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八大顧命大臣的詳細資料
就是與慈禧發生政變的八大顧命大臣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币陨暇褪菤v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當時,朝廷的主要政治勢力,可以分為三股:
第一,朝臣勢力。其集中代表是顧命“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把他們做個分析:
載垣:載垣為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五世孫,襲親王爵。道光時,任御前大臣,受顧命。咸豐繼位,為宗人府宗正,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同端華、肅順相結,資深位重,權勢日張。
端華:清開國奠基者舒爾哈齊之子、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后,道光年間襲鄭親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顧命。咸豐繼位后,為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端華與弟肅順同朝用事。
肅順:為宗室,鄭親王之后,端華之弟。道光時為散秩大臣。咸豐繼位后,由護軍統領、授御前侍衛。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都統,后任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肅順同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互相依靠,排擠異己,掌握大權。
景壽:景壽先祖為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時進攻緬甸得勝而受封,世襲罔替。三傳至景慶,死。弟景壽襲封。景壽為御前大臣、恭親王奕同母妹固倫公主額駙。
穆蔭:滿洲正白旗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國子監祭酒(非進士特旨)。到天津議和,獲巴夏禮送到北京,事情鬧大,改派護駕熱河。
匡源:道光進士,軍機大臣。
杜翰:咸豐師傅杜受田之子。因咸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贊賞。
焦佑瀛:為道光舉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依附權臣肅順,詔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戶部左侍郎(尚書為肅順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勢力。咸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敦親王奕、六阿哥恭親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八阿哥鐘郡王奕、九阿哥孚郡王奕等。在咸豐死時恭親王奕30歲、醇郡王奕20歲,都年富力強。大敵當前,咸豐皇帝和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莊,幾乎沒有一個人身臨前線。恭親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閑散親王、郡王,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軍機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卻要挺身在第一線,處理那么一個亂攤子。奕等本來就對咸豐登上皇位心懷不滿,且被免掉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統,要往承德奔喪又遭到拒絕,特別是他作為咸豐皇帝的血親而未列入“御賞”、“同道堂”章顧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當。舊怨新恨,匯聚一起。況且,恭親王奕不是孤立的一個人,他同諸位兄弟——沒有官職的醇郡王奕等聯合起來,同帝后勢力聯合起來,同朝中顧命大臣以外的勢力聯合起來,成為朝中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第三,帝后勢力。就是6歲的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們雖是孤兒寡母,在帝制時代卻是皇權的核心。咸豐在臨終之前,特制“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作為日后頒布詔諭的符信。就是說,奏折“經贊襄大臣擬旨繕進,俟皇太后、皇上閱后,上用‘御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這兩顆印章,“御賞”之章,為印起;“同道堂”之章,為印訖(結束)。將“御賞”章,交皇后鈕祜祿氏收掌;而將“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載淳收掌,因載淳年幼,“同道堂”章實際上是由其生母懿貴妃掌管。咸豐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與八大臣聯合執政,避免出現八大臣專權的局面,也避免出現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專權的局面。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實權在八大臣之上,因為她們均有對于八大臣所決策軍政大事不予蓋章的大公主(恭親王長女)、大阿哥(同治帝)《荷亭晚釣圖》否決權。顯然,如果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不加蓋“御賞”和“同道堂”這兩顆起、訖之章,那么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是發不出“詔書”和“諭旨”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之議決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內臣擬旨而不經過顧命八大臣同意,加蓋“御賞”與“同道堂”兩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勢力是朝廷中最為重要的政治勢力。在對待顧命大臣的態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力量對比上,顯然帝胤勢力與帝后勢力占有優勢。
