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明朝皇帝年表

首頁 > 稅收2022-11-20 08:57:24

明朝皇帝時間表

一、列表(廟號/謚號/姓名/年號/統(tǒng)治時間):

1、

2、

3、

4、

5、

二、皇帝資料:

1、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xiàn)名朱元璋。中國古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統(tǒng)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wèi)所制度;

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 ;

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jiān)培養(yǎng)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fā)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2、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后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元璋晚年,皇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朱元璋駕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發(fā)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

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4、朱高熾

明仁宗(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徐達外孫。明太祖也挺欣賞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冊封為燕世子。明成祖即位后立為皇太子。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次年改元為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隨父征戰(zhàn)多年,知道創(chuàng)業(yè)很難,重用戶部尚書夏元吉,采取了一系列減少國家開支的措施,對國力的恢復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間,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減輕刑法,對開封、山東等地賑災免糧。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稱善。

他一即位,即決定將首都遷回南京,以免漕運的巨大花費。體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臟病駕崩于欽安殿,廟號明仁宗。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為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漢族,生母誠孝昭皇后張氏,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駕崩于宣德十年。

明朝時期,早期幾位皇帝勵精圖治,明朝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了恢復和發(fā)展,到了明宣宗統(tǒng)治的時期已是國泰民安,他統(tǒng)治的時期是明朝政權最穩(wěn)定的時期。

明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詣也很深,詩文很有文采。他也經過了良好的武備訓練,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明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瞻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高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允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國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又謚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zhèn) 英宗 睿皇帝 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莊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歷(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OK??

大明皇帝列表

大明皇帝列表

1、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皇帝表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安徽鳳陽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

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時年71歲。

2、明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402年),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惠帝為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

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后,進行削藩,以統(tǒng)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一說剃發(fā)出家。

3、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年-1424年),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成祖為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fā)動了“靖難之役“。

經過四年的戰(zhàn)爭,在1402年打敗惠帝統(tǒng)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1421年遷都北京,并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于1424年,時年65歲。

4、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1378年-1425年),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為明成祖長子,仁宗政治比較清明,采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0個月,死于1425年,時年48歲。

5、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1398年-1435年),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宣宗,仁宗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并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wěn)步發(fā)展。宣宗死于1435年,時年38歲。

6、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朱祁鎮(zhèn)(1427年-1464年),年號“正統(tǒng)”“天順”(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長子,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剌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時年38歲。

7、明景帝朱祁鈺。

朱祁鈺(1428年-1457年),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擁立為帝,即位后,用于謙為兵部尚書。

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一個月后,景帝去世。景帝死于1457年,時年30歲。

8、明憲宗朱見深。

朱見深(1447年-1487年),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憲宗,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溺于女色,不勤政,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去世,時年41歲。

9、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1470年-1505年),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孝宗,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而在他統(tǒng)治的18年也被譽為”弘治中興“。他于1505年去世,時年36歲。

明朝國號的由來: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后來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tǒng)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擁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

沿用大明國號,別稱南明或后明,清人稱之為偽明,奉大明正朔的鄭芝龍在東南沿海建立了明鄭勢力,后其子鄭成功及其孫鄭經在臺灣建立的政權又稱為明鄭時期。

1368至1644太祖朱元璋
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1年——恢復了漢人國家的布衣天子,明朝開國之君。
2、明惠帝(朱允炆)建文,4年——下落不明的皇帝。
3、明成祖(朱棣)永樂,22年——馬上皇帝,開創(chuàng)明朝盛世的皇帝。
4、明仁宗(朱高熾)洪熙,1年——儒雅仁愛的皇帝。
5、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0年——能文能武的明君。開創(chuàng)“仁宣盛世”。
6、明英宗(朱祁鎮(zhèn))正統(tǒng),22年——很具傳奇色彩的皇帝。由皇帝變囚徒,由囚徒變太上皇,由太上皇變皇帝。
7、明景帝(朱祁鈺)景泰,8年——意外繼位,力挽狂瀾的皇帝。
8、明憲宗(朱見深)成化,23年——用情專一的皇帝,懦弱的皇帝。
9、明孝宗(朱佑樘)弘治,18年——勤于政事,勵精圖治的皇帝。明朝的中興之主。
10、明武宗(朱厚照)正德,16年——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最能折騰的皇帝。
11、明世宗(朱厚熜)嘉靖,45年——癡迷道教、追求長生不老的皇帝。
12、明穆宗(朱載垕)隆慶,6年——節(jié)儉皇帝,太平天子。
13、明神宗(朱翊鈞)萬歷,47年——背負千古罵名。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14、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1年——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僅在位29天
15、明熹宗(朱由校)天啟,7年——木匠皇帝,文盲皇帝。
16、明思宗(朱由檢)崇禎,17年——非亡國之君 而當亡國之運。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之一,最有氣節(jié)的皇帝。[1]

