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么叫明朝?清朝為什么叫清朝?
明朝為什么叫明朝?清朝為什么叫清朝?rnrn想知道名字的由來1、明朝:朱元璋剛平定天下,想國號名為大中,于是向上天祈禱,得到大明這個名稱, 既而祈天,表示江山是承襲自韓山童父子的“明王稱號”。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后來被金庸等作家采用。
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
2、清朝:萬歷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史稱清朝;亦稱為大清國、清國。
擴展資料:
1、明朝歷史: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于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后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歷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后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歷帝被殺,南明覆滅。
1683年清軍攻占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2、清朝歷史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在隨后的二十余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后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臺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鴉片戰爭后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后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實現五族共和,清朝從此結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朝
百度百科-明朝
按照吳晗的觀點,明朝國號“大明”的意義,確實出自【明教】。
元朝末年,明教在廣大窮苦農民間得到廣泛傳播,它為組織人民起義起到了發動群眾的作用。
當時明教的重要領袖是河北的韓山童,他廣招信徒,醞釀起事。至正十一年(1351),韓山童利用元朝征發15萬民夫修黃河的機會,鼓動大家起兵反元。劉福通眾人推舉韓山童為“明王”,結果不幸事情泄露,韓山童被殺,其妻楊氏帶著兒子韓林兒逃脫。劉福通力戰突圍,后攻取穎州等地,各地聞風而動,接連起義,全國掀起了元末農民起義的高潮。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建立龍鳳政權。
朱元璋所在的紅巾軍郭子興部,在郭子興死后受劉福通節制,所以朱元璋實際上是小明王的部將。后來朱元璋勢力強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軍中,途中小明王落水身亡,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掉了。有史學家認為,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
朱元璋定國號“大明”,正是【承繼小明王】而來,據說這也是劉基的主意。朱元璋手下的將領,大都是明教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自然順理成章,而且這樣還意味著朱元璋就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這樣有助于【穩定人心】。
另外,“明”字代表著【光明】,分開是日、月二字,是十分吉祥的詞匯,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圣】。
參考文獻:摘編自
《正說明朝十六帝》
朝代的名稱是由什么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于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于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具體說:
夏:據傳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后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后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后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后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后,李淵稱“唐王”,后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于遼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繼位后,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后,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后,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敖稹备摹扒濉钡脑颍穼W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后,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敖稹备摹扒濉钡脑颍穼W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朝代的名稱是由什么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于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于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具體說:
夏:據傳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后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后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后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后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后,李淵稱“唐王”,后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于遼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繼位后,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后,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后,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敖稹备摹扒濉钡脑颍穼W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回答者:無聊的人參 - 魔法師 四級 8-4 06:14
明朝
不是說朱元璋參加了明教〔杜撰性強一點〕所以叫明~
還有說是朱元璋要朝廷光明要吉祥,風水好〔這點最關鍵〕所以叫明~當然也有其他說法.
清朝
努爾哈赤〔清朝第一位皇帝〕建立了后金,統一了東北到了他的兒子皇太極時,要去攻占中原,
也許為了鼓舞士兵,說明自己是一個新國家,不是在造反
于是乎就改女真族為滿族,國號后金為清了~
也有人說是一匹大青馬救了皇太極,什么的....
明清之際的際是什么意思
邊界的意思
是"時候"的意思
時候的意思
明與請過渡期
明清是指的什么,明朝和清朝的交接時期
明朝和清朝的總稱
比如說,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明清之際與明末清初有什么區別
明清之際說的意思是明朝和清朝的時候,把兩個朝代都包括在內了,而明末清初指的只是,明清兩朝交替的時候
明末清初的時間概念要長一點,包括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明清之際的時間概念短一些,指政權更替的一段時間.
