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規范說法叫“個人收入調節稅”?!皞€人收入調節稅”是以前的說法,九十年代以后,統稱為“個人所得稅”。
個人收入調節稅是對在我國境內有住所,取得個人收入的中國公民征收的一種稅。1986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收入調節稅暫行條例》。
其主要目的是調節公民個人之間的收入水平,體現社會公平。促進國家經濟穩定發展和社會安定。
應稅項目包括8項: 工資、薪金收入;承包、轉包收入;勞務報酬收入;財產租賃收入;專利權轉讓、專利實施許可和非專利技術的提供、轉讓取得的收入;投稿、翻譯取得的收入;利息、股息、紅利收入以及經財政部確定征稅的其他收入。實行分類課征制。
擴展資料:
繳稅方法
個人收入調節稅采用累進計稅方法,按規定每月個人所有收入(工資獎金 各項收入)扣除繳納的四金費用。
再扣除1000元后即為征稅基數,該基數在500元以內,按5%征稅,在500~2000元部分,按10%征稅,在2000~5000元部分,按15%征稅,在5000~20000元部分,按20%征稅,在20000~40000元部分,按25%征稅。
繳稅采用單位代扣代繳的方法,即單位必須按規定在發工資和獎金時代扣稅款,并代為繳納,若有少繳漏繳,單位必須承擔責任,并受到罰款處理。
實行由支付單位源泉扣繳和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兩種方法。支付各項應稅收入的單位,所支付給納稅人的金額達到納稅標準,依法應扣稅的。
在支付的同時,必須按收入來源性質及有關規定扣繳稅款,并給納稅人出具納稅憑證。納稅人取得的屬于綜合所得的各項收入,不論其單項收入是否已扣稅,凡合并后的綜合收入達到納稅標準的,必須自行申報納稅,已扣繳的稅款,可持納稅憑證,在應納稅額中減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個人收入調節稅
個調稅(個人收入調整稅)就是平時所說的個人所得稅嗎?
是的,規范說法叫“個人收入調節稅”?!皞€人收入調節稅”是以前的說法,九十年代以后,統稱為“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主要目的是為了調節收入平衡,減少貧富差距。政府征收個稅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自2011年9月1日起,個稅免征額提高到3500元。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個人所得稅(personal income tax)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企業所得稅計算項目
1.本期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事項(這里的納稅調整事項主要包括暫時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
2.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3.本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關于所得稅會計的核算,關鍵應理解以下關系:"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的期末余額=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期末金額 未來轉回時的所得稅稅率;"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的期末余額=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期末金額 未來轉回時的所得稅稅率。
二、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應納稅所得額=(月收入-五險一金-起征點-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專項附加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注:新個稅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新個稅法規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后計算繳納稅款,并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擴展資料:
企業所得稅(以下簡稱″企稅')和個人所得稅(以下簡稱″個稅')征稅對象都是對其收益或利潤的所得所繳納的稅,都是調節在所得領域國家與企業或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
但是它們之間在征稅對象、稅目、稅率、優惠政策、稅前扣除、征繳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區別。
1.具體的征稅對象與范圍不同
企稅征稅對象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收益或利潤所得。個稅對象則是居民和非居民的個人所得。企稅應稅收入包括: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其他收入等9個稅目。個稅應稅收入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偶然所得等11個稅目。
2.稅率不同
企稅適用25%的比例稅率,20%(小型微利企業)和15%(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個稅有超額累進稅率(從5%到45%),比例稅率(20%)。
3.減免的優惠政策不同
企稅收入總額中有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從事農、林、牧、漁等5種情況免征或減征,以及加計扣除、減計收入、加速折舊、稅額抵免、專項優惠等多種形式的優惠。
個稅免稅項目有省級政府、國務院部委、解放軍軍級以上單位頒發的科教文衛等方面的獎金、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以及國家統一發放安家費、退職費、退休費等10項所得。減征項目有殘疾、孤老人員和烈屬所得等減免。
4.稅前列支扣除和所得額的計算不同
企稅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照年度利潤總額在12%以內部分準予扣除等方法予以扣除。個稅扣除包括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部分以及附加減除費用等扣除。
5.在征繳方式上不同。
企稅采取查帳征收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個稅在征收形式上有代扣代繳、個人申報,其他各種形式的監控與征收。
6.具體的征稅對象與范圍不同
企稅征稅對象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收益或利潤所得。個稅對象則是居民和非居民的個人所得。企稅應稅收入包括: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其他收入等9個稅目。個稅應稅收入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偶然所得等11個稅目。
7.稅率不同
企稅適用25%的比例稅率,20%(小型微利企業)和15%(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個稅有超額累進稅率(從5%到45%),比例稅率(20%)。3.減免的優惠政策不同。企稅收入總額中有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從事農、林、牧、漁等5種情況免征或減征,以及加計扣除、減計收入、加速折舊、稅額抵免、專項優惠等多種形式的優惠。
個稅免稅項目有省級政府、國務院部委、解放軍軍級以上單位頒發的科教文衛等方面的獎金、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以及國家統一發放安家費、退職費、退休費等10項所得。減征項目有殘疾、孤老人員和烈屬所得等減免。
8.稅前列支扣除和所得額的計算不同
企稅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照年度利潤總額在12%以內部分準予扣除等方法予以扣除。個稅扣除包括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部分以及附加減除費用等扣除。
9.在征繳方式上不同
企稅采取查帳征收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個稅在征收形式上有代扣代繳、個人申報,其他各種形式的監控與征收。
參考資料來源:稅收政策-國家稅務局
一、企業所得稅計算項目
本期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事項(這里的納稅調整事項主要包括暫時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
2.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3.本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說明:公式中的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不包含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交易的所得稅影響)。
