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說體制或者說氛圍的差距。美國的球員們從初高中開始就有打籃球的興趣愛好,他們學校會組織各種校隊參加全州或者全國比賽,還有很多青少年的業余聯賽,可以說比賽種類非常豐富而且籃球氛圍非常好,而且他們只要贏了就有資格參加更高一個等級的比賽,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打籃球的好苗子在這時候就已經被篩選出來了。
在中國基本除了運動員之外,其他人都把打籃球當成是業余的鍛煉身體的方式,最多就是學校各個班級比賽,參加更高比賽的都是校隊選拔出來的人,而且很多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當運動員,因為沒有保障,一旦在校隊往省隊、國家隊選拔的過程中被淘汰,學業也跟不上了,他們的未來沒有基本保障,所以大部分父母在初始階段就終止了他們的籃球生涯。
第二是訓練的差距。中國球員的訓練永遠都跟不上NBA球員的訓練,他們把體能訓練看得不那么重要,過分強調戰術和戰略,中國球員的身體素質和先天條件本來就比不上美國,如果體能訓練跟不上,打完上半場就沒力氣了,下半場根本跑不動,走位都不行還怎么打球?而且身體很不耐撞,基本有一些沖撞就倒地然后下場治療。NBA球員平時舉重的重量一般人根本抬不起來,CBA的球員啞鈴大概就十幾斤,普通的男人也能舉起來,訓練能有什么效果?在這方面易建聯屬于做得比較好的,每年都會去美國參加特訓來強化自己的身體素質。
第三是資金的差距。 不得不說美國在NBA這方面的發展比中國要成熟很多,他們用來培育青年隊的資金和獲得的贊助費用都很高,完全可以填補青訓隊培養人才的各項支出,但是中國的資金一直不到位,投資商在CBA身上也沒有足夠的投入,所以導致了培養人才的經濟基礎上就出現了差距。
第四是飲食的問題。原本因為人種的緣故,CBA的身體素質就不如NBA球員,NBA球員都有自己專屬的食譜,每天每種營養物質攝入多少,詹姆斯甚至連飲水量都控制在一個范圍之內,他們對自己的營養餐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反觀CBA球員,完全不忌口,朱芳雨抽煙就是個例子,還有球員聚眾喝酒擼串,根本不注重對身體的保養和狀態的調整。
首先來說體制或者說氛圍的差距。美國的球員們從初高中開始就有打籃球的興趣愛好,他們學校會組織各種校隊參加全州或者全國比賽,還有很多青少年的業余聯賽,可以說比賽種類非常豐富而且籃球氛圍非常好,而且他們只要贏了就有資格參加更高一個等級的比賽,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打籃球的好苗子在這時候就已經被篩選出來了。
在中國基本除了運動員之外,其他人都把打籃球當成是業余的鍛煉身體的方式,最多就是學校各個班級比賽,參加更高比賽的都是校隊選拔出來的人,而且很多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當運動員,因為沒有保障,一旦在校隊往省隊、國家隊選拔的過程中被淘汰,學業也跟不上了,他們的未來沒有基本保障,所以大部分父母在初始階段就終止了他們的籃球生涯。
第二是訓練的差距。中國球員的訓練永遠都跟不上NBA球員的訓練,他們把體能訓練看得不那么重要,過分強調戰術和戰略,中國球員的身體素質和先天條件本來就比不上美國,如果體能訓練跟不上,打完上半場就沒力氣了,下半場根本跑不動,走位都不行還怎么打球?而且身體很不耐撞,基本有一些沖撞就倒地然后下場治療。NBA球員平時舉重的重量一般人根本抬不起來,CBA的球員啞鈴大概就十幾斤,普通的男人也能舉起來,訓練能有什么效果?在這方面易建聯屬于做得比較好的,每年都會去美國參加特訓來強化自己的身體素質。
第三是資金的差距。不得不說美國在NBA這方面的發展比中國要成熟很多,他們用來培育青年隊的資金和獲得的贊助費用都很高,完全可以填補青訓隊培養人才的各項支出,但是中國的資金一直不到位,投資商在CBA身上也沒有足夠的投入,所以導致了培養人才的經濟基礎上就出現了差距。
第四是飲食的問題。原本因為人種的緣故,CBA的身體素質就不如NBA球員,NBA球員都有自己專屬的食譜,每天每種營養物質攝入多少,詹姆斯甚至連飲水量都控制在一個范圍之內,他們對自己的營養餐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反觀CBA球員,完全不忌口,朱芳雨抽煙就是個例子,還有球員聚眾喝酒擼串,根本不注重對身體的保養和狀態的調整。
