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統計學答案
單選題:在平均指標數中,包含結構變動因素的指數是( ) rnA. 可變構成指數 rnB. 固定構成指數 rnC. 結構變動影響指數 rnD. 平均數指數 rn多選題:rn1. 下述數列中,屬于分配數列的有( ) rnA. 品質數列 rnB. 動態數列 rnC. 變量數列 rnD. 單項式數列 rnE. 異距數列 rn rn2. 平均數指數與綜合指數相比較,顯著特點是( ) rnA. 先計算個體指數,然后綜合平均 rnB. 可以用全面資料或非全面資料編制 rnC. 一般要用實際資料作同度量因素 rnD. 可以從絕對數和相對數兩方面反映變動 rnE. 是一種獨立的總指數形式 rn3. 考察某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狀況,下列中屬于指標的有( ) rnA. 具有高級職稱的有150人 rnB. 高級職稱的平均年齡為45歲 rnC. 高級職稱人員中的最低年齡為28歲 rnD. 高級職稱人員中女性占33.6% rnE. 高級職稱人員中有博士學位的58人 rn4. 運用于現象發展的水平分析指標有() rnA. 發展水平 rnB. 平均發展水平 rnC. 增長量 rnD. 平均增長量 rnE. 增長速度 rn5. 下述指標中屬于時點指標的有( ) rnA. 死亡人口數 rnB. 年末現有人口數 rnC. 期末從業人員數 rnD. 流動資金期末余額 rnE. 遷出戶數rn判斷題:rn 1.平均數指數是從個體指數出發,對個體指數進行加權平均以觀察個體指數的平均水平。 rn2. 在抽樣推斷中點估計既沒有講清它的準確程度,也無法表明其可靠程度。rn3.指數分為個體指數和總指數,僅是指數的一種分類,兩者并無聯系。rn4.相關關系是指現象之間存在著確定的數量的依存關系。單選:C
多選:1.AC. 解析:在統計分組的基礎上,把總體的所有單位按組歸并排列,形成總體中各個單位在各組間的分布,稱為分配數列,也稱分布數列或次數分布。分配數列根據分組標志的性質不同,分為品質分配數列和變量分配數列。
2.AD 平均數指數是指個體指數的平均數。常用加權平均法。是以個體指數為基礎計算的總指數。其計算方法是首先計算所研究現象的個體指數,然后再以某種指標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而得。綜合指數是兩個總量指標對比形成的指數,在總量指標中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將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因素固定下來,僅觀察被研究因素的變動,這樣編制的指數,稱為綜合指數,它的特點是先綜合后對比。
3.ABDE
4.ABCDE
5.BCD。 時點指標表明在一個時間點上計算的數量
判斷:1.對。參見前題。
2.錯。點估計指用樣本統計量的值估計未知參數的值。(這么絕 對,一般都是錯的)
3.錯。兩者有聯系。
4.錯。不是確定數量的依存關系。
C
1.AE
2.AD
3.AE
4.ABCDE
5.BCD
1.X
2.X
3.X
4.V
統計調查的方法有哪些
統計調查的方法有:
1、普查
指專門組織的、全國性的、對全體調查對象普遍進行的一次性全面統計調查。
2、抽樣調查
指根據概率理論,從全體調查對象中隨機抽取一部分單位進行觀察,取得樣本統計調查數據,并據以推斷總體的統計調查方法。
3、統計報表
是指在統計調查活動中用以對調查對象進行登記、搜集原始統計資料的表格。
4、重點調查
指在調查對象中,選擇其中一部分重點單位所進行的調查。
5、典型調查
典型調查是一種非全面的專門調查,它是根據調查的目的與要求,在對被調查對象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選擇若干具有典型意義的或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的調查。
擴展資料:
按調查對象包括的范圍不同,可分為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
(1)全面調查是對被調查對象中所有的單位全部進行調查,其主要目的是要取得總體的全面、系統、完整的總量資料。如普查。全面調查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
(2)抽樣調查是對被調查對象中一部分單位進行調查。如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和非全面統計報表等。
按登記時間是否連續,可分為經常性調查與一次性調查。
(1)經常性調查,是隨著調查對象在時間上的發展變化,而隨時對變化的情況進行連續不斷的登記。其主要目的是獲得事物全部發展過程及其結果的統計資料。
(2)一次性調查:是不連續登記的調查,它是對事物每隔一段時期后在一定時點上的狀態進行登記。其主要目的是獲得事物在某一時點上的水平、狀況的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統計調查
1、問卷調查法
問卷法是目前國內外社會調查中較為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問卷是指為統計和調查所用的、以設問的方式表述問題的表格。問卷法就是研究者用這種控制式的測量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度量,從而搜集到可靠的資料的一種方法。
問卷法大多用郵寄、個別分送或集體分發等多種方式發送問卷。由調查者按照表格所問來填寫答案。一般來講,問卷較之訪談表要更詳細、完整和易于控制。問卷法的主要優點在于標準化和成本低。因為問卷法是以設計好的問卷工具進行調查,問卷的設計要求規范化并可計量。
2、網絡調查法
網絡調查法是利用Internet 的交互式信息溝通渠道來搜集有關統計資料的一種方法。這種資料搜集方法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在網上直接用問卷進行調查,二是通過網絡來搜集統計調查中的一些二手資料。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便利、快捷、調查效率高,調查成本低;缺點是調查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調查時還有可能遭到計算機病毒的干擾和破壞,甚至前功盡棄。
3、實地調查法
實地調查法,是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某種社會現象,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實地考察,并搜集大量資料以統計分析,從而探討社會現象。實地調查是在傳播研究范圍內,研究分析傳播媒介和受傳者之間的關系和影響。
實地調查的目的不僅在于發現事實,還在于將調查經過系統設計和理論探討,并形成假設,再利用科學方法到實地驗證,并形成新的推論或假說。
4、社會調查法
社會調查是指一種特定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方法就是社會調查主體為保證其社會調查活動朝著預定的方向進行,達到了解和認識社會的目的所運用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總和。社會調查方法在社會調查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構成社會調查活動的第三大要素。
5、抽樣調查方法
就是從總體中不加任何分組、劃類、排隊等,完全隨機地抽取調查單位。特點是:每個樣本單位被抽中的概率相等,樣本的每個單位完全獨立,彼此間無一定的關聯性和排斥性。簡單隨機抽樣是其它各種抽樣形式的基礎。通常只是在總體單位之間差異程度較小和數目較少時,才采用這種方法。
6、統計調查方法
統計調查方法是指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搜集統計資料的方法。《統計法》規定的統計調查方法主要有普查、抽樣調查、統計報表、重點調查和綜合分析等。我國現行調查方法的選擇原則是:以周期性普查為基礎,以經常性抽樣調查為主體,綜合運用全面調查、重點調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記錄等資料。
擴展資料:
問卷調查法問題表述:
1、表述問題的原則
(1)具體性原則,即問題的內容要具體,不要提抽象、籠統的問題。
(2)單一性原則,即問題的內容要單一,不要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合在一起提。
(3)通俗性原則,即表述的語言要通俗,不要使用使被調查者感到陌生的語言,特別避免過于專業的術語。
(4)準確性原則,即表述問題的語言要準確,不要使用模棱兩可、含混不清或容易產生歧義的語言或概念。
(5)簡明性原則,即表述問題的語言應該盡可能簡單明確,不要冗長和啰嗦。
(6)客觀性原則,即表述問題的態度要客觀,不要有誘導性或傾向性語言。
(7)非否定性原則,即要避免使用否定句形式表述問題。
2、特殊問題的表述方式