贊襄政務八位大臣的共同特點是:滿洲貴族(宗室貴族、軍功貴族、八旗貴族)與軍機大臣結合。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權力平衡的結構,其實不然。因為咸豐沒有把帝胤貴族的勢力納入到“贊襄政務”的權力系統內。比如說,用恭親王奕“攝政”、或“議政”、或“輔政”、或“贊襄”,后來情況會不一樣。當時奕30歲、慈禧27歲,咸豐可能吸取了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訓。從后來慈禧一度重用奕來看,這種結合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單從人數看,“贊襄政務”大臣八人;兩宮太后+同治+帝胤貴族的奕、奕才五個人,且帝、后為孤兒寡母。然而,兩宮太后+同治+帝胤貴族奕、奕、奕、奕、奕等,卻代表兩個強大政治集團、兩股強大政治勢力。因此,咸豐“贊襄政務”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沒有將朝廷三股政治勢力加以平衡,特別是咸豐對慈禧與奕兩人的政治潛能、對權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認識不夠,估計不足。其結果是:帝后勢力同帝胤勢力結合,發動宮廷政變即“辛酉政變”,摧毀了“贊襄政務”八大臣集團,代之以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聯合主政,繼而出現慈禧太后專權的局面。這是咸豐生前根本沒有預料到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在“辛酉政變”中,政治力量對比不占優勢,其失敗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咸豐皇帝臨終前沒能正確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系,導致辛酉政變的發生,從而出現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影響中國歷史近50年!這就鑄成了咸豐皇帝的第三個大錯!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庇种I:“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币陨暇褪菤v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當時,朝廷的主要政治勢力,可以分為三股:
第一,朝臣勢力。其集中代表是顧命“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把他們做個分析:
載垣:載垣為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五世孫,襲親王爵。道光時,任御前大臣,受顧命。咸豐繼位,為宗人府宗正,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同端華、肅順相結,資深位重,權勢日張。
端華:清開國奠基者舒爾哈齊之子、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后,道光年間襲鄭親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顧命。咸豐繼位后,為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端華與弟肅順同朝用事。
肅順:為宗室,鄭親王之后,端華之弟。道光時為散秩大臣。咸豐繼位后,由護軍統領、授御前侍衛。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都統,后任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肅順同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互相依靠,排擠異己,掌握大權。
景壽:景壽先祖為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時進攻緬甸得勝而受封,世襲罔替。三傳至景慶,死。弟景壽襲封。景壽為御前大臣、恭親王奕同母妹固倫公主額駙。
穆蔭:滿洲正白旗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國子監祭酒(非進士特旨)。到天津議和,獲巴夏禮送到北京,事情鬧大,改派護駕熱河。
匡源:道光進士,軍機大臣。
杜翰:咸豐師傅杜受田之子。因咸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贊賞。
焦佑瀛:為道光舉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依附權臣肅順,詔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戶部左侍郎(尚書為肅順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勢力。咸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敦親王奕、六阿哥恭親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八阿哥鐘郡王奕、九阿哥孚郡王奕等。在咸豐死時恭親王奕30歲、醇郡王奕20歲,都年富力強。大敵當前,咸豐皇帝和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莊,幾乎沒有一個人身臨前線。恭親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閑散親王、郡王,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軍機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卻要挺身在第一線,處理那么一個亂攤子。奕等本來就對咸豐登上皇位心懷不滿,且被免掉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統,要往承德奔喪又遭到拒絕,特別是他作為咸豐皇帝的血親而未列入“御賞”、“同道堂”章顧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當。舊怨新恨,匯聚一起。況且,恭親王奕不是孤立的一個人,他同諸位兄弟——沒有官職的醇郡王奕等聯合起來,同帝后勢力聯合起來,同朝中顧命大臣以外的勢力聯合起來,成為朝中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第三,帝后勢力。