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這次將以一段對話的形式開始解答這個問題。
先假設這樣一個場景:當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后,他的靈魂來到了太祖朱元璋面前……“家業敗光了?”朱元璋痛心不已地問道。
“都是亡國之臣啊,祖宗!”朱由檢悲痛的喊到,“大明江山盡毀于他們之手。”“真是到死也不悔改!你若稍許精通帝王之術,馭才之能,大有補救之機呀!”太祖憤慨道。崇禎聞后立即止住淚水,急切的說“請祖宗明示!”
朱由校的攤子爛嗎?
當崇禎皇帝朱由檢從天啟皇帝朱由校手中接過這份家業時,大明江山已是千瘡百孔,殘破不堪。外有后金崛起侵略遼東,內有朝廷黨爭內耗嚴重,朝廷上下,高堂內外已是岌岌可危。但這樣的攤子還不至于“無力回天”,畢竟,天啟皇帝這樣的“木匠大師”太擅長平衡術了,留給崇禎的家業還算穩當,是“三腳架”支撐的。
“第一個腳”——魏忠賢。
對內啟用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集團同當時的文官東林黨相抗衡,以穩住內部保證皇權不被架空。既要利用文官運作國家機器,還要用閹黨制衡其不敢放肆。閹黨實質上是皇帝的走狗,他們手中的權利實際上是皇帝默許的,皇帝需要這樣的“陰暗團隊”來去制衡威脅皇權的文官集團。
“第二個腳”——抗金防線。
崇禎在位期間,在遼東地區修建了諸如寧錦防線這類的抗金主力防區。重用一干人等如孫承宗,袁崇煥,毛文龍,盧象升這樣的善戰名將,甚至在位期間打出了寧遠大捷這樣的勝戰,努爾哈赤更是在此戰中陣亡。崇禎在位期間,遼東局勢是向著好轉的局面在發展。
“第三個腳”——稅收政策
這是關系到大明朝廷能否正常運作起來的重中之重。雖然天啟年間的大明,土地兼并,官商一體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了,一遇災年,各地就會爆發民變,然而都能勉強平息。但天啟皇帝絕對明白國家缺錢還是得從士紳財閥的手中要,海稅和工商稅勉強支撐住了朝廷的運作,保證了遼東地區的軍馬糧餉,國庫尚有存余,大明還有抗風險的能力。
“三個腳”表面上看似沒有聯系,實則互為影響,相互約束——魏忠賢同東林黨人的博弈是頂層階級斗爭的表現,而背后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階級利益同皇帝的斗爭。他們的勝負將直接影響朝廷對國家財富的控制,進而影響到稅收政策。朝廷稅收的好與壞又將決定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及敵人是來自內部(農名起義)還是外部(金軍侵遼)。
明末之時,如果把崇禎皇帝朱由檢換成明太祖朱元璋的話,我認為明朝有一定的機會翻盤。
雖然說清朝取代了明朝,但是有一點卻需要明確,直接滅亡明朝的并非清朝,而是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李自成在攻破京城之前,清軍還被擋在山海關之外。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京城之前,天下大致可以分為三股勢力,第一股就是仍然被絕大多數人奉為正朔的明朝,第二股是還未入關的清朝,第三股則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此時這三股勢力誰最強大?毫無疑問是明朝。
如果讓朱元璋從1627年,也就是天啟皇帝駕崩之后開始接手明朝的話,憑借他的狠勁和文韜武略,我敢肯定不論是高闖王還是李闖王,或者是張獻忠,他們都沒有做大的機會。
即便是崇禎這樣的皇帝,他在位時期也曾一度壓制過李自成,以朱元璋的能力徹底打垮李自成根本不成問題。
崇禎之所以會輸,一是輸在能力,二是輸在魄力。
可是朱元璋恰恰不缺能力,也不缺魄力。
憑朱元璋的用人能力,他完全能夠用得好孫承宗、孫傳庭、袁崇煥、洪承疇甚至是被袁崇煥殺了的毛文龍這些將領,只要能夠用得好這幾個將領,李自成和張獻忠能翻得起什么風浪?
