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崇禎皇帝朱由檢也算是明朝諸多皇帝中,比較勤儉朝政的一個皇帝,明朝的昏君皇帝不少,而朱由檢是明朝皇帝中為數不多的照路皇帝,但生不逢時。朱由檢在位17年,他這17年的奮斗目標就是振興大明,但當時的大明只靠朱由檢一個人一點用都沒有。
明朝末年,政府腐敗不堪,民眾苦不堪言,宦官把控朝政,朝中黨爭劇烈,外面又有清軍在關外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正可謂是內憂外患。朱由檢上位之后,大力清除宦官,削減宦官的權力,實行輕徭薄賦,想休養生息,而且他自己生活的非常勤儉。朱由檢曾經六次下罪己詔,告訴民眾自己的不足,并立志振興大明,但明朝當時已經是處在了懸崖邊緣,只靠朱由檢一個人是拉不回明朝的,最終明朝覆滅,朱由檢也自殺身亡。
歷史上對朱由檢的評價也還是不錯的,朱由檢雖然是亡國之君,但并沒有向其他朝代的亡國之君一樣受到后人的辱罵,反而說朱由檢是生不逢時。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內憂外患,內有黨爭,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外面有大批的清軍在關外靜候戰機。
明朝風雨飄搖,而且由于官府腐敗,明朝各地還鬧饑荒,百姓吃不飽肚子,于是就走上街頭造反,李自成率領農民軍造反,直接帶著數十萬農民打進了北京城。明朝覆滅,崇禎帝朱由檢萬念俱灰,覺得自己的努力一點用都沒有,自己拯救不了大明,于是自殺身亡。
朱由檢當上皇帝十七年,想努力治國,為什么不能最終拯救明朝呢?這是許多人比較關心的問題。朱由檢,一個人,一開始當皇帝的時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但由于東西二廠管控范圍太大,他的權力及不足以管理他們這兩個部門導致濫殺很多無辜人才,沒有能力的廢皇帝。如果不是因為沒有兒子的朱預甘心當個木匠,他會在哪里成為皇帝呢?
不幸的是,朱家正忙著當木匠,沒有兒子,他雖然成為了明朝的皇帝,但也成為了明代的最后一位皇帝,由于魏忠賢宦官黨政,導致最后成立東西二廠,黨羽紛爭不斷,最后山海關失守。
朱由檢認為,只要他把魏忠賢黨羽清理干凈,他就能把控朝政,讓朱家回到一個繁榮的時代。但是發生了什么呢?在他清理完魏忠賢之后,因為東廠西廠的管控力度實在是過于龐大,最后導致他的權力無法進行干預,其結果就是導致各種黨羽斗爭不斷。
朱由檢雖然不是一個軟弱的君主,卻是一個無力治國的君主。是的,他很勤奮,但作為一個皇帝,只能努力工作是管理不江山的?顯然不行。朱由檢的性格也是有很大的偏執!偏執還導致了他對人才的不當使用,不會認識人,也是朱由檢他無法守住明朝的一個原因。袁崇煥曾為朱家守邊疆,但由于魏忠賢的誹謗,他被認定為叛國罪,后來被處死。
朱由檢皇帝也只是一腔熱血沒有腦子的廢柴皇帝,要不是他爹是個皇帝那還輪得到他坐江山最后被魏忠賢怎么玩死的都不知道。
朱由檢的性格缺陷是明顯的,可疑的!猜疑也導致了他對人的無知和不當的雇傭,這也是朱由檢不能保持明朝的原因之一。當明朝落到他手里的時候,說這種藥已經腐爛并且無法治愈可能有點夸張,但是它確實需要一種好藥。為了制造這種良藥,他不得不雇用人員并使用正確的藥物。然而,他太多疑了,可以說他懷疑他利用了誰。
他利用袁崇煥為朱氏家族保衛遼朝,但由于一句誹謗性的話,他認定袁崇煥與敵人勾結,犯了叛國罪,并最終處死了他。更可怕的是,朱由檢從1627年到1644年在位17年。然而,沒有人預料到這短短的17年,更不用說軍隊總司令的更替和死亡,會被50名內閣成員所取代,他們只是在首都的家中安閑地“吹空調和空談”。內閣的記錄數量也改變了19項,減少了2項記錄。
此外,朱由檢是個廉價的皇帝,中途被收買了。他沒有受過正規的帝國教育。坦率地說,他并不完全理解帝國藝術的本質。這也是朱由檢不能拯救明朝的原因之一。他一上臺,就恨魏忠賢本人,并受到林東黨員的慫恿,所以很快就照顧了魏忠賢。他收拾好魏忠賢,迫不及待地要利用林東黨,被林東黨的幾篇文章愚弄了,真當林東黨是支柱,隨便寫幾篇好文章就能領導全國。
說起亡國之君,恐怕很多人都會想起崇禎。在大家的眼里,所有的亡國之君身上,都應該有著鮮明的一些特點,比如殘暴、昏庸、無能……但是,這些特點在崇禎身上幾乎沒有,相反,在他身上,還體現出了一些歷代名君的特質:勤政愛民、勵精圖治、心思果斷等等。
所以,很多人都為崇禎鳴冤,好一個可憐的朱由檢,身懷帝王之才,卻生不逢時,只能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如果生在盛世,一定是一代明主云云。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明朝的滅亡,真的是“無力回天”的局面所造成的嗎?
