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關于國民收入的計算
假設C=30+0.75YD,凈稅收T=50,投資I=60,政府支出G=60,凈出口函數NX=50-0.05Y.rn求:a、均衡的國民收入rnb、均衡國民收入下的凈出口余額rnc、投資乘數1、已知:C=30+0.75Y T=50 I=60 G=60 NX=50-0.05Y
a、因為Y=C+S 均衡時有I=S
所以Y=30+0.75Y+60 Y=360
b、NX=50-0.05*360=32
c、因為K=1/(1-△C/△Y)
所以投資乘數K=1/(1-0.75)=4
2、已知:C=0.8(1-T)Y T=0.25 I=900-50R G=800 L=0.25Y-62.5R
M0/P=50
a、求IS:因為Y=C+S S=Y-C=Y-0.8*(1-0.25)Y=0.4Y
又,I=S
所以 900-50R=0.4Y
IS:Y=2250-125*R
求LM:由貨幣的實際供給 =貨幣的需求
50=0.25Y-62.5R
LM:Y=200+250R
b、兩市場同時均衡有:
200+250R=2250-125*R
R=5.47
宏觀經濟學中國民收入的收入法計算公式是什么
、民用住房及存貨方面的支出。政府的支出包括對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中,還包括凈出口。設家庭支出為C,廠商支出即投資為I,政府購買為G,出口為X,進口為M。則 GDP=C+I+G+(X-M)如表:利用支出法計算GDP,簡單易行,但在實際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有些支出項目不應計入GDP中。這些項目包括①對過去時期生產的產品的支出(如購買舊設備),②非產品和勞務支出如(購買股票、債券的支出)以及對進口產品和勞務的收入,此外,政府支出中的轉移支付也不應計入。第二,避免重復計算,這主要是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往往無明顯的區分,因而容易造成重復計算。 支 出收 入個人消費(C)1.個人收入耐用消費品工資和薪金非耐用消費品2.租金收入其他勞務支出3.凈利息私人投資(I) 4.利潤機器設備 ⑴公司利潤廠房 股息民用住房 未分配利潤存貨 公司所得稅政府購買(G) ⑵非公司利潤凈出口(X-M) 5.間接稅出口(+×) 營業稅、稅等進口(-M) 6.折舊總計:支出方法測算GDP 總計:收入方法計算的GDP 2.用收入結束測算GDP收入法是用出售最終產品和勞務獲得的收入來測算GDP的方法,由于廠商出售產品獲得的收入是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收益,因而收入法測算的GDP是所有生產要素的貨幣收入總和,(其構成見上表所列,于是,用收入法測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可以表示為GDP=個人收入+租金+利息+利潤+間接稅+折舊這些收入按最終用途可分為消費(C),儲蓄(S),稅收(T)。所以GDP=C+S+T要注意的:第一,銷售上一期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取得的收入不計算在內。第二,與生產無關的收入不計在內,如出售股票和債券它們只是一種金融交易。第三,政府的轉移支付也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三)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兩部門經濟中的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IºS三部門經濟中的核算恒等式I+GºS+T四部門經濟中的核算恒等式I+G+XºS+T+M(四)名義GDP和實際GDP 名義GDP的含義名義GDP是指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市場價格。實際GDP的含義實際GDP是指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市場價格。GDP折算指數的定義GDP折算指數=名義GDP/實際GDP 第三節 國民收入核算與總需求和總供給分析 (一)核算恒等式與均衡條件 國民收入核算相當于度量了總需求等于總供給時的總產出水平。而為了說明這一總產出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就需要分析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的條件。(二)總需求和總供給的構成 總需求和總支出的構成因素總需求=總支出=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的需求+國外的需求=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的支出+國外的支出=C+I+G+X-M總供給的構成因素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生活的總供給由消費、儲蓄和稅收三部分構成。AS=C+S+T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四部門、三部門和兩部門經濟國民收入均衡的條件是總供給=總需求。在四部門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是: S+T+M=I+G+X在三部門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是: S+T=I+G在二部門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是: S=I(三)投資與儲蓄之間的關系 傳說經濟學認為,投資來源于儲蓄,所以儲蓄與投資相等,但凱恩斯認為未必是這樣,因為儲蓄和投資是不同利益集團出自不同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所以,儲蓄與投資并不必然相等。決定居民戶進行儲蓄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進行儲蓄是為了防老,有的人是為日后的某項開支或者為了應付意外開支,有些人希望給子孫留下遺產,有些人是為儲蓄而儲蓄。決定投資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把這些因素分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技術、政治、心理、政府政策、資源、人口等,內在因素主要是投資者預期從事投資所能得到的利潤率與利息率之間的關系。總之,由于儲蓄與投資者從事投機的動機不一致,因而儲蓄不一定能轉化為投資,兩者并不必然相等。為了防止這一現象,金融機構(銀行)就有義務把居民的儲蓄再轉化為投資,注入國民收入循環的過程中,所以,銀行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只有如此,收入循環,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GDP=C+I+G+(X-M)
