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離婚賠償的時間是三年,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法律客觀:“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為離婚訴訟當事人中無過錯方的配偶。“損害賠償”的提出:無過錯方作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必須在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判決不準離婚的案件,對“損害賠償”不予支持。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如被告不同意離婚的,可在離婚后一年內就此“損害賠償”單獨提起訴訟。如被告同意離婚的,被告就此提出“損害賠償”的,則另行起訴,合并審理。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被告在一審時未提出“損害賠償”請求,而在二審期間提出,如法院調解不成的,可在離婚后一年內另行起訴。可以在訴訟時效內隨時提出,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而離婚損害賠償請求的提出則有限制條件,即必須以離婚為前提。不離婚則不能主張損害賠償。這就是說,在婚姻存續期間不得單獨主張損害賠償,否則法院將不予受理。同時,如果雖然在離婚訴訟中提出了離婚損害賠償,但判決不準離婚的,其賠償請求也將不予支持。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是基于離婚這種身份關系變更之訴而產生的給付之訴,二者不應分離開來。根據立法本意,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應與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解釋(一)》對此作了詳細的規定。同時出于對當事人合法權利的保護,《解釋(一)》明確了法院應當以書面形式將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等規定的權利義務告知當事人。由于離婚訴訟個案錯綜復雜,《解釋(一)》根據提出離婚訴訟請求的人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規定:對于無過錯方作為原告提起離婚之訴的,由于法院已履行告知義務,此時賠償應與離婚訴訟同時提出。如果不提的,視為其對自己權利的放棄,日后再提的,法院將不予保護。對于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一種可能是無過錯方并不同意離婚(在一審、二審中均如此),所以對其而言還未考慮到按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提賠償請求的問題;從保護無過錯方的角度出發,應該允許其事后再提,只能在規定時間內(離婚后一年內)提出。另一種可能是,一審時不同意離婚也不提賠償的,到二審時看到可能判決離婚,所以二審時提出的,這與一般民事案件的處理不同,由人民法院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在離婚后一年內另行起訴。如果無過錯方作為被告,同意離婚,但訴訟中始終未提的。由于也對其進行過告知,所以也可以視為其對權力行使的一種放棄,以后也不予支持。
我國新婚姻法第46條規定,因重婚、有配偶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這一規定標志著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正式確立,在離婚過程中無過錯方配偶將有權要求另一方配偶就法定婚姻過錯行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一制度的確立對完善我國婚姻立法制度、保障婚姻當事人合法權益、撫慰受害人的精神、制裁和預防違法行為、維持社會的安定及維護法律的公正形象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上述第46的規定無過錯方配偶要請求對方承擔婚姻過錯賠償責任必須自身無過錯,即請求方如也有過錯則不能請求賠償。筆者認為婚姻法規定的“無過錯方”這一概念很難把握,在實踐中將使許多受害人無法得到賠償,也使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法律在這里沒有明確無過錯的內涵是什么,即何為無過錯?這里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對另一方配偶的婚姻過錯行為的產生無過錯,如丈夫實施家庭暴力完全是其性格暴躁的緣故,妻子從來沒有罵丈夫,也沒有其它任何可能導致丈夫將會實施家庭暴力的行為,這樣可以說妻子無過錯;第二種理解是賠償請求提起方對婚姻過錯行為的損害結果無過錯,即其因為對方的婚姻過錯行為受到精神和物質的損害,并導致離婚,對這一結果的發生無過錯。以上兩種理解存在很大的區別,仍以丈夫實施家庭暴力為例,妻子經常辱罵、冷淡丈夫等行為,可以視為是丈夫實施家庭暴力的原因之一,以第一種理解妻子可能就不是婚姻法中所要求的無過錯方,將無權提出離婚損害賠償請求;以第二種理解看,妻子經常辱罵、冷淡丈夫等行為只是損害結果發生的間接原因,兩者之間并不存在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所以妻子依然可以成為婚姻法上的無過錯方。但不管我們做哪種理解,新婚姻法以無過錯作為提起離婚損害賠償的前提都是欠妥的。