崇禎繼位的時候,大明朝廷的確已經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在朝廷內,有九千歲魏忠賢大權獨攬,把持朝政。在外,有李自成和清朝勢力虎視眈眈。在這種局面下,剛即位的年輕崇禎,經過認真分析形勢,決定攘外必先安內。他把準備投出去的第一把投槍,不動聲色的對準了魏忠賢。
可能是除去魏忠賢這件事做的是在是太漂亮了,所以,崇禎對于自己的能力有了一個不切實際的估計。當時,大明朝廷面對的是愈演愈烈的農民起義,以及來勢洶洶的清朝部隊,崇禎本以為經過自己內肅奸黨后,君臣振奮,上下齊心,這種局面會向好的一面發展。可是時間過了一年,國內局面不僅沒有得到好轉,反而變得越來越糟糕了,農民起義軍都快要打到北京城了。
倍感焦慮的崇禎,面對這些困難,堅信自己的英明神武,認為問題全都出在文武百官身上。這時候的崇禎已經開始走上了一條不歸的道路,因為他開始覺得,自己對于宦官的限制,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限制宦官出城,解除宦官兵權等措施,其實是不利于對官員和軍隊的控制。想來想去,崇禎決定還是按照老祖宗的那一套辦法,要把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
在控制國家財政方面,崇禎派太監張彝憲其監督戶部和工部的日常支出,并給了張彝憲一個“戶工總理”的衙門頭銜,這個職位甚至凌駕于戶部工部兩位部長之上。到了這個時候,魏忠賢在世時的亂象,已經再次出現。特務宦官遍地都是,各地官員人人自危,都在考慮自保,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載進去。以至于那個時候,上到朝廷重臣,下到平民百姓,幾乎人人都活在白色恐怖里,崇禎,自然也就沒有什么民心所向。
可是,歷史的一切都會蓋棺定論,三百多年后,我們再看這段歷史,不難看出,真正的愛民,可不是嘴上說說那么簡單,它需要的是以國家強大為基礎,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可是崇禎,他猜忌多疑、剛愎自用的性格,的確無力挽回大明王朝的覆滅,更不要說再造大明雄風了。
崇禎皇帝可以說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勤勞之君,除了朱元璋這樣一個工作狂以外,就屬崇禎最勤勞了。但就像我們說的勤勞就一定能致富嗎?勤勞事實上不一定能致富,確切的說勤勞加上智慧才能致富。
同樣一個道理,勤勞并不一定就能把國家治理好,治理國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智慧,靠的是有豐富政治經驗和治國之才;作為君主還要會駕馭群臣之術,要有清晰的政治頭腦和制定長遠的策略方針。
一、缺乏豐富的政治經驗。崇禎皇帝本身就不是被作為皇帝接班人來培養的,而是臨時被眾臣以外翻王的身份推上皇位。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政治,對政治還是一個外行,不懂駕馭之術,認為只要重用正直的大臣就可以定國安邦。于是一上臺就迫不及待地殺死魏忠賢,重用素有清流之稱的東林黨人士。但是崇禎四年就發現東林黨人士根本靠不住,這幫人除了滿口孔孟之道根本就不懂治理國家。
二、多疑、自負,缺乏自信。崇禎遺傳了朱元璋的一個毛病,就是多疑和自負。朱元璋是放牛娃出生,所以當上皇帝后缺乏應有的自信。而崇禎皇帝本身不是太子繼位,而是藩王繼位,也缺乏政治自信。崇禎在位17年換了19位內閣首輔,平均一年多時間就換一位,如此頻繁的更換首輔怎么可能治理好國家。
三、政治策略嚴重失誤。崇禎繼位后以李自成為首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已經對大明江山構成嚴重的威脅,如果不積極鎮壓,后果將不堪設想。而關外的清朝對大明江山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揮師南下。
明朝這是一個悲傷的王朝,大部分來自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希望力挽狂瀾,復興明朝。可是明朝最終還是在崇禎皇帝手中滅亡,登上煤山,自縊殉國。崇禎皇帝用他的生命,踐行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諾言,而他臨死前的回眸,亦成為歷史上的悲劇。那么,締造出這個悲劇的責任,到底在誰身上呢?
明朝昏庸的皇帝應該為明朝的滅亡負責。荒謬的正德皇帝鼓吹道教玩弄權力嘉靖皇帝沉迷于木工魏忠賢權力的天堂氣實際上,皇帝是明朝的罪魁禍首。如果你扔掉朱厚照他們是獨一無二的,與眾不同的和有天賦的,但是當他們處于皇帝的位置時行為對明代的影響是深遠的。黨的斗爭、宦官專政、軍隊薄弱等問題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出現了,但在崇禎皇帝接任后就出現了。此外,隨著自然災害的不斷發生和外敵的入侵,崇禎皇帝想要拯救的是一座即將倒塌的建筑。
可是,崇禎并沒有這樣的能力與經驗。事實上,崇禎皇帝朱友建小時候并沒有被作為一位儲君而培養,他甚至連正經的皇室教育都沒有享受到。明慎宗討厭朱友建的父親明光宗,連帶著對年幼的朱友建也十分厭惡,再加上朱友建的母親身份低微,明光宗對他也十分輕視。五歲那年,朱友建的母親因罪被其父杖殺,不久以后,朱友建的父親也突然駕崩。就這樣,朱友建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幸而天氣皇帝憐憫他,才封他為信王。
崇禎皇帝及其祖先朱元璋很相似。他年輕時的艱苦生活造就了他多疑多疑的性格。他對大臣們要求很嚴格,他隨時都會殺了他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被斬首拖延。崇禎十七年,十余人被撤換酷刑部部長和50多名內閣成員理學學士,上不上書基本上沒有善終之人。朝堂上僅剩的國之棟梁,也被崇禎殺了大半,就連袁崇煥這樣的悍將也被崇禎凌遲處死,明朝焉能不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