沒有區別
古代和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異同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學說,主張以仁愛之心處理人際關系。在政治上把“德”“禮”作為首要的統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刑殺;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禮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編訂的《詩經》《尚書》《禮》《易》《春秋》是中國封建社會儒學的“五經”。
戰國: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他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出發,但也強調小農階級利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時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溫和的政治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法并施”的觀點,自然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觀點,是當時生產力進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特點: 此時期儒家思想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沒有嚴密的理論基礎, 大多是關于思想修養方面的道德規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國原則;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但因脫離現實政治而遭新興地主階級冷遇。
(二)儒學慘遭摧殘——秦朝
秦朝雖已一統天下,但當時私學興盛,百家爭鳴,許多儒生、游士評議國政,造謠惑眾,極不利于當時的國家一統、中央集權,秦始皇為了壓制原來戰國分裂割據時遺留的政治勢力和思想影響,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野蠻的“焚書坑儒”政策,焚燒百家書籍,坑殺儒學之士,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學術思想的統一,以鞏固秦政權。
特點:因為儒學不能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服務,統治者用政治權力強制干預和控制思想,儒學遭受毀滅性摧殘。
(三)儒學獨尊地位——漢代
西漢:
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學,以儒學為基礎,廣采諸子百家之長,建立起新儒學,倡導“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宣揚“大一統”、“三綱五?!薄_@時的儒家思想“內法外儒”,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議,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傳播,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特點:
以儒學為基礎,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結合,互相滲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經學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學新的發展——宋明理學
兩宋:
宋代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新儒學的正統。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實質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明朝:
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通過“內心自省”、“以致良知”。說明理學由客觀唯心向主觀唯心演變,也說明它已經走向極端。特點:宋明理學開創了儒學的新時代,是儒學第二期發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論化和哲學化,使儒學服務統治的政治作用和修養身心層面的社會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學的發展也使儒學日益走向極端。 (五)儒學發展變異——明清
明清之際,隨著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隨著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在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贄,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對晚清民主思想的興起有一定的影響。
“異端”思想家李贄: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對以孔孟學說為權威和教條,提倡個性的自由發展,批判理學的“天理”學說。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政治上:
提倡“趨時更新”,反對君主專制獨裁,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對“人治”。
經濟上:
反對“重農抑商”,提出“農工商皆本”。
思想上:
批判繼承宋明理學,否定理學的形而上學觀點,提倡“經世致用”的務實學風和行為。
特點:
明清儒學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進,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
(六)儒學遭受打擊——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
鴉片戰爭后,隨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前赴后繼地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在思想領域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革命的主要對象。天平天國雖然在開始時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結合起來,作為反清斗爭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國政權建立后卻把儒學經典貶斥為“妖”,掃蕩封建傳統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的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政府規定學校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民國宗旨。
(七)儒學重新泛濫——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北洋軍閥出于復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廢除資產階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的濃厚殘余,在社會上掀起反動的尊孔復古逆流,孔子成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專制統治的護身符。
(八)儒學統治地位動搖——新文化運動前期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激進民主主義者為了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以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武器,提出在中國實現“德先生”“賽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號,把斗爭矛頭指向孔教,對封建正統思想的儒家傳統道德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運動后期,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開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對封建主義,為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作了思想準備。
特點:
前期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繼續,是中國近代史上資產階級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但是前期運動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片面傾向。
