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土豆畝產多少斤
問題一:南方馬鈴薯的產量高嗎 這看怎么說了。
北方是我國馬鈴薯的主產區,種植面積和單產明顯高于南方,而且病蟲害也少。
南方種植區域主要在西南地區,如貴州、云南等地。華南、東南也有少量種植,但南方的馬鈴薯不論是種植面積還是單產,都趕不上北方。如貴州咸寧,號稱“馬鈴薯之鄉”,其平均單產也只有1.6-1.7噸/畝,而北方普遍在2噸以上。且個頭(薯的大小)和干物質含量大多比不上北方。
南方各地的具體產量就不知道了。你可以查一下各地的統計年鑒,上面有主要農產品產量。
問題二:世界畝產最高馬鈴薯是什么品種?產量是多少?謝謝 中廣網蘭州10月18日消息 經農業部專家組10月14日實測,安定區馬鈴薯最高畝產達12958.88斤。
此次在安定區進行的馬鈴薯高產測產,是農業部今年組織的在河北、內蒙古、甘肅等26個省區開展的高產創建測產工作的一部分。
根據專家組在安定區高峰鄉牌坊等3個村的實產測定,確定這個點的平均畝產高達8478.88斤。農業部專家組專家、東北農業大學的陳伊里教授說:“畝產3噸是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這里(高峰)的馬鈴薯平均畝產過4噸,充分說明馬鈴薯的種植,通過提高技術、推廣良種,增產潛力還很大。”據悉,農業部在東北、華北、西北、黃淮海、南方地區的馬鈴薯高產創建目標是畝產6000斤以上,其他地區的目標是畝產4000斤以上。
陳教授在分析高峰鄉測產點的情況時說:“這里海拔高,日照時間長。降水、日照跟當地土地資源特點相結合,非常適合馬鈴薯的生長。加上當地 *** 支持力度大,各級農業科技人員推廣技術普及應用好,群眾認識到位,使這里的馬鈴薯畝收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問題三:土豆的生長周期是多長時間? 生長周期
1.休眠期
馬鈴薯收獲以后,放到適宜發芽的環境中而長時間不能發芽,屬于生理性自然休眠,是一種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塊莖休眠始于匍匐莖尖端停止極性生長和塊莖開始膨大的時刻。休眠期的長短關系到塊莖的貯藏性,關系到播種后能否及時出苗,因而關系到產量的高低。馬鈴薯休眠期的長短受貯藏溫度影響很大,在26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因品種的不同,休眠期從1個月左右至3個月以上不等。在溫度為0-4攝氏度的條件下,馬鈴薯可長期保持休眠。馬鈴薯的休眠過程,受酶的活動方向決定,與環境條件密切關聯。
2.發芽期
馬鈴薯的生長從塊莖上的芽萌發開始,塊莖只有解除了休眠,才有芽和苗的明顯生長。從芽萌生至出苗是發芽期,進行主莖第一段的生長。發芽期生長的中心在芽的伸長、發根和形成匍匐莖,營養和水分主要靠種薯,按莖葉和根的順序供給。生長的速度和好壞,受制于種薯和發芽需要的環境條件。生長所占時間就因品種休眠特性、栽培季節和技術措施不同而長短不一,從1個月到幾個月不等。
3.幼苗期
從出苗到第六葉或第八葉展平,即完成1個葉序的生長,稱為“團棵”,是主莖第二段生長,為馬鈴薯的幼苗期。幼苗期經過的時間較短,不論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個月。
4.發棵期
從團棵到第十二或第十六葉展開,早熟品種以第一花序開花;晚熟品種以第二花序開花,為馬鈴薯的發棵期,為時1個月左右,是主莖第三段的生長。發棵期主莖開始急劇拔高,占總高度50%左右;主莖葉已全部建成,并有分枝及分枝葉的擴展。根系繼續擴大,塊莖膨大到鴿蛋大小,發棵期有個生長中心轉折階段,轉折階段的終點以莖葉干物質量與塊莖干物質量之比達到平衡為標準。
5.結薯期
即塊莖的形成期。發棵期完成后,便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此期莖葉生長日益減少,基部葉片開始轉黃和枯落,植株各部分的有機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塊莖隨之加快膨大,尤在開花期后10天膨大最快。結薯期的長短受制于氣候條件、病害和品種熟性等,一般為30-50天。
問題四:一畝紅薯的產量是多少? 品種不同,有多有少,優良品種有8000斤的,一般的4000斤,最少的3000斤,
問題五:土豆和什么植物套種高產? 土豆學名馬鈴薯,屬于喜鉀作物,南方土壤多缺鉀,應適當增施鉀肥。一般每生產1000公斤馬鈴薯需要吸收氮3.5-5.5公斤,磷2.0-2.2公斤,鉀10.6-12.0公斤。對畝產1500-2000公斤的馬鈴薯,基肥畝施有機肥2000-2500公斤,配施尿素6-10公斤,過磷酸鈣25...