關于所得稅會計的核算,關鍵應理解以下關系:"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的期末余額=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期末金額 未來轉回時的所得稅稅率;"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的期末余額=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期末金額 未來轉回時的所得稅稅率。
二、企業所得稅所得稅會計核算程序如下:
確定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
2.確定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3.確定暫時性差異,并用未來可稅前列支金額分別確定資產、負債導致的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還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4.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額或轉回額;
5.計算當期應交所得稅額
6.確定當期所得稅費用
三、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應納稅所得額=(月收入-五險一金-起征點-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專項附加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注:新個稅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新個稅法規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后計算繳納稅款,并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注1:本表所稱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
注2:非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依照本表按月換算后計算應納稅額。)
(注:本表所稱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
擴展資料:
一、個人所得稅常見問題:
加班費應并入工薪收入依法征稅。
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一次一次性獎金的優惠算法只允許采用一次。
單位在外地設立辦事處,并從當地招人。這部分工作人員居住在當地,其住房情況以及保險水平應遵從當地標準,社平工資按照辦事處所在地標準計算。
對勞動者獲得的補償金,比照《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執行。
在發放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當月,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低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應將全年一次性獎金減除“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后的余額,按規定辦法確定全年一次性獎金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二、企業所得稅的稅率
中國稅收稅率為25%的比例稅率。
原“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是33%,另有兩檔優惠稅率,全年應納稅所得額3-10萬元的,稅率為27%,應納稅所得額3萬元以下的,稅率為18%;特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稅率為15%。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0%,另有3%的地方所得稅。新所得稅法規定法定稅率為25%,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致,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5%,小型微利企業為20%,非居民企業為20%。
企業應納所得稅額=當期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準予扣除項目金額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即據以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的法定比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的規定,2008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規定一般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應當就其所設機構、場所取得的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以及發生在中國境外但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國家財稅務總局下發的《關于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117號),通知明確,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6萬元(含6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臺灣地區:臺灣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經稅收減免后,本土公司稅率中位數為20%,而跨國公司為18%。
參考資料:個人所得稅_百度百科 企業所得稅-百度百科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的比例稅率。個人所得稅計算辦法:應納稅所得額=(月收入-五險一金-起征點-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專項附加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原“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是33%,另有兩檔優惠稅率,全年應納稅所得額3-10萬元的,稅率為27%,應納稅所得額3萬元以下的,稅率為18%。
特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稅率為15%。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0%,另有3%的地方所得稅。新所得稅法規定法定稅率為25%,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致,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5%,小型微利企業為20%,非居民企業為20%。
擴展資料:
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與原稅法相比,新稅法在很多方面有突出的變化,產生六個方面的積極影響:
一是使內、外資企業站在公平的競爭起跑線上。新稅法從稅法、稅率、稅前扣除、稅收優惠和征收管理等五個方面統一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各類企業的所得稅待遇一致,使內、外資企業在公平的稅收制度環境下平等競爭。
二是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投資能力。新稅法采用法人所得稅制的基本模式,對企業設立的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營業機構實行匯總納稅,這就使得同一法人實體內部的收入和成本費用在匯總后計算所得,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三是有利于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新稅法通過降低稅率和放寬稅前扣除標準,降低了企業稅負,增加了企業的稅后盈余,有利于加快企業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的進程,促進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
四是有利于加快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五是有利于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新稅法實施之前,外資企業的名義企業所得稅率為33%。新稅法實施后,名義稅率降為25%,比原來降了8個百分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以下簡稱″企稅')和個人所得稅(以下簡稱″個稅')征稅對象都是對其收益或利潤的所得所繳納的稅,都是調節在所得領域國家與企業或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
1.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的比例稅率。