就是6歲的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們雖是孤兒寡母,在帝制時代卻是皇權的核心。咸豐在臨終之前,特制“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作為日后頒布詔諭的符信。就是說,奏折“經贊襄大臣擬旨繕進,俟皇太后、皇上閱后,上用‘御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這兩顆印章,“御賞”之章,為印起;“同道堂”之章,為印訖(結束)。將“御賞”章,交皇后鈕祜祿氏收掌;而將“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載淳收掌,因載淳年幼,“同道堂”章實際上是由其生母懿貴妃掌管。咸豐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與八大臣聯合執政,避免出現八大臣專權的局面,也避免出現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專權的局面?;屎筲o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實權在八大臣之上,因為她們均有對于八大臣所決策軍政大事不予蓋章的大公主(恭親王長女)、大阿哥(同治帝)《荷亭晚釣圖》否決權。顯然,如果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不加蓋“御賞”和“同道堂”這兩顆起、訖之章,那么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是發不出“詔書”和“諭旨”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之議決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內臣擬旨而不經過顧命八大臣同意,加蓋“御賞”與“同道堂”兩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勢力是朝廷中最為重要的政治勢力。在對待顧命大臣的態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力量對比上,顯然帝胤勢力與帝后勢力占有優勢。
贊襄政務八位大臣的共同特點是:滿洲貴族(宗室貴族、軍功貴族、八旗貴族)與軍機大臣結合。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權力平衡的結構,其實不然。因為咸豐沒有把帝胤貴族的勢力納入到“贊襄政務”的權力系統內。比如說,用恭親王奕“攝政”、或“議政”、或“輔政”、或“贊襄”,后來情況會不一樣。當時奕30歲、慈禧27歲,咸豐可能吸取了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訓。從后來慈禧一度重用奕來看,這種結合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單從人數看,“贊襄政務”大臣八人;兩宮太后+同治+帝胤貴族的奕、奕才五個人,且帝、后為孤兒寡母。然而,兩宮太后+同治+帝胤貴族奕、奕、奕、奕、奕等,卻代表兩個強大政治集團、兩股強大政治勢力。因此,咸豐“贊襄政務”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沒有將朝廷三股政治勢力加以平衡,特別是咸豐對慈禧與奕兩人的政治潛能、對權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認識不夠,估計不足。其結果是:帝后勢力同帝胤勢力結合,發動宮廷政變即“辛酉政變”,摧毀了“贊襄政務”八大臣集團,代之以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聯合主政,繼而出現慈禧太后專權的局面。這是咸豐生前根本沒有預料到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在“辛酉政變”中,政治力量對比不占優勢,其失敗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咸豐皇帝臨終前沒能正確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系,導致辛酉政變的發生,從而出現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影響中國歷史近50年!這就鑄成了咸豐皇帝的第三個大錯!
“八大臣”是﹖
顧命八大臣: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顧命八大臣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庇种I:“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币陨暇褪菤v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歷史上的八大臣是咸豐皇帝駕繃前,為讓小皇帝順利執政而 任命的八位輔佐幼皇的王公大臣。
這八位贊攘政務王大臣,是咸豐帝生前最欣賞的臂膀與骨干。各有優長、才識過人。其中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道光帝駙馬景壽四人為御前大臣。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右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佑瀛為軍機大臣。
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1:顧命八大臣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庇种I:“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2:八大臣
官名。全稱“總管旗務八大臣”。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皇太極于八旗之下各設總管大臣一人,總理各旗之一切事務,合稱總管旗務八大臣。凡出師行獵,各領本旗之兵而行,各事均聽其稽查,與諸王貝勒等共論政事。又于八旗各設佐管大臣二人,調遣大臣二人,分理各旗之詞訟及調遣之事。
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
顧命八大臣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币陨暇褪菤v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咸豐死時任命的八大臣都有誰?分別是什么職務?為何斗不過慈禧?