對于熱愛籃球的我,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關注CBA和NBA了,其實說句實話CBA也還不錯,但是你非要和NBA比的話,也是沒有可比性的,換做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NBA比都是一樣的,因為目前的NBA已經屬于站在籃球屆頂端的存在。
言歸正傳,我個人覺得首先最明顯得差距就是球員得實力。我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真的,你要是好好看看一場籃球賽,你就能發現,CBA很多球員得運球、控球能力都不如NBA,再有就是命中率。有些時候不服不行。大家都知道得NBA巨星喬丹,人家凌晨四點半開始練球,試問CBA中這樣得球員有幾個,當然放眼世界也沒幾個,不說特例,說說大眾吧,NBA的球員們可以說是在訓練強度上都要大于CBA,這是由于他們美國本身身體的特性要求他們必須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不然哪來的大塊肌肉?所以說個人實力的差別是肯定有的。
再有就是我覺得還差別在團隊配合。為什么說團隊配合呢,因為籃球比賽本來就不是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的運動,這需要所有球員的密切配合。中國隊再配合的默契上是有些差距的,你比如說,看CBA的時候,你其實可以發現很多破綻,很多搶斷的點,但是在NBA里很少發現,有些搶斷是真的來之不易,所以一般來說NBA打的是穩而進。
有差距是肯定的,不過CBA也是很不錯的。
在我看來拋開聯賽軟硬件的差距以及人種差異,單從比賽內容來講CBA和NBA以及歐洲聯賽還有一個很大差距,那就是我們沒有走出一條自己的路。NBA就是很明確,就是要取悅球迷,就是要追求激情、刺激、快速的攻防轉換,力爭用高強度的對抗,快節奏的攻防轉換來吸引球迷,所以他們的規則一直都在調整,但發展方向很明確,那就是限制bug,加快節奏,規則給球員的表演讓路,于是有了背籃5秒,有了三秒區逐漸擴大,有了四步扣籃,這一切都是為了給球員更寬松的表演空間,讓比賽更激烈,讓球迷欣賞到最勁爆最刺激最賞心悅目的表演。歐洲籃壇一樣很明確,他們的規則基本上與FIBA相同,追求的就是戰術的極致,很少花哨的表演,一切都是為了實用,他們把所有的基本功練得爐火純青,把所有最基本的籃球戰術雜糅到一起形成非常復雜的戰術套路,讓球迷能夠欣賞到與NBA的勁爆激情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種籃球氛圍,他們把所有的簡單做到極致,同樣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相比較而言我們的聯賽就有點四不像了,我們的聯賽規則大部分采用的是FIBA規則,那么如果我們要學也許歐洲籃球的基本功、各種戰術應該是我們的學習方向,另外歐洲的青訓培養體制實際上是更貼近我們的體校培養體制的,我們的改革方向完全可以向歐洲聯賽靠攏;偏偏籃協又希望我們的聯賽能夠像NBA一樣充滿激情,更快的吸引到更多的球迷關注,于是我們的本土球員、教練員基本上都是在美國特訓、學習,接受到的都是美式籃球哲學,偏偏CBA的規則如沒有防守三秒等又是不利于美式籃球哲學的,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脫節。我認為這種脫節是真正導致CBA和NBA以及歐洲聯賽出現巨大差距的原因。我覺得真正造成這種脫節的還是籃協,籃協希望我們的本土球員更適應FIBA規則,到了國際賽場能有更好的發揮,所以把CBA的規則訂成更貼近FIBA規則;同時又希望我們的聯賽更好看,于是引導我們的球員向美國發展,與美國尋求合作,就導致了這樣一個結果。其實如果給我們的球員足夠的表演空間的話我們新一代的球員不見得差很多,只是規則沒有給足他們表演的空間,這也是我期待姚老板,哦,不對現在該叫姚主席了,能夠做出改變的地方,短時間內走出自己的風格也不現實,那么就是要么全盤照搬NBA,要么學習歐洲聯賽。
我覺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球迷素質。我指的是營造氛圍的素質。美國那邊,愛好體育的人太多了,而且很狂熱,從賽前制作各種牌子標語,到比賽的時候喊口號,制造噪聲等等,不是中國這邊觀眾能比的。中國的觀眾還是過于內斂。不止是籃球,很多乒乓球國手都表示過,去歐洲打球的感覺最好,雖然是客場,但歐洲的觀眾很會“看”球,什么時候安靜,什么時候鼓掌吶喊歡呼等等,歐洲的觀眾都把握得比較好。商業體育的文化,中國還是有點落后。
順便,劉謙也說過。。去歐美變魔術,氛圍比較好。他說歐美的觀眾會在看到精彩的魔術之后起立鼓掌歡呼,在中國基本不可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