問題六:請問種植土豆用什么肥能獲得高產呢? 30分 施肥對土豆的增產至關重要,土豆為喜肥作物,特別是鉀肥,其對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為5:2:10.。
問題七:黑土豆多少產量 要看你是水澆地還是旱地,水澆地目前在黑土豆發源地甘肅每畝達5000多斤(提示:用原種)
在南方的話一般在3500多斤。因為黑土豆和其他土豆一樣屬于喜涼作物,所以南方和北方的產量有所差距。我去年在甘肅一家公司(蘭州光鮮果蔬專業合作社)引進的黑金剛土豆原種要產5600斤呢。旱地就不好說了。
問題八:土豆什么時候種,怎么種 四五月份種植,土豆切成4-5厘米的方塊,用生根粉拌一下就可以種植了蓋上地膜即可.
問題九:種土豆用什么肥 土豆學名馬鈴薯,屬于喜鉀作物,南方土壤多缺鉀,應適當增施鉀肥。一般每生產1000公斤馬鈴薯需要吸收氮3.5-5.5公斤,磷2.0-2.2公斤,鉀10.6-12.o公斤。對畝產1500-2000公斤的馬鈴薯,基肥畝施有機肥2000-2500公斤,配施尿素6-10公斤,過磷酸鈣25-40公斤,硫酸鉀8-10公斤;追肥宜選擇在塊莖形成期,也就是植株頂端現蕾時,畝追尿素5-6公斤。總之,種土豆和其他作物一樣,要遵守平衡施肥的原則,同時也要注意協調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協調發展,這樣才能獲得豐產。
土豆種植需要什么條件啊
世界各地土豆的栽培技術因地 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 (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 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馬鈴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于普通栽培種馬鈴薯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于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淀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 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于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于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于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開花和塊莖形成期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如遇干旱,每畝每次灌水15~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于4000株。 從美國引進的大西洋土豆,產量高,品質佳,收益顯著。其種植技術是: 1.播前準備 深翻土地24厘米~25厘米, 再整平。若播前墑情不足,應提前10天灌水補墑。 2.肥料配制 提前20天左右按每畝300千克~500千克廄肥均勻加入25千克~50千 克碳酸氫銨在向陽處密封堆好,充分腐熟后混勻,深翻土地時施入并翻入土壤。 3.種薯播前處理 ①消毒。每畝用種120千克,原種用瑞毒霉400倍~500倍液噴濕。 ②切塊。 將每個種薯切成8塊以上。因其頂端優勢,盡量在頂端有芽眼處多切塊,然后用10毫克/千克赤霉素1包加水10千克浸種5分鐘或加水75千克噴灑種塊. ③催芽。將薯 塊平放在適墑凈土上, 使薯芽向上,上鋪2厘米土再平放一層種薯,反復3層~4層后再上鋪5厘米厚土,堆放在背陽處,用農膜蓋嚴,15天后即可播種。 上述工作一般應在元月中旬前做好,因土豆在膨大期如外界溫度超過25℃,塊莖則停止生長,秧蔓則生長旺盛,所以必須有90天~100天的適宜生長期,播種不宜推遲。 4.播種要求 按行距70厘米、 株距20厘米開溝向一邊翻土,溝深6厘米~8厘米, 放種薯時使薯芽向上,然后覆土起壟高10厘米~15厘米。壓實后覆上地膜,在芽頂膜后,破膜覆土。 5.田間管理 當苗長3片~5片葉時注意防治蚜蟲。顯蕾初期和盛花期各追肥1次, 一般施瑞毒霉500倍液加尿素或磷酸二氫鉀1%加膨大素。薯塊膨大期注意加強田間灌水,以提高產量。 6.及時收獲 6月中旬土豆品質最佳, 應及時收獲 . 摘自:2002年第11期《農村實用科技》 病蟲害防治 土豆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防治措施,首先,嚴格檢疫,不從病區調種;第二,要做好種薯處理,實行整薯整種,需要切塊的,要注意切刀消毒;第三,在生長期,如發現有晚疫病發病植株,應及時噴藥防治,可用5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每7天1次,連噴3--4次。 土豆的蟲害主要是蚜蟲、28星瓢蟲和地下害蟲,主要防治方法有:蚜蟲防治用40%氧化樂果800倍液或10%蚜虱一遍凈(蚍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進行防治;28星瓢蟲用80%敵百蟲500倍液或樂果1000倍液噴霧防治,發現成蟲即開始防治;地下害蟲主要是螻蛄、蠐螬和地老虎,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500克加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仔餅或菜仔餅或麥麩20公斤拌勻作毒餌,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誘殺,或用辛硫磷顆粒劑812粉,隨播種施入土壤進行防治。 馬鈴薯又叫土豆,地豆等,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人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后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面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十九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游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里,后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馬鈴薯的資料有哪些??