家庭支出為C,廠商支出即投資為I,政府購買為G,出口為X,進口為M
I:投資指的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的標的物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后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證券投資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演化分析,其中基本分析主要應用于投資標的物的選擇上,技術分析和演化分析則主要應用于具體投資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判斷上,作為提高投資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有益補充。
G:政府購買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轉移支付、公債等都不計入GDP.理由是政府購買是通過雇請公務人員、教師,建立公共設施,建造艦隊等為社會提供了服務,而轉移支付只是簡單的把收入從一些人或一些組織轉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組織,沒有相應的物品或勞務的交換發生。如政府給殘疾人發放的救濟金,不是因為這些人提供了服務,創造了價值,而是因為他們喪失了勞動能力,要靠救濟生活。
X:出口指向非居民提供它們所需的產品和服務,目的是擴大生產規模、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
M:進口,指向非居民購買生產或消費所需的原材料、產品、服務,目的是獲得更低成本的生產投入,或者是謀求本國沒有的產品與服務的壟斷利潤。
核算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所有要素收入。根據這個思想而擴展出來一個式子,其實沒什么用。要用到的時候就直接能用題目中的信息算出來,不用記憶的。重要的是支出法
沒見過相關公式,我們一般用的是支出法,GDP=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
收入法計得的國民總收入=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兩部門收入構成中,圖中兩個式子中的c各代表什么意思? 有區別嗎?
都是指消費,沒有區別
關于國民收入(NI)的計算
理解區分這幾個概念NI,NDP與NNP,國民生產凈值與國內生產凈值的是有區別的,所以這是兩種計算方法。
確實不相等,書上的說法并不嚴謹。
NI是一個國民概念,與之對應的是NNP-企業轉移支付和企業間接稅+政府補貼。
而NDP是一個地域概念,嚴格來說書上的寫法是不對的。
但是現在普遍采用的指標是GDP,其實NDP和NNP差別不大,粗略來講混用也沒有問題。
第一個公式和三版一樣,和曼昆宏觀里給的公式也基本一樣。第二個公式實在是看不懂,四版里新添的嗎?搞不懂
三部門、四部門經濟國民收入基本公式的推導過程
三部門經濟國民收入基本公式的推導過程:
1、從支出角度來看,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消費支出、投資支出和政府購買支出的總和GDP=Y=C+I+G;
2、從收入角度看,國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費和儲蓄,還要有一部分用來交納稅金。但是,居民企業一方面交納稅金,另一方面又獲得政府給予的轉移支付。
政府的凈收入=總稅收減去轉移支付。用T0表示政府的全部稅收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轉移支付,T表示政府凈收入,則:T=TO-TR。
從收入方面來看,國民收入Y=C+S+T,總產出等于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國民收入。因此有GDP=C+I+G=C+S+T=Y,即C+I+G=C+S+T,I+G=S+T,得到,I=S+(T-G)。
四部門經濟國民收入基本公式的推導過程: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是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支出和凈出口的總和,即GDP=C+I+G+(X-M),假定總收入不變,Y=C+S+T。
四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構成的基本公式為:C+I+G+(X-M)= C+S+T;
兩邊同時消去C,就得到:I+G+(X-M)= S+T;
可以簡化為:I= S+(T-G)+(M-X)。
擴展資料:
在有政府參與其中的三部門經濟模型中,從總支出的角度看,國民收入包括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而從總收人角度看,則包括消費、儲蓄和稅收。
不過,這里的稅收是凈稅收,即從總稅收中減去政府轉移支付以后所得到的凈納稅額。所以,加入政府部門后的均衡國民收入應該是計劃的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的總和,它也是同計劃的消費、儲蓄和凈稅收的總和相等時的國民收入。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三部門經濟
百度百科-四部門經濟
相關推薦:
稅收籌劃有哪些時間陷阱(進行稅收籌劃會遇到哪些風險)
增值稅稅率有幾種(增值稅專用發票稅率)
企業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企業所得稅的稅收法規)
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
一般納稅人資格認定(一般納稅人資格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