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抗戰時期,“皇協軍”的三位總司令都是誰?他們的結局都如何?

首頁 > 刑事案件2022-09-10 10:50:38

抗日戰陣時期重慶市皇協軍司令是誰?

日軍從來沒有占領過重慶,所以就不會有日偽政府,所以也不可能有日偽軍皇協軍。

國民黨五大主力結局如何?

第十八軍(全軍覆沒)、第七十四軍(全軍覆沒)、新六軍(全軍覆沒)、新一軍(全軍覆沒)、第五軍(全軍覆沒)。

1、第十八軍

第18軍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參加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軍隊,也是蔣介石與陳誠所心愛之嫡系部隊。

其骨干皆為黃埔軍校畢業生,與敵作戰時又都能以身作則,堪稱主力王牌。抗戰最有名的戰績為淞滬羅店拉鋸戰。

羅卓英軍長率18軍力敵松井石根指揮的第3師團歷時近一個月日軍為爭奪這個彈丸之地,戰死的就有幾千,整個羅店血流成河,被日軍稱為“血肉磨坊”。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11月8日,以第十八軍為主力的黃維十二兵團軍(兩個月前組建,由武漢馳援徐州),解救被圍于隴東的黃百韜第七兵團。

在遭到我軍的不斷騷擾、截擊下,第十二兵團只能走走停停,直到14日才到達阜陽(輜重還在后面)。18日,其主力進抵蒙城以西地區。

到11月22日,黃百韜第七兵團被殲滅時,第十二兵團仍被中原野戰軍困于澮河南岸地區,后被我軍誘至宿縣西南方,團團包圍在東西不到10公里、南北5公里左右的雙堆集地區內。

黃維幾度想突圍,但是沒有成功,只得死守待援。到29日,黃維兵團被進一步壓縮至東西15華里、南北4.5華里的窄小地區。時值冬日,糧彈俱缺,外援又被我軍死死盯住,所以黃維兵團士氣低落,無心戀戰,軍隊減員嚴重。

12月5日,我軍發動最后總攻。12月14日,黃維兵團被壓縮在縱橫不足1.5公里的地域內,第十八軍一部被殲。

15日,黃維見末日來到,只得招來第十軍軍長覃道善和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十一師師長封爵林,決定孤注一擲,拼死突圍。

然而我軍早已有所防范,趁敵不備直接搗毀了黃維的兵團指揮中心,殘敵只得分散突圍。當日晚12時,黃維兵團4個軍11個整師10萬人,除兵團副司令官胡璉、十四軍副軍長谷炳奎等少數人逃脫外,其余全部被消滅。

至此,第十八軍大部被殲(它的一個騎兵團和第四十九師因在包圍圈外而得以逃脫)。

2、第七十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于1937年9月1日在淞滬戰場組建,由第51師、第57師和58師組成,全軍共3.2萬人。

曾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項戰役,該部隊歷任主官為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邱維達。

在抗日戰爭中,以七十四軍戰績最為卓著,被贊國民軍長的山東漢子王耀武,打出了七十四軍抗日鐵軍的稱號,七十四軍被授軍中最高獎品——飛虎旗,王耀武本人亦受軍隊最高勛章。

1946年6月,七十四軍改編為整編74師。由張靈甫任師長,1947年解放戰爭中,整編第七十四師于5月13日在孟良崮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全面合圍。

經過四天激戰,整編七十四師在5月16日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于孟良崮被人民解放軍擊斃(一說為自殺)。后雖經重建,但戰斗力大不如前,后再次被人民解放軍全殲。

3、新六軍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六軍于1944年8月從新1軍脫穎而出;由名將“叢林虎”廖耀湘親自統領;全新的美式裝備;建功抗日戰場;自詡“國軍老大”,號稱“天下無敵”。

1946年2月上旬,國民政府為安定東北地區,該軍奉命運抵東北剿共。先后參加了遼東戰役、本溪爭奪戰(中共稱本溪保衛戰)、四平爭奪戰(中共稱四平戰役)、鞍海戰役、新開嶺戰役、臨江進攻戰役(中共稱四保臨江)、1947東北夏季防御作戰(中共稱東北夏季攻勢)等。

1947年8月,廖耀湘升任第9兵團司令,李濤繼任軍長,轄第14師,龍天武任師長;青年軍第207師,羅又倫任師長;新編第22師,羅英任師長。

同年11月,東北國軍進行整編,該軍原轄第14師調出,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軍(后全國番號整編中改番號為83軍);青年軍第207師改隸東北剿匪總司令部。

另以東北交警第13、第14總隊編為第169師列入該軍作戰序列。此時,該軍下轄:第169師,張羽仙任師長;新編第22師,羅英任師長。

1948年9月,暫編、新編番號統統取消,新編第六軍改番號為89軍,新編第22師改番號為第240師,并將暫第62師改番號為第296師調歸該軍。

此后,該軍第169、第240師參加遼沈戰役,10月下旬在遼西大虎山地區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此次作戰后,新編第6軍番號撤銷,第296師改隸第52軍建制。

4、新一軍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1927年成立,曾有兩支部隊,前身福建民軍由何應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隸屬東路軍,留駐福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下編制有第一師、第二師和第一獨立師等。

何應欽管轄第一師,時任師長為呂渭生。第二師時任師長為郭鳳鳴。第一獨立師下編制有獨立旅、團等部,時任師長為盧興邦。

1927年10月蔣光鼐、蔡廷鍇率第十一軍入閩,將這支第一軍解散。現在歷史上提到新一軍都是以第二支為主。有“藍鷹部隊”、“天下第一軍”之稱。

新一軍就是大家熟知遠征緬甸的遠征軍,抗日時期在廣州組建,有著對英美抗日物資運入中國做出的不可磨滅的功勞。

1948年元旦,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冬季攻勢結束后,整個東北戰場的形勢和力量對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國民黨東北“剿總”雖然仍擁有14個軍、44個師共55萬人,但已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壓縮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塊互不相聯的孤立地區。

新一軍和新六軍、第五十二軍、第二十三軍、第七十一軍、第六軍、新三軍、第四十九軍駐守沈陽,由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和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統一指揮。

除錦州外,長春、沈陽兩地的鐵路、公路交通已完全被東北人民解放軍截斷,幾十萬大軍的補給供應全靠空運,國民黨軍在東北的主力實際上已成了甕中之鱉。

此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已控制了東北地區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擁有12個步兵縱隊、36個師,另有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個坦克團,總兵力已達70萬人。

此外,各軍區還擁有33萬地方部隊。全軍共有反坦克炮、步兵炮、迫擊炮等輕型火炮1600多門,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等重炮660門,高射炮116門。

無論是兵力、火力、機動力還是兵員素質,東北人民解放軍都遠遠超過了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

此時的蔣介石、衛立煌、廖耀湘等都面臨著一項十分艱難而又痛苦的選擇。蔣介石主張撤到關內,衛立煌要求死守東北。后來,蔣介石考慮東北的利益,同意死守長春、沈陽和錦州。

1948年9月13日至16日,東北人民解放軍南下進入錦州以北和新民以西地區。封死了錦州的北大門。

蔣介石死令廖耀湘將九兵團從沈陽拉出,增援錦州,從此將新一軍送上了斷頭臺。1948年10月8日,廖耀湘率新一軍、新三軍、新六軍、七十一軍、四十九軍等10萬大軍增援錦州。

1948年10月15日,新一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攻占了新立屯。但救援錦州為時已晚。就在這一天,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克了錦州,全殲了范漢杰的部隊。廖耀湘得知錦州失守,大驚失色。他立即向蔣介石、衛立煌要求走營口撤退。

但衛立煌仍然堅持要廖耀湘退回沈陽,“以不變應萬變”!蔣介石堅持要廖耀湘反攻,收復錦州。

后來,經杜聿明向蔣介石反復爭取,1948年10月20日晚,蔣介石終于“開恩”,批準第九兵團向營口方向撤退,但為時已晚!

就在這一天,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決定采取“攔住先頭,拖住后尾,夾住中間,分割包圍”的戰術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

黑山是進出大洼、營口、沈陽、錦州的唯一通道,也是遼西走廊的咽喉要地。第九兵團無論退往何處,都必須控制黑山。

只有占領黑山,才能掌握入關、入海的通道,才能進退自如。黑山,成了廖耀湘兵團的生死關。廖耀湘決心背水一戰,抖出他的全部“家底”,在黑山殺出一條血路來。

守衛黑山的是梁興初的十縱和一縱三師、內蒙古騎一師,共5個師的兵力。兵力超過自己5倍的國民黨精銳主力兵團的攻擊。從10月21日開始,黑山就變成了“紅山”。

廖耀湘調集新一軍、七十一軍、新六軍等部隊,輪番向黑山發動猛攻,把黑山打得火紅火紅。新一軍軍長潘裕昆親自指揮進攻。

他調集了5個重炮團和10余架飛機,對黑山日夜不停地進行飽和轟炸和炮擊。還花重金組織敢死隊,參加者每人獎勵10萬元!

最先沖上去的,獎金再加一倍!無果后,潘裕昆又組織一批國民黨黨員和年青尉官組成“效忠黨國先鋒隊”,端著清一色的輕機槍和湯普森沖鋒槍,發動了新的一輪進攻。結果也無法撼動解放軍陣地。

慘烈的黑山阻擊戰整整打了5天。新一軍、新六軍等國民黨精銳主力卻始終未能突破黑山的東北人民解放軍陣地。

十縱雖然付出了傷亡4100余人的慘重代價,但他們共殲滅了國民黨軍8000余人,俘敵6300余人,擋住了廖耀湘兵團的去路,為主力部隊趕來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948年10月26日凌晨,東北人民解放軍向廖耀湘兵團發起全線總攻。圍殲新一軍的戰斗也打得異常激烈、艱苦。

新一軍第五十師一四八團占領了茶棚庵、王家兩個村莊,同東北人民解放軍五縱十三師三十九團較上了勁。

雙方都架起幾十挺重機槍和10多門迫擊炮對打,三十九團前仆后繼,用刺刀、手榴彈、炸藥包硬從兩個村子中開出一條血路,終于擊潰了第五十師的這個主力團。

在前后孫家窩棚,新三十師和第五十師也與東北人民解放軍展開了激戰。在這場規模空前的大亂仗中,新一軍徹底被打垮了。

新一軍副軍長兼新三十師師長文小山、新一軍代參謀長兼第五十師副師長陳時杰、新一軍第五十師師長楊溫、新三十師副師長譚道善、師參謀長唐山等人全部成了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俘虜。只有新一軍軍長潘裕昆和新三軍軍長龍天武脫逃。

原屬于新一軍的新三十八師在1948年10月19日在長春向東北人民解放軍投誠。新一軍最后一個師———暫編第五十三師,也在1948年11月在沈陽戰役中向東北人民解放軍投誠。

5、第五軍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于1938年10月在湖南省湘潭縣成立,它是國民黨組建最早的一支現代化的裝甲部隊,被譽為“鐵馬雄師”。抗日戰爭,曾血戰昆侖,一鳴驚人。

1946年3月,第5軍各部開赴武漢,解放戰爭中5軍主要在華東作戰,大大小小無數戰斗,敗仗很少。 

1946年7月開始進攻蘇北解放區,參加徐州以西掃蕩作戰,重創豫皖蘇部隊,年底國軍準備打通平漢線,占領邯鄲,5軍主攻,連續攻克 濮陽、大名等重要城市,給解放軍根據地造成了重大損失。

1947年2月5軍45師先頭133團一營2連在小壩車站被中野3縱7旅圍困猛攻,7旅與45師硬拼, 遺尸遍地,被迫撤出戰場直接導致了隨后倉促的民權戰役的失敗。

1947年8月,宋時輪指揮華野10縱在梁山阻擊5軍和整84師,其表現可以分為兩部分,八月初 打的不錯,但后來被迫北渡黃河。當時5軍擺出轉兵南下的架勢,只留下84師繼續北進。

10縱準備集中兵力吃掉84師,但是邱清泉等10縱從防御轉為進攻完 畢之后,轉頭向北,會同84師合擊10縱, 10縱傷亡1000多人,被俘近3000人,被俘民工2000余人。丟棄武器、彈藥,輜重騾馬不計其數,損失極其重大。

1948年6月,著名的豫東戰役爆發,在第三階段中華野抽調主力,1、4、6、8及兩廣縱隊圍攻黃百韜兵團于帝丘店,邱清泉 5軍采用大迂回戰法。

繞到包圍黃兵團華野部隊背后,出其不意地猛烈進攻,與黃百韜里應外合全線擊潰了華野,并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黃河邊上,俘虜了幾千名傷員。

1948年12月淮海戰役中在陳官莊附近時被解放軍包圍,困守40多天,49年1月9日,解放軍發動總攻擊,45、46兩師大部分繳械,200師突圍被殲滅。五大主力中最后一個香消玉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軍五大主力

第一名: 74軍, 編制:3個整旅(師) :這個基本沒有什么好解釋的,應該沒多少疑問。八年抗戰中幾乎打遍華中戰場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戰功彪炳。從淞滬會戰開始,1937年的南京戰役,1938年蘭封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冬季攻勢,1940年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上高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戰1942年浙贛會戰,1943年鄂西會戰,幾乎是馬不停蹄,席不暇暖。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有陸海空軍武功狀之設,為對部隊團體之最高褒揚,該軍即獨得四軸。第74軍在1940年以最新裝備進行整編,改為所謂的攻擊軍[注3],直屬軍事委員會,作為各大戰場的緊急預備隊。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并以“三五部隊”稱之。 鏈水之戰重創共軍王牌部隊王必成部.雖然最早被共軍殲滅,可共軍上了五個第一流的15萬主力部隊圍攻,而且牙齒也蹦松了,而這時候的整編74師早已不是抗戰時的那個74軍了。雙方損失接近1:1。比起另外 “五大主力”的另外四個被殲滅時的表現強多了去,不愧第一主力。
第二名: 新6軍, 編制:3個整旅(師) :印緬遠征駐印軍主力。抗戰中國裝備最好的兩個軍之一(另1個是新1軍)。新6軍的骨干班底為原屬第5軍的新編22師和原屬18軍的14師(參加了羅店血戰),新22師在編入新6軍之前還是5軍的主力,昆侖關的勝利也有新22師的汗馬功勞。42年底,5軍回國新22師留印(當時隸屬于新1軍,軍長鄭洞國),換裝美式裝備,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新22師給日軍的王牌18師團毀滅性打擊,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鮮血的滇緬公路。作為駐印軍的主力,新6軍異域揚威,在第一次滇緬作戰失敗后,幾經曲折與磨難,在印度的藍姆伽重獲新生,在異國土地上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國威、軍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贊揚,新6軍成為首批進駐南京的部隊 。1946年遠赴東北,進東北后所向無敵,多次以一個團大敗東野一個軍,威遠堡門進攻擊敗3縱,沙嶺防守完勝4縱,沙后所大敗2縱4師。� 第三名: 5軍, 編制:3個整旅(師) :第5軍是國軍最早的一個機械華裝甲軍,其下轄的200師更是中國第一個裝甲師。200師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杜聿明擔任該師首任師長,為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也成就了5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斗。再次作為遠征軍參加滇西反攻。華東作戰,大大小小無數戰斗,敗仗很少。(5軍在一年里轉換指揮部就達300次以上,可見其轉戰的頻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戰”就來源于此, 46年進攻蘇北解放區,參加徐州以西掃蕩作戰,重創豫皖蘇部隊,5軍主攻連續攻克濮陽、大名等重要城市,給解放軍根據地造成了重大損失, 淮海戰役中在陳官莊附近時被解放軍包圍,困守40多天。 成軍以后,老杜便提出“訓練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5軍具有“五除”(除驕、惰、偽、欲、惡)、“三習”(習精、誠、勤),39年軍事考核中被重慶軍委會評選為全國第一。該軍戰術多變,最擅長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協同密切,攻擊時一般采用多梯隊縱深配備,以密集隊型波浪沖鋒,攻擊時間常常選擇拂曉和中午,在山地常用多路攻擊和迂回(如豫東戰役戰役解黃百韜之圍),在平原和村落多采用正面攻擊,中央突破。 第一次印緬戰役同古保衛戰 “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的鏗鏘豪言最終流傳開來,成為那個時代的傳世經典。
第四名: 新1軍, 編制:3個整旅(師) :駐印軍主力“天下第一軍”。新1軍的前身為新38師。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41年入緬甸作戰,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由此聲名大振。第二次印度緬甸戰役武器新穎精良,智取強攻,殲滅野人山敵寇,孟拱之戰,圍攻密支那、八莫,整個反攻戰役中戰果輝煌。緬北與滇西的反攻戰,是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取得徹底勝利的一次殲滅戰。 四平之戰在新6的配合下終于第一個攻進四平,重創東北民主聯軍。德惠守衛戰充分顯示了不凡的戰斗力,“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軍”是東野部隊在前期的口號。
第五名: 18軍, 編制:3個整旅(師) :18軍可以說是陳誠的起家資本,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在軍閥混戰、抗日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為蔣介石與陳誠所心愛之嫡系部隊,18軍的骨干基本上都是黃埔系,這些人都能以身做責,作戰勇敢。18軍的巔峰期是胡漣當11師師長時,胡漣,黃埔四期,由于其作戰有一套,后共軍送他一個外號“狡如狐,猛如虎”,從這個外號就可以看出他有著優越的指揮才能。11師在軍閥混戰,圍剿紅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1943年,正當11師在加固石碑要塞的時候,日軍發動了鄂西攻勢,在漁陽關失守后,國軍準備全線撤退,但18軍要堅守要塞掩護友軍撤退。11師師長胡漣除鼓舞士氣外,還寫下了遺書要與陣地共存亡。隨著日軍的瘋狂進攻,陣地反復爭奪,胡漣親往陣地第一線督戰,他們受了要塞1個半月左右,11師孤軍奮戰,直到友軍全面反擊并徹底擊敗日軍為止。當時有報紙說石碑一戰為東方之斯大林格勒,雖然過分夸張,但是這一役在整個會戰的勝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解放戰爭中,他率領的整編第11師一直充當著救火隊的任務,哪里有難便被投入哪個戰場,取得了輝煌戰績。胡璉也被毛主席老人家稱為“狡如狐,猛如虎”。大王莊一戰為淮海戰役最慘烈的戰斗。
結局都不怎么好,七十四師在孟良崮被消滅,新一軍 新六軍在東北被消滅,十一師 第五軍在淮海戰役被消滅。

抗日期間上海幫派三巨頭都做出了什么選擇?他們最后的結局是怎樣的?

抗日期間上海幫派三巨頭結局如何?

對于作出違背祖國的人的結局都是被處決。抗日戰爭爆發后,周佛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代理部長。隨著全國抗戰的呼聲不斷高漲,周佛海與汪精衛一伙組織“低調俱樂部”,與抗日唱反調,鼓吹“戰必敗,和未必大亂”的投降主義言論。還與日本侵略者暗中勾結,進行謀求“和平”的勾當。1938年12月,周佛海先于汪精衛等逃離重慶,經河內到香港。之后,由香港潛入上海,開展賣國活動。

汪偽政權成立后,周佛海任財政部部長兼行政院副院長等重要職務。1941年3月,汪精衛去日本治病期間,周佛海代行行政院長一職。8月初,汪病情惡化,周佛海應日本政府之召抵達名古屋探視汪,并與陳璧君商談人事調整問題。后又抵東京,分別拜訪日本首相、海相、陸相、軍令部長、參謀總長等,討論對重慶民政府的誘降及汪死后的人事安排問題。汪精衛病死后,周佛海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


抗戰勝利前夕,周佛海感到前途不妙,便暗中與國民黨聯絡,尋求后路。抗戰勝利后,周佛海曾被蔣介石任命為軍事委員會京滬杭行動總指揮,后改任“總司令”,負責維護京滬一帶的治安和秩序,等待重慶國民黨軍隊的到來。他向蔣介石表示:“與其死在共產黨之手,寧愿死于主席之前。”當國民黨大批人馬到達上海后,周佛海失去了利用價值。1945年9月30日,周佛海等被押送重慶。次年9月押到南京。10月21日,南京高等法院第一法庭對周佛海進行公審。 11月7日,法庭以“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罪行,判處周佛海死刑。周佛海被送往南京老虎橋監獄。次年3月,蔣介石發布特令,以“響應反正”、“戴罪圖功”,“以觀后效”為由,將周佛海“減為無期徒刑”,免其一死。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在慘呼哀號之后,一命嗚呼。

他們選擇與共產黨作對,與抗日唱反調,當然最后的結局都不好,挺大快人心的。
上海幫派三大巨頭,不顧人民的利息,與共產主義作對,最后落得慘敗的下場

這三大集團在民族危難之時不僅不為國家獻身,反而破壞抗日行動,與汪精衛等漢奸相勾結,因此,他們也為這一選擇付出了代價,全部被處決了。

在我看來抗日期間上海幫三巨頭分別選擇和外國人勾結,組織各種賣國運動。但是看到抗日戰爭的勝利即將來臨之后也只能到處求援,最終因為沒有利用價值也沒人愿意幫忙。最后也都被槍斃。

民國時期的軍閥都是誰?都是什么結局?

民國時期的軍閥有許多,主要是按照他們占據的地方來區分他們,分為由袁世凱的軍隊分裂出來的北洋軍閥、占據著南方的西南軍閥以及一些割據勢力較小的軍閥。北洋軍閥分為皖系、直系、奉系,每個派系都有其領軍人物。皖系軍閥的首領是段祺瑞,但皖系軍閥在1920年遭受了直奉兩系的進攻,自此皖系軍閥漸漸失去了勢力。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在1924年擔任了臨時政府的元首,但是過了兩年,便被馮玉祥等人趕下了臺,而段祺瑞本想聯合奉系軍隊反擊,但沒有成功,于是段祺瑞下臺后便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將心思花在了佛學上。段祺瑞后來拒絕與日本人的往來,最后在1936年因為胃病在上海病逝。直系軍閥的首領是馮國璋,而馮國璋一開始是清王朝的大臣,后來跟隨袁世凱帶兵打仗。直系與皖系存在矛盾,而馮國璋晚年就是想要直系去打擊皖系,但還未等馮國璋完成這一件事,他就突然因為生病而逝世了。奉系軍閥首領是張作霖。與其他兩位軍閥首領不同,張作霖因為沒有能滿足日本想要在東北建造鐵路的要求,于是日本軍官將炸藥埋在了張作霖所乘坐的列車途徑之處,張作霖因此受了重傷而亡。西南軍閥由桂系、滇系、粵系軍閥,而滇系軍閥首領蔡鍔是位愛國者。在得知袁世凱想要稱帝后,蔡鍔就秘密進行了討伐袁世凱的準備工作,并在1915年在云南發動了戰爭,逼迫袁世凱退位。袁世凱死后,蔡鍔因為喉癌赴日本治病,但還是因為喉癌病逝在了日本。蔡鍔逝世后,滇系由唐繼堯掌握,后來滇系又分為了唐繼堯和顧品珍兩派。

比如最有名的軍閥張作霖,但是自己活的時間并不長,張學良在之后接替張作霖行使權利,先是加入了國民黨,在國民黨退守臺灣以后,自己就去了美國,知道兩千年才正常死去
民國時期的軍閥分別有:段祺瑞、袁世凱、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張作霖、閻錫山、馮玉祥,他們的結局有得病死的、有被炸死的、還有的是戰敗被殺的。
北洋軍閥吳佩孚,在直奉戰爭中,因馮玉祥等人的倒戈一敗涂地,退出歷史舞臺;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馮玉祥,參與北伐戰爭成為大西北的統治者,后因中原大戰一敗涂地,失去部隊成為光桿司令;閻錫山,統治山西38年后,在解放軍的威勢下逃往臺灣。
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下臺后與日本人斷絕來往,開始研究佛學,后因胃病逝世。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因為沒有滿足日本人的要求,而被日本人炸成重傷而死,而滇系軍閥首領蔡鍔迫使袁世凱退位后,患喉癌離世。

日本投降后,我國的皇協軍及其漢奸都有什么結局

能跑回家的當然跑了。要么就投降。

相關推薦:

濫用職權罪的主體(濫用職權罪的責任主體)

放火罪司法解釋(放火罪的立案標準及司法解釋)

挪用資金罪的規定(挪用資金罪的法律規定)

非法搜查罪刑法解釋(非法搜查罪的新刑法量刑標準)

恐嚇罪立案標準及量刑(騷擾恐嚇罪立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