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又稱土豆、洋芋、山藥蛋、薯仔(香港、廣州人的慣稱)等。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有的學者認為馬鈴薯共有 7個栽培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一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馬鈴薯栽培種是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于 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后又傳播到亞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地。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并獲得較高產量。世界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前蘇聯、波蘭、中國、美國。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山東滕州素有“魯南糧倉”之稱,農作物有323個品種,動物有145個品種。被國家和山東省列為商品糧基地、優質蔬菜基地,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和“青山羊基地”,是中國農業部命名的“中國馬鈴薯之鄉” 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普通栽培種馬鈴薯由塊莖繁殖生長 , 形態因品種而異。株高約 50~80 厘米。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塊莖圓、卵圓或長圓形。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或紫色;薯肉為白、淡黃或黃色。由種子長成的植株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而由塊莖繁殖的植株則無主根,只形成須根系。初生葉為單葉 ,全緣 。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漿果。
世界各地馬鈴 薯 的栽培技術因地 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 (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 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馬鈴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于普通栽培種馬鈴薯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于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淀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 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
馬鈴薯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一般新鮮薯中所含成分:淀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馬鈴薯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熱量66~113J,鈣11~60mg,磷15~68mg,鐵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除此而外,馬鈴薯塊莖還含有禾谷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只靠馬鈴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馬鈴薯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量稍低;而這正好用全脂牛奶來補充。馬鈴薯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食用后有很好的飽腹感。馬鈴薯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 薯的加工食品 ,如法 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 、蛋卷等,為數達 100多種。馬鈴薯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堿,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馬鈴薯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云英相似。
(1)馬鈴薯的賴氨檢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脂肪含量為千分之一左右。礦物質比一般谷類糧食作物高一至二倍,含磷尤其豐富。在有機酸中,以含檸檬酸最多,蘋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馬鈴薯是含維生素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的作物,特別是維生素C,每百克鮮薯,含量高達20至40毫克,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鮮薯,即可滿足需要。馬鈴薯是一種糧飼菜兼用的作物,營養成份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作物,由于營養價值高,馬鈴薯食品已成為目前的一種消費時尚。
