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問題? 公式法圖形法有什么區別嗎?
經濟學中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可以用公式求,還可以用圖形中的三角形面積求,那么這兩種方法區別在哪呢?求出來的數字應該不一樣吧 本人剛開始學經濟學,有點迷糊···············如果連可變成本都不能彌補
已經是短期的shut-down
condition了
企業是虧錢的
就不會再生產了
當然沒有生產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的概念就是消費者為購買一種商品愿意支付貨幣量減去他實際支付量的節余部分,比如你想買100元的大熊,但是買回來只花了60元,那40元就是消費者剩余了。生產者出售一種商品得到的收入減去成本所賺的利潤。這個就是我用了30元生產的這個大熊,但是賣給你60元,那另外的30就是生產者剩余了
微觀經濟學,求消費者剩余損失
微觀經濟學,求消費者剩余損失如圖,求(4)(5)題答案解析
需求曲線已經給你了,只要畫個圖就行:
我畫得有點丑,將就著看看。
如果P=5,那么此時Q=20,消費者剩余是紅色三角區域,面積可以輕松算出來為100
如果P=7,那么此時Q=16,消費者剩余是藍色三角區域,面積可以輕松算出來為64
第四問:如果收費7美元,那么只有16人會通過,這樣總收入是7*16=112,要比5*20=100大,也就是收益提高,在那一點上,需求彈性可以套公式:E=-dQ/dP*P/Q=2*(7/16)=0.875。彈性小于1說明需求缺乏彈性。
第五問:消費者剩余的差就是100-64=36
【經濟學】關于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
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得到“剩余”,那這些“剩余”是哪里來的呢?①生產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生產者剩余等于廠商生產一種產品的總利潤加上補償給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們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數量。從幾何的角度看,它等于需求曲線之下、供給曲線之上的區域。
②生產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是指賣者出售一種物品或服務得到的價格減去賣者的成本。如電影公司提供一部電影的成本是5元,可票價是20元,那么生產者剩余是15元。生產者剩余衡量生產者所得到的額外利益。
生產者剩余也可視為經濟地租。
消費者剩余:消費者為購買一種商品愿意支付貨幣量減去他實際支付量的節余部分。比如:張三想買一臺1000元的空調,但買回來只花了800元,1000-800=200,這200元就是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生產者出售一種商品得到的收入減去成本所賺的利潤。
消費者剩余更應該是心理滿足。大家應該知道,Hicks需求曲線不像我們一般見到的需求曲線即馬歇爾需求曲線(在MWG中稱瓦爾拉斯需求曲線),Hicks需求本身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它是由精神實驗得到的。固定某一個效用水平,某商品價格調整,那么購買量調整,由此得出一個價格與需求量的關系,即hicks曲線。不同的效用水平對應不同的Hicks曲線。而馬歇爾需求曲線是固定收入得到的。hicks需求曲線更陡。 cs的定義是來自馬歇爾的需求曲線的,如果Hicks曲線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我想經濟學家會選擇用Hicks曲線下與價格的面積(CV)來體現“剩余”,因為hicks曲線是直接來自效用的(效用不見得直接用收入體現),但hicks曲線無法觀察,而且CS與CV是很接近的,用CS來體現“剩余”不是不能接受的。(Geoffery jehle的高微)想來想去,消費者剩余似乎更應該用CV來定義,CS就是要來近似不可見的CV,所以,消費者剩余就“剩余”到了hicks的補償變動CV。
你好,我對政治比較感興趣,所以我來盡力幫助你,但愿能對你有所幫助。簡單講等于廠商生產一種產品的總利潤加上補償給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們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數量。消費者為購買一種商品愿意支付貨幣量減去他實際支付量的節余部分。
具體來說,應該是:
生產者剩余也是同樣的道理。生產者出售一種商品得到的收入減去成本就是生產者剩余,說白了就是企業賺的利潤。這里的關鍵問題是各家的成本,誰的成本低,誰就能夠獲得較多的生產者剩余。假如現在有3家電腦供應商,IBM的成本是7 800元,聯想的成本是7 500元,天想的成本是7 000元,如果都按照8 000元的價格出賣,那么他們出售1臺電腦將分別獲得200元、500元和1 000元的生產者剩余。同時,如果這些企業采取新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使成本進一步下降,那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生產者剩余。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消費者剩余也好,生產者剩余也罷,其實都是福利經濟學的概念,它所表示的實際上是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所得到的收益。消費者剩余是買者在購買過程中從市場上得到的收益;生產者剩余是賣方在出售過程中得到的收益。前者可以定義為:
消費者剩余=買者的評價-買者的實際支付
后者可以定義為:生產者剩余=賣者得到的收入-賣者的實際成本
當我們把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剩余加在一起時,可以得出:總剩余=買者的評價-買者的實際支付+賣者得到的收入-賣者的實際成本
由于買者實際支付的等于賣者實際得到的,二者互相抵消,就可以簡寫為:總剩余=買者的評價+賣者的實際成本
消費者剩余是買者為購買一種商品愿意支付貨幣量減去買者的實際支付量的節余部分。
就舉買電腦的例子吧。雖然都知道蜀漢公司的電腦質量和性能不錯,但是,愿意支付的價格是有差異的。孫權富甲一方,愿意出9 000元的價格買天想電腦;張遼覺得關羽不會騙他,愿意出8 700元;周瑜愿意出8 300元;曹操只愿意出8 000元成交。假如現在蜀漢公司就只有1臺電腦可賣,由4位買者競價,最后的勝出者肯定是孫權,當他以8 750元買到這臺電腦的時候,他的額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他愿意出的9 000元來,他還得到了250元的“消費者剩余”。假如現在有4臺天想電腦出售,為了使事情簡單化,就統一以8 000元的相同價格賣出,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我們可以發現,除了曹操沒有得到消費者剩余之外,其他幾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得了消費者剩余。其中最多的當然是孫權,他獲得了1 000元的消費者剩余,張遼獲得了700元的消費者剩余,就連周瑜也獲得了300元的消費者剩余。這樣算來,4臺天想電腦的消費者剩余之和是2 000元。實際上曹操雖然沒有獲得消費者剩余,也并沒有覺得自己吃虧,因為他沒有以高于自己愿意支付的價格去買。
我的看法供你參考,謝謝。
微觀經濟學的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是不是瞎扯?我一個理科生,明顯那個面積沒有物理意義,還在那剩余,有
微觀經濟學的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是不是瞎扯?我一個理科生,明顯那個面積沒有物理意義,還在那剩余,有什么道理呢?規模效應決定了企業在擴大生產過程中邊際成本是遞減的,生產x件產品和2x的產品它的平均成本也是不同的。怎么沒有意義?沒有消費者剩余,那你怎么還會選擇去購買?
相關推薦:
稅收籌劃有哪些時間陷阱(進行稅收籌劃會遇到哪些風險)
增值稅稅率有幾種(增值稅專用發票稅率)
企業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企業所得稅的稅收法規)
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
一般納稅人資格認定(一般納稅人資格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