(九)儒學統治地位徹底動搖:——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無可挑戰地成為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長期和馬克思主義意見不一的儒學繼續逐漸遭遇厄運,受到更為猛烈、更有組織的批判?!拔母铩睍r期,更是開展“批林批孔”、“批周公”運動等鬧劇,對儒學文化進行全民規模的、徹底性地破壞,也最終將反傳統文化的運動推向了歷史的頂點,儒學思想在我國影響進一步減弱。 (十)儒學煥發新春——文革結束至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思想解放”運動,儒家學說也得到了實事求是的評價。當前國家新一代領導人號召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學能真正做到“古為今用”,在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前提下煥發出新的光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古代和明清之際儒家思想,既有相同之處,也有所區別。
明清之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繼承了儒家思想的大部分內容。古代和明清之際儒家思想都主張弘揚儒家文化,都主張“仁愛”,即“同人于野,仁者樂也”;主張“求真、尚善、包容”。這是其相同之處。但由于這一歷史階段各方面的社會變化,明末清初思想文化上涌現進步思想家,提出了很多與傳統儒家思想不同的觀點和主張,不同時期的儒家思想進步意義也是不同的。
(一)傳統儒家思想主張“人治”,明清之際儒家思想提倡“法治”。在明亡后,部分儒家學者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反對絕對權威,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他們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后期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 古代和明清之際儒家思想提倡的學風方面有所不同。明清之際儒家思想提倡“實學”,批判理學,開始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
(三)古代儒家思想有“心學”特征,而明清之際儒家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征。該時期,出現了以王夫之為代表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而對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唯物主義思想者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主張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這種唯物主義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四)古代和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進步意義不同。與傳統儒家思想維護封建統治不同,明清之際儒家思想將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整個正統思想,具有鮮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戰斗精神;經世致用思想、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證學術之風氣,而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也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批判專制意識對君主專制統治予以強烈的沖擊,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在其后數百年間仍具有啟蒙作用,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
王、黃、顧等進步思想家所提出的思想學說,乃是在明清之際的社會大變革中,通過對明朝滅亡的總結與反思提出的更為深刻的思想。他們進一步對封建專制主義的弊端進行激烈的抨擊,倡導民主,反對獨治。批判封建專制幾乎成為當時的思想潮流,這在許多學者的著述中得到反映。諸如,對封建社會后期居統治地位的宋明理學,從哲學高度作出的總結和批判,使得理學一蹶不振,走向終結;在政治思想方面,黃宗羲淋漓盡致地揭露封建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腦”,“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極為尖銳地指出“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7唐甄更把帝王和盜賊并提,“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8。在社會經濟方面,思想家們提出“均田說”和“工商皆本論”。與時代發展相聯系,應該看到這些思想觀點正是明中葉以來社會經濟中出現的新的經濟因素在思想領域中的反映。不能完全否認這些思想觀點的“反封建性質”,僅將其視為“是中國古代儒學的一個構成部分”。尤其不能籠統地認為這些思想家和學者是對明中葉以來進步思想的反動和倒退。當然,就其思想表現形式說,的確仍是披著儒家經學的衣衫,他們的一些閃光的思想,往往是通過注疏經書的形式出現的,似乎是從“四書”回到“五經”或“十三經”。問題在于不能只看這種表現形式,而應看其思想內容。同時,也不能因為提出這些思想的學者有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而且他們從總體上說仍然是傳統的儒家,便據此認為他們的思想不具備新的進步性質。應該看到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不可能純而又純,在他們的思想中新舊思想雜陳反而是正常的。既不能因為他們有傳統的舊的思想和形式,便否認他們思想中的新的因素;也不能因為他們有新的思想,便否認他們舊思想的存在。對明清之際的思想家來說,特別要注意“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平心而論,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們提出的一些思想和命題,與其以前的思想家相比,顯然有新的色彩并達到新的高度。
再就清代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說,18世紀的學術思想的確發生了逆轉,未能堅持和發展17世紀的進步的社會批判思潮,而出現了“漢學”的復興,考據學在學術思想界占據了支配地位。但不能據此得出結論說,17世紀進步思潮本身就不具備啟蒙性質。應該看到,18世紀出現的漢學復興,既是清盛世的產物,又有著學術思想由理學(宋學)演變到考據學(漢學)的內在邏輯,同時也是清廷強化思想專制的結果。漢學的復興,考據學的盛行,對思想的活躍與發展有消極的影響,但卻不能不進行具體分析,簡單地將罪責強加在17世紀進步思想家頭上,并否認他們所具有的早期啟蒙性質。而且,即使是18世紀在乾嘉考據學占據支配地位,思想領域相對比較沉寂的狀況下,仍涌現了戴震、曹雪芹這樣的進步思想家、文學家。他們的著述和作品中的反理學思想及塑造的封建叛逆形象,仍然繼承和發展了17世紀的早期啟蒙思想成果。這也說明17世紀興起的早期啟蒙思潮在18世紀并未完全中斷。甚至于直到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思潮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后,當時的思想家、革命家,依然把17世紀王、黃、顧等人的進步思想視為自己的思想先驅。梁啟超曾肯定《明夷待訪錄》對他的啟迪,認為“自己的政治運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早而最深”9。譚嗣同也高度贊揚王夫之和黃宗羲;辛亥革命時期的宣傳家們又一再贊揚王夫之的民族思想;章太炎從政治思想到學術思想,都深受顧炎武的影響。如果說17世紀的進步思潮不具備早期啟蒙性質,便不可能在資產階級改良思潮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潮興起時,發生那么巨大的作用和影響。
同時,也應注意到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皇朝,又處在世界歷史向近代資本主義邁進時期,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的歷史在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的過程中,在學術思想方面也必然有所反映,17世紀興起的早期啟蒙思想,在18世紀并未完全中斷,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又得到進一步繼承和發展,正是歷史的轉變在學術思想方面的反映。我們肯定清代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轉變時期,而這種轉變在學術思想領域的一個重要標志,則是早期啟蒙思想的興起和發展。
相關推薦:
醉酒駕車撞人怎么處理(酒駕撞人怎么判刑和賠償)
員工因病死亡賠償最新(死亡賠償金2023年最新標準)
死亡賠償金(民法典關于死亡賠償金的規定)
被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失信被執行人員名單是什么意思)
外籍人員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外籍人員個人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