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稅漏稅被查,接下來應該怎么處理
一、新刑法“偷稅漏稅罪”的處罰標準
根據刑法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一十一條的規定,處罰方式如下:
1、對自然人犯罪的處罰: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2、對單位犯罪的處罰:
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單位犯本節第二百零一條、第二百零三條、第二百零四條、第二百零七條、第二百零八條、第二百零九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擴展資料:
新刑法對“偷稅罪”的新表述
對比新舊法律條文的修改(新舊刑法對偷稅罪的規定附后),可以看出:
1、摒棄了偷稅概念。從通常含義上說,“偷”是指將屬于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而在稅收問題上,應繳稅款原本屬于納稅人的合法財產,之所以發生偷逃稅行為,是因為納稅人沒有依法履行繳納稅款的義務,因此,偷稅同為與平常概念中的盜竊行為不同,新刑法采用了“逃避繳納稅款”的表述,從中可以看出立法者對“偷稅”概念的認識已出現變化。
從本質上講,稅收是國家憑借強制力對納稅人的財產進行的無償占有;從稅收契約論的角度來講,稅收是納稅人換取政府公共服務而提供的對價。從這個意義上說,逃避繳納稅款是納稅人違背一種給付義務。改變罪名的提法,更加符合一般的法理和常識,更加人性化,體現了我國立法的進步。
2、設立了逃稅罪名。將罪名由“偷稅罪”改為“逃稅罪”,用“逃避繳納稅款”取代“偷稅”,并將“逃避繳納稅款”的行為規定為“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此概括性描述顯然比舊的規定更寬泛,更具有“口袋”性質,將更有利于對犯罪行為的認定。尤其是“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5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這一規定的變化,表明了立法者對于經濟犯罪更多傾向于從行為的危害結果角度進行考量,對積極主動挽回國家損失的行為,可依法予以寬大處理。較好地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也比較符合當前提倡的“社會和諧”。
3、對逃稅的手段采用概括性的表述。即:“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以適應實踐中逃避繳納稅款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情況。
4、對構成“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數額巨大”的具體數額標準沒再作規定。以“數額較大、數額巨大”取代了“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10萬元以上”,修改了定罪量刑的具體數額標準,尊重了納稅人類型、規模、情形等特點,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原則。這既強化了對納稅人合法權利的依法保護,也突出了對涉稅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對整頓和規范經濟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必將有力推進依法治稅進程,深化和諧征納關系,促進納稅人自愿遵從意識的不斷增強。
5、增加了逃稅罪的初犯規定了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特別條款。這是對偷稅罪的最重大修改。對逃避繳納稅款達到規定的數額、比例,已經構成犯罪的初犯,滿足以下3個條件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一是在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二是繳納滯納金;三是已受到稅務機關行政處罰。“已受行政處罰的”不單是指逃稅人已經收到了稅務機關的行政處罰(主要是行政罰款)決定書,是否已積極繳納了罰款,是判斷逃稅人有無悔改之意的重要判斷標準。
6、對達到逃稅罪的數額、比例標準不免除刑事責任的情形作了列舉。即“5年內曾因逃避繳納稅款受到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處罰的除外”,體現了對有逃稅行為屢教不改的人從嚴處理的立法思想。因逃避繳納稅款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以上行政處罰的人又逃稅的,還必須符合第一款規定的數額、比例標準,才能追究刑事責任。
7、對有關犯罪行為列舉性條款變為概括式規定。新刑法將負有納稅義務的自然人及單位都不予細分,全部列入了犯罪主體之列,從一定程度上說是擴大了“偷稅罪”的犯罪主體。因此,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放松了對“偷稅”的界定。同時,對有關犯罪行為由列舉性條款變為概括式規定,比現行規定更寬泛,更具有“口袋”的性質,進一步規避了法律盲區,減少了企業鉆空子的可能。
8、明確了偷稅罪修改以后的溯及力問題。根據刑法總則第12條規定,對之前發生的行為適用不溯及既往和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即對新刑法頒布前的偷稅犯罪行為還應當追究,但在決定是否追究刑事責任時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是看行為人是否符合新刑法規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3個條件,對于符合條件的可不追究刑事責任,否則應追究;
二是看行為人逃避繳納稅款的數額是否達到“數額較大”的數額標準和規定的比例。具體講,就是凡未移送的以及以后查處的涉稅案件,只要符合新刑法相關要件的,不需要移送公安機關;稅務機關按規定應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的案件,應當在所有行政救濟期限全部結束后執行移送。
此外,涉稅條款中“5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其“5年內”是指從2009年2月28日起往前計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偷稅漏稅罪
看是否達到立案標準再進行處罰。
一、“偷稅罪漏稅罪”(逃稅罪)的立案標準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的有關規定,納稅人進行偷稅活動,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
1、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并且偷稅數額占各稅種應納稅總額的百分之十以上的;
2、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因偷稅受過行政處罰二次以上,又偷稅的。
二、新刑法“偷稅漏稅罪”(逃稅罪)處罰標準
根據刑法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一十一條的規定,對逃稅罪的處罰方式如下:
1、對自然人犯罪的處罰: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2、對單位犯罪的處罰:
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單位犯本節第二百零一條、第二百零三條、第二百零四條、第二百零七條、第二百零八條、第二百零九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擴展資料
危害稅收征管罪都有如下:
【逃稅罪】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
【抗稅罪】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
【逃避追繳欠稅罪】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采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欠繳的稅款。
【騙取出口退稅罪、偷稅罪】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虛開發票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虛開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
【偽造、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偽造或者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
【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
【盜竊罪、詐騙罪;持有偽造的發票罪】盜竊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可以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
參考資料來源:度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首先說明,偷漏稅是公司法人擔責,與職工雇員無關,法人是主要責任,財會是次要責任,一般是補罰款就行,拒不接受處罰為抗稅,才可交公安局經偵處立案調查。
企業偷稅數額巨大當事人怎么處理
用法律來制裁他們
如何防止偷稅漏稅
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進行經濟建設資金的重要資金來源,是促進社會發展、調整物質財富分配的重要經濟杠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稅收在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偷稅行為日益猖獗,不僅嚴重破壞了稅收征管秩序,而且給國家造成了大量的稅款流失。雖然偷稅已經成為目前經濟活動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違法行為,但是因偷稅行為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卻不多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部分稅收征管人員以罰代刑、執法不力以外,我國刑法關于偷稅罪的規定過于原則及其與稅法和稅收征管實踐銜接上的不嚴密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為此,筆者在對偷稅罪的認定和處理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的基礎上,對偷稅罪存在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問題簡略闡述自己的觀點,以供參考 刑法第201條第1款規定:“納稅人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10%以上不滿30%并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并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
偷稅罪為什么改名為逃稅罪?
新《刑法》中偷稅罪的新界定對審計定性的影響
2009年04月30日 點擊數:203 來源:胡俊永
今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新刑法(第7次修改),其中對第201條的偷稅罪進行了修改,并增補了新規定。這對審計機關在查處被審計單位稅收方面的違紀違法問題時的審計定性的影響重大,有的直接關系到審計結論的準確性。筆者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供審計同仁借鑒:
一、新刑法對“偷稅罪”的新表述
對比新舊法律條文的修改(新舊刑法對偷稅罪的規定附后),可以看出:
1、摒棄了偷稅概念。從通常含義上說,“偷”是指將屬于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而在稅收問題上,應繳稅款原本屬于納稅人的合法財產,之所以發生偷逃稅行為,是因為納稅人沒有依法履行繳納稅款的義務,因此,偷稅同為與平常概念中的盜竊行為不同,新刑法采用了“逃避繳納稅款”的表述,從中可以看出立法者對“偷稅”概念的認識已出現變化。
從本質上講,稅收是國家憑借強制力對納稅人的財產進行的無償占有;從稅收契約論的角度來講,稅收是納稅人換取政府公共服務而提供的對價。從這個意義上說,逃避繳納稅款是納稅人違背一種給付義務。改變罪名的提法,更加符合一般的法理和常識,更加人性化,體現了我國立法的進步。
2、設立了逃稅罪名。將罪名由“偷稅罪”改為“逃稅罪”,用“逃避繳納稅款”取代“偷稅”,并將“逃避繳納稅款”的行為規定為“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此概括性描述顯然比舊的規定更寬泛,更具有“口袋”性質,將更有利于對犯罪行為的認定。尤其是“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5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這一規定的變化,表明了立法者對于經濟犯罪更多傾向于從行為的危害結果角度進行考量,對積極主動挽回國家損失的行為,可依法予以寬大處理。較好地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也比較符合當前提倡的“社會和諧”。
3、對逃稅的手段采用概括性的表述。即:“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以適應實踐中逃避繳納稅款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情況。
4、對構成“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數額巨大”的具體數額標準沒再作規定。以“數額較大、數額巨大”取代了“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10萬元以上”,修改了定罪量刑的具體數額標準,尊重了納稅人類型、規模、情形等特點,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原則。這既強化了對納稅人合法權利的依法保護,也突出了對涉稅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對整頓和規范經濟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必將有力推進依法治稅進程,深化和諧征納關系,促進納稅人自愿遵從意識的不斷增強。
