。另編有潛艇司令部和海軍航空兵司令部。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國際軍控及裁軍組織2008年度世界軍事實力排名:
中國的綜合戰爭實力排世界3位(美、俄、中)
綜合軍事力量排世界4位(美、俄、法、中)
常規軍事力量排世界7位(美、俄、法、英、德、日、中)
核軍事力量排世界5位(美、俄、法、英、中)
陸軍軍事力量排世界2位(俄、中、美)
空軍軍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俄、法、德、英、中)
海軍軍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俄、英,日、法、中)
以上印度都數不上數?。∫虼私Y果可想而知~
就拿對于國防建設最為重要的航空工業而言,目前印度空軍裝備的1600架飛機中,除了
80余架老掉牙的HPT-32“風神”式教練機外,沒有一種是印度自己搞出來的。尤其在800架一
線作戰飛機中,全部是進口產品,包括MIG-21和MIG-27也都是依照生產許可仿制生產的。中
國和印度是在同一時間獲得MIG-21的生產技術的,到如今中國在MIG-21基礎上仿制出殲-7系
列飛機不但供中國軍隊自用,而且大量出口達400架之多。其最新改型殲-7MG甚至連俄羅斯人
都贊嘆不已,而印度的MIG-21MF進行性能提升還必須依靠俄國人的幫助。中國自制的K-8教練
機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初級噴氣教練機之一,還出口到巴基斯坦一批(老_槍注:K-8已出口
112架,其中埃及一家就要了80架),同類型的飛機印度還需要自己掏錢買。
平心而論中國的殲-8II或是FBC-1與西方同類型產品相比確實不夠精良,但就這印度人自
己也搞不出來。上一次自制的“風神”教練機是在30年以前,之后 就沒搞出什么東西。
吹噓的LCA戰機的首架原型機1995年就出廠了,到1998年 中國的殲-10原型機完成首飛也沒能
上天。LCA還沒搞完又提出了所謂的MCA計劃, 什么隱形、無尾隨控布局好象挺先進的,結果
是在印度斯坦航空制造公司工作的以色列專家公開表示,所謂“到2025年都能保持技術優勢
”的LCA與殲-10相比差一個檔次,最多與專用出口的FC-1相當。而俄羅斯航空界巨頭比施根
斯在訪問中國和印度后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將繼美國、俄羅斯、西歐之后成為世界第四大航
空工業中心。
自1970年代以來印度大力發展海軍,光航空母艦就引進了2艘,其他如大中型水面艦艇和
常規潛艇的引進數量也分別達到52艘和20艘以上。所有這些使印度海軍成為在印度洋舉足輕
重的力量??捎《鹊脑齑I卻不是那么爭氣,到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繼日本、韓國之后的第
三大船舶出口國,并愈發有超越前者的勢頭。德國人自己不敢造的高科技船舶,也是把定單
交到中國人的手上。中國自制6000噸級驅逐艦的發展周期只有印度同類型艦艇的1/2,所需費
用也僅為后者的70%左右,而在性能上卻絲毫不差。我們有理由懷疑,在未來的海上軍備競賽
中,印度勝過中國的把握能有幾成。
陸軍武器方面,中國自1970年代以來出口了大量的坦克、大炮、槍械等常規武器,而印
度在這方面至今需要進口。中國研制的85-IIAP主戰坦克已經出口到巴基斯坦,更先進的90-
III在不久的將來亦將裝備巴基斯坦陸軍。而印度自制的“阿君”坦克(老_槍注:通常譯為
“阿瓊”式坦克)在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后卻仍是問題多多,弄的陸軍司令卡納中將一
提到“阿君”這兩個字就要問候印度國防科技部門的主管他老娘外加三代祖宗。印度自己造
不出大口徑火炮,進口瑞典的FH-77B型155炮卻是毛病不斷,中國制造的PLZ45-155毫米榴彈
炮一直賣到科威特。
請就中國和印度國力個方面作個對比?
中國與印度國力對比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占GDP的28%,中國占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于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后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后,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后。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采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于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于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干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制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F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占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靵y,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后,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藥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后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并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愿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采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后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采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斗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準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占世界的 1/3 還要多。中國現在號稱是世界的工廠;印度現在號稱是世界的辦公室。中國有硬件的優勢;印度有軟件的優勢。中國現在是不滿足于做世界的工廠,希望成為世界的研發中心;印度現在是不滿足于做世界的辦公室,希望成為世界的頭腦中心。中國的民營經濟剛剛有 20 多年的歷史;印度的民營經濟已經有 100 多年的歷史。中國人會說英語的不多;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中國有 20 多年的開放歷史,缺少國際化的經驗;印度有 100 多年的國際化歷史,有豐富的國際化經驗。
中國人類發展指數全球第86名,印度第130名(直接反應發展程度),中國護照含金量全球第72名,印度第79名(從側面反映人民富裕程度和國家國際影響力)
對比中國和印度的綜合狀況
包括 國土資源 人口 地理位置 交通運輸 工農業 經濟等方面最佳答案檢舉 中國與印度國力對比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占GDP的28%,中國占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于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后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后,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后。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采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于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于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干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制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F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F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占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靵y,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后,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藥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后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并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愿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采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后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采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斗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準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人口咱們都是超過10以上的人口大國,國土咱們比他們大很多?。?!
從人口可以看出:印度的年輕人多,未來的世界必然留給印度去創造。
從資源來看:印度面對富饒的印度洋,緊鄰多油的中東,(資源的多少現在已經不僅僅限于國內的,而是全球的);
從地理位置:印度緊緊扼住東亞的石油咽喉,廣闊的印度洋可以自由翱翔;
其他的我就不多說了。這是真實的印度,一個有自己理想的印度,一個必將改變世界的印度。
凱迪網有很多這樣的對比
樓主看一下吧
不是很清楚,但僅從外觀看的話,中國的面子工程做的好些,直觀的,呵呵
印度和中國綜合實力哪個更強?
經濟總量印度比不上中國,但人均創造出的價值,人均的可支配收入,印度遠遠高于中國,這也是印度內功強于中國的主要表現,中國要想在綜合實力上超過,得花上最少20年的時間,而且前提是印度經濟發展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肯定是中國呀!首先思想方面,印度比中國差很多。很封建。他們環境也很差。經濟就更不用說了。
印度就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肥沃的土地,高溫氣候,眾多的人口,平原分布廣!卻成如今的模樣,但也不能掩蓋他發展潛力強!弱小與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時刻牢記!還有印度先將種姓制度給刪了再說!
在我們的報道中,印度人擠火車、貧民窟、農村落后、衛生條件差……無有一項可以拿上臺面,就連軍事裝備也是合眾國的。然而看了此文才恍然大悟,才明白印度敢于如此叫板中國。知不足而后勇,努力吧,中國!
都和中國綜合實力相比,肯定是中國的實力更強。第一中國發展比印度更全面,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第二,無論是從總量還是個人的收入,都要超過印度。第三,中國的基礎設施比印度要好很多。
相關推薦:
上訴需要立案(我國民事二審上訴后多久立案)
搶劫怎么立案(搶劫罪如何立案)
民事立案調解(民事訴訟立案后多長時間開始調解)
航空貨物賠償(空運貨物丟失了法律怎么算)
仲裁案子立案(勞動仲裁立案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