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把他們做個分析:
載垣:載垣為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五世孫,襲親王爵。道光時,任御前大臣,受顧命。咸豐繼位,為宗人府宗正,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同端華、肅順相結,資深位重,權勢日張。
端華:清開國奠基者舒爾哈齊之子、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后,道光年間襲鄭親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顧命。咸豐繼位后,為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端華與弟肅順同朝用事。
肅順:為宗室,鄭親王之后,端華之弟。道光時為散秩大臣。咸豐繼位后,由護軍統領、授御前侍衛。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都統,后任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肅順同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互相依靠,排擠異己,掌握大權。
景壽:景壽先祖為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時進攻緬甸得勝而受封,世襲罔替。三傳至景慶,死。弟景壽襲封。景壽為御前大臣、恭親王奕同母妹固倫公主額駙。
穆蔭:滿洲正白旗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國子監祭酒(非進士特旨)。到天津議和,獲巴夏禮送到北京,事情鬧大,改派護駕熱河。
匡源:道光進士,軍機大臣。
杜翰:咸豐師傅杜受田之子。因咸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贊賞。
焦佑瀛:為道光舉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依附權臣肅順,詔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戶部左侍郎(尚書為肅順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者。
為何斗不過慈禧這里有詳細的介紹:http://baike.baidu.com/view/69140.htm
清朝的8大臣是怎么回事?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兵和守兵,軍餉依次降低。普通的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歲開始每三年可以參加考試,達標為守兵,享有軍餉,以后每三年可以參加晉級考試,考試合格升入高一級,增加軍餉。
馬兵,戰兵和守兵是等級而不管你是否騎馬。漢軍八旗也叫烏真超哈(重裝部隊)其主要是炮兵。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牛錄300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在全軍出動時才有每牛錄300人。一般作戰,每牛錄只有幾十人。八旗的組成是滿洲八旗300牛錄,其中包括約100個已經滿族化的蒙古牛錄,純粹滿洲牛錄僅210個。
蒙古八旗129牛錄和漢軍八旗167牛錄。終清一代牛錄的數字增加不多。滿洲八旗:共有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個部分。請注意上面的順序,并不是隨意寫的,而是滿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另外一種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鑲黃,正白,正藍,鑲白,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這在老沈陽城區的八旗駐防圖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藍旗,西方是正黃、鑲白旗,東方是正紅,鑲紅旗,南方是鑲黃、鑲藍旗。
可能有人要問為什么是這樣一種排法?這和滿洲八旗的形成有關,清太祖努爾哈赤最早憑父親遺留的13付鎧甲起兵,征服家鄉周圍的滿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隊(黑旗),后來又接收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新的一旗(紅旗),努爾哈赤將自己原有的部隊(黑旗)交給兄弟舒爾哈齊,自己統帥新建的一旗(紅旗),以后他收編了實力曾經很大的滿族哈達部,哈達部很大,不能編入原來兩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為貝勒或王)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以后由于權力斗爭,舒爾哈齊和褚英先后被殺,白旗被一分為三:正藍旗(21個牛錄,這個數字全是滿族牛錄,以下同),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他以兇猛著稱,皇太極曾以莽古爾泰殺死自己的母親來說明他的殘暴。正白旗(18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鑲白旗(15個牛錄),旗主是褚英長子杜度。黑旗被一分為三:正紅旗(25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鑲紅旗(26個牛錄),旗主是代善長子岳托,鑲藍旗(33個牛錄),旗主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他被皇太極殺掉后旗主改為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努爾哈赤自己統帥的紅旗也分為二旗:正黃(45個牛錄)和鑲黃旗(20個牛錄),開始努爾哈赤自己親統兩黃旗,晚年將親統兩黃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個牛錄,其余自己統帥作為親軍,他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后,自己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將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他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示。
因為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所統帥的軍事力量占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和他們相比。但這種溺愛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團結起來反對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此時多爾袞和多鐸一個9歲,一個8歲,哪里是驍勇善戰,兇狠殘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對手。努爾哈赤去世時,他已經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以此旗給多爾袞。
