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信用卡進行詐騙活動,騙取數(shù)額較大財物的行為。
構成要件
構成要件的內容為,利用信用卡進行詐騙活動,騙取數(shù)額較大的財物。
1.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騙取財物。刑法規(guī)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業(y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發(fā)行的具有消費支付、信用貸款、轉賬結算、存取現(xiàn)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電子支付卡。使用,是指按照信用卡的通常使用方法,將偽造的信用卡作為真實有效的信用卡予以利用。使用偽造的信用卡,僅限于對自然人使用。在機器上使用偽造的信用卡取得財物的,成立盜竊罪。使用所謂“變造”的信用卡(如磁條內的信息被變更的信用卡)的,應認定為使用偽造的信用卡。利用偽造的信用卡私下質押擔保騙取他人財物的,不成立信用卡詐騙罪,宜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2.使用作廢的信用卡,騙取財物。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行為主體既可以是持卡人,也可以是其他人。使用行為僅限于對自然人使用。在機器上使用作廢的信用卡取得財物的,成立盜竊罪。
3.冒用他人信用卡,騙取財物。冒用他人信用卡,一般表現(xiàn)為非持卡人以持卡人名義使用持卡人的信用卡進而騙取財物(但沒有必要將他人信用卡限定為他人真實有效的信用卡)。使用自己名義的信用卡的行為,不成立信用卡詐騙罪。行為人所冒用的信用卡,既可能是拾得的,也可能是通過其他方法取得的(但盜竊或搶劫信用卡后使用的情形存在例外)。冒用他人信用卡,以違反持卡人的意志為前提;征得持卡人同意使用其信用卡的,不構成犯罪。根據(jù)前述《信用卡案件解釋》(參見本章第五節(jié)“十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冒用他人信用卡: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騙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竊取、收買、騙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并通過互聯(lián)網、通訊終端等使用的;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但本書認為,冒用他人信用卡,只限于對自然人使用,在機器上使用他人信用卡取款的,成立盜竊罪。因為“冒用”一詞本身就包括了欺騙的含義,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詐騙行為,必須是欺騙他人使之陷入處分財產的認識錯誤的行為。反過來說,對于機器不存在“冒用”與“詐騙”的問題,因為機器不可能存在是否產生認識錯誤的問題。只要符合操作規(guī)程、輸入的密碼正確,任何人都可以從機器中取款;反之,即使是合法持卡人,只要不符合操作規(guī)程、輸入密碼有誤,就不可能從機器中取款。最高人民檢察院2008年4月18日《關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動柜員機(ATM機)上使用的行為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指出:“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動柜員機(ATM機)上使用的行為,屬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一款第(三)項規(guī)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構成犯罪的,以信用卡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本書認為,這一解釋不符合信用卡詐騙罪的基本原理。因為詐騙罪以欺騙自然人為前提,對機器使用他人信用卡時,并沒有對任何自然人實施欺騙行為。而且,這一解釋與最高人民檢察院的相關解釋自相矛盾。最高人民檢察院2003年4月2日《關于非法制作、出售、使用IC電話卡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明確指出:“明知是非法制作的ic電話卡而使用或者購買并使用,造成電信資費損失數(shù)額較大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guī)定,以盜竊罪追究刑事責任。”按照前一司法解釋的邏輯,行為人使用非法制作的IC電話卡在機器上打電話的,應當成立詐騙罪。顯然,正確的是后一司法解釋,錯誤的是前一司法解釋。
冒用他人信用卡,不需要行為人現(xiàn)實地持有他人的信用卡。例如,甲盜竊了乙的借記卡與身份證,記下了借記卡的卡號后將借記卡偷偷放回原處。隨后,甲持乙的身份證并冒充乙向銀行掛失,由于甲能向銀行工作人員注確提供借記卡的姓名、卡號與密碼,使銀行工作人員信以為真。但甲并沒有要求銀行工作人員為其補辦新的借記卡,而是讓銀行工作人員將乙借記卡中的7000余元全部轉入自己的另一借記卡。甲雖然沒有現(xiàn)實地持有乙的借記卡,但宜認定為冒用他人信用卡。
4.惡意透支。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guī)定限額或者規(guī)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fā)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惡意透支的持卡人屬于身份犯,應是指合法持卡人。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的行為人不是持卡人,因為刑法第196條第1款已經將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的行為規(guī)定為獨立的行為類型,再將這類主體劃入持卡人進而認定為惡意透支,并不合適。竊取了他人信用卡的人,也不是持卡人;行為人盜竊并使用信用卡后又透支的,應當認定為其實施了兩個行為。雖然兩個法益的性質相同,但應認為其透支行為侵害了新的財產法益,認定為數(shù)罪較為妥當。換言之,盜竊信用卡的行為人對于透支部分(限于在銀行柜臺或特約商戶對自然人冒用為前提)不可能成立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只能認定為“冒用他人信用卡”;對于沒有透支的部分,不管如何使用,按照刑法第196條第3款的規(guī)定,均應認定為盜竊罪。所以,對于行為人的盜竊罪與信用卡詐騙罪應當實行數(shù)罪并罰。此外,如果非法持卡人在ATM上“惡意透支”的,由于不存在受騙者與處分人,對“透支”部分也只能認定為盜竊罪。實際用卡人也不是持卡人,但可能與持卡人構成共犯;在持卡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實際用卡人的透支行為可以認定為冒用他人信用卡。“催收”既包括書面催收,也包括口頭催收,但僅限于對持卡人催收,對保證人或者持卡人家屬催收的,不屬于“催收”。不過,只要持卡人透支后發(fā)卡銀行實施過催收行為,持卡人按照信用卡的通常使用情形認識到發(fā)卡銀行實施過催收行為并仍不歸還,即使持卡人沒有直接或間接收到發(fā)卡銀行的催收,也應認定為“經發(fā)行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o《信用卡案件解釋》規(guī)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guī)定限額或者規(guī)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fā)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196條規(guī)定的,惡意透支,。”顯然,《信用卡案件解釋》對惡意透支作了限制解釋,旨在防止將善意透支行為認定為信用卡詐騙罪。《信用卡案件解釋》還規(guī)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196條第2款規(guī)定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第一,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第二,肆意揮霍透支的資金,無法歸還的;第三,透支后逃匿、改變聯(lián)系方式,逃避銀行催收的;第四,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還款的;第五,使用透支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第六,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歸還的行為。需要說明的是,下級司法機關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該解釋。根據(jù)行為與責任同時存在的原理,非法占有目的必須存在于透支時;透支時沒有非法占有目的或者說具有歸還意思
的,因為缺乏責任要素,無論如何都不能認定為信用卡詐騙罪。
成立本罪需要詐騙數(shù)額較大,根據(jù)《信用卡案件解釋》的規(guī)定,前三種行為以5000元為數(shù)額較大起點,惡意透支以1萬元為數(shù)額較大的起點。在惡意透支的情況下,持卡人在銀行交納保證金的,其惡意透支數(shù)額以超出保證金的數(shù)額計算。沒有達到上述標準的,應視具體情況以詐騙罪或者本罪的未遂犯論處。
責任形式責任要素除故意外,還要求有非法占有目的。使用偽造、作廢的信用卡時,必須明知是偽造、作廢的信用卡;以為是他人真實有效的信用卡而使用,但實際上使用了偽造的信用卡的,屬于同一構成要件內的錯誤,不影響信用卡詐騙罪的成立。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善意透支行為,不成立信用卡詐騙罪。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