洞口縣位于雪峰山盆地,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生態條件相當好,由于雨多、霧多、氣溫較低特別適宜馬鈴薯的發展,生產高產,優質、無毒的馬鈴薯。馬鈴薯個體均勻、病蟲害少、淀粉含量高、味正、個大、皮薄、色鮮,馬鈴薯食品香甜可口。
(2)馬鈴薯概述:
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萍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我國云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藥蛋,東北各省多稱土豆。鑒于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于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于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于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開花和塊莖形成期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如遇干旱,每畝每次灌水15~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于4000株。
(3)馬鈴薯又叫土豆,地豆等,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人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后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面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十九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游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里,后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馬鈴薯傳入我國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主要在我國的東北、內蒙、華北和云貴等氣候較涼的地區種植,現在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
涼拌土豆絲
原料:新鮮土豆兩個,干的紅辣椒三、四個,食鹽,味精,醋,色拉油。
制作過程:
土豆洗凈,去皮,切成細絲,用清水洗干凈,控掉水分。在鍋里加入少量色拉油, 燒熱,將紅辣椒放進去,炸出香味為止(離鍋遠一些,千萬注意別讓辣椒油濺進眼 睛里),放在一邊待用。
鍋中加清水燒開,將土豆絲下鍋一焯,立刻撈出,再用冷水過涼,控掉水分,盛盤。
將炸好的辣椒油、少許醋、食鹽,味精灑在土豆絲上,拌勻。又香又辣的涼拌土豆 絲就做好了。
2。香油土豆絲
香油土豆絲(3人量)
原料:土豆400克,鮮蔥20克,精鹽、味精、香油各1/2茶匙。
制作:1.把土豆削凈表皮,切細絲。蔥切絲。土豆絲放入清水中漂洗,撈出放入開水中稍煮(開鍋即可),放入涼水中漂透,撈出控凈水分。2.把土豆絲、精鹽、味精、香油同放碗中,拌勻裝盤,放上蔥絲即成。
成菜特點:色澤清新,口感脆嫩,咸鮮適口。
3.醋熘土豆絲
材料:土豆一個
調料:干辣椒、醋、鹽、生抽、味精適量。
做法:
土豆切絲,放入水中浸泡,盡量洗掉淀粉。
在油鍋內放入干辣椒翻炒幾下,再放入土豆絲翻炒,加醋、鹽、生抽和味精,炒幾下即可。
心得:如果想吃到脆脆的土豆絲,一定要在切好后,立即放入清涼水中漂洗,將其淀粉漂掉。如果不想吃太脆的,最好也要泡在水里,否則土豆絲會變色。
土豆燒小排(川味特色):
先用淀粉、醬油(為了顏色好看,所以用醬油不用鹽)、蛋清將小排拌勻,適量放入花椒粉胡椒粉,腌五分鐘。鍋燒干放油燒熱,放入姜片爆香,再放入豆瓣醬(就是辣椒醬,這里推薦四川的郫縣豆瓣醬),炒勻馬上將小排放入(豆瓣醬不能在油里煎太久,否則就黑了),將小排炒熟后加入水開始燒。記得放糖。燒的過程中可以嘗嘗湯味,根據自己口味放調料。燒得差不多了再放切好塊的土豆,等到土豆也能吃了就好了。如果看湯不夠粘稠,就勾勾芡。注意,燒的時候水不要太多,沸騰起來能基本淹住食物就好,免得水太多土豆都燒軟了還一大鍋湯。蓋上蓋子留點縫隙,水面以上的部分蒸也能蒸熟。
炸薯條:
這個最簡單,土豆切條,浸泡到油里炸。注意火要小點,免得外面焦了里面還沒熟。鹽可以放到油里,但是個人建議最好炸好再撒椒鹽。鹽在油里加熱久了碘分會丟失。
青椒土豆絲:
切好的土豆絲在水里濾一下,去掉表面的淀粉。水燒開加點白醋(沒有白醋黑醋也湊合),土豆絲放進去過一下。注意不要煮太久,過一下就好,加醋是為了讓土豆絲更脆。鍋燒熱加油燒熱,撒入花椒顆粒,爆出香味后倒入土豆絲翻炒,再放入青椒絲,翻兩下就可以起鍋了。鹽也最好最后放,道理同上。另外,如果炒的時候加黑醋,起鍋之前加糖,就成了糖醋土豆絲,但是之前就不要加花椒啦~~糖切記不可在鍋里停留時間過長,會糊的。
土豆餅:
面粉、雞蛋加花椒粉,胡椒粉,糖和成糊狀,喜歡的還可以加蔥花和香菜末。切成片狀的土豆裹上面粉以后放到中火油鍋里炸。根據個人喜好可以在面漿里加不同的材料,例如胡蘿卜碎末啦(這樣還很好看哦。)
薯球:
土豆剁碎,用面粉、雞蛋,加胡椒等調料和成糊狀,然后用勺子像煮肉元一樣一勺一勺的放到油鍋里炸。做圓一點就是薯球,做不圓的話索性拍扁,又是薯餅。