讓崇禎十幾年像個受氣包一樣的東林黨,如果東林黨面對的是朱元璋的話,他們還敢像欺負崇禎一樣欺負朱元璋?絕對不敢!擺出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這明初四大案,就完全能夠將東林黨人嚇破膽,別說開口問他們借錢了,就是要他們的命,他們也只能認命。
朱元璋只要能夠協調好文武官員之間的關系,將合適的人用到合適的地方去,那么他就能夠迅速地穩定內部局勢。
或許也會有人說,當時明朝沒錢了,朱元璋也翻不了盤。
這就冤枉明朝了,不是明朝沒錢了,是明朝的錢散落到了士紳地主階級的手里,士紳地主階級手里多的是錢和糧食,以朱元璋的魄力,他不介意動動刀子。
殺雞儆猴之下,總會有人愿意主動出錢出糧。
只要穩定了內部局勢,朱元璋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山海關外的清朝了,注意,這時候的清朝仍然被擋在山海關之外,如果后來李自成和吳三桂能夠合作的話,清朝可能連入關的機會都沒有。
朱元璋一旦沒有了內憂,將精力集中在薊遼的話,清朝憑借那十來萬旗兵能是朱元璋的對手?絕對不是,朱元璋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則必然將清朝徹底打垮,要么俯首稱臣,要么北遁。
崇禎之所以沒能力挽狂瀾,完全是因為能力和魄力所使然。
但是崇禎缺乏的能力和魄力卻完美地存在于朱元璋的身上,所以在明朝仍然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將崇禎換成朱元璋的話,朱元璋絕對能夠翻盤。
明朝是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歷經十六帝,1644年3月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被迫在煤山自縊殉國,明亡。之后明朝宗室流竄南下,雖建立了幾個南明小朝廷,但都于天下大勢無補,明朝最終難逃滅亡之厄運,被清朝所取替。那么,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明朝有機會翻盤嗎?
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是天下無糧中國歷個朝代都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體的,明朝也不例外。民以食為天,平民百姓吃不飽就會造反 ,這是恒久不變的真理。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是以西北流民為基礎的農民軍,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典型”,先來看看這些農民是怎樣走上造反之路的。
據《漢南續郡志》載:“崇禎元年,全陜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上位以來,從1628開始,陜西相繼出現大旱、大水、蟲害、跟著又大旱,十多年秋糧顆粒無收,當地百姓食不裹腹,草根樹皮吃光后只能被迫流離失所。
(崇禎)
崇禎十年起,大旱又再次引起了更嚴重的蟲害,皆因缺水植物也凋零,蝗蟲不去吃莊稼吃什么?飛天蔽日的蝗蟲迅速加劇了陜西、河南一帶災情,到崇禎十四年,災情達到了“易人而食,死人棄孩盈河塞路的地步”
這個時候覺得很奇怪,面對災情如此嚴重的西北地區,明朝朝延這個一家主為什么沒去賑災派糧呢?史料上任何關于賑災的記載,崇禎帝是個昏君?非也,崇禎勤于政事,只是無糧可派而已,個中原因還得從頭說起。