原“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是33%,另有兩檔優惠稅率,全年應納稅所得額3-10萬元的,稅率為27%,應納稅所得額3萬元以下的,稅率為18%;特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稅率為15%。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0%,另有3%的地方所得稅。新所得稅法規定法定稅率為25%,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致,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5%,小型微利企業為20%,非居民企業為20%。
2. 個人所得稅根據不同的征稅項目,分別規定了三種不同的稅率: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7級超額累進稅率,按月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該稅率按個人月工資、薪金應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高一級為45%,最低一級為3%,共7級。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適用5級超額累進稅率。適用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稅款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低一級為5%,最高一級為35%,共5級。
比例稅率。對個人的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比例稅率。其中,對稿酬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并按應納稅額減征30%;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稅外,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萬元至5萬元的部分,依照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后再按照應納稅額加征五成;超過5萬元的部分,加征十成?!?/p>
擴展資料:
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納稅人范圍比公司所得稅大。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即所有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內資企業或其他組織,包括以下6類: (1)國有企業; (2)集體企業;(3)私營企業; (4)聯營企業; (5)股份制企業; (6)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
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企業所得稅是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居民企業及非居民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其生產經營所得為課稅對象所征收的一種所得稅。作為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繳納企業所得稅。但個人獨資企業及合伙企業除外。
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personal income tax)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英國是開征個人所得稅最早的國家,1799年英國開始試行差別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到了1874年才成為英國一個固定的稅種。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既包括居民納稅義務人,也包括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居民納稅義務人負有完全納稅的義務,必須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僅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于本國的所得征收的一種所得稅。在有些國家,個人所得稅是主體稅種,在財政收入中占較大比重,對經濟亦有較大影響。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企業所得稅,百度百科-個人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以下簡稱″企稅')和個人所得稅(以下簡稱″個稅')征稅對象都是對其收益或利潤的所得所繳納的稅,都是調節在所得領域國家與企業或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但是它們之間在征稅對象、稅目、稅率、優惠政策、稅前扣除、征繳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區別。
具體的征稅對象與范圍不同。企稅征稅對象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收益或利潤所得。個稅對象則是居民和非居民的個人所得。企稅應稅收入包括: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其他收入等9個稅目。個稅應稅收入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偶然所得等11個稅目。
稅率不同。企稅適用25%的比例稅率,20%(小型微利企業)和15%(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個稅有超額累進稅率(從5%到45%),比例稅率(20%)。
減免的優惠政策不同。企稅收入總額中有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從事農、林、牧、漁等5種情況免征或減征,以及加計扣除、減計收入、加速折舊、稅額抵免、專項優惠等多種形式的優惠。個稅免稅項目有省級政府、國務院部委、解放軍軍級以上單位頒發的科教文衛等方面的獎金、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以及國家統一發放安家費、退職費、退休費等10項所得。減征項目有殘疾、孤老人員和烈屬所得等減免。
稅前列支扣除和所得額的計算不同。企稅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照年度利潤總額在12%以內部分準予扣除等方法予以扣除。個稅扣除包括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部分以及附加減除費用等扣除。
在征繳方式上不同。企稅采取查帳征收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個稅在征收形式上有代扣代繳、個人申報,其他各種形式的監控與征收。
個人所得稅:
征繳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原來是2000,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27日再次審議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草案維持一審時“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從2000元提高至3500元”的規定,同時將個人所得稅第1級稅率由5%修改為3%。使用超額累進稅率的計算方法如下:
繳稅=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應發工資-四金)-3500
實發工資=應發工資-四金-繳稅
擴展資料:
企業所得稅:
1、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納稅人范圍比公司所得稅大。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即所有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內資企業或其他組織,包括以下6類: (1)國有企業; (2)集體企業;(3)私營企業; (4)聯營企業; (5)股份制企業; (6)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2、企業所得稅是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居民企業及非居民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其生產經營所得為課稅對象所征收的一種所得稅。作為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繳納企業所得稅。但個人獨資企業及合伙企業除外。
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personal income tax)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既包括居民納稅義務人,也包括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居民納稅義務人負有完全納稅的義務,必須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僅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于本國的所得征收的一種所得稅。在有些國家,個人所得稅是主體稅種,在財政收入中占較大比重,對經濟亦有較大影響。
參考資料:稅收政策-國家稅務總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