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帝執政時期,對于后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后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擴展資料:
中國明代末代皇帝。即朱由檢。1627~1644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天啟二年(1622)封為信王。七年,其兄熹宗朱由校病死,以無子遺詔傳位由檢。八月即帝位,改明年為崇禎元年。天啟以后,明朝統治階級全面腐朽,社會生產凋敝,滿洲后金政權日益強大,農民起義方興未艾。
為了挽救明王朝的滅亡,他力圖振作,先后起用袁崇煥、孫承宗等督守遼東,又以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等鎮壓農民起義。增派三餉,增加田賦以籌措軍餉,因而加重了農民負擔,又大大加深了整個社會的危機。
朱由檢性格多疑,剛愎自用,馭下苛刻寡恩。在位期間,頻繁更迭閣部臣僚,誅殺督撫大吏。
崇禎三年(1630)以“謀叛罪”枉殺抗清名將袁崇煥后,日益倚仗宦官,政治更為腐敗。此后滿洲貴族軍隊多次越過邊墻深入河北、山東等地,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主力的農民起義更是日興月盛。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攻克北京,朱由檢自縊煤山(今景山),明王朝滅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朱由檢
總的說來朱由檢的為人是一個性格相當復雜的皇帝,在他身上,既有機智,膽大和高明之處,又有愚鈍,剛愎與昏暗的一面,后人對于朱由檢普遍抱有同情的態度。
朱由檢在信王府時候就依然看到閹黨的危害,即為之初就清楚閹黨。天啟7年(1627年)十月,朱由檢抓準時機果斷出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260余人一網打盡,年僅17歲的年紀,干脆利落的整治手段,表現的超乎機智。
朱由檢在清楚閹黨的同時,整頓吏治朝綱,他平反冤獄,啟用天啟朝被罷黜的東林黨人,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并賜上方寶劍,托付其收復全遼重任。
朱由檢是一個奉行節儉主義的皇帝,他的生活上簡譜到近乎平民百姓,他經常派人去民間采集物品,然后仔細詢問價格,與此同時他還儉膳撤樂。
朱由檢有疑心病很嚴重,特別是到了統治的后期,不信任和懷疑所有大臣,他一直處于在朝臣的刻毒怨恨和對自己的懷疑,自責兩種情緒中,兩種情緒交替在他身上起作用,就表現在一會兒對朝臣痛下毒手,一會兒又態度相當和謙溫和。在這17年當中,曾經一個職位換過幾十人。接二連三的換人。在對前線的將士也是如此,幾乎沒有幾個得到善終,尤其是一代名將袁崇煥的冤死,等于朱由檢自毀長城,“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拓展資料: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約,明朝第十六位皇帝[3] ,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朱由檢_百度百科
崇禎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帝執政時期,對于后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后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崇禎帝與臣子的關系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后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拓展資料】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約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
天啟二年(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禎,后世稱為崇禎帝。崇禎帝繼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后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于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由檢
崇禎帝是一個即位后,勤于政務的人。
與此同時,他大力清除閹黨,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崇禎帝抓準時機鏟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后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間。
此后,將閹黨二百六十余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帝連忙自我檢討。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
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后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于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拓展資料: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約,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朱由檢即位后是一個勤于政務、會自我檢討之人的參考資料出自:
百度百科 朱由檢