西紅柿土豆湯:
西紅柿切塊先在少量油里炒一炒(本人的愛好,覺得炒過的西紅柿沒那么酸,而且湯面上會有一層紅的,又好看又美味)。不用起鍋,直接加水,放入土豆片(記得切薄一點)。等土豆熟了,還可以打個蛋,倒在湯里成蛋花。其它的調料嘛,該放什么放什么。最后一定撒點蔥花,會很好看。
其實大多數菜里,特別是中餐,土豆都只是配料,但是由于主料的豐富多樣,土豆又很入味,所以口味千變萬化,不喜歡的人很少。很多家常菜式都是老百姓自己“發明”的,所以在做菜的時候,特別是燒菜、燉菜、湯里面,只要喜歡都可以加入土豆,土豆沒有特殊的怪味(像芹菜、胡蘿卜等),不會影響主菜的味道,同時又可以吃到帶有主菜口味的土豆,真是兩全其美。
以馬鈴薯為主的小吃有;薯蓉、薯條、薯片。
=============================================================================================
材 料
薯仔 2個
免治牛肉 4兩
蕃茄 2-3個
鹽、腌料、生抽、糖、生粉、胡椒粉 少 許
薯仔-含淀粉質、蛋白質、鈣、鐵、鉀和維他命A、B1和B2。有和胃調中,健脾益氣及消炎的功效。(但若薯仔發芽就不要吃,因有毒)
免治牛肉-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鈣、鐵、磷和膽甾醇,分解后為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故營養價值甚高,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之功效。
蕃茄-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煙酸、胡蘿卜素、蘋果酸及維他命B1、B2,C及P等,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滋潤助長。
做法
薯仔去皮,洗凈。蕃茄洗凈切粒,備用。
牛肉用腌料拌勻,備用。
鍋放入適量的水,放薯仔煮10分鐘,放蕃茄再煮5分鐘,最后放入免治牛肉,見水再滾起即可熄火,加鹽調味即可。
貼士:材料份量可隨喜好增減,但記得要連湯及湯渣都要吃。
==============================================================================================================================================
b]發芽馬鈴薯中毒
發芽馬鈴薯中毒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水及電解質紊亂;血壓下降;昏迷;呼吸中樞麻痹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俗稱土豆或洋山芋,屬茄科,含龍葵素(solanine)。致毒成分為茄堿(C45H73O15N),又稱馬鈴薯毒素,是一種弱堿性的甙生物堿,又名龍葵甙,可溶于水,遇醋酸極易分解,高熱、煮透亦能解毒。龍葵素具有腐蝕性、溶血性、并對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麻痹作用。每100g馬鈴薯含龍葵甙僅5~10mg;未成熟、青紫皮的馬鈴薯或發芽馬鈴薯含龍葵甙增至25~60mg,甚至高達430mg。所以大量食用未成熟或發芽馬鈴薯可引起急性中毒。
馬鈴薯含龍葵素(solanine)。致毒成分為茄堿(C45H73O15N),又稱馬鈴薯毒素,是一種弱堿性的甙生物堿,又名龍葵甙,可溶于水,遇醋酸極易分解,高熱、煮透亦能解毒。龍葵素具有腐蝕性、溶血性、并對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麻痹作用。每100g馬鈴薯含龍葵甙僅5~10mg;未成熟、青紫皮的馬鈴薯或發芽馬鈴薯含龍葵甙增至25~60mg,甚至高達430mg。所以大量食用未成熟或發芽馬鈴薯可引起急性中毒。
【臨床表現】
急性發芽馬鈴薯中毒一般在食后數十分鐘至數小時發病。先有咽喉及口內刺癢或灼熱感,繼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輕者1~2天自愈;重者因劇烈嘔吐而有失水及電解質紊亂,血壓下降;嚴重中毒患者有昏迷及抽搐,最后因呼吸中樞麻痹而導致死亡。發現中毒后應立即用1∶5000高錳酸鉀或0.5%鞣酸或濃茶洗胃。補充液體糾正失水。呼吸困難時積極給氧和應用適量呼吸興奮劑。呼吸中樞麻痹用人工呼吸機。未成熟青紫皮和發芽馬鈴薯不可食用。少許發芽馬鈴薯應深挖去發芽部分,并浸泡半小時以上,棄去浸泡水,再加水煮透,倒去湯汁才可食用。在煮馬鈴薯時可加些米醋,因其毒汁遇醋酸可分解,變為無毒。
相關的讀篇章:
面包馬鈴薯易致胰腺癌
吃馬鈴薯可健腦
讓馬鈴薯“長出”降壓藥
神奇的“疫苗食品”
預防諾沃克病毒感染的可食用疫苗
土豆里“長”出乙肝疫苗
“馬鈴薯的故鄉到底在哪兒?”美國植物學家用先進的基因技術,對300多個野生和種植的馬鈴薯樣品進行研究和分析,于2005年公布了研究成果:世界上所有的馬鈴薯品種都可追溯到秘魯南部的一種野生品種。因此可以說,秘魯是馬鈴薯的故鄉。大約7000多年前,秘魯南部的當地人率先改良野生馬鈴薯品種,使其成為最早的種植馬鈴薯。此后人們將種植的馬鈴薯和野生的雜交,培育出許多馬鈴薯品種。馬鈴薯作為人類的食物之一,既可以當主食、也可以作菜肴,幾乎在所有國家都有種植,更是許多國家貧困地區的“當家”農作物。在現今世界,人口不斷增加,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的重要性凸現,馬鈴薯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馬鈴薯還可制作生物燃料,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減貧具有重要作用。
馬鈴薯種植的技術問題!全面點!謝謝!