(1)釋疑法.即在問題前面寫一段消除疑慮的功能性文字。
(2)假定法,即用一個假言判斷作為問題的前提,然后再詢問被調查者的看法。
(3)轉移法,即把回答問題的人轉移到別人身上,然后再請被調查者對別人的回答做出評價。
(4)模糊法,即對某些敏感問題設計出一些比較模糊的答案,以便被調查者做出真實的回答。例如,個人收入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許多人不愿做出具體回答。但是,如果這樣設計;
您本人全年的收入是:
①1000元以下 □ ②1001~2000元 □
③2001~5000元 □ ④5001~10000元 □
⑤10001~30000元 □ ⑥30001~50000元 □
⑦50001~100000元 □ ⑧100001元以上 □
這樣,被調查者就有可能做出比較符合實際的回答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調查法
1、訪問調查法:訪問者通過口頭交談等方式直接向被訪問者了解社會情況或探討社會問題的調查方法。
2、問卷調查法:運用統一的問卷向被調查者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是標準化的、書面的、抽樣的。分為自填式問卷和代填式問卷。
3、問卷調查法:范圍大一些的調查,常采用問卷的方式進行。問卷即是書面提問的方式。問卷調查通過收集資料,然后作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分析,歸納出調查結論。
擴展資料:
主要特點:
調查法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時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如實記錄,對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還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常用的調查方法有普查法和抽樣法等。
調查法的主要特點是,以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針對問題進行陳述的方法。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作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作調查。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
調查法能夠同時收集到大量的資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
參考資料:調查法-百度百科
朋友,你好!統計的調查方式,可以按照不同的標志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一)、按調查對象的范圍分,可分為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全面調查又稱普查,是指對每一個調查單位都要進行調查。非全面調查是指僅對總體中的一部分總體單位進行調查。包括:1、重點調查,2、典型調查,3、抽樣調查。
重點調查是指只對總體中的重點單位進行調查,重點單位是指(1)、工作中的重點。(2)、這些重點單位的標志值在總體標志總量中占絕大部分。
典型調查是指從總體中預先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調查。典型既有好的典型,也有壞的典型。
抽樣調查簡稱抽查,是指按隨機性原則從總體中抽取一部分單位進行調查,然后,根據樣本總體的數量特征推斷全及總體的數量特征。抽查的主要特點是隨機性、推斷性。
(二)、按調查的連續性來分,可分為一次性調查和經常性調查。一次性調查是指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調查,例如;我國全國人口普查每十年進行一次。經常性調查是指每天都要登記,例如,各單位考勤。
(三)、按調查的組織方式不同,可分為統計報表和專門調查。專門調查包括:普查,典型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統計報表是由國家定期地從上往下布置,下級一級一級向上填報的報告制度,也是國家定期的一種調查組織方式。專門調查是指對一些專門問題進行調查,例如:海洋普查,是專門調查海洋的,農業普查是專門調查農業的
(四)、按調查的方法不同,可分為直接觀察法、報告法和詢問法。詢問法又分為書面詢問法和口頭詢問法。直接觀察法是指統計人員直接到現場,報告法就是提供報表。
統計和概率小學知識點
統計和概率小學知識點一、統計一詞有三種涵義:
1、統計資料,是反映大量現象的狀態和規律性的數字資料及有關文字說明。
2、統計工作,是關于搜集、整理、分析統計資料并進行推論以探求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活動。
3、統計科學,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大量現象的數量資料并推論其本質和規律性的理論和方法,如社會經濟統計學、數理統計學。
二、概率,亦稱“或然率”,它是反映隨機事件出現的可能性(likelihood)大小。隨機事件是指在相同條件下,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的事件。例如,從一批有正品和次品的商品中,隨意抽取一件,“抽得的是正品”就是一個隨機事件。
擴展資料:
一、概率事件
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叫做隨機事件。
通常一次實驗中的某一事件由基本事件組成。如果一次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結果有n個,即此實驗由n個基本事件組成,而且所有結果出現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這種事件就叫做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對立事件:即必有一個發生的互斥事件叫做對立事件。
二、統計特征
1、總體性
統計學的認識對象是社會經濟現象的總體的數量方面。從總體上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方面,是統計學區別于其他社會科學的一個主要特點。如國民經濟總體的數量方面、社會總體的數量方面、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總體的數量方面、各企事業單位總體數量方面等等。
2、具體性
社會經濟統計的認識對象是具體事物的數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數量關系。這是統計與數學的區別。
3、社會性
社會經濟現象是人類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條件、過程和結果,社會經濟統計以社會經濟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統計學研究社會經濟現象,這一點與自然技術統計學有所區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概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統計
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并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實例,認識統計表和形象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當圖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擴展資料:
概率公理
一次隨機抽樣中盡管多種事件都可能出現,但最容易出現(遇到)的事件(結局)是概率最高的事件。概率公理的表述中用了“一次隨機抽樣”、“最容易出現”和“概率”這三個詞。
這個公理也可以反過來表述:“一次隨機抽樣中概率最高的事件是最容易出現(遇到)的事件”。
“一次隨機抽樣”是統計學中用的詞,它是讓你不帶主觀偏見地從眾多個對象中任意地取出一個(有的場合是把一批抽樣統一作為一次實驗)作為研究的樣品。這里的抽樣是僅進行一次,也不允許第一次不滿意,再把另外的一次做樣品。
“最容易出現”這個詞含義簡單,它帶有“實踐”的品位。
“概率”這個詞含義抽象,帶有“理性”的品位。
(一)統計
一、簡單隨機抽樣
1.總體和樣本
在統計學中 , 把研究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 把每個研究對象叫做個體. 把總體中個體的總數叫做總體容量. 為了研究總體
的有關性質,一般從總體中隨機抽取一部分:
,
,
,
研究,我們稱它為樣本.其中個體的個數稱為樣本容量.
