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坐公交車受傷是怎么賠償
國家授予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其中有14位曾在清華大學學習或工作過。他們是:王淦昌、趙九章、錢學森、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郭永懷、屠守鍔、楊嘉墀、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還有一批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我校校友,如黃祖洽院士、唐孝威院士等。在新疆核試驗基地先后十幾位司令員中有5位是科技人員,其中3位是清華校友。在基地所屬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先后11位所長中8位是科技人員,其中5位是清華校友。在千千萬萬為祖國“兩彈一星”事業而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中更有數以千計的清華校友。在西北核試驗基地親身參加1964年首次核試驗現場工作和實驗室任務的就有27位校友。我校許多院系的教師也都曾為“兩彈一星”的成功貢獻過力量。今天在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四十周年的時刻,我們要向所有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貢獻的前輩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后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后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杰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學習研究期間,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與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并被任命為委員。1956年,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杰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范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有《工程控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錢三強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紹興,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于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16歲便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2年,又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錢三強畢業后,擔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翌年,他通過公費留學考試,在盧溝橋的炮聲響起之際,以報國之志赴歐洲,進入巴黎大學居里試驗室做研究生,導師是居里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
1940年,錢三強取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又繼續跟隨第二代居里夫婦當助手。1946年,他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國科學院還向錢三強頒發了物理學獎。
1948年夏天,錢三強懷著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戰亂中的祖國。他回國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興奮中騎著自行車趕到長安街匯入歡慶的人群。隨后,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隨解放區的代表團赴法國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共中央還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撥出5萬美元,要他幫助訂購有關原子能方面的儀器和資料。看到共產黨的領導人在新中國尚未建立時就有這種發展科學事業的遠見,錢三強激動得熱淚盈眶。從國外歸來后,他于開國大典當天還應邀登上了天安門。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后,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并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制核武器的隊伍中。
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后,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核專家,并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后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
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要服務于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趙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開封。氣象學、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趙九章出身中醫世家,幼年就讀于私塾,預備從事文學。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改學科學,立志“科學救國”。1933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后,趙九章通過庚款考試,于1935年赴柏林大學從師氣象學家Hvon菲克爾。
趙九章1938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在西南聯大任教,1944年經竺可楨教授推薦,主持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承擔起繼竺可楨之后中國現代氣象科學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遷往南京北極閣,成為我國現代氣象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戰爭后期,氣象研究所奉命遷往臺灣,趙九章和所內科學家們一起留下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為祖國的氣象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趙九章促進組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趙九章主持下,該所很快發展成一個人才濟濟的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學家都直接或間接受過趙九章的指導。
趙九章1956年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氣象組組長,1958年和1962年連續兩屆當選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趙九章在氣象學、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并為科學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新中國成立初期,技術力量薄弱,趙九章與涂長望攜手合作,組建聯合天氣預報中心和聯合資料中心,為新中國氣象事業中兩個最基本的分支(天氣分析預報和氣象資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和幾個有名的科學家在這兩個聯合機構中擔任業務領導并從事實際工作。
趙九章把科學的發展與國民經濟聯系起來,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50年代初,趙九章主張在廣東等地以種植防風林帶方式改變局部小氣候,為橡膠移植到亞熱帶地區創造了條件。50年代中期,國際上開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趙九章的積極倡議下,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國的云霧物理研究開展起來,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論和積云動力學等研究成果。
趙九章十分重視氣象學的現代化建設。50年代初,他通過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時提出氣象學要數理化、工程化和新技術化,并在工作中貫徹這一指導思想。這對我國氣象學的現代化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50年代初,計算機的問世使天氣預報從定性向定量化的發展具備了條件,趙九章支持、鼓勵剛從國外回來的顧震潮應用手算圖解法解微分方程,從而使我國的數值預報發育成長起來,并培養一批科技力量。當我國第一臺計算機出現后,數值預報研究和業務就開展起來了,為60年代末我國正式發布數值預報奠定了基礎。同時趙九章十分重視把新遙測和遙感技術應用到大氣科學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應用空氣動力學的風洞和先進的測試儀器研究大氣湍流。在趙九章極力推動下,中國僅有的兩個臭氧觀測臺建立了,這為研究大氣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礎。
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趙九章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海潮觀測研究對于我國國防和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但在當時卻是空白。50年代初,趙九章親自指導開展我國海區海浪及波譜的研究,研制出觀測設備和一整套觀測分析儀器,為認識我國海域的波浪特征,開發海洋資源做出了貢獻。