5、增加了逃稅罪的初犯規定了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特別條款。這是對偷稅罪的最重大修改。對逃避繳納稅款達到規定的數額、比例,已經構成犯罪的初犯,滿足以下3個條件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一是在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二是繳納滯納金;三是已受到稅務機關行政處罰。“已受行政處罰的”不單是指逃稅人已經收到了稅務機關的行政處罰(主要是行政罰款)決定書,是否已積極繳納了罰款,是判斷逃稅人有無悔改之意的重要判斷標準。
6、對達到逃稅罪的數額、比例標準不免除刑事責任的情形作了列舉。即“5年內曾因逃避繳納稅款受到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處罰的除外”,體現了對有逃稅行為屢教不改的人從嚴處理的立法思想。因逃避繳納稅款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以上行政處罰的人又逃稅的,還必須符合第一款規定的數額、比例標準,才能追究刑事責任。
7、對有關犯罪行為列舉性條款變為概括式規定。新刑法將負有納稅義務的自然人及單位都不予細分,全部列入了犯罪主體之列,從一定程度上說是擴大了“偷稅罪”的犯罪主體。因此,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放松了對“偷稅”的界定。同時,對有關犯罪行為由列舉性條款變為概括式規定,比現行規定更寬泛,更具有“口袋”的性質,進一步規避了法律盲區,減少了企業鉆空子的可能。
8、明確了偷稅罪修改以后的溯及力問題。根據刑法總則第12條規定,對之前發生的行為適用不溯及既往和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即對新刑法頒布前的偷稅犯罪行為還應當追究,但在決定是否追究刑事責任時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看行為人是否符合新刑法規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3個條件,對于符合條件的可不追究刑事責任,否則應追究;二是看行為人逃避繳納稅款的數額是否達到“數額較大”的數額標準和規定的比例。具體講,就是凡未移送的以及以后查處的涉稅案件,只要符合新刑法相關要件的,不需要移送公安機關;稅務機關按規定應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的案件,應當在所有行政救濟期限全部結束后執行移送。此外,涉稅條款中“5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其“5年內”是指從2009年2月28日起往前計算。
二、對審計的啟示:
1、審計定性上不應再出現偷稅概念。新刑法采用了“逃避繳納稅款”的表述,摒棄了“偷稅”概念。我們在查處被審計單位有“偷漏稅款”行為時,在審計定性時也應該使用新刑法中的定義。
2、審計處理上應給被審計單位改錯的機會。新刑法給予了納稅人在最大程度上的“更人性化的保護”,并得到改過自新的機會,而不是一棍子打死。這可以看出國家的法律充分從企業自身的角度進行了考慮,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這不僅對企業的發展十分有利,更有利于保障國家稅收。對審計的啟示是:處罰不是目的,保證其遵守財經法規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審計更應該給被審計單位改正錯誤的機會;同時,審計查出應交未繳稅款的,凡被審計單位按照規定補繳了應納稅款和滯納金,還已接受行政處罰的,審計機關不應再移交公安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2、審計處罰上應實行寬嚴相濟的政策。新刑法規定,企業和個人可以通過補繳稅款免于刑事處罰,新刑法還規定,5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以上行政處罰的仍然要追究刑事責任。這就較好地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體現了我國立法的進步。對審計處罰來說,也要考慮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視其生產經營和資金狀況,做出恰當的審計處理,不能因為繳納違紀資金而使企業停產,出現本末倒置的局面。
附:新舊刑法對偷稅罪的規定:
原刑法第201條第1款對偷稅罪的構成要件和刑罰規定是:“納稅人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10%以上不滿30%并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并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
新刑法201條修改為:“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并且占應納稅額10%以上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30%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扣繳義務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5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http://www.he-n-tax.gov.cn/hbgsww/zcfg/fgk/200905/t20090508_209663.htm超詳細的
改為逃稅更合適 意思是逃避繳納稅款的罪
原來的偷稅給人感覺就好像盜竊國家的稅款 其實那些錢在沒繳納之前并不屬于國家 嚴格意義上也不能稱之為稅
所以逃稅罪更貼切
兩個罪有所不同,也沒有改名,一直都存在
偷稅罪是指納稅人違反稅收管理法版規,采取偽造、權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數額較大或者曾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過兩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行為。
逃稅罪是指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的行為。
那誰知道!應該問人代會!
我覺得也許是因為逃稅 比 偷稅 形容上更加貼切吧!
相關推薦:
醉酒駕車撞人怎么處理(酒駕撞人怎么判刑和賠償)
員工因病死亡賠償最新(死亡賠償金2023年最新標準)
死亡賠償金(民法典關于死亡賠償金的規定)
被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失信被執行人員名單是什么意思)
外籍人員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外籍人員個人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