2.簡單隨機抽樣,也叫純隨機抽樣。就是從總體中不加任何分組、劃類、排隊等,完全隨 機地抽取調查單位。特點是:每個樣本單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樣本的每個單位完全獨立,彼此間無一定的關聯性和排斥性。簡單隨機抽樣是其它各種抽樣形式的基礎。通常只是在總體單位之間差異程度較小和數目較少時,才采用這種方法。 3.簡單隨機抽樣常用的方法:
(1)抽簽法;⑵隨機數表法;⑶計算機模擬法;⑷使用統計軟件直接抽取。
在簡單隨機抽樣的樣本容量設計中,主要考慮:①總體變異情況;②允許誤差范圍;③概率保證程度。
4.抽簽法:
(1)給調查對象群體中的每一個對象編號; (2)準備抽簽的工具,實施抽簽
(3)對樣本中的每一個個體進行測量或調查
例:請調查你所在的學校的學生做喜歡的體育活動情況。 5.隨機數表法:
例:利用隨機數表在所在的班級中抽取10位同學參加某項活動。
二、系統抽樣
1.系統抽樣(等距抽樣或機械抽樣):
把總體的單位進行排序,再計算出抽樣距離,然后按照這一固定的抽樣距離抽取樣本。第一個樣本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辦法抽取。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琪跡小屋
2
K(抽樣距離)=N(總體規模)/n(樣本規模)
前提條件:總體中個體的排列對于研究的變量來說,應是隨機的,即不存在某種與研究變量相關的規則分布。可以在調查允許的條件下,從不同的樣本開始抽樣,對比幾次樣本的特點。如果有明顯差別,說明樣本在總體中的分布成某種循環性規律,且這種循環和抽樣距離重合。
系統抽樣,即等距抽樣是實際中最為常用的抽樣方法之一。因為它對抽樣框的要求較低,實施也比較簡單。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種與調查指標相關的輔助變量可供使用,總體單元按輔助變量的大小順序排隊的話,使用系統抽樣可以大大提高估計精度。
三、分層抽樣
1.分層抽樣(類型抽樣):
先將總體中的所有單位按照某種特征或標志(性別、年齡等)劃分成若干類型或層次,然后再在各個類型或層次中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用抽樣的辦法抽取一個子樣本,最后,將這些子樣本合起來構成總體的樣本。
兩種方法:
(1)先以分層變量將總體劃分為若干層,再按照各層在總體中的比例從各層中抽取。 (2)先以分層變量將總體劃分為若干層,再將各層中的元素按分層的順序整齊排列,最后用系統抽樣的方法抽取樣本。
2.分層抽樣是把異質性較強的總體分成一個個同質性較強的子總體,再抽取不同的子總體中的樣本分別代表該子總體,所有的樣本進而代表總體。
分層標準:
(1)以調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變量或相關的變量作為分層的標準。
(2)以保證各層內部同質性強、各層之間異質性強、突出總體內在結構的變量作為分層變量。
(3)以那些有明顯分層區分的變量作為分層變量。 3.分層的比例問題:
(1)按比例分層抽樣:根據各種類型或層次中的單位數目占總體單位數目的比重來抽取子樣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層抽樣:有的層次在總體中的比重太小,其樣本量就會非常少,此時采用該方法,主要是便于對不同層次的子總體進行專門研究或進行相互比較。如果要用樣本資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琪跡小屋
3
料推斷總體時,則需要先對各層的數據資料進行加權處理,調整樣本中各層的比例,使數據恢復到總體中各層實際的比例結構。
四、用樣本的頻率分布估計總體分布
1.頻率分布直方圖
①組距與分組:樣本容量越大,分組越多,當樣本容量不超過100時,一般可分成5~12組,組距力求“取整”。
②直方圖中小長方形的面積表示相應各組的頻率,小長方形的面積之和為1。
③頻率分布折線圖:連接頻率分布直方圖中各小長方形上端的中點,就得到頻率分布折線圖。
2.莖葉圖:莖是指中間的一列數,葉就是從莖的旁邊生長出來的數,中間的數字表示得數的十位數,旁邊的數字分別表示兩個人得分的個位數.一般將各個數據的葉按大小次序寫在莖的左右側。
一、統計:
1、比較分類、象形統計圖與統計表的認識.
2、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統計圖.
3、簡單的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復式統計圖.
4、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二、概率:
1、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列出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 的結果.
3、游戲規則公平、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4、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設計方案.
統計學試題答案
五種新型車的最高時速為100、125、115、175、120。則標準差為( )rnA、28.4165 B、807.5 C、25.4165 D、646rn8個變量值,其對6的離差分別為-3、-2、0、0、4、3、4、2,可知( )rnA、這8個數中有負數 B、這8個數的均值為0rnC、這8個數的均值為7 D、這8個數的均值為6rn某班統計學成績平均70分,最高96分,最低62分,可計算的離散程度指標是( )rnA、方差 B、極差 C、標準差 D、變異系數rn在集中趨勢的測量中,不受極端值影響的是( )rnA、均值 B、幾何平均數 C、調和平均數 D、眾數rn總體均值的置信區間等于樣本均值加減邊際誤差,其中的邊際誤差等于所求置信水平的臨界值乘以( )rnA、樣本均值的抽樣標準差 B、樣本標準差rnC、樣本方差 D、總體標準差rn對于右偏分布,均值、中位數和眾數之間的關系為( )rnA、均值>中位數>眾數 B、中位數>均值>眾數rnC、眾數>中位數>均值 D、眾數>均值>中位數rn將某企業職工的月收入劃分為為2000以下、2000-3000、3000-4000、4000-5000、5000以上共5組。第一組的組中值為( )rnA、2000 B、1000 C、1500 D、2500rn滿足不同年份產品成本的直線方程為 ,回歸系數1.75表示( )rnA、時間每增加一個單位,產品成本平均增加1.75個單位rnB、時間每增加一個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1.75個單位rnC、產品成本每變動一個單位,平均需要1.75年rnD、時間每減少一個單位,產品成本平均增加1.75個單位rn如果相關系數r=0,則表明兩個變量之間( )rnA、相關程度低 B、不存在任何關系rnC、不存在線性相關關系 D、存在非線性相關關系rn如果原假設為真,所得到的樣本結果會像實際觀測結果那么極端或更極端的概率稱為( )rnA、臨界值 B、統計量 C、P值 D、事先給定的顯著性水平第一章 緒論
一、判斷題:
1、社會經濟統計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各個方面。(×)
2、統計調查過程中采用的大量觀察法,是指必須對研究對象的所有單位進行調查。(×)
3、 總體的同質性是指總體中的各個單位在所有標志上都相同。 (×)
4、個人的工資水平和全部職工的工資水平,都可以稱為統計指標。(×)
5、對某市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普查,該市工程技術人員的工資收入水平是數量標志。(×)
6、某一職工的文化程度在標志的分類上屬于品質標志,職工的平均工資在指標的分類上屬于質量指標。( √)
7、總體和總體單位是固定不變的。 (×)
8、質量指標是反映總體質的特征,因此可以用文字來表述。 (×)
9、指標與標志一樣,都是由名稱和數值兩部分組成的。 (×)
10、數量指標由數量標志值匯總而來,質量指標由品質標志值匯總而來。(× )
11、一個統計總體可以有多個指標。 (√ )
二、單選題:
1、屬于統計總體的是(B )
A、某縣的糧食總產量 B、某地區的全部企業
C、某商店的全部商品銷售額 D、某單位的全部職工人數
2、構成統計總體的個別事物稱為( D)。
A、調查單位 B、標志值 C、品質標志 D、總體單位
3、對某城市工業企業未安裝設備進行普查,總體單位是(B )。
A、工業企業全部未安裝設備 B、工業企業每一臺未安裝設備
C、每個工業企業的未安裝設備 D、每一個工業企業
4、工業企業的設備臺數、產品產值是(D )。
A、連續變量 B、離散變量
C.前者是連續變量,后者是離散變量 D、前者是離散變量,后者是連續變量
5、在全國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質標志 B、人的年齡是變量
C、人口的平均壽命是數量標志 D、全國人口是統計指標
6、總體的變異性是指(B )。
A.總體之間有差異 B、總體單位之間在某一標志表現上有差異
C.總體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D、總體單位之間有差異
7、幾位學生的某門課成績分別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學生成績”是(B )。
A、品質標志 B、數量標志 C、標志值 D、數量指標
8、某年級學生四門功課的最高考分分別是98分、86分、88分和95,這四個數字是( D )
A.指標 B.標志 C.變量 D.標志值
9、下列指標中屬于質量指標的是(B )。
A、社會總產值 B、產品合格率 C、產品總成本 D、人口總數
10、下列屬于質量指標的是( D )
A.產品的產量 B.產品的出口額 C.產品的合格品數量 D.產品的評價
11、下列屬于離散型變量的是( D )
A.職工的工資 B.商品的價格 C.糧食的畝產量 D.汽車的產量
12、標志的具體表現是指( A )
A.標志名稱之后所列示的屬性或數值 B.如性別
C.標志名稱之后所列示的屬性 D.標志名稱之后所列示的數值
三、多選題:
1、統計一詞的含義是( CDE )
A.統計設計 B.統計調查 C.統計工作 D.統計學 E.統計資料
2、統計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ACDE )
A.大量觀察法 B.重點調查法 C.統計分組法 D.歸納推斷法 E.綜合指標法
3、品質標志和數量標志的區別是( AD )
A.數量標志可以用數值表示 B.品質標志可以用數值表示 C.數量標志不可以用數值表示
D.品質標志不可以用數值表示 E.兩者都可以用數值來表示
4、在全國人口普查中(BCE )
A、全國人口總數是統計總體 B、男性是品質標志表現
C、人的年齡是變量 D、每一戶是總體單位 E、人口的平均年齡是統計指標
5、在工業普查中( BCE)
A、工業企業總數是統計總體 B、每一個工業企業是總體單位
C、固定資產總額是統計指標 D、機器臺數是連續變量 E、職工人數是離散變量
6、下列屬于數量標志的有( CE )
A.性別 B.所有制形式 C.收入 D.民族 E.工齡
7、下列統計指標中,屬于質量指標的有(BDE )
A、工資總額 B、單位產品成本 C、出勤人數 D、人口密度 E、合格品率
第二章 統計數據搜集
一、判斷題:
1、對某市下崗職工生活狀況進行調查,要求在一個月內報送調查結果。所規定的一個月時間是調查時間。(×)
2、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產區進行調查,以掌握全國主要糧食作物生長的基本情況,這種調查是重點調查。( √)
3、我國人口普查的總體單位和調查單位都是每一個人,而填報單位是戶。(√ )
4、采用重點調查搜集資料時,選擇的調查單位是標志值較大的單位。( ×)
5、對調查資料進行準確性檢查,既要檢查調查資料的登記性誤差,也要檢查資料的代表性誤差。(× )
6、重點調查是在調查對象中選擇一部分樣本進行的一種全面調查。 (√ )
7、多種調查方式結合運用,會造成重復勞動,不應該提倡。 (×)
8、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是以調查組織規模的大小來劃分的。 ( ×)
9、在統計調查中,調查單位與填報單位有時是不一致的。 ( √)
二、單選題:
1、調查幾個重要鐵路樞紐,就可以了解我國鐵路貨運量的基本情況和問題,這種調查屬于( B)。
A、普查 B、重點調查 C、典型調查 D、抽樣調查
2、某市工業企業2010年生產經營成果年報呈報時間規定在2011年1月31日,則調查期限為( B)。
A、一日 B、一個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個月
3、下列調查中,調查單位與填報單位一致的是(D )。
A、企業設備調查 B、人口普查 C、農村耕地調查 D、工業企業現狀調查
4、對一批商品進行質量檢驗,最適宜采用的方法是(B )。
A、全面調查 B、抽樣調查 C、典型調查 D、重點調查
5、調查時間是指(A )。
A、調查資料所屬的時間 B、進行調查的時間
C、調查工作的期限 D、調查資料報送的時間
6、有意識地選擇三個農村點調查農民收入情況,這種調查方式屬于(A)。
A、典型調查 B、重點調查 C、抽樣調查 D、普查
7、通過調查大慶、勝利、遼河等幾大油田,了解我國石油生產的基本情況。這種調查方式是( B )。
A.典型調查 B.重點調查 C.抽樣調查 D.普查
8、人口普查是( C )。
A.重點調查 B.典型調查 C.一次性調查 D.經常性調查
9、人口普查規定標準時間是為了( C )。
A.確定調查時限 B.確定調查單位 C.避免登記重復和遺漏 D.確定調查對象
10、重點調查中的重點單位是指( A )。
A.標志值在總體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單位 B.具有典型意義或代表性的單位
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屬性差異的品質標志的單位 D.能用以推算總體標志總量的單位
三、多選題:
1、抽樣調查和重點調查的共同點是(AB )
A、兩者都是非全面調查 B、兩者選取單位都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C、兩者都按隨機原則選取單位 D、兩者都按非隨機原則選取單位
E、兩者都可以用來推斷總體指標
2、普查是一種( ABE)
A、專門組織的調查 B、一次性調查 C、經常性調查 D、非全面調查 E、全面調查
3、在工業企業設備普查中(BDE )
A、工業企業是調查對象 B、工業企業的全部設備是調查對象
C、每臺設備是填報單位 D、每臺設備是調查單位 E、每個工業企業是填報單位
4、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間是1990年7月1日零時, 下列情況應統計人口數的有 (BDE )
A、1990年7月2日出生的嬰兒 B、1990年6月29日出生的嬰兒
C、1990年6月29日晚死亡的人 D、1990年7月1日1時死亡的人
E、1990年6月26出生,7月1日6時死亡的的嬰兒
5、下列調查屬于非全面調查的有( BCD)
A.普查 B.重點調查 C.典型調查 D.抽樣調查 E.統計報表
6、對某地區高校進行辦學質量評估,則該地區每一所高校屬于(BC)
A.調查對象 B.調查單位 C.填報單位 D.典型單位 E.重點單位
第三章 數據整理和描述
數據整理
一、判斷題:
1、統計分組的關鍵問題是確定組距和組數。(× )
2、某企業職工按文化程度分組形成的分配數列是一個單項式分布數列。( ×)
3、連續型變量和離散型變量在進行組距式分組時,均可采用相鄰組組距重疊的方法確定組限。(√ )
4、對資料進行組距式分組,是假定變量值在各組內部的分布是均勻的,所以這種分組會使資料的真實性受到損害。(√ )
5、統計分組以后,掩蓋了各組內部各單位的差異,而突出了各組之間單位的差異。(√ )
6、離散型變量既可以編制單項變量數列,也可以編制組距變量數列;連續型變量只能編制組距變量數列,且相鄰組的組限必須重疊。( √)
7、按品質標志分組所形成的次數分布數列就是變量數列。( ×)
二、單選題:
1、在組距分組時,對于連續型變量,相鄰兩組的組限( A)。
A、必須是重疊的 B、必須是間斷的
C、可以是重疊的,也可以是間斷的 D、必須取整數
2、有一個學生考試成績為70分,在統計分組中,這個變量值應歸入( B)。
A、60---70分這一組 B、70---80分這一組
C、60-70或70-80兩組都可以 D、作為上限的那一組
3、 某主管局將下屬企業先按輕、重工業分類,再按企業規模分組,這樣的分組屬于(B )。
A、簡單分組 B、復合分組 C、分析分組 D、結構分組
4、 劃分連續變量的組限時,相鄰組的組限必須(A )。
A、重疊 B、相近 C、不等 D、間斷
5、在等距數列中,組距的大小與組數的多少成(C )。
A、正比 B、等比 C、反比 D、不成比例
6、有12名工人分別看管機器臺數資料如下:2、5、4、4、3、4、3、4、4、2、2、4,按以上資料編制變量數列,應采用( A)。
A、單項式分組 B、等距分組 C、不等距分組 D、以上幾種分組均可
三、多選題:
1.統計分組( ACD)。
A、是一種統計方法 B、對總體而言是“合” C、對總體而言是“分”
D、對個體而言是“合” E、對個體而言是“分”
2、在組距數列中,組中值(ABE )
A、上限和下限之間的中點數值 B、用來代表各組標志值的平均水平
C、在開放式分組中無法確定 D、就是組平均數
E、在開放式分組中,可以參照相鄰組的組距來確定
3、分布數列的兩個組成要素為(CD )。
A、品質標志 B、數量標志 C、各組名稱 D、次數 E、分組標志。
4、根據分組標志性質不同,分布數列可分為(CD )。
A、等距數列 B、異距數列 C、品質數列
D、變量數列 E、次數與頻率。
5、下列數列屬于(BCDE )
按生產計劃完成程度分組(%) 企業數(個)
80─90 15
90─100 30
100─110 5
合計 50
A、品質分布數列 B、變量分布數列 C、組距式變量分布數列
D、等距變量分布數列 E、次數分布數列
數據描述——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
一、判斷題:
1、統計資料顯示,× ×年全國凈增加人口1320萬人,這是時點指標。( × )
2、我國耕地面積占世界的7%,養活占世界人口總數22%的人口,這兩個指標都是結構相對指標。(√ )
3、全國糧食總產量與全國人口對比計算的人均糧食產量是平均指標。( ×)
4、某年甲、乙兩地社會商品零售額之比為1:3,這是一個比例相對指標。( ×)
5、某企業生產某種產品的單位成本,計劃在上年的基礎上降低2%,實際降低了3%,則該企業差一個百分點,沒有完成計劃任務。(× )
6、同一總體的一部分數值與另一部分數值對比得到的相對指標是比較相對指標。(× )
二、單選題:
1、一工廠2004年10月份產值30萬元,10月底半成品庫存額25萬元,這兩個指標( C)。
A、均為時期指標 B、均為時點指標
C、前者為時期指標,后者為時點指標 D、前者為時點指標,后者為時期指標
2、某廠1996年完成產值2000萬元,1997年計劃增長10%,實際完成2310萬元,超額完成計劃(B )。
A、5.5% B、5% C、115.5% D、15.5%
3、反映不同總體中同類指標對比的相對指標是(B )。
A、結構相對指標 B、比較相對指標 C、強度相對指標 D、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
4、下列相對數中,屬于不同時期對比的指標有( B)。
A、結構相對數 B、動態相對數 C、比較相對數 D、強度相對數
5、總量指標按照其反映的內容不同,分為(A )
A.總體單位總量和總體標志總量 B.時期指標和時點指標
C.實物指標、價值指標和勞動量指標 D.平均指標和相對指標
6、下列指標中,屬于相對數的是(C )
A.某企業的工人勞動生產率 B.某種商品的平均價格
C.某地區的人均糧食產量 D.某公司職工的平均工資
三、多選題:
1、下列統計指標屬于時點指標的有( ACE)
A、某地區人口數 B、某地區人口死亡數
C、某城市在校學生數 D、某農場每年拖拉機臺數
E、某工廠月末在冊職工人數
2、下列屬于時期指標的有(BCD )
A.職工人數 B.大學生畢業人數 C.嬰兒出生數 D.固定資產折舊額
3、相對指標中,分子和分母有可能互換的有(BCE )
A.計劃完成百分比 B.比例相對數 C.強度相對數 D.比較相對數
4、下列指標中的結構相對指標是(ACD )
A、國有制企業職工占總數的比重 B、某工業產品產量比上年增長的百分比
C、大學生占全部學生的比重 D、中間投入占總產出的比重 E、某年人均消費額
5、下列指標屬于相對指標的是( BDE)
A、某地區平均每人生活費245元 B、某地區人口出生率14.3%
C、某地區糧食總產量4000萬噸 D、某產品產量計劃完成程度為113%
E、某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11.5‰
數據描述——平均指標和變異指標
一、單選題:
1、某公司下屬五個企業,共有2000名工人。已知每個企業某月產值計劃完成百分比和實際產值,要計算該公司月平均產值計劃完成程度,采用加權調和平均數的方法計算,其權數是(B )。
A、計劃產值 B、實際產值 C、工人數 D、企業數
2、 加權算術平均數計算公式 的權數是(C )。
A、f B、∑f C、f/∑f D、X
3、權數對算術平均數的影響作用,實質上取決于(A )。
A、作為權數的各組單位數占總體單位數比重的大小
B、各組標志值占總體標志總量比重的大小
C、標志值本身的大小 D、標志值數量的多少
4、比較兩個不同水平數列總體標志的變異程度,必須利用(B )。
A、標準差 B、標志變動系數 C、平均差 D、全距
5、用標準差比較分析兩個同類總體平均指標的代表性的前提條件是(B )。
A、兩個總體的標準差應相等 B、兩個總體的平均數應相等
C、兩個總體的單位數應相等 D、兩個總體的離差之和應相等
6、甲、乙兩數列的平均數分別為100和14.5,它們的標準差為12.8和3.7,則(A )。
A、甲數列平均數的代表性高于乙數列
B、乙數列平均數的代表性高于甲數列
A、兩數列平均數的代表性相同
B、兩數列平均數的代表性無法比較
7、若某一變量數列中,有變量值為零,則不適宜計算的平均指標是(B)
A.算數平均數 B.調和平均數 C.中位數 D.眾數
二、多選題:
1、平均數的種類有(ABCDE )
A、算術平均數 B、眾數 C、中位數
D、調和平均數 E、幾何平均數
2、影響加權算術平均數的因素有( AB)
A、各組頻率或頻數 B、各組標志值的大小
C、各組組距的大小 D、各組組數的多少
E、各組組限的大小
3、在下列條件下,加權算術平均數等于簡單算術平均數( ADE)
A、各組次數相等 B、各組變量值不等
C、變量數列為組距數列 D、各組次數都為1
E、各組次數占總次數的比重相等
4、可以衡量變量離散程度的指標有( ABCD)
A.全距 B.平均差 C.標準差 D.標準差系數
5、位置平均數有(CD )
A.算數平均數 B.調和平均數 C.中位數 D.眾數
6、受極端值影響較大的平均指標有(ABC )
A.算術平均數 B.調和平均數 C.幾何平均數 D.眾數
第五至七章 抽樣推斷
一、判斷題:
1、抽樣推斷是利用樣本資料對總體的數量特征進行估計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誤差,這種誤差的大小是不能進行控制的。(×)
2、從全部總體單位中按照隨機原則抽取部分單位組成樣本,只可能組成一個樣本。(×)
3、在抽樣推斷中,作為推斷的總體和作為觀察對象的樣本都是確定的、唯一的。(×)
4、抽樣估計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樣指標和總體指標的誤差不超過一定范圍的概率保證程度。(√)
5、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提高抽樣估計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樣估計的精確度。(×)
6、抽樣平均誤差反映抽樣的可能誤差范圍,實際上每次的抽樣誤差可能大于抽樣平均誤差,也可能小于抽樣平均誤差。(×)
二、單選題:
1、抽樣誤差是指( C)。
A.在調查過程中由于觀察、測量等差錯所引起的誤差
B.在調查中違反隨機原則出現的系統誤差
C.隨機抽樣而產生的代表性誤差
D.人為原因所造成的誤差
2、在一定的抽樣平均誤差條件下( A )。
A.擴大極限誤差范圍,可以提高推斷的可靠程度
B.擴大極限誤差范圍,會降低推斷的可靠程度
C.縮小極限誤差范圍,可以提高推斷的可靠程度
D.縮小極限誤差范圍,不改變推斷的可靠程度
3、反映樣本指標與總體指標之間的平均誤差程度的指標是(C )。
A.抽樣誤差系數 B.概率度
C.抽樣平均誤差 D.抽樣極限誤差
4、抽樣平均誤差是( C )。
A.全及總體的標準差 B.樣本的標準差
C.抽樣指標的標準差 D.抽樣誤差的平均差
5、抽樣平均誤差說明抽樣指標與總體指標之間的( B )。
A.實際誤差 B.平均誤差 C.實際誤差的平方 D.允許誤差
6、總體均值和樣本均值之間的關系是( A )。
A.總體均值是確定值,樣本均值是隨機變量
B.總體均值是隨機變量,樣本均值是確定值
C.兩者都是隨機變量 D.兩者都是確定值
7、所謂大樣本是指樣本單位數( B )。
A.30個 B.大于等于30個
C.大于等于50個 D.50個
8、樣本容量是指( B )。
A.樣本的個數 B.樣本中所包含的單位數
C.樣本的大小 D.總體單位數
第八章 相關與回歸分析
一、判斷題:
1、正相關是指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化方向都是上升的趨勢,而負相關是指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化方向都是下降的趨勢。(×)
2、函數關系是一種完全的相關關系。(√)
3、已知兩變量直線回歸方程為:Y^=-45.25+1.61x,則可斷定這兩個變量之間一定存在正相關關系。(√)
4、相關系數的數值越大,說明相關程度越高;同理,相關系數的數值越小,說明相關程度越低。(×)
5、不具有因果關系的兩個變量之間,一定不存在相關關系。(×)
二、單選題:
1、當相關系數r=O時,說明(C )。
A、現象之間相關程度較小 B、現象之間完全相關
C、現象之間無直線相關 D、現象之間完全無關
2、 若兩個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程度是高的,則計算出的相關系數應接近( C )
A、 0 B、 0.5 C、 -1或+1 D、 2
5、下列各組列出為同一個問題的回歸方程和相關系數,哪一組肯定是錯誤的(C)
A、y=50+0.3x,r=0.8; B、y=-75+13x, r=0.91;
C、y=5-2.6x, r=0.78; D、y=-130+3.5x, r=0.96
6、下列現象中,相關密切程度高的是(D )
A、 商品銷售量與商品銷售額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0
B、商品銷售額與商業利潤率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60
C、商品銷售額與流通費用率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5
D、商業利潤率與流通費用率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5
7、回歸方程 ^Y=a+bx 中的回歸系數 b 說明自變量變動一個單位時, 因變量( B)
A、變動b個單位 B、平均變動b個單位
C、變動a+b個單位 D、變動1/b個單位
第九章 時間序列分析
一、判斷題:
1、發展水平就是動態數列中的每一項具體指標數值,它只能表現為絕對數。(×)
2、若將1990-1995年末國有企業固定資產凈值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此種動態數列稱為時點數列。(√)
3、定基發展速度等于相應各個環比發展速度的連乘積,所以定基增長速度也等于相應各個環比增長速度的連乘積。(×)
4、發展速度是以相對數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標,增長量是以絕對數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標。(×)
5、定基發展速度和環比發展速度之間的關系是兩個相鄰時期的定基發展速度之積等于相應的環比發展速度。(×)
6、平均增長速度不是根據各個增長速度直接來求得,而是根據平均發展速度計算的。(√)
二、單選題:
3、某企業的職工工資水平比上年提高5%,職工人數增加2%,則企業工資總額增長(B )。
A. 10% B. 7.1% C. 7% D. 11%
解釋:工資總額指數=工資水平指數*職工人數指數
所以,工資總額指數=(1+5%)*(1+2%)=107.1%
4、間隔相等的間斷時點數列計算序時平均數應采用(D )。
A.幾何平均法 B.加權算術平均法 C.簡單算術平均法 D.首末折半法
5、定基發展速度和環比發展速度的關系是( A )。
A.兩個相鄰時期的定基發展速度之商等于相應的環比發展速度
B.兩個相鄰時期的定基發展速度之差等于相應的環比發展速度
C.兩個相鄰時期的定基發展速度之和等于相應的環比發展速度
D.兩個相鄰時期的定基發展速度之積等于相應的環比發展速度
6、下列數列中哪一個屬于動態數列(D )。
A.學生按學習成績分組形成的數列
B.工業企業按地區分組形成的數列
C.職工按工資水平高低排列形成的數列
D.出口額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形成的數列
7、說明現象在較長時期內發展的總速度的指標是( C )。
A.環比發展速度 B.平均發展速度 C.定基發展速度 D.定基增長速度
8、已知各期環比增長速度為2%、5%、8%和7%,則相應的定基增長速度的計算方法為( A )。
A.(102%×105%×108%×107%)-100%
B. 102%×105%×108%×107%
C. 2%×5%×8%×7%
D.(2%×5%×8%×7%)-100%
9、平均發展速度是( C )。
A.定基發展速度的算術平均數 B.環比發展速度的算術平均數
C.環比發展速度的幾何平均數 D.增長速度加上100%
10、以1960年為基期,1993年為報告期,計算某現象的平均發展速度應開(A )。
A. 33次方 B. 32次方 C. 31次方 D. 30次方
11、假定某產品產量2009年比2001年增加28%,那2001年-2009年的平均發展速度為(D )。
A. B. C. D.
三、多選題:
4、定基發展速度和環比發展速度的關系是( ABD )。
A.兩者都屬于速度指標
B.環比發展速度的連乘積等于定基發展速度
C.定基發展速度的連乘積等于環比發展速度
D.相鄰兩個定基發展速度之商等于相應的環比發展速度
E.相鄰兩個環比發展速度之商等于相應的定基發展速度
5、累積增長量與逐期增長量( ABD )。
A.前者基期水平不變,后者基期水平總在變動
B.二者存在關系式:逐期增長量之和=累積增長量
C.相鄰的兩個逐期增長量之差等于相應的累積增長量
D.根據這兩個增長量都可以計算較長時期內的平均每期增長量
E.這兩個增長量都屬于速度分析指標
6、下列哪些屬于序時平均數( ABDE )。
A.一季度平均每月的職工人數 B.某產品產量某年各月的平均增長量
C某企業職工第四季度人均產值 D.某商場職工某年月平均人均銷售額
E.某地區進幾年出口商品貿易額平均增長速度
第十章 統計指數
一、單選題:
2、銷售價格綜合指數 表示( C )。
A.綜合反映多種商品銷售量變動程度
B.綜合反映多種商品銷售額變動程度
C.報告期銷售的商品,其價格綜合變動的程度
D.基期銷售的商品,其價格綜合變動程度
3、編制數量指標指數,用(C)作為同度量因素。
A.基期的數量指標 B.報告期的數量指標
C.基期的質量指標 D.報告期的質量指標
二、多選題:
1、下列屬于質量指標指數的是( CDE )。
A.商品零售量指數 B.商品零售額指數 C.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D.職工勞動生產率指數 E.銷售商品計劃完成程度指數
2、下列屬于數量指標指數的有( ACD )。
A.工業總產值指數 B.勞動生產率指數 C.職工人數指數
D.產品總成本指數 E.產品單位成本指數
請求一份政治經濟學的形考答案,謝謝
《政府經濟學》形考作業1答案參考
學習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后。
題目:聯系實際討論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選擇。
考核形式:小組討論(個人事先準備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學員都必須提交討論提綱,提綱包括以下內容:
1、聯系實際的例子。(30分)
2、個人的討論提綱。(30分)
3、小組討論后形成的提綱。(40分)
教師根據每一位學員的討論提綱以及小組討論后形成的提綱給每一位學員評分。要求能夠全面、準確地指出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公平與效率的選擇,聯系實際的例子能夠證明其觀點。
答題題示:
個人提綱: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選擇。(簡略)
(可以從小組提綱中選出一部分)
聯系實際的例子:找一個案例,并對案例進行點評。
小組提綱: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選擇。(詳細)
字數要求在1000字以上。
答案1
個人題綱:(從小組提綱中選出一部分出來)
案例1: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權益損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農民的產生和現狀:
(一)城市化必定向農民征地,因而導致失地農民產生。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大批農民的田地被征占。據國土資源部統計,1987~2000年,全國非農建設占用耕地226.44萬公頃(3395萬畝),其中通過行政手段征地160萬公頃(2400萬畝)。這些僅是依法審批的征用數,尚沒有把那些違法侵占、突破指標和一些鄉村私下賣地包括在內。據統計,違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達80%。這意味著1987~2000年實際征占耕地數為4000萬畝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畝計算,那么建設占用耕地導致失地農民有5000萬之多。按照我國目前城市化進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農民土地280~300萬畝,若按照城效農民人均占耕地0.8畝計算,就意味著每年新增加420萬失地農民,十年后失地農民總數將達到1億。由此可見,失地農民的產生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
(二)失地農民的現狀。城市化進程中產生失地農民是正常現象,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幫助失地農民解決面臨的問題,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隨著我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市場經濟建設帶來了企業用工方式的市場化,政府傳統行之有效的失地農民安置方式逐漸失靈,于是失地農民問題開始呈現。目前對失地農民安置雖有貨幣補償、就業安置、住房安置、劃地安置、建立社會保險等形式,但最主要還是采取貨幣化安置方式。由于對失地農民貨幣安置只能解決失地農民近憂,難以化解遠慮,從而導致部分農民失地又失業。由于我國目前大多數地方對失地農民采取以貨幣安置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農民處境艱難,他們的基本生活、就業、子女入學、養老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缺乏解決的有效途徑,他們的長遠生計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員為例,其貨幣安置比例高達82%。浙江省對10個建設用地項目進行抽樣調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進入社會保障體系外,其余均為貨幣安置,其比例高達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現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導致補償標準過低,補償安置費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簡單和責任不明造成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許多失地農民處于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游民”狀態,有些地方的失地農民已到了面臨“無路可走,無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農民權益損失分析
(一)農民所擁有的諸多權利和利益,都是附著在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間接地與土地相關聯。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著失去了他們那些與土地關聯的權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礎和實現的條件,因而導致那些權利和利益的損害或完全流失。失地農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業機會,失地農民失去了一項重要的財產土地。 還會失去與土地相關的其他一系列權益。土地是農民集體賴以存在的物質載體,農民的諸多權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與所擁有的土地相關。如政府對農民的技術、資金、農資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為基礎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獲得這種支持的機會。
(二)現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導致了失地農民應得的權益補償受到侵害。當前,我國現行的征地補償標準還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并且在實際征地過程中,農民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導致的直接惡果是農民的權益受到極大的損害。
(三)法定安置途徑的缺陷,導致失地農民失去了再次就業機會。
(四)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使失地農民喪失了基本的“國民”待遇。
三、體現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農民權益保障的對策建設。
(一)明確土地是農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財產,強化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和處置權。
(二)合理提高征地補償標準,保證被征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業保障機制,妥善安排失地農民就業,保證被征地農民長遠生計。
(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機制,解決失地農民后顧之憂。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機制,加強征地補償安金費的監管。
案例2:構建和諧社會與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已進入分配不公平區間。又因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所以還要通過改革和發展加以具體解決。現階段的基礎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社會整體的分配體系構筑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為此就需要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制定和調整現行收入分配政策,將收入分配差距調節到社會可容忍的區間。
各國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標準是根據國際慣例所計算的基尼系數。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測算,我國在1978年以前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16,屬于絕對公平;20世紀80年代末基尼系數達到0.28;1995年達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數平均為0.45,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數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過0.4。這標志近年來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已進入了分配不公平區間。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城鄉居民之間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在增加,但遠低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擴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這種差距還在繼續擴大,例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當于城市居民的40%。這種城鄉差距大大高于國際標準。國際上的城市與農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極少超過2。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最貧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見,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業已出現一定程度的相對貧困現象。
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歷史上城鄉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來還由于以下原因加劇了此情況的發生:
1、大部分國有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剛剛脫困,效益不高,下崗和失業的職工還比較多。
2、由于市場化發展不平衡,某些行業仍存在壟斷強勢,因而一些人收入過高。
3、國家稅收杠桿調控不力,對高收入者征收個人調節稅力度不夠;而國家轉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鎮居民住房等各項補貼的同時,對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現明顯滯后。
4、行政干預不當使勞動力和資本長期分別扭曲地集中于農村和城市。由于勞動力和資本缺乏統一的市場配置,在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存在的情況下,城鄉經濟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國年均GDP增長7.2%以上的同時,還應看到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增長不平衡。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效率不高,職工收入增速減緩,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使近年來社會總需求相對不足。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到底應該是效率優先呢,還是應該首先考慮公平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 公平的概念側重于社會人文價值判斷,而效率的概念則更為強調物質成果的有效獲得。追求效率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沒有效率只能產生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式的公平。 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形成合理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則、制度和實現機制。
社會主義社會整體分配體系構筑的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上,體現以下幾點:
1、以生產力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必須要求效率優先。因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加速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優先位置,也就是把生產力的發展放在優先的位置。這樣才能為有效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質保證。
2、解決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需要有多層次的社會過程,要將其放在相應的領域中作為側重點分別加以解決。例如,在生產領域,因為它與生產力發展直接相關,就需要側重效率優先。而在國民收入和再分配領域,則要側重考慮解決兼顧公平的問題。還應看到,從普遍貧窮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需要有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不能超越必要的歷史階段。