勤于政事,生活節儉。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生性多疑,嚴苛、猜忌。
拓展資料: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約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天啟二年被冊封為信王,天啟七年登基,改元崇禎,后世稱為崇禎帝。 崇禎帝繼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后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于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崇禎十七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崇禎帝死后,清上廟號懷宗(后取消),南明弘光帝上廟號思宗,旋改毅宗,隆武帝上廟號威宗。清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崇禎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帝執政時期,對于后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后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曾經強盛的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也確實難尋可用之人。崇禎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
崇禎帝與臣子的關系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后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盡管崇禎帝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帝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
崇禎帝的性格相當復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帝表現得極為機智,《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由于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數皇帝,崇禎帝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上許多,故史家對于崇禎帝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明朝崇禎年間的確國庫空虛,財力捉襟見肘,而內外憂患不斷,因此不得已加征賦稅,以應對時局。明末最為著名的賦稅加派即“三餉”,分別為遼餉,剿餉和練餉,具體什么意思,從名目中即可窺得一二。遼餉自然是為應付遼東戰事所加派的,始于明朝萬歷年間,每畝土地加派土地稅九離;剿餉則是為了完成剿滅農民起義的目的而加派;練餉則是為了練兵而加派,除遼餉之外,其他兩餉均在崇禎年間設置。
三餉加派,每年為明朝超額提供了將近兩千萬兩的收入,但并沒有能夠挽救明王朝,反而加劇了明朝的滅亡。
三餉加派,本身沒有太大問題,在古代為了應付戰爭,歷朝歷代都會向民間索取更多的稅額,但明朝的問題出在,征稅對象太少了。按照萬歷年間的設定,遼餉每畝土地加征九離,數量看起來并不多,按照當時的土地數量,官方設定每年的遼餉需要定額征收五百二十萬(當然,在執行過程中考慮到土地荒廢等問題,實際征收要少一些)。但要知道,征稅對象僅限于小的自耕農和小地主,大地主,宗室藩王并不在此列。但明朝后期土地兼并非常嚴重,主要兼并者便是官僚,皇帝,宗室。
官僚兼并土地的情況參考嘉靖朝內閣首輔徐玠,徐玠退休之后在自己的老家松江大置田產,兼并土地數量達到兩萬畝。藩王則更甚,萬歷皇帝的弟弟潞王兼并土地四萬畝,萬歷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兼并土地兩萬畝,僅這兩人明面上兼并的土地數量便達到了六萬畝,更不用說所有親王加起來。皇帝兼并土地主要是依靠修建所謂的皇莊,土地上派人耕種,租子交給皇帝。
因此,雖然明朝實際耕地數量不少,真正能夠征收到稅的卻要大打折扣。但每年的指標擺在那,怎么辦?只能將不能征收的這部分土地應當征收的數額平均分攤到可征收的土地所有者身上,因此,每個征稅對象實際承擔的稅額遠遠大于九離。更要命的是,土地兼并還包括瞞報的,因為明朝張居正改革之后,丈量全國土地,并記錄成冊,表明所有權歸屬。但隨著土地兼并情況的加深,圖冊的修改進度卻沒有跟上,或者因為某些地主為了少繳稅而買通縣衙小吏,故意不改。這么做的后果是,有農民明明已經沒有土地,淪為佃農,但他們原先的土地仍然登記在他們名下,他們還得交稅,不僅如此,他們還得向地主交租。
這么算下來,明朝政府的算盤打得很好,九厘,不多,百姓可以承受。但實際攤派的數額遠遠大于九,以至于達到百姓無法承受的地步。百姓不堪重負。在西北地區,連年大旱,百姓連加派前的稅都交不起,更不用說加派后,而朝廷又強制征收,那沒辦法,只能干他丫的。
崇禎年間,百姓的忍耐已經到了臨界,但朝廷卻又要收剿餉和練餉,百姓更是活不下去,于是民變愈演愈烈,李自成的手下人越來越多。但朝廷也沒辦法,雖然每年能收到將近兩千萬的銀子,但利用率卻非常低,層層克扣,最終能夠用在正途的屈指可數,絕大多數都進了官員的私囊,錢不夠,繼續加,加完官員繼續貪,這樣一來便形成了一個閉環,看起來錢收得多,但永遠不夠用。
大明王朝,就這樣被活活拖死。所以,說大明王朝亡于什么小冰河,完全是在找借口,但凡能讓朱家王爺少搶些地,但凡能對官員的約束嚴格一些,明朝怎么會亡?所以明朝的滅亡,完全是自作自受,根本不值得同情。
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軍,王莽招募大批猛士,經過嚴格訓練,把他們編入軍隊。王莽軍中還豢養了虎、豹、犀牛、大象等猛獸,以助軍威。遠遠望去,王莽大軍浩浩蕩蕩,旌旗蔽天,輜重武器千里不絕,當時固守昆陽的劉秀起義軍只有八九千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