1、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苦寒,早年的困苦經歷讓他深知百姓之苦,所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非常厭惡貪污腐敗,而對農民則是采取低稅的政策,讓農民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國力漸強。
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經濟體的大國,明朝對農民的賦稅一直很低,這就導致了國庫存糧一直都很少。納糧最高峰是朱棣時期,也不過是3400多萬石,平常一般年納糧2700萬石左右,和后來清朝前期5000萬石相差甚遠。
國家的運作是需要支出的。以萬歷年間為例,明朝的官員大約在8萬人左右。
據《明史》載:“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當然不是個個都是一品大員,依次遞減下去,正三品年薪400石左右,到七品縣令年薪為90石。折中以人均年薪150石大米來算,那么明朝一年就要為這8萬官員支出大米1200萬石,這只是保守的算法加上宮廷后宮閑雜等開支,明朝年開支應該接近2000萬石。
另外在崇禎年間,后金政權不斷侵擾邊疆,守護邊關的軍隊也需要供養,如此折算下來,這年收入2700萬石的納糧就所剩無己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還好,遇上西北長達十多年的自然災害,明朝國庫根本沒有余糧拿去支援。
2、糧食既然不在國庫,那么糧食去了哪里?在這不得不說一下明朝的賦稅改革。萬歷明神宗之前,農民是直接用糧食來納稅的,到張居正做了內閣首輔后,進行了賦稅改革,農民納稅必須要用銀子才行。
這樣農民必須要賣糧換了錢才可納稅了,每次一到收獲季節,市場上全是賣糧的農民,物多價就賤,這就變相給了官紳奸商壓價、剝削農民的機會,等于加重了賦稅,也等于國家貯糧有一部分變相進了商賈的谷倉,比起國家直接提高賦稅危害更大。
既然糧食價低,農民也不是笨蛋,就空出一些耕地來種其它經濟作物,賣了換錢來應付納稅。這樣一來,朝廷稅收目的是達到了,但國家的糧食其實變少了,大大損害了一個農業大國的根本,一遇上自然災害,本來數量就少的糧食就會價格奇高,甚至達到有價無糧的尷尬境地。
明朝官員貪污腐敗嚴重1、從朱元璋時期開始,明朝官員的俸祿一向不高(比很多朝代都低),導致的情況是這樣的:官員的俸祿看著體面,養活自己是沒有問題的,但官員是拖家帶口的,如果再娶幾房妾侍,那份俸祿就顯寒酸了,朱元璋一死,被壓制了很久的貪污腐敗如井噴洶涌而來,令到明朝官場日益腐敗墮落。
2、另外崇禎上臺之后,馬上鏟除了魏忠賢,把閹黨連根拔起。本來閹黨和文官為代表的東林黨雖然爭斗不斷,但是形成了微妙的平衡,這樣是最利于崇禎行使皇權的,但魏忠賢一死,這種平衡就徹底被打破了,東林黨一家獨大,讓崇禎的執政顯得異常艱難。
比如崇禎為了緩解入不敷出的財政,想加征商業稅,由于損害的是以東林黨為代表的鄉紳商賈的利益,遭到了東林黨的強烈反對,加征商業稅最終不了了之。
1、明朝為了抑制將領擁兵自重,實行的是“將不專兵,兵不私將"的政策。意思平時兵和將不是在一起訓練的,有仗打了才臨時抱佛腳集結,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狀況。一旦上了戰場,又有何戰斗力可言?
2、在明朝中后期,防了減輕財政開支,實行的是軍事屯田制度,另外士兵實行的是永久制,一旦參了軍就永遠不得脫離軍籍。這一制度的確省了不少開支,和平年代還好,一旦發生戰爭是會出大事的。
(朱元璋)
首先不得脫籍讓人已心里反感,平時還要自己耕種來解決溫飽,心里更是不爽。到了戰爭打響了,又要放下鋤頭提槍上馬奮勇殺敵做炮灰。好吧,男兒保家衛國本也無可厚非,但現在還跟我們說國家沒存糧,要我們餓著肚子打仗?這是開玩笑嗎?