努爾哈赤剛死,兒子們就開始爭奪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失敗,母親被殺,多爾袞沒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個牛錄,并依附在兄長阿濟格的旗下,反而是實力倒數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極當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極趁機占有了鑲白旗,以自己的兒子豪格作了旗主,為了當皇帝名正言順,將正白和鑲白旗改名為正黃和鑲黃旗,說他改領正黃和鑲黃旗是不正確的,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各有上司,他無法奪過來,別的旗主也不會同意。不但不能奪,皇太極還當眾發誓不能隨便沒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錄,即使旗主有罪被罰交出部下牛錄,交出的牛錄也只能在本旗內分配給其他領旗貝勒。
前面的敘述已經提到這時的正黃和鑲黃旗是實力最小的兩旗。所以皇太極還不能南面稱尊,為所欲為。為了壯大實力,壓住強橫的兄弟們,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不但沒有殺掉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反而極力拉攏這三個小兄弟,因為他們統領的正白和鑲白旗(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實力強大,尤其多鐸繼承了父親的親軍之后,成為實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個11歲的孩子。以后皇太極采用計策先后殺掉了鑲藍旗主阿敏和正藍旗主是莽古爾泰,吞并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混編后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實力給自己的兒子豪格壯大實力,豪格的鑲黃旗被改名為正藍旗,改動的結果還是新的鑲黃旗實力最小。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采用分化的辦法,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14歲的少年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但這時由于歷史的淵源,正白和鑲白旗還是比較團結的,而且實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鐸統轄的牛錄太多,他到那一旗,該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極死時,正是他的家天下計劃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他和他的兒子豪格一共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則有98個牛錄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勢力,老代善(他兒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則有96個牛錄是八旗的中間勢力。
皇太極死后的形勢險峻,多爾袞和豪格預備作殊死一搏來搶皇位,多爾袞實力強大,詭計多端占有一定的實力優勢,但豪格兇悍敢戰一直是皇太極時期的第二勇將(第一勇將是阿濟格),也不是好欺負的。弱點是兩黃和正藍旗并不完全一致支持他,兩黃旗害怕豪格即位后再改換旗色,使自己的利益受損失,又受后宮皇后的壓力,只是強調皇子即位。豪格是庶妃所生,與皇后沒有血緣關系,他年歲比多爾袞大,皇后和皇后的侄女(莊妃)不愿意豪格當政后,她們被關在冷宮養老,她們的態度決定了兩黃旗的態度。在劍拔弩張的選舉皇帝大會上老滑頭代善和濟爾哈朗始終態度模棱兩可,阿濟格和多鐸要推舉多爾袞,卻受到兩黃旗的武力抵制,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濟爾哈朗推舉他,這是見二人不說話,氣憤的甩手而去,詭計多端的多爾袞卻抓住時機,推舉莊妃的兒子福臨即位。
從此多爾袞掌握了政權。他一直記恨八哥皇太極搶他的帝位,找機會殺了豪格出氣,并吞并了豪格的正藍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編為新的正白和鑲白旗,至于原來的鑲白旗則改名正藍旗由多鐸的兒子(這時多鐸已死了)做旗主,多爾袞和多鐸雖才略甚佳,軍政皆通,入關建立大清朝,但生活不檢,30多歲先后病死。兒皇帝福臨親政后清算多爾袞,但按照滿族風俗,如果沒有兒子,丈夫死后的軍隊歸妻子統帥,多爾袞沒有親生兒子,從多鐸的兒子中過繼的兒子被皇帝福臨給于否定,那他的軍隊當然歸正妻棗莊太后統帥,這一點將領們都認同,福臨是莊太后唯一的兒子,所以正白旗理所當然的成為上旗(皇上親自統帥),鑲白旗則還給豪格的兒子,你看小皇帝福臨很聰明的,否定多爾袞的繼子真是一舉多得。由于上述歷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從上所述,正黃旗并不是努爾哈赤親統的部隊。
顧命八大臣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币陨暇褪菤v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當時,朝廷的主要政治勢力,可以分為三股:
第一,朝臣勢力。其集中代表是顧命“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把他們做個分析:
載垣:載垣為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五世孫,襲親王爵。道光時,任御前大臣,受顧命。咸豐繼位,為宗人府宗正,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同端華、肅順相結,資深位重,權勢日張。
端華:清開國奠基者舒爾哈齊之子、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后,道光年間襲鄭親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顧命。咸豐繼位后,為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端華與弟肅順同朝用事。
肅順:為宗室,鄭親王之后,端華之弟。道光時為散秩大臣。咸豐繼位后,由護軍統領、授御前侍衛。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都統,后任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肅順同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互相依靠,排擠異己,掌握大權。
景壽:景壽先祖為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時進攻緬甸得勝而受封,世襲罔替。三傳至景慶,死。弟景壽襲封。景壽為御前大臣、恭親王奕同母妹固倫公主額駙。