馬鈴薯種植技術
世界各地馬鈴薯的栽培技術因地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 (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 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馬鈴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于普通栽培種馬鈴薯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于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淀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 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于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于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于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1。盆栽技術
因為市場農產品價格不斷高漲,全世界有不少人開始學習家庭小面積栽培農作物的技術在自家種植菜蔬,而馬鈴薯是屬于比較容易種植的,且因為屬于基本糧食,所以被不少普通家庭用來種植。 種植可用花園里小面積土地,也可以用垃圾桶、大型花盆等深度至少有24厘米的容器材料,一般來說,一個花盆里只可以種植一個土豆;而大桶可以種植好幾個。 用于種植的土壤不必肥沃,但必須是偏干燥的,不適宜種植于濕重的粘土;土壤偏堿性或者偏酸性問題都不大。 [1]若希望產量高,則種植土壤最好用營養土(液),配制根據蔬菜需肥特點配制營養土(液),可以用腐葉土、腐質土、泥炭土、鋸末、刨花、稻殼等和泥炭混合,也可以用細河沙或沙土、珍珠巖、蛭石、煤渣等與腐葉土、堆肥土、泥炭土等混合配制盆栽營養土。有條件的可采用組培育苗、無土栽培。 矮控管理盆栽蔬菜應選擇矮生型品種。在目前矮生品種不多的情況下,生長前期一定要控水蹲苗,水分管理以不影響蔬菜的生長發育為原則,同時可以通過植株調整來矮化,必要時可用生長調節劑控制植株生長。 整形技術根據蔬菜品種及市場需求進行整枝、搭架、造型、造景,可同一品種幾株配合,也可不同品種之間搭配造景。如盆栽番茄采取連續摘心的方法,根據番茄生長勢強,每側的腋芽都能成枝、開花結果的特性,可實行雙干、三干整枝,待株高達80厘米時摘去生長點,使植株矮壯、果實成熟一致;通過扭枝、摘葉、打枝造盆型,增加基本枝的承載能力,提高結實率。 輕氮重磷鉀盆景蔬菜要求形體矮小,所以在肥料施用上也有講究。如施用氮肥過多,盆景蔬菜特別是賞果品種,前期生長過快,株型控制不好而過大,會失去觀賞性,因此盆景蔬菜施肥要掌握輕氮重磷鉀的原則。 病蟲防治盆栽微型觀賞蔬菜必須是無公害蔬菜,其病蟲害應采用無公害防治技術。原則上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無公害技術其中的一些,比如--對付一般的小飛蟲,可以噴灑稀釋后的洗滌劑;若有蝸牛等軟體蟲子吃食葉子和根部,可用香瓜皮,啤酒等吸引蝸牛改變吃食的方向。
2。田地栽培技術
開花和塊莖形成期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如遇干旱,每畝每次灌水15~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于4000株。 從美國引進的大西洋土豆,產量高,品質佳,收益顯著。
其種植技術是: 1.播前準備 深翻土地24厘米~25厘米, 再整平。若播前墑情不足,應提前10天灌水補墑。 2.肥料配制 提前20天左右按每畝300千克~500千克廄肥均勻加入25千克~50千 克碳酸氫銨在向陽處密封堆好,充分腐熟后混勻,深翻土地時施入并翻入土壤。 3.種薯播前處理 ①消毒。每畝用種120千克,原種用瑞毒霉400倍~500倍液噴濕。 ②切塊。 將每個種薯切成8塊以上。因其頂端優勢,盡量在頂端有芽眼處多切塊,然后用10毫克/千克赤霉素1包加水10千克浸種5分鐘或加水75千克噴灑種塊. ③催芽。將薯 塊平放在適墑凈土上, 使薯芽向上,上鋪2厘米土再平放一層種薯,反復3層~4層后再上鋪5厘米厚土,堆放在背陽處,用農膜蓋嚴,15天后即可播種。 上述工作一般應在元月中旬前做好,因土豆在膨大期如外界溫度超過25℃,塊莖則停止生長,秧蔓則生長旺盛,所以必須有90天~100天的適宜生長期,播種不宜推遲。 4.播種要求 按行距70厘米、 株距20厘米開溝向一邊翻土,溝深6厘米~8厘米, 放種薯時使薯芽向上,然后覆土起壟高10厘米~15厘米。壓實后覆上地膜,在芽頂膜后,破膜覆土。 5.田間管理 當苗長3片~5片葉時注意防治蚜蟲。顯蕾初期和盛花期各追肥1次, 一般施瑞毒霉500倍液加尿素或磷酸二氫鉀1%加膨大素。薯塊膨大期注意加強田間灌水,以提高產量。 6.及時收獲 6月中旬土豆品質最佳, 應及時收獲 . 摘自:2002年第11期《農村實用科技》編輯本段春季管理
一、及時破膜接苗。我省開春后氣溫逐漸升高,要不定期檢查地膜覆蓋馬鈴薯的出苗情況,做到及時破口接苗。在出苗處將地膜破一小口引出幼苗,并用濕土封住膜孔,以防跑墑降低膜內溫度,切忌破膜過晚而燒苗。 二、早施提苗結薯肥。田間薯進入齊苗期,應追施一次速效提苗肥,每畝用腐熟人糞尿200公斤,或每畝施碳酸二氫銨25公斤加硫酸鉀5~8公斤兌水進行條施;在現蕾期施一次結薯肥,每畝用三元復合肥10~15公斤施于植株周圍,要注意施化肥不能沾到葉片和直接接觸到根部,以防傷苗。 三、及時抗旱排漬。對表面發“白”干旱的田塊,要及時進行灌水抗旱,灌水應采用半溝跑馬水法,待土壤濕潤后立即排水;對春雨季節雨水較多,應及時進行清溝排漬。特別是后期更應加強水分管理,干旱或積水都易造成馬鈴薯畸形和裂薯而影響品質。 四、早培土、培高壟。馬鈴薯培土可使植株埋入土下的節數增多,增加匍匐莖的數量,形成更多和更大的塊莖,防止干旱裂畦,塊莖見光導致薯皮發青。在苗期株高10~15厘米左右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第一次適當培土,做到鋤通壟背、靠緊壟眼、除盡雜草、不傷根苗;在苗高25厘米左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5~7厘米;在開花前進行第三次中耕鋤草,高培土,以利于結薯。 五、防治低溫凍害。我省馬鈴薯常受倒春寒低溫凍害的影響,嚴重的會造成凍傷死苗,在栽培上采取以下措施可防止或減輕馬鈴薯低溫凍害。 1、化學調控。在現蕾期,每畝用15%多效唑35克加水60公斤均勻噴霧,可防止馬鈴薯植株徒長,使植株矮化、葉片增厚、莖稈增粗、葉色加深,增強抗寒力,可有效減輕霜凍寒害,同時可促進地下部生長,加速塊莖膨大,提高產量。 2、增施熱性肥料。適當增施熱性肥料及含鉀肥料,如草木灰、火燒土等。因熱性肥料可增加地溫,鉀能影響細胞的透性,提高細胞的濃度,因而增強抗寒性。 3、蓋草保溫。在寒潮來臨前,在馬鈴薯植株上蓋草保溫,防止凍害。 4、灌水保溫。在寒潮降溫來臨前1~2天,往畦溝灌半溝水,畦面保持濕潤,以增加土壤的熱容量和降低導熱率,提高地溫,減輕凍害,寒潮過后即排干水。 5、熏煙驅霜。在霜凍來臨當夜,用爐或廢舊鐵桶裝稻谷殼或鋸木屑潑少量廢柴油或廢機油,上面覆蓋少許土,每畝放5~6個,進行熏煙,改變小氣候,達到驅霜防霜目的。 6、及時洗霜減輕凍害。下霜后應早巡查,發現植株有霜,抓緊在早晨化霜前及時噴水洗霜,既清洗霜水又縮小溫差,防止生理脫水以減輕凍害。 六、加強病蟲害防治。防治馬鈴薯病蟲害應掌握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加強肥水管理,控制田間濕度,創造有利于植株生長、不利于病蟲發生的環境。 1、晚疫病防治: 一是施用保護性藥劑進行預防。在出苗率達95%時,要及時噴施保護性藥,即: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每畝每次用藥量175~225克;或70%安泰生,每畝每次用藥量150~200克;或75%猛殺生,每畝每次用藥量125~150克;或68.75%易保,每畝每次用藥量75~94克預防的效果很好。 二是及時施用治療性藥劑進行防治。當田間發現晚疫病中心病株,每畝每次用68.75%銀法利 (氟菌·霜霉威)60~75毫升;或72%克露(霜脲·錳鋅)100克;或52.5%抑快凈(惡唑菌酮·霜脲氰)27克;或85%克普定(波爾多液·霜脲氰)80~100克等。