如以第一種解釋認定無過錯,則在現實中能夠提起離婚損害賠償的情況將是少之又少,因為不管是重婚、同居還是暴力,在復雜的現實中,促使一方做出上述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往往存在多種原因,如妻子不關心丈夫、有婚外戀、經常無端懷疑、辱罵丈夫等,以第一種解釋認定無過錯,妻子則顯然變成了有過錯,無法提出離婚損害賠償。再者以第一種解釋認定有無過錯也是與侵權行為法的理論相違背的,侵權行為法上的違法行為和過錯都是針損害對結果而言的,違法行為需與結果有因果關系,過錯也是主觀對結果的一種態度,而非對中間行為而言。以第二種解釋認定無過錯,則在現實中絕大部分受害人將是無過錯的,因為照第二種理解,妻子不關心丈夫、有婚外戀、經常無端懷疑、辱罵丈夫等并不構成侵權法上的過錯,妻子不關心丈夫可能是丈夫與她人同居的原因,但卻不是妻子因丈夫與她人同居而自身受到受害并離婚的原因,妻子不關心丈夫與其自身受到受害是沒有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的,也是妻子無法預料的。但如果以第二種解釋認定一方的無過錯,無視另一方的誘因行為,對賠償義務方也是有失公平的。何況,在實踐中各種復雜的情形都會出現,要逐一仔細分辨另一方的一些誘因行為是否構成侵權法上的原因也是十分困難的。新婚姻法提出無過錯方這一概念是欠妥當的,不管法律將對這一概念做何種解釋,都將會對離婚損害賠償訴訟的一方當事人造成不公。有鑒于此,在法律對無過錯方這一概念沒有消除之前,在立法沒有修改之前,在審判實踐中不能拘泥于該條所限制的“無過錯方”,而應依照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和民法原則,采取區別過錯、過錯相抵的原則來裁判案件。只要一方存在四十六條所規定的賠償情形,另一方不論有無過錯及過錯大小,都允許其提出賠償請求,同樣,也應允許另一方提出相應的抗辯,并在審判中查清損害的事實,區分過錯的有無、大小和程度,在過錯相抵之后,由過錯大的一方予以賠償。這樣,才能體現審判的公平和公正,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法律客觀:此外,適用《婚姻法》第46條規定應當區分不同情況。根據離婚自由的原則,不論是無過錯方還是過錯方均可作為原告提起離婚訴訟。因此,人民法院在受理離婚案件時,應當將《婚姻法》規定的當事人的有關權利義務,書面告知當事人。在適用《婚姻法》第46條時,還應區分以下不同情形:1.符合《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無過錯方作為原告,基于該條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必須在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2.符合《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無過錯方作為被告,在離婚訴訟案件中如果不同意離婚也不基于該條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可以在離婚后1年內就此單獨提起訴訟。3.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一審時被告未基于《婚姻法》第46條規定提出損害賠償請求,而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告知當事人在離婚后1年內另行起訴。離婚過錯賠償,包括財產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兩種方式。財產損害賠償主要是指,因過錯方的過錯行為導致無過錯方所持財產的減少,無過錯方可能失去的利益,如雙方共同經營或者是可期待的利益以及人身傷害所支出的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疾者生活補助等費用。財產損害賠償可根據《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規定,對他人財產造成的損害,應按實際損失予以賠償。離婚損害賠償中的財產損害賠償,應遵循全部賠償原則,全部賠償要求損害不僅要賠償直接損失,而且對確定的間接損失也要予以賠償。精神損害具體是指配偶身份的純正和感情專一的精神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排他的性生活利益受到損害,家庭暴力或精神壓抑所致的肉體傷害和痛苦以及名譽、人格尊嚴、社會地位等社會價值的貶損等。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較之財產損害難度較大,金錢買不了感情,但金錢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婚姻中無過錯方的損失。由于精神損害的無形性及其不可估價性特征,法官在裁量精神損害的賠償金額時,則必須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0條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解釋”來確定賠償金的數額,這些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一、精神損害程度。可以考慮受害人所遭受精神傷害和精神痛苦的程度,如出現憤怒、恐懼、焦慮、沮喪、悲哀、羞辱等情緒障礙;因精神和感情受到損害導致身體患病等等。由于其損害結果涉及人的身體和精神方面應由醫學專家劃分輕重程度,作出相應判斷。二、過錯方的過錯程度和具體侵權情節。包括過錯方實施過錯的種類、動機、情節等。過錯程度一般與違法造成損害成正比。三、其他情節。如雙方結婚時間的長短,過錯方對家庭、子女所盡義務的多少和貢獻大小,以及加害人的經濟狀況,承擔損害賠償的能力以及受訴法院當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
相關推薦: