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審美疲勞。
很多出版社都爭搶《百家講壇》主講人的圖書版權,所有書都要爭著和央視簽約,價錢抬得很高。易中天的《品三國》出版時,甚至舉行了一場吸引全國出版社關注的無標底競標,最終上海文藝社以55萬的首印數和14%的版稅奪得了《品三國》的出版權。
當時《百家講壇》其他一些主講人的書起印量也在十萬冊以上,而如今能有兩萬就不錯了,也有不少出版社為此虧本,印多了砸在自己手里。
《百家講壇》主講人翁思再認為,節目品位較高,但帝王將相說多了,選題變得越來越窄。《百家講壇》學者說來說去還是那些人,新人難以出現,形式多年不變,再加上全國各地類似節目一窩蜂競相模仿,時間久了,難免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文化中國》主持人今波說,《百家講壇》當年之所以火,是因為國學熱、學者明星、文化通俗化等元素的合力造成的。但時間久了,新鮮感過去,節目又沒有創新,就出現了疲勞期,遭遇了瓶頸。
像易中天、于丹那樣善于演講的學者可遇而不可求,就那么幾個,可謂鳳毛麟角。再說,有的學者即便很能講,但學術界對這種通俗化的表達評價不高,甚至引來爭議,不利于學術地位的提升。
百家講壇停播原因是:
1、文化節目的多樣化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類似文化節目的興起,百家講壇卻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2、主講難以為繼
據悉《百家講壇》剛開播的時候,講師們的名頭并不像鼎盛時期那樣響當當。主講的陣容越來越豪華,藉此將欄目推向頂峰。
然而在學術界的名家是少之又少,在當中選出合適的并有合作意向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隨著時間推移,高資歷高水平的主講難以為繼。
3、一成不變的模式
一人一桌一系列,是《百家講壇》固有的模式。這么多年來,除了講壇的背景和講師有更換過之外,其他的一切好像都是定式。
宣講模式也很單一,缺乏互動,有點類似電大的課程。
4、傳播方式已經改變
進入到新世紀后,電視作為主流媒體大哥大的地位逐漸被互聯網所取代。網上的搜索引擎極其強大,能讓用戶快捷準確地獲取信息和知識點。
很多傳媒平臺的APP的智能化都很高,能通過大數據分析感知用戶的喜好,做出精準的信息資源推送。
5、受眾的需求變化
21世紀之初,剛解決溫飽問題的中國人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文化生活,那時大家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不算太高,對知識的渴望非常強烈。
《百家講壇》的內容和方式都是淺顯易懂,能令大眾易于理解。正是把握到觀眾對文化水平提升的實際需求而推出的欄目,倍受關注和追捧也就理所當然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