并且每隔7~10天重復施用,連續4~5次,注意藥劑交替使用防效更好。 2、病毒病防治: 田間若出現皺縮花葉、卷葉、葉片萎蔫癥狀的病株應及時撥除。拔除的植株要用不漏泥土的容器或塑料袋裝運出種薯田燒毀,嚴禁隨地傾倒或直接掩埋,以防止病原物通過土壤或地下水蔓延傳播。 3、地下害蟲防治: 主要防治地老虎、螻蛄等,一是用樂斯本顆粒劑、地蟲速殺顆粒劑與基肥混合撒于施肥溝內(或結合培土時施用),以毒殺為害苗期的地下害蟲;二是結合第一次淋肥時,用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或高效氰菊脂2000倍液等噴霧保苗。 4、蚜蟲防治:在齊苗后和開花前,畝用2.5%撲虱蚜可濕性粉劑20克或10%蚜虱凈15克+病毒A500~700倍液,兌水50千克噴霧2~3次。編輯本段病蟲害防治
土豆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防治措施,首先,嚴格檢疫,不從病區調種;第二,要做好種薯處理,實行整薯整種,需要切塊的,要注意切刀消毒;第三,在生長期,如發現有晚疫病發病植株,應及時噴藥防治,可用5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每7天1次,連噴3--4次。
馬鈴薯病蟲害: 土豆的蟲害主要是蚜蟲、28星瓢蟲和地下害蟲,主要防治方法有:蚜蟲防治用40%氧化樂果800倍液或10%蚜虱一遍凈(蚍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進行防治;28星瓢蟲用80%敵百蟲500倍液或樂果1000倍液噴霧防治,發現成蟲即開始防治;地下害蟲主要是螻蛄、蠐螬和地老虎,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500克加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仔餅或菜仔餅或麥麩20公斤拌勻作毒餌,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誘殺,或用辛硫磷顆粒劑812粉,隨播種施入土壤進行防治。
馬鈴薯又叫土豆,地豆等,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人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后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面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十九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游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里,后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馬鈴薯晚疫病的診治褐壞死,最后病薯腐爛。晚疫病還可使馬鈴薯在存貯期間大批腐爛。二、可用200倍液福爾馬林溶液浸種。然后堆積并覆蓋嚴密,悶種2小時,再攤開晾干。4.加強栽培管理。播種前精選種薯,淘汰帶菌塊莖,可減少田間中心病株的數量。在馬鈴薯生長后期培土可減少游動孢子囊侵染薯塊的機會。在病害流行年份,適當提早割蔓,2周后再收取薯塊,可避免薯塊與病株接觸機會,降低薯塊帶菌率。
貯存:
馬鈴薯收獲后可以貯存到第二年秋天,一般要用稻草覆蓋,避光、陰冷、干燥條件貯存,冬季要防凍,春季要避免發芽。 長期存放可以將土豆與蘋果放在一起,因為 成熟的蘋果會釋放出一種植物激素——乙烯,這種激素可以促進植物果實的成熟和器官的脫落。把土豆和蘋果放在一起時,蘋果產生的乙烯會抑制土豆芽眼處的細胞產生生長素,生長素積累不到足夠的濃度,自然不會發芽了。成熟的香蕉應該也有這種效果。
相關推薦:
概括損害賠償(general damage的意思)
游戲網戀立案(網戀被騙多少錢能立案)
有限連帶賠償(什么是有限連帶賠償責任)
偷東西沒立案(盜竊罪派出所可以不立案嗎)
航班重大延誤賠償(航班延誤賠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