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是:應納所得稅額是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所得稅率所得,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它是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準予扣除項目后的余額,公式為: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準予扣除項目金額
應納所得額:是納稅人按“應納稅所得稅所得額”的一定比例向國家繳納的稅額。應納所得額的計算公式為:應納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率
拓展資料
應納稅所得額的確認: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準予扣除項目金額后的余額。
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應納稅所得額的正確計算,同成本、費用核算關系密切,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的稅收負擔。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計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與企業依據財務會計制度計算的會計所得額(會計利潤)往往不一致。當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有關稅收法規不一致時,應當依照國家稅收法規的規定計算繳納所得稅 。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應納稅所得額
區別是應納所得稅額是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所得稅率所得到的結果。
應納稅所得額是實現的利潤總額。
應納稅所得額有兩種計算方法,
一是直接法,二是間接法。
1、直接計算法: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金額-彌補虧損
2、間接計算法: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規定。
如企業產生了稅收優惠的規定減免和抵免的稅額的話,應納所得稅額是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率的基礎上還要-減免稅額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減除依照本法關于稅收優惠的規定減免和抵免的稅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額。
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納稅人在一定期間所獲得的所有應稅收入減除在該納稅期間依法允許減除的各種支出后的余額,是計算企業所得稅稅額的計稅依據。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限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應納稅所得額
百度百科-應納所得稅額
區別是應納所得稅額是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所得稅率所得到的結果。
應納稅所得額是實現的利潤總額。
應納稅所得額有兩種計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間接法。
1、直接計算法: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金額-彌補虧損
2、間接計算法: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規定。
如企業產生了稅收優惠的規定減免和抵免的稅額的話,應納所得稅額是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率的基礎上還要-減免稅額
拓展資料:
應納稅所得額的意思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企業所得稅法中有規定,并且應納稅所得額為企業每一年度的總額收入,減除各項扣除之后,減去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
應納所得稅額,就是企業當前應當繳納的稅額。
一、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所得稅額的區別:
1、二者的含義不同
(1)1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納稅人在一定期間所獲得的所有應稅收入減除在該納稅期間依法允許減除的各種支出后的余額,是計算企業所得稅稅額的計稅依據;
(2)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2、二者的計算方法不同
(1)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
(2)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擴展資料:
一、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予扣除的項目:
1、資本性支出;是指納稅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對外投資的支出。
2、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是指不得直接扣除的納稅人購置或自行開發無形資產發生的費用。無形資產開發支出未形成資產的部分準予扣除。
3、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是指納稅人生產、經營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被有關部門處以的罰款以及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4、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和罰款:是指納稅人違反稅收法規,被處以的滯納金、罰金,以及除前款所稱違法經營罰款之外的各項罰款。
納稅人逾期歸還銀行貸款,銀行按規定加收的罰息,不屬于行政性罰款,允許在稅前扣除。
5、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有賠償的部分:是指納稅人參加財產保險后,因遭受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而由保險公司給予的賠償。
6、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的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的捐贈:納稅人用于公益、救濟性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3%(金融保險企業1.5%)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納稅人的非公益、救濟性捐贈不得扣除。
7、各種贊助支出:是指各種非廣告性質的贊助支出。
8、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是指與納稅人取得收入無關的各項支出,如擔保支出、回扣支出、風險投資準備金支出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所得稅額的區別如下:
1、作用不同
應納稅所得額主要是用來存錢、取錢、轉賬的公司賬戶;
而應納所得稅額用來辦理包括提現和發放員工工資福利等在內一切符合法律法規的結算,而一般存款賬戶只能辦理一般的結算業務,不能提取現金和發放員工工資福利。
2、性質不同
應納稅所得額可辦理轉賬結算和現金繳存,不可以辦理現金支取。。
應納所得稅額可以隨時存入或取出資金,但是取出資金必須通過公司轉賬支票轉入公司基本賬戶中,然后再通過公司現金支票支取。
3、目的不同
應納稅所得額目的是確定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是否能夠防止和發現特定財務報表認定的重大錯報或漏報。
而應納所得稅額以應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為證實控制能夠防止或發現并糾正認定層次重大錯報,所需獲取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對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和可靠性要求越高,控制測試的范圍越大。
4、性質范圍不同
應納稅所得額:一般指工業企業,生產的全部數量金額,包括未銷售、尚未形成收入的庫存;
而應納所得稅額為主營業務收入、和營業收入、還有其他業務收入的總和,有的流通企業總收入核算的是差價收入、即毛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應納稅所得額
百度百科-應納所得稅額
區別是:應納所得稅額是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所得稅率所得,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它是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準予扣除項目后的余額,公式為: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準予扣除項目金額
應納所得額:是納稅人按“應納稅所得稅所得額”的一定比例向國家繳納的稅額。應納所得額的計算公式為:應納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率
拓展資料
應納稅所得額的確認: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準予扣除項目金額后的余額。
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應納稅所得額的正確計算,同成本、費用核算關系密切,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的稅收負擔。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計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與企業依據財務會計制度計算的會計所得額(會計利潤)往往不一致。當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有關稅收法規不一致時,應當依照國家稅收法規的規定計算繳納所得稅 。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應納稅所得額為企業每一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
應納稅額是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得到的結果,用公式表示如下: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 適用稅率 - 減免稅額 - 抵免稅額。
應納稅額是指企業按照稅法的規定,經過計算得出的應向稅務機關繳納的所得稅金額。
應納稅所得額、應納所得額、應納稅額傻傻分不清楚
自90年代起,我國便開始征收企業所得稅征稅,我們都知道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那么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是怎樣的?企業所得稅的稅率是多少?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