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體現了構筑社會整體分配體系,全面合理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大思路。
為了有效地促進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實現,還需要建立四個層次的收入分配機制:其一,在企業層次上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積極推進企業內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勞動者的主體地位,確立以資產為核心的生產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其二,在市場層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機制,關鍵是開放生產要素市場,為要素的流動、重組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必要的體制保證。
其三,在政府層次上建立和完善國民收入再調節體系。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的目標出發,維護社會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同時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會層次上建設社會支持和社會救助體系。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發揚扶危濟困、敬老愛幼的民族優良傳統。發展社會支持、社會救助的中介服務組織和機構,使之在解決公平與效率關系問題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案例3: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稅收理念的轉變及政策的調整
我國當前的個人收入分配差距狀況到底如何呢? 第一,我國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有關個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標有基尼系數、(注:基尼系數是國際經濟學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標,取值在0~1之間。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基尼系數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在0.2~0.3之間表示比較平均,0.3~0.4之間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懸殊。)收入不良指數、(注:收入不良指數是將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額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額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貧富差距的程度。)泰爾指數和阿特金森指數等,用得較多的是基尼系數和收入不良指數。據國家統計局和人民網提供的數據,2000~2003年,我國居民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417、0.458、0.454和0.460,已經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表示我國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經很大了。另外,從基尼系數和收入不良指數的國際比較來看(世界銀行編寫組,2001),我國個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狀況,高于大多數發達國家水平,也比一些發展中國家要高。
第二,我國地區之間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較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上海為5870元,最低的西藏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區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還是上海,為21781元,最低的安徽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第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2001年中國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9倍。還有人認為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賬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慮到實際購買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的不同,應該是5:1,甚至是6:1(邱曉華,2002)。即使是2.9:1,中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據國際勞工組織發表的1995年36個國家的資料,絕大多數國家的城鄉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個國家超過了2:1,中國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貴,2004)。
第四,城鎮內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據馬曉河(2003)對城鎮居民1990年以來不同收入階層之間收入分配情況的研究,1990年城鎮最低收入戶居民與最高收入戶居民收入之比為1:3.22,而到2001年兩個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到了1:5.39,11年間最低收入戶居民與最高收入戶居民的收入差距擴大了將近兩倍。
第五,農村內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一判斷也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基本認同(李實、趙人偉,1999)。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續上升的,這一判斷也得到了不少經驗研究結果的支持。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當前個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并呈擴大之勢。
稅收作為政府參與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與效率的抉擇問題。就稅制建設本身來講,兼顧了公平與效率的稅制才是最好的。一般而言,效率型稅收政策更能促進經濟增長,而公平型稅收政策則更有益于社會穩定。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稅收政策取向與我國整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顧”的結果卻是“顧不到”,使我國稅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改革開放走到今天,我們已開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構建和諧社會,強調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相應的,治稅理念也要及時轉變。在“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治稅理念下。稅收作為國家參與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理應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稅收政策和制度的調整:
《政府經濟學》形考作業4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政府采購:是一個國家的各級政府為了從事日常的政務活動或提供公共服務,以及事業單位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團體為了開展業務活動,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及勞務的行為
2、庇古稅: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向有關企業或個人課以相當于他造成的邊際外部成本的罰款或稅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關當事人的內部成本,他們在決策時就會考慮到這些成本,從而避免效率損失。由于這一糾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國經濟學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稅。
二、單向選擇
1、市場處于不完全競爭狀態下產品的供給量和價格,與最優供給條件下的供給量和價格的關系是( C )。
A、供給量偏高,價格偏高 B、供給量偏高,價格偏低C、供給量偏低,價格偏高 D、供給量偏低,價格偏低網
2、下列屬于科斯定理解決外部性辦法的是( C )。
A、征稅 B、財政補貼 C、排污權交易 D、排污收費
3、政府的公共事業支出與公共投資支出相同點在于( D )。
A、都屬于轉移性支出 B、都屬于社會消費性支出
C、都屬于社會生產性支出 D、都屬于購買性支出
4、下列部門中屬于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是( B )。
A、農業 B、工業 C、商業 D、服務業
5、在公共物品提供的過程中會出現( A )
A、免費搭車的問題 B、逆向選擇問題
C、委托代理問題 D、劣幣驅逐良幣問題
6、政府債務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屬機構以( B )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債權人 B、債務人 C、所有者 D、統治者
7、現代政府預算最早產生于( A )。
A、英國 B、美國 C、瑞典 D、德國
8、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導致( D )。
A、產出增加,利率上升 B、產出減少,利率下降 C、產出增加,利率下降 D、產出增加,利率變化方向不確定
9、國際稅收的本質是( B )。
A、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 B、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
C、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 D、國家與集體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
10、我國于( B )年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
A、1996 B、1996 C、1997 D、1998
三、多項選擇
1、組織政府收入的原則主要包括(ABCD )
A、從發展經濟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則 B、利益兼顧的原則
C、合理負擔的原則 D、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
2、公債償還的方法有( ABCD )
A、買進償還法 B、直接償還法 C、一次償還法 D、抽簽償還法
3、政府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有必要進行全面調整的情況有( CD )。
A、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各預算支出科目之間,往往發生有的資金多余,有的資金不足
B、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實行重大經濟變革時
C、遇特大自然災害、戰爭等特殊情況
D、遇國民經濟發展過分高漲或過分低落
4、衡量產業間資源配置狀況,一般用( AC )指標。
A、勞動力在各產業的比重 B、資本在各產業的比重
C、產值在各產業的比重 D、自然資源在各產業使用的比重
5、不會產生重復課稅的條件是( AC )。
A、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采用不同的稅收管轄權
B、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采用相同的稅收管轄權
C、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對同一稅收管轄權做出不同解釋
D、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對同一稅收管轄權做出相同解釋
四、簡述題
1、社會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要點提示P177
社會保障的功能,是指社會保障制度作用于社會各個方面所體現出的內在效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l)保證社會成員生存權利的功能;(2)風險分擔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維護社會穩定功能;(5)調節宏觀經濟平衡的功能。
2、稅負轉嫁的條件有哪些?
答:要點提示P241
稅負轉嫁: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各種途徑將其所交納的稅款全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負擔的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
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稅負轉嫁的程度,還要受多種因素的制約:(1)供給彈性與需求彈性對稅負轉嫁的影響。一般來說,供給彈性大、需求彈性小的商品的課稅較易轉嫁;而供給彈性小、需求彈性大的商品不易轉嫁。(2)稅種差別對稅負轉嫁的影響。一般而言,對商品的課稅比較容易實現稅負轉嫁,而對所得的課稅一般不能實現稅負轉嫁。(3)課稅范圍寬窄對稅負轉嫁的影響。課稅范圍寬的商品比較容易實現稅負轉嫁,而課稅范圍窄的商品則難以實現稅負轉嫁。(4)企業謀求的利潤目標對稅負轉嫁的影響。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經營目標就是要謀求利潤的最大化,稅負轉嫁雖然也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兩者之間也會發生矛盾。
3、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中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難點是什么?
答:要點提示:P29
(1)政企分開,各行其道。政企分開,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確劃分政府資源配置與非政府資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2)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在市場經濟體條件下,政府財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目的,即公共財政。而我國現行事業單位制度、社會團體管理制度及其資金供給,與公共財政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職能存在明顯“越位”現象;(3)國有產權管理職能與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分開。在我國政府職能轉變中,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比,如何處理國有產權管理職能與政府公共管理職能關系,是一個較為獨特的問題;(4)政府職責分工的規范化、法制化。我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不僅要劃分政府整體資源配置界限,解決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問題,還需要解決政府內部職責分工、走規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觀調控體系的建立與有效運行。
相關推薦:
醉酒駕車撞人怎么處理(酒駕撞人怎么判刑和賠償)
員工因病死亡賠償最新(死亡賠償金2023年最新標準)
死亡賠償金(民法典關于死亡賠償金的規定)
被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失信被執行人員名單是什么意思)
外籍人員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外籍人員個人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