3、另外,崇禎是一個多疑的皇帝,而且動不動就問罪、殺人。在任17年間一共換了17個刑部尚書,50個內閣大學士。
《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袁崇煥就是因為崇禎的多疑而被斬首掛邊城示眾,陳前斬首本就是兵家大忌,導致袁的副將直接率兵出關投了后金;孫承宗也一度遭到罷斥;洪承疇更是對明廷失望而投降滿清。吳三桂更狠,直接開城門放了清軍入關。
4、正是明朝的腐朽制度,對軍隊將領的不信任,導致了明軍對朝廷的離心離德,才會士氣戰斗力低下,最終慘敗于農民起義軍,讓清朝最終取而代之。
綜上所述,明朝到了崇禎時期已是腐朽如病入膏肓,加上天災的不可逆,滅亡已是必然的結果。如果將崇禎換成朱元璋,明朝的結局還是一樣,或許可以茍延殘喘多些時日而已。我感覺很有希望,畢竟朱元璋比崇禎確實要強太多!按照朱元璋個人的能力來說,他是完全有希望穩住局勢的。
從軍事方面來看,他本人就是在一次次的大戰之中歷練出來的,在軍事上的能力一定是比崇禎高出太多。
對于朱元璋來說,如果國家到了那個局面,那么他可能會選擇御駕親征,這樣一來將士們的士氣會高漲起來,加上他個人的出色戰斗指揮能力,叛軍想要成氣候還是非常困難的。如果直接把叛軍扼殺在萌芽狀態,那么后來的吳三桂事件也不會發生,滿清更沒希望入關奪得政權。
然后是用人方面,朱元璋是出了名的知人善用。當年他起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倚仗自己身邊的這一隊人才。
雖然說在明初的和平時期朱元璋也有過殺大臣的舉動,不過那只是出于自己政治方面的需求,對于手下人的能力他還是看的非常透徹的。如果把他安排到明末,那么袁崇煥可能就會換一種下場。
朱元璋深通用人之術,大臣在他眼中幾乎是“透明”狀態,本身他還設立非常嚴格的檢察機制,大臣們的行為也全都被他掌握。所以如果不是他自己有想法殺某個人,大臣被誣陷冤殺的情況還是不容易出現的。
明末后期孫傳庭本來采取拒關不出的抵抗策略,可是崇禎卻一直催促著他出關跟敵人對抗,結果傳庭所部全部戰死,如此糊涂之事,太祖是不可能去做的。
再有就是君主的帝王權術。
崇禎皇帝他本來就不是當皇帝的料,他是半路出家,最初只是他只是皇子。沒有當皇帝的資格,小時候也沒有像哥哥天啟皇帝那樣有著帝王權術的教導。更沒有朱元璋那豐富的實踐經歷。
崇禎在除掉閹黨以后,東林黨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這些大臣在某些事情上的話語權甚至蓋過了君主,崇禎在這種情況下想實行一些策略是有很大阻力的。
比如說他想對社會上的商人和礦產主收稅,大臣們因為跟這部分人又利益牽扯而反對這個政策,結果這個政策就不可以付諸實際。
這種情況在朱元璋面前是不會發生的,這位君主在歷史上是有名的“硬手腕”,大臣在他面前只有“哆嗦”的份。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中,他實現了最后的中央集權空前提高,可見其權術手腕。
對于稅收一事,更不可能出現免稅減稅的群體,如果國家稅收能正常的進行,在后期眾多的自然災害爆發以后,明朝還能有賑災的能力,那么能生存下去的民眾就不會出現造反現象。
綜合以上這些情況來看,把崇禎和朱元璋換換位置,明末的局勢還是很有可能出現變化的,一切的看似偶然因素集中到一起,可能會大帶來新的轉機。
當然了,這個過程是很困難的,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朱元璋是一代開國之君沒錯,但是面對明末天災橫行,人禍不斷,內憂外患的絕境,想要實現翻盤,那也不是說說就行的。
更重要的是,林俊杰說過:可惜沒有如果!
先不說歷史不能假設,就算能夠假設,果真把崇禎皇帝換成朱元璋,就真的能夠改變大明王朝的命運嗎?
崇禎皇帝的能力到底怎么樣,這在史學界是有定論的。一般認為,如果他不是生在一個亂世,其一定會是一個有為之君。小編對崇禎皇帝也是極其推崇的,不說別的,就他固守危城,最后掩面上吊而死的骨氣,就是一般帝王所無法相比的。特別是跟那些敵人還沒看到,就往承德和西安跑的皇帝相比,更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
說實話,大明王朝的滅亡,崇禎帝有沒有責任?如果站在上帝視角來看,他有責任,但是站在他的那個位置,處在他的那個環境,還真不能說他就有什么錯。就拿殺袁崇煥來說,如果你了解那段歷史,你就會發現,不管換成是哪個帝王,袁崇煥都是必死無疑。
崇禎皇帝的錯,不在于他的能力,而在于他生錯了年代。以明朝當時病入膏肓的形勢,你不管換誰來,大明王朝都改變不了滅亡的命運。很多人說崇禎皇帝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知道,這句話在帝王眼里根本就是不成立的,就算是被稱為君臣楷模的劉備和諸葛亮也做不到。諸葛亮真正撐起蜀國,是在劉備死后,而終劉備一生,對諸葛亮都沒有大用過,又何來的信任呢?