穆蔭:滿洲正白旗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國子監祭酒(非進士特旨)。到天津議和,獲巴夏禮送到北京,事情鬧大,改派護駕熱河。
匡源:道光進士,軍機大臣。
杜翰:咸豐師傅杜受田之子。因咸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贊賞。
焦佑瀛:為道光舉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依附權臣肅順,詔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戶部左侍郎(尚書為肅順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勢力。咸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敦親王奕、六阿哥恭親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八阿哥鐘郡王奕、九阿哥孚郡王奕等。在咸豐死時恭親王奕30歲、醇郡王奕20歲,都年富力強。大敵當前,咸豐皇帝和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莊,幾乎沒有一個人身臨前線。恭親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閑散親王、郡王,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軍機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卻要挺身在第一線,處理那么一個亂攤子。奕等本來就對咸豐登上皇位心懷不滿,且被免掉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統,要往承德奔喪又遭到拒絕,特別是他作為咸豐皇帝的血親而未列入“御賞”、“同道堂”章顧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當。舊怨新恨,匯聚一起。況且,恭親王奕不是孤立的一個人,他同諸位兄弟——沒有官職的醇郡王奕等聯合起來,同帝后勢力聯合起來,同朝中顧命大臣以外的勢力聯合起來,成為朝中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第三,帝后勢力。就是6歲的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們雖是孤兒寡母,在帝制時代卻是皇權的核心。咸豐在臨終之前,特制“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作為日后頒布詔諭的符信。就是說,奏折“經贊襄大臣擬旨繕進,俟皇太后、皇上閱后,上用‘御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這兩顆印章,“御賞”之章,為印起;“同道堂”之章,為印訖(結束)。將“御賞”章,交皇后鈕祜祿氏收掌;而將“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載淳收掌,因載淳年幼,“同道堂”章實際上是由其生母懿貴妃掌管。咸豐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與八大臣聯合執政,避免出現八大臣專權的局面,也避免出現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專權的局面?;屎筲o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實權在八大臣之上,因為她們均有對于八大臣所決策軍政大事不予蓋章的大公主(恭親王長女)、大阿哥(同治帝)《荷亭晚釣圖》否決權。顯然,如果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不加蓋“御賞”和“同道堂”這兩顆起、訖之章,那么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是發不出“詔書”和“諭旨”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之議決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內臣擬旨而不經過顧命八大臣同意,加蓋“御賞”與“同道堂”兩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勢力是朝廷中最為重要的政治勢力。在對待顧命大臣的態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力量對比上,顯然帝胤勢力與帝后勢力占有優勢。
贊襄政務八位大臣的共同特點是:滿洲貴族(宗室貴族、軍功貴族、八旗貴族)與軍機大臣結合。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權力平衡的結構,其實不然。因為咸豐沒有把帝胤貴族的勢力納入到“贊襄政務”的權力系統內。比如說,用恭親王奕“攝政”、或“議政”、或“輔政”、或“贊襄”,后來情況會不一樣。當時奕30歲、慈禧27歲,咸豐可能吸取了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訓。從后來慈禧一度重用奕來看,這種結合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單從人數看,“贊襄政務”大臣八人;兩宮太后+同治+帝胤貴族的奕、奕才五個人,且帝、后為孤兒寡母。然而,兩宮太后+同治+帝胤貴族奕、奕、奕、奕、奕等,卻代表兩個強大政治集團、兩股強大政治勢力。因此,咸豐“贊襄政務”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沒有將朝廷三股政治勢力加以平衡,特別是咸豐對慈禧與奕兩人的政治潛能、對權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認識不夠,估計不足。其結果是:帝后勢力同帝胤勢力結合,發動宮廷政變即“辛酉政變”,摧毀了“贊襄政務”八大臣集團,代之以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聯合主政,繼而出現慈禧太后專權的局面。這是咸豐生前根本沒有預料到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在“辛酉政變”中,政治力量對比不占優勢,其失敗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咸豐皇帝臨終前沒能正確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系,導致辛酉政變的發生,從而出現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影響中國歷史近50年!這就鑄成了咸豐皇帝的第三個大錯!
相關推薦:
專利轉讓稅收怎么算(技術轉讓所得繳稅)
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查(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后影響)
虐待兒童怎么處理(虐童觸犯了哪些法律)
兒童意外險是什么(意外險如何買 小孩子要買嗎)
哺乳期上班時間規定(勞動法哺乳期上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