明朝(包括南明)所有皇帝

的年號、姓名、廟號,出生日期至死亡日期!!在位多少年!謝謝

一、明朝君主列表

1、

2、

3

二、南明君主列表

1、

2、

3、

擴展資料:

君主資料:

1、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于濠州鐘離(明朝建立后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xiàn)名朱元璋。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統(tǒng)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制度,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

軍事上實施衛(wèi)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

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jiān)培養(yǎng)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fā)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2、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并于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wèi),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qū)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tǒng)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3、朱由崧

朱由崧(1607年—1646年),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明末清初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的人物。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長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號弘光,后世稱為弘光帝。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朱由崧生于福王京邸,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其父朱常洵封德昌王,朱由崧受封為福王世子,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殺兩年后,崇禎帝下詔令朱由崧襲封福王爵位。

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1644年)崇禎帝殉國后,同年五月朱由崧被四鎮(zhèn)擁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權,在位僅八個月。

弘光元年、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兵臨江南,南京城門大開,朱由崧逃亡蕪湖,后押往北京,翌年被清軍處死。時年四十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明朝:

1、朱元璋 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2、朱允炆 惠宗 成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上金貝古墓

3、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4、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5、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6、朱祁鎮(zhèn) 英宗 睿皇帝 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裕陵

7、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8、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9、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10、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11、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12、朱載垕 穆宗 莊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13、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歷(1573年——1620年) 定陵

14、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15、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16、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

1、朱由崧 安宗 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2、朱聿鍵 紹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3、朱聿鐭 文宗 節(jié)皇帝 紹武(1646年) 紹武陵

4、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歷(1646年——1662年) 永歷陵

擴展資料: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fā)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

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 ,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于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 ,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后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歷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 導致國力衰退,爆發(fā)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后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歷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占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明朝

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成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上金貝古墓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zhèn) 英宗 睿皇帝 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莊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歷(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鍵 紹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節(jié)皇帝 紹武(1646年) 紹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歷(1646年——1662年) 永歷陵
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朱允炆 惠宗 成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朱祁鎮(zhèn) 英宗 睿皇帝 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朱載垕 穆宗 莊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歷(1573年——1620年)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朱聿鍵 紹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朱聿鐭 文宗 節(jié)皇帝 紹武(1646年)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歷(1646年——1662年)
在位多少年,自己算就可以了!!!

明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明朝歷經了16位皇帝,其中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朱翊均也就是神宗皇帝在位了48年,其次是嘉靖皇帝在位46年。太祖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定都在了南京。惠帝朱允_(1377-1402),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了5年。朱允_是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大封王室,惠帝登基以后進行了削藩惹惱了諸王,最后燕王朱棣造反,惠帝下場不明。有說是被燒死的也有說出逃了。成祖朱棣(1360-1424),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還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仁宗朱高熾(1378-1425),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明成祖的長子,在位期間比較清明,采取的有些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仁宗長子,在他的統(tǒng)治期間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是穩(wěn)定發(fā)展,算是一個好皇帝。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年號“正統(tǒng)”、“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景帝朱祁鈺(1428-1457),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在英宗被俘虜后成了新帝,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剌對北京的進攻。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不是什么好皇帝,沉迷女色還讓宦官干政。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貪戀女色荒淫無度。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誅殺宦官節(jié)用寬民,后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穆宗朱載垢(1537-1572),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號“萬歷”,1572年即位,在位48年。十歲登基荒淫享樂政治腐敗。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貪財好色荒淫無度。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任用宦官魏忠賢,最后讓魏忠賢占領了沈陽。思宗朱由檢(1610-1644),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在位17年。登基后誅殺了魏忠賢,還算是勤政愛民的一位皇帝,皇太極騷擾不斷最后自縊于景山。