趙九章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積極促進空間科學發展。從50年代后期開始,趙九章以極大熱情投入我國空間事業的創建工作。1958年,趙九章是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負責衛星研制的各項準備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趙九章及時調整發展計劃,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資金和人力較少的氣象火箭,逐步開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測,同時探索衛星的發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院成功地發射了氣象火箭,箭頭儀器艙內的各種儀器及無線電遙測系統、電源及雷達跟蹤定位系統等,都是在趙九章領導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們還研制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使用的多普勒測速定位系統和信標機。
1964年秋,趙九章不失時機地向國務院提交了開展衛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議,引起中央的重視。1965年3月,中央批準中國科學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國科學院領導主持下舉行了衛星建造總體方案的進一步論證,會上趙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見。
緊接著,負責實施人造衛星發展計劃的651設計院成立,趙九章主持科學、工程技術方面的工作。他對中國衛星系列的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訂,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趙九章在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趙九章是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1938年,趙九章把數學和物理引入氣象學,研究信風帶主流間的熱力學,完成了我國第一篇動力氣象學論文——《信風帶主流間熱力學》。
行星波斜壓不穩定的概念是趙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趙九章指出,實際大氣在斜壓狀態下可以是不穩定的,即振幅將隨時間增長而形成天氣圖上觀測到的氣壓場的槽、脊分布和發展,這是現代天氣預報的理論基礎之一。1946年趙九章在芝加哥大學做這一學術報告時,引起國際氣象學家的高度重視。在氣象學發展史上公認“公元1946年,中國趙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穩定概念”。
20世紀60年代初,趙九章指導他的學生,研究了地磁擾動期間史篤默(Stormer)捕獲區變化和帶電粒子穿入地磁場的機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氣物理學》專著。
在他領導下還完成了核爆炸試驗的地震觀測和沖擊波傳播規律,以及有關彈頭再進入大氣層時的物理現象等研究課題。
趙九章是優秀的科學家,也是熱心的教育家,培養了眾多的科學人才。他勤于治學,也熱心育人,我國一些著名氣象學家葉篤正、顧震潮、陶詩言、顧鈞禧、郭曉嵐等都受過他的指導。趙九章重視基礎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長職務期間,于1958年一手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結合”的方式辦系,親自主講高空物理學并指導研究生。趙九章重視人才,培養提拔人才,周秀驥、曾慶存、巢紀平等都是趙九章不斷給予關心、愛護和鼓勵而成長的杰出科學人才。
趙九章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創見,注意培養民主的學術氣氛,他組織的海浪組、磁暴組等研究集體,每周舉辦學術討論會,中心發言之后,接著是熱烈的爭辯。在這個研究集體中,進行各種日地相關現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為我國空間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趙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當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時,這位享譽國內外的卓越科學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們是不會忘記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傾注在科學事業的科學家的。1997年,在趙九章先生誕辰90周年之際,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學家倡議,并經中央批準為趙九章先生樹立銅像,以緬懷他為我國的科學事業所作出的貢獻。1999年在國慶5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趙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應用光學專家。
江蘇蘇州人。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留學,專攻應用光子學,1940年獲碩士學位。1942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 1948年回國后,任2年大連大學應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擔任了30多年所長。還曾任哈爾濱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國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長,中科院長春分院院長、電機所所長,吉林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中國光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三屆副主席。1993年5 月當選為中國尖端技術與產業管理研究會名譽會長,第二屆中國退(離)休科技工作者團體聯合會副會長。
1994年6 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席團成員。1994 年12月任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基金會會長。此外,還曾任中國光子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市科協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對中國技術光學、激光、光學計量、光學玻璃和光學工程等研究較深。指導研制成功多種光學觀察設備。為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激光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杰出貢獻。六十年代以來,制成中國第一臺激光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儀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領導了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1986年3 月和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發展中國的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得到鄧小平同志批準,由此國務院發出了“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的通知,這一“綱要” 被稱為“863 計劃”。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5年1 月獲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郭永懷
山東省榮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并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后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68年逝世。
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老人出車禍了,怎么治療
老人發生交通事故如何處理?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步幅和步速明顯下降,老年男性平均步速為每分鐘63米、平均步幅為每步57厘米,老年女性平均步速為每分鐘58米、平均步幅為每步53厘米,這就意味著,老年人橫穿道路時比年輕人慢,增大了交通事故的發生幾率,那老人外出如何預防交通意外事故呢?老年人小心汽車的內輪差和盲區,出行時提高警惕性,保持好和車輛之間的必要安全距離;橫過道路時,要注意觀察,走好斑馬線,遇汽車臨近不要突然橫穿馬路;在紅綠燈路口,自覺遵守交通信號,不要闖紅燈、搶黃燈;要優先考慮乘坐公交車,或有家人駕車護送,不要乘坐酒后駕駛的車輛,避免或減少駕駛非機動車外出,并盡量避開上下班高峰期出行,大家知道老人發生交通事故如何處理嗎?
老年人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可參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如下規定:
第十七條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第二十一條 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定。
護理人員有收入的,參照誤工費的規定計算;護理人員沒有收入或者雇傭護工的,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準計算。護理人員原則上為一人,但醫療機構或者鑒定機構有明確意見的,可以參照確定護理人員人數。
護理期限應計算至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止。受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最長不超過二十年。
受害人定殘后的護理,應當根據其護理依賴程度并結合配制殘疾輔助器具的情況確定護理級別。
第二十二條 交通費根據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護人員因就醫或者轉院治療實際發生的費用計算。交通費應當以正式票據為憑;有關憑據應當與就醫地點、時間、人數、次數相符合。
相關推薦:
刑事證據范文(我要到法院起訴如何寫證據材料清單)
立案階段撤案(刑事案件立案后可以撤案嗎)
沒有刑事立案(刑事沒立案公安可以調查嗎)
刑事二審終結(二審刑事案件是否為終審)
借款一審刑事(民間借貸判決書下來了多久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