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滅已成定局,無論崇禎是何舉動都無法挽回大勢,注定要做個“亡國之君”。就算崇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也只能延緩明朝滅亡的速度,更何況崇禎還誤殺忠臣。
第一,崇禎登基后明朝面臨許多自然災害,糧食歉收已是常態(tài),許多以種地為生的農民紛紛加入農民起義軍,這直接威脅明王朝的統(tǒng)治根基。崇禎是一個運氣不好的君王,自他繼位以來幾乎每年都要發(fā)生災害,不是地震就是蝗災、洪災,這些自然災害讓農作物減產甚至面臨絕收的境地。
明朝時農民是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當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吃不飽飯就要想辦法“找出路”。他們被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一忽悠,頭腦一熱就會加入“討伐”朝廷的大軍,似乎這樣就能解決問題。
自然災害愈演愈烈,農民起義軍的隊伍越來越大,崇禎要派出軍隊鎮(zhèn)壓農民起義,還要持續(xù)賑災。東打一個補丁、西打一個補丁的日子只能延緩明朝的滅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二,女真族在建州虎視眈眈。建州的女真族看到明王朝內亂不休,農民起義軍不斷出現(xiàn),他們認為“天命”已經到來,于是發(fā)動戰(zhàn)爭。崇禎要一邊應付北方的女真,一邊解決各地農民起義,這需要大量的軍餉。這就引出了一個最大的問題:連年歉收朝廷收不上來稅,根本發(fā)不出均線。無法獲得底層士兵的支持,導致各個戰(zhàn)場接連失利。
第三,崇禎聽信謠言錯殺袁崇煥。崇禎非常多疑,生怕有人和女真族勾結,于是他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原則殺了袁崇煥。袁崇煥一死遼東局勢徹底失控,很快被女真族“收入囊中”。
綜上所述,無論崇禎作出何等舉動,都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大勢。
崇禎皇帝朱由儉有“勵精圖治”的想法,但他志大才疏,沒有“勵精圖治”的能力,他成為亡國之君原因很多,比如遇到了小冰河期,災荒不斷,再如他之前的皇帝不正干,留下太多積弊,積重難返。不過這些原因都不致命,如果遇到一個有能力的君主是可以度過難關的,不致于成為亡國之君,崇禎成為亡國之君主要原因還在自己身上,他有四個致命的弱點葬送了大明江山。
一是性急。松錦大戰(zhàn)是大明朝決定前途命運的一仗,大戰(zhàn)初期,主帥洪承疇采取穩(wěn)步推進策略,效果很好。后來兵部尚書陳新甲提出,十幾萬大軍消耗太大,應該速戰(zhàn)速決,崇禎本來就急于求成,聽陳新甲這么一說,他馬上同意,于是陳新甲連續(xù)派人催促洪承疇主動出擊與清軍決戰(zhàn)。清軍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善于野戰(zhàn),明軍主要是步兵,善于打防守,明軍主動出擊正好是以弱擊強,哪有不敗之理。
孫傳庭打仗非常厲害,曾經生擒闖王高迎祥,也曾經把李自成打得就剩十八騎兵倉皇逃跑。崇禎十六年,面對死灰復燃,迅速壯大的李自成,崇禎沒將可用,于是從監(jiān)獄把孫傳庭放出來剿滅李自成。崇禎既沒有兵也沒有錢。孫傳庭到陜西后自己籌錢招兵買馬,訓練新兵,兵還沒練好,還沒形成戰(zhàn)斗力,崇禎就一再催促孫傳庭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zhàn),結果孫傳庭被迫在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出關作戰(zhàn),兵敗戰(zhàn)死。
二是多疑。崇禎催促孫傳庭出兵,除了性急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孫傳庭之前在陜西當官,崇禎擔心孫傳庭到陜西后,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不受天朝管束。孫傳庭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zhàn),完全是被逼無奈,可以說孫傳庭是被崇禎逼死的。
還有,袁崇煥之死,也有崇禎擔心他成為軍閥的原因。袁崇煥提出的“以遼土養(yǎng)遼人,以遼人守遼土”,實際上這就是軍閥割據的前提條件,崇禎擔心袁崇煥會有占山為王那一天,所以殺掉袁崇煥就可以消除隱患。
三是擅殺。北京勤王,崇禎抓了袁崇煥,把祖大壽嚇壞了,我的媽耶!俺老大袁崇煥這么為你崇禎賣命,結果被你崇禎逮捕了,我算啥呀,趕緊跑吧,跑得慢了就有可能沒命!祖大壽抗旨離開北京。此后祖大壽嚇破了膽,崇禎多次請祖大壽面圣,祖大壽怕掉腦袋,總是托詞不去。
兵部尚書陳新甲奉旨議和,結果秘密泄露,群臣在朝堂上攻擊陳新甲,崇禎不敢擔當,把陳新甲當替罪羊殺了。造成的結果是,后來崇禎要遷都南京,大臣們心想,現(xiàn)在我們同意遷都,到了南京,危險解除,你崇禎回過頭來,指責我們放棄北方祖宗基業(yè),把我們殺掉怎么辦?為了保命,大臣們就是不同意遷都。
四是寡恩。在崇禎的心里,自己是君王,大臣們就該無條件地為他服務。實際上哪有那么多應該!