很多人認為,崇禎皇帝換朱元璋就能改變大明命運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崇禎皇帝的起點要比朱元璋好。但事實真就如此嗎?
不錯,朱元璋白手起家,崇禎皇帝再不濟,也是堂堂一國之君。但問題是,此一時彼一時。崇禎皇帝登基之時,國家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大明王朝的惡疾是自嘉靖皇帝就積攢下來的,早已積重難返。在加上明末又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年代,大明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如果你給崇禎十年的太平時間,讓他休養生息,整頓整頓,那還好說。但你讓一個內傷嚴重的病人,直接上戰場,就算他再怎么人高馬大,也無濟于事。
再來看看朱元璋,朱元璋能成功,其自身能力自不用多說,但元末天下大亂的大環境,也是其成功的必要因素。并且,朱元璋作為一個創業者,他沒有崇禎皇帝所面對的束縛和責任,他可以著眼于當下,一步一步來。而崇禎則不同,他必須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從整個國家的層面來處理事務,這就為崇禎皇帝帶來很多的束縛和局限性。
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崇禎和朱元璋本就不在同一個環境下,他們的能力也就無法相對比。就如孫策對孫權說的一樣,“打天下你不如我,守天下我不如你”,你說把他們換個位置,就能解決什么問題嗎?
所以說,明末那個大環境下,就如果一個癌癥晚期的病人,就算是華佗在世,也無能為力。
先不說歷史不能假設,就算能夠假設,果真把崇禎皇帝換成朱元璋,就真的能夠改變大明王朝的命運嗎?
崇禎皇帝的能力到底怎么樣,這在史學界是有定論的。一般認為,如果他不是生在一個亂世,其一定會是一個有為之君。小編對崇禎皇帝也是極其推崇的,不說別的,就他固守危城,最后掩面上吊而死的骨氣,就是一般帝王所無法相比的。特別是跟那些敵人還沒看到,就往承德和西安跑的皇帝相比,更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
說實話,大明王朝的滅亡,崇禎帝有沒有責任?如果站在上帝視角來看,他有責任,但是站在他的那個位置,處在他的那個環境,還真不能說他就有什么錯。就拿殺袁崇煥來說,如果你了解那段歷史,你就會發現,不管換成是哪個帝王,袁崇煥都是必死無疑。
崇禎皇帝的錯,不在于他的能力,而在于他生錯了年代。以明朝當時病入膏肓的形勢,你不管換誰來,大明王朝都改變不了滅亡的命運。很多人說崇禎皇帝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知道,這句話在帝王眼里根本就是不成立的,就算是被稱為君臣楷模的劉備和諸葛亮也做不到。諸葛亮真正撐起蜀國,是在劉備死后,而終劉備一生,對諸葛亮都沒有大用過,又何來的信任呢?
很多人認為,崇禎皇帝換朱元璋就能改變大明命運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崇禎皇帝的起點要比朱元璋好。但事實真就如此嗎?
不錯,朱元璋白手起家,崇禎皇帝再不濟,也是堂堂一國之君。但問題是,此一時彼一時。崇禎皇帝登基之時,國家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大明王朝的惡疾是自嘉靖皇帝就積攢下來的,早已積重難返。在加上明末又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年代,大明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如果你給崇禎十年的太平時間,讓他休養生息,整頓整頓,那還好說。但你讓一個內傷嚴重的病人,直接上戰場,就算他再怎么人高馬大,也無濟于事。
再來看看朱元璋,朱元璋能成功,其自身能力自不用多說,但元末天下大亂的大環境,也是其成功的必要因素。并且,朱元璋作為一個創業者,他沒有崇禎皇帝所面對的束縛和責任,他可以著眼于當下,一步一步來。而崇禎則不同,他必須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從整個國家的層面來處理事務,這就為崇禎皇帝帶來很多的束縛和局限性。
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崇禎和朱元璋本就不在同一個環境下,他們的能力也就無法相對比。就如孫策對孫權說的一樣,“打天下你不如我,守天下我不如你”,你說把他們換個位置,就能解決什么問題嗎?
所以說,明末那個大環境下,就如果一個癌癥晚期的病人,就算是華佗在世,也無能為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