明朝皇帝列表

太子朱標原謚號“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后為其尊上皇帝之廟號、謚號、陵號。靖難之役后各項尊號被成祖一應廢除,復稱“懿文太子”,并對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詆毀。后,明安宗、清高宗先后為懿文太子平反,追復其皇帝尊號。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否定建文帝的正統(tǒng)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對其大加詆毀。之后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追復建文帝的帝號。后,明神宗恢復“建文”年號。安宗為其平反,上廟號、謚號。清高宗再為其平反改謚。

朱棣原廟號是“太宗”,以后世宗改為“成祖”,原廟號不再使用。

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鎮(zhèn)發(fā)動奪門之變,復辟為帝,廢景泰帝朱祁鈺為郕王,死后謚號“戾”。后憲宗追復其皇帝謚號并改其王陵為皇陵,安宗追復廟號并改謚,清朝后多用憲宗所定謚號。

明睿宗為世宗生父,本為興王,謚號“獻”。世宗即位后,通過長達三年的“大禮議”之爭,成功為生父爭得皇帝尊號,為其尊上廟號、謚號,改其王陵為皇陵。

清朝對明思宗多不稱廟號,只稱謚號。

甲申之變后,皇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所獲,封為宋王,李自成兵敗后吳三桂奉其還京,請求清攝政王多爾袞立其為明朝皇帝,年號“義興”,不允,攜慈烺逃走,后無記載,或曰死于陜西。安宗為其上謚號,監(jiān)國魯王朱以海更追謚其為皇帝。另有說法,南都太子案中被處死的“假太子”其實正是朱慈烺本人,但多數史書不認同這種說法。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十一月,隆武帝被清軍俘獲,自縊。其弟唐王朱聿鐭稱帝,預定改次年為紹武元年,然同年十二月(公歷已是1647年初)即兵敗自縊,“紹武”年號從未使用。

紹武帝死后,鄭成功不知道永歷帝已即位,于永歷二年在南澳島擁立淮王朱常清為監(jiān)國。次年,永歷帝使者抵達南澳,宣讀詔書,朱常清主動取消監(jiān)國之位,東武年號也沒用過。

朱亨嘉表面監(jiān)國實際稱帝,將他之前除朱元璋以外所有明朝皇帝的帝號、廟號、年號全部廢除,稱洪武278年。

永歷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朱由榔出逃緬甸,這實際已標志著南明滅亡,此時南明在大陸境內已無寸土。

永歷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永歷帝父子及親眷25人被吳三桂殺害,明朝徹底宣告結束。但臺灣的東寧王國一直使用永歷年號直到永歷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鄭克塽降清為止。

關于“定武帝”是否真實存在,究竟是誰,一直有爭議。野史認為其為韓王朱本鉉,但這種說法破綻太多,可信度不高。現(xiàn)代也有學者認為定武帝是第十五代韓王朱亶塉,但證據也不充分。

你好,很高興為你提供幫助,具體如下: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樂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1424年-1425年在位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6.明英宗,正統(tǒng)(天順)皇帝,朱祁鎮(zhèn)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因做過兩次皇帝,故用兩個年號。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1449年-1457年在位
8.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1464年-1487年在位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在位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在位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在位
12.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1567年-1572年在位
13.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1527年-1620年在位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15.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16.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1627年-1644年在位

朱棣去世后,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其統(tǒng)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

相關推薦:

借款立案管轄(借款糾紛管轄法院的確定)

上訴需要立案(我國民事二審上訴后多久立案)

搶劫怎么立案(搶劫罪如何立案)

民事立案調解(民事訴訟立案后多長時間開始調解)

航空貨物賠償(空運貨物丟失了法律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