袁崇煥是個難得的人才,清朝記錄說崇禎中了皇太極的計,逮捕袁崇煥,可是袁崇煥是在入獄九個月后被殺的,這么長時間,要是中計也早該反應過味來。袁崇煥不是漢奸,崇禎心里清楚,崇禎完全沒必要殺他,讓他戴罪立功,也算是施恩于他,他會更加盡力為崇禎服務。
大臣跟隨皇帝,是需要利益交換的,大臣得不到任何好處,只有壞處,誰還愿意跟隨皇帝。所以,宋高宗趙構可以領一幫大臣逃跑,崇禎要遷都南京,大臣都沒人跟隨。崇禎要殉國時,身邊不見一個大臣。
一個怠政的皇帝,亡國了很正常,一個勤政的皇帝,亡國了不免讓人遺憾。崇禎亡國,德不配位的結果。
崇禎皇帝朱由儉有“勵精圖治”的想法,但他志大才疏,沒有“勵精圖治”的能力,他成為亡國之君原因很多,比如遇到了小冰河期,災荒不斷,再如他之前的皇帝不正干,留下太多積弊,積重難返。不過這些原因都不致命,如果遇到一個有能力的君主是可以渡過難關的,不至于成為亡國之君,崇禎成為亡國之君主要原因還在自己身上,他有四個致命的弱點葬送了大明江山。
一是性急。松錦大戰(zhàn)是大明朝決定前途命運的一仗,大戰(zhàn)初期,主帥洪承疇采取穩(wěn)步推進策略,效果很好。后來兵部尚書陳新甲提出,十幾萬大軍消耗太大,應該速戰(zhàn)速決,崇禎本來就急于求成,聽陳新甲這么一說,他馬上同意,于是陳新甲連續(xù)派人催促洪承疇主動出擊與清軍決戰(zhàn)。清軍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善于野戰(zhàn),明軍主要是步兵,善于打防守,明軍主動出擊正好是以弱擊強,哪有不敗之理。
孫傳庭打仗非常厲害,曾經生擒闖王高迎祥,也曾經把李自成打得就剩十八騎兵倉皇逃跑。崇禎十六年,面對死灰復燃,迅速壯大的李自成,崇禎沒將可用,于是從監(jiān)獄把孫傳庭放出來剿滅李自成。崇禎既沒有兵也沒有錢。孫傳庭到陜西后自己籌錢招兵買馬,訓練新兵,兵還沒練好,還沒形成戰(zhàn)斗力,崇禎就一再催促孫傳庭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zhàn),結果孫傳庭被迫在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出關作戰(zhàn),兵敗戰(zhàn)死。
二是多疑。崇禎催促孫傳庭出兵,除了性急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孫傳庭之前在陜西當官,崇禎擔心孫傳庭到陜西后,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不受天朝管束。孫傳庭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zhàn),完全是被逼無奈,可以說孫傳庭是被崇禎逼死的。
還有,袁崇煥之死,也有崇禎擔心他成為軍閥的原因。袁崇煥提出的“以遼土養(yǎng)遼人,以遼人守遼土”,實際上這就是軍閥割據的前提條件,崇禎擔心袁崇煥會有占山為王那一天,所以殺掉袁崇煥就可以消除隱患。
三是擅殺。北京勤王,崇禎抓了袁崇煥,把祖大壽嚇壞了,我的媽耶!俺老大袁崇煥這么為你崇禎賣命,結果被你崇禎逮捕了,我算啥呀,趕緊跑吧,跑得慢了就有可能沒命!祖大壽抗旨離開北京。此后祖大壽嚇破了膽,崇禎多次請祖大壽面圣,祖大壽怕掉腦袋,總是托詞不去。
兵部尚書陳新甲奉旨議和,結果秘密泄露,群臣在朝堂上攻擊陳新甲,崇禎不敢擔當,把陳新甲當替罪羊殺了。造成的結果是,后來崇禎要遷都南京,大臣們心想,現(xiàn)在我們同意遷都,到了南京,危險解除,你崇禎回過頭來,指責我們放棄北方祖宗基業(yè),把我們殺掉怎么辦?為了保命,大臣們就是不同意遷都。
四是寡恩。在崇禎的心里,自己是君王,大臣們就該無條件地為他服務。實際上哪有那么多應該!
袁崇煥是個難得的人才,清朝記錄說崇禎中了皇太極的計,逮捕袁崇煥,可是袁崇煥是在入獄九個月后被殺的,這么長時間,要是中計也早該反應過味來。袁崇煥不是漢奸,崇禎心里清楚,崇禎完全沒必要殺他,讓他戴罪立功,也算是施恩于他,他會更加盡力為崇禎服務。
大臣跟隨皇帝,是需要利益交換的,大臣得不到任何好處,只有壞處,誰還愿意跟隨皇帝。所以,宋高宗趙構可以領一幫大臣逃跑,崇禎要遷都南京,大臣都沒人跟隨。崇禎要殉國時,身邊不見一個大臣。
一個怠政的皇帝,亡國了很正常,一個勤政的皇帝,亡國了不免讓人遺憾。崇禎亡國,德不配位的結果。
相關推薦:
企業(yè)改制重組的契稅減免(事業(yè)單